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虑应该信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22}。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7章 成 名(2)
1944年4月,《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一个月后,哈耶克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与美国其它几家出版社的谈判是在几个月前进行的,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在英国出版,因而,它在美国是否会受到欢迎,当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哈耶克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而且,跟英国一样,美国战时实行的纸张定量供应也限制了出版社作出出版决策。
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委托审稿的人士是这样说的:
1.……精湛的论述……整个探讨都具有极高的思想和学术水准……这是一本精湛的著作,但视野有一些局限性,有点一边倒。我怀疑它在我国是否会有广阔的市场,或者是否能改变很多读者的立场……
2.迄今为止,自由企业的鼓吹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辩论并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哈耶克的著作可能会在我国掀起一场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大论战……这本书几乎完全是批评性的,而缺乏建设性。它的论证思路是非此即彼。没有妥协的余地。作者写作时充满激情,本书具有伟大的教条主义者的极端清晰性。哈耶克真诚地相信别人持有某种危险的观念,而这些人却没有察觉。他怀着充满爱意的焦灼心情,对他的同胞们发出了警告。{23}
研究自由史的历史学家吉姆·鲍威尔曾简单描述过《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的出版过程,他说:“哈耶克授权当时在华盛顿任职的弗里茨·马赫卢普去找一家美国出版社,但没有成功。他把一份儒特里奇出的校样给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阿伦·迪莱克特教授(是弗里德曼的妻兄),他在1943年结识了哈耶克,当时两人都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迪莱克特把校样转给弗兰克·奈特……显然,奈特又把它给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威廉·考奇,一位同情古典自由主义的人,他同意出版这本书……当时出的是战时的小开本,4-7/8英寸乘以6-3/4英寸。”{24}
1944年9月18日,《通往奴役之路》的美国版出版了,时为英国版出版后半年。跟在英国一样,首版开印也是2000册,而英国的幅员要比美国小得多,英国人也没有美国人富裕。1945年《哈泼杂志》的一篇文章说,这“清楚地说明了,出版社最初预期它是一本面向学者的严肃的学术性著作”。{25}这本书基本上是一本学术性著作,是针对英国读者写的,讨论的是英国的问题,又是出自一位在美国根本无人知晓的奥地利学者之手。
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编辑约翰·斯库恩回忆说,出版社准备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时,向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要采取“特定的办法让它看起来适用于美国,而不能只是一本读者范围局限于英国的书”{26}。达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请约翰·钱伯林写了一篇序言,他是美国著名学者,经常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写书评。在美国版的第一版上,钱伯林的名字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出版社也曾经跟1940年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联系过,希望他为美国版的《通往奴役之路》写一篇序言,但遭到他的拒绝。{27}
钱伯林在序言中赞扬了这本书。他说:“在迟疑不决的时代,哈耶克的这本书是一个警告,是一声呐喊。它是对英国人说的,也对美国人有意义:坐下来,看一看,听一听。《通往奴役之路》是冷静的、严肃的,具有逻辑的力量。它不想讨读者的欢心,但它的逻辑是不可抗拒的:‘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免于匮乏’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只能是那种解放个人自由的制度的必然产物。如果‘社会’和‘整体的利益’成了判断国家活动的惟一的试金石,个人就不可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了。”钱伯林最后说,“我们对《通往奴役之路》的惟一的期望,就是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读到它。”{28}
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1944年9月24日,《通往奴役之路》成了《纽约时报书评版》头条评论的主题。亨利·哈兹利特是一位知名的政治和经济学者,在《新闻周刊》开有专栏,他不惜笔墨赞美《通往奴役之路》。他热情洋溢地写道,《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写的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本书”,书评的整个内容都是这种赞美之词。“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他的名著《论自由》中为他那一代人阐述了自由与权力的关系,这本书则以强有力的、严密论证,为我们这个时代重申了这个主题。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过去50年中,整个世界正在走向危险的方向,开始还比较缓慢,现在却越来越加速了。它对所有出于好心的计划人员和全权计划体制者是一声当头棒喝。若非通读全书,就无法领略到它那巨大的魅力和强大的说服力。作者即使不是生于非英语国家,我们也可以说他的英文文彩出众非常,他的文风高贵、节制而又恰到好处。”跟钱伯林一样,哈兹利特也觉得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大不列颠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也就是洛克、密尔顿的传统、亚当·斯密和休谟的传统,麦考莱、密尔和莫利的传统、阿克顿和戴雪的传统,这一传统当代最杰出的捍卫者,不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而是一位奥地利流亡人士”{29}。
哈兹利特的书评发表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就意识到,它这回可要发财了。它立刻下令加印5000册,几天后,又第三次加印5000册,没过几天,增加到1万册。出版社编辑斯库恩回忆说,10月份的第一周,“很多书店都断货了,我们都忙得一塌糊涂,印刷、包装、发运、配送,把大量书送到美国和加拿大读者手中”{30}。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7章 成 名(3)
在英国和美国,对《通往奴役之路》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这本书和哈耶克的名声是很重要的。在这两个国家,第一阶段的反应出现在本书刚出版后的几个星期和几个月中。各大报刊都发表了书评,《通往奴役之路》被当做一本大众关注的学术著作。哈耶克出名了。到了第二阶段,这本书和哈耶克则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因为1945年4月,《读者文摘》在美国发表了一个缩写本,并称之为“我们这一代最著名的一本书”,而一个月后,丘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又提到了哈耶克的看法。哈耶克成了大名人,而《通往奴役之路》则成了一种象征。
哈耶克本人经历了并且帮助推动了第二阶段的成功,1945年春天,他赴美国作了一次巡回演讲。最初是计划到五所重要的大学去作一系列演讲,而在乘轮船横渡大西洋时,《读者文摘》版面世了,形势完全改变了。当时《读者文摘》的发行量接近1000万份,在电视出现之前的时代,它可是美国文化舞台上非常重要的媒体。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改变了哈耶克的行程安排,不让他进行学术巡回演讲了,而与一家商业代理机构合作,为他安排了一次通俗的巡回演讲。
自1924年游学美国之后,哈耶克第一次游遍了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在他进行巡回演讲的同时,他也不停地撰写文章,接受记者采访,发表广播谈话。关于他的第一次演讲活动,他讲过一个很滑稽的故事:
到达纽约后,他才知道,计划已经取消了,他将到全国进行一次面向公众的巡回演讲。我说,“上帝,我可从来没干过这种事。我干不了这种事。我从来没有给公众讲过话。”
“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你已经迟到了。我们已经安排明天,星期天上午,在纽约市政厅举行一次会议。”
第二天上午,他们到我住的旅馆来接我,我问,“今天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听众?”“大厅能装进3000人,肯定会装得满满的。”天哪,我还没想清楚我要讲什么呢,“你们订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们已经想好了,就叫做《国际事务中的法治》。”上帝,我一辈子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坐上主席台,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陌生设备———当时用的还是口述记录机———是,我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我问主席,我只讲45分钟行不行,那位主席说,“不行,你必须讲满一个小时,因为广播要进行转播”。
我一边听着这些话,一边站起来,根本不知道自己下面要说什么。但还是用坚定的口吻开始了演讲,尽管不知道下一句该说什么。而事实证明,美国公众是非常大度、也非常随和的听众。我就那样熬过了那一个小时。在美国的那五个星期,我天天都在搞这种惊险表演。{31}
这之后,通过每月好书俱乐部,《通往奴役之路》又卖出了60万本《读者文摘》版。
当时的时机无疑也有利于《通往奴役之路》的成功。尽管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但当年的4月、5月,美国人恢复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希特勒于4月30日自杀身亡,八天后德国投降,当然,对日战争仍在非常激烈。还没有投放原子弹,美、苏关系也没有破裂。丘吉尔仍然是英国首相。在英国、在美国,人们都在问一个问题:“下一步会走向哪儿?”
1945年5月,劳伦斯·弗兰克在《周末文学评论》杂志中发表了一篇论述哈耶克和《通往奴役之路》的文章,他说:“去年秋天由一家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当时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书,近几周来骤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写的《通往奴役之路》,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就被美国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捧为先知。他成了1929年前盛行、但此后不再有那么多人信奉的那种经济学信念的代言人。形形色色的组织,包括全国制造商协会,都在大力推介哈耶克博士的书。上月,《读者文摘》出版了一个内容更为尖锐的缩写本,而每月好书俱乐部现在正要出重印本。《财富》杂志已经盛赞了哈耶克博士。与此同时,哈耶克博士又在美国进行了一次旋风式的(并且相当成功的)巡回演讲。几乎没有过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和一本非虚构作品在这么短时间内如此走红。”{32}
1945年4、5月间,《通往奴役之路》成为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当时,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畅销书排行榜,相反是由几家大销售商逐个城市报告销量。5月20日那一周,该书在芝加哥的销量排在第二,在克利夫兰和底特律排在第三。6月24日那周,它在芝加哥和圣路易城名列第一,在底特律名列第二。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也进入了前五名。
《新共和》杂志1945年4月号上的社论撰写人的看法是,《通往奴役之路》“在那些利用19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理论来论证20世纪40年代的企业活动的人士中间,激起了热烈的反响。他?穴哈耶克?雪很快就成了最重要的反动思想家。他受到商会、广告公司和大企业的吹捧。”哈耶克曾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批评过的学者斯图亚特·柴斯在1945年5月号的《国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性文章,题为《回归老祖父:哈耶克博士指引我们回到战前时代》。
在美国,该书遭到的最激烈批评来自赫尔曼·芬纳的《通往反动之路》。芬纳在前言中说,他想证明,哈耶克“的学养不足,他的阅读范围也不全面;他对经济进步的理解是偏颇的,他对历史的叙述是错误的;他的政治学理论几乎不存在,他的用语也让人如坠云雾,他对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程序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他对平民百姓的态度是蛮横的权威主义的”。他是这样形容哈耶克和他的这本书的:“崇拜反动的人……逻辑错乱而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歪曲……无耻的、恶意的看法……暴露了最可怜的无知……恶意中伤,不科学……有意识的放肆……对民主人士彻头彻尾的希特勒式的轻蔑。”{35}
政治学家威廉·艾本斯坦则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这本书的另一种反应,他在《人与国家:现代政治观念》一书中写道:“最著名的反计划论着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人们立刻认识到了它的卓越,《读者文摘》发表了缩写本,各种各样的机构都广泛地发售这本着作……哈耶克相信,在计划经济中,总是‘最坏的人爬到权力顶峰’……而英国等致力于制订社会主义计划的民主国家的经验将告诉人们,‘从集体主义的角度看’,‘绝不宽容、残酷压制持不同看法的人士,进行欺骗和间谍活动,完全无视个人的生命和幸福,对于维持计划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然的’……只要哈耶克继续在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教授他的反全权计划体制的经济学,他就将始终走在通往自由的高速公路上。”{36}
就在哈耶克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的时候,英国举行了大选,丘吉尔被工党的艾德礼击败。哈耶克和《通往奴役之路》在大选中还发挥了作用。丘吉尔在大选开始的时候对工党发起了攻击,他说:“我的朋友们,我必须告诉你们,社会主义政策是有违英国的自由理念的。社会主义与极权主义和国家拜物教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它要规定每个人在哪儿工作、干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可以到哪儿,他们可以说什么。社会主义是对人们自由地呼吸的权利的一种攻击。如果没有政治警察,就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必然会沦为某种形态的盖世太保。”据后来的保守党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的说法,丘吉尔“在阅读哈耶克教授的《通往奴役之路》时受到了很多启发”{38}。
丘吉尔的讲话、尤其是他提到盖世太保,结果却事与愿违,人们认为,他把战时联合内阁的合作伙伴———艾德礼和工党———视为纳粹,而当时刚刚传来关于德国的最可怕的新闻,即集中营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新闻。艾德礼在次日晚上的全国广播讲话中说,丘吉尔的观点是“在贩卖一位奥地利教授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的学术观点”{39}。
“盖世太保”讲话无疑有损于丘吉尔,他引用《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反而替第一次获得多数议席的英国工党政府的诞生做出了贡献,这可真是一大讽刺。有人曾经问过哈耶克一个问题,“‘盖世太保’讲话让丘吉尔在大选中付出了惨重代价。你觉得自己是否也有点责任?”哈耶克回答说:“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在那个时候在那篇讲话中用‘盖世太保’这个词,对丘吉尔非常不利,整个那篇讲话对他可能只有害处。”{40}当然,将丘吉尔的失败归因于那篇讲话,进而间接地归罪于哈耶克,未免过于轻率。英国人在战时支持丘吉尔,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战时领袖,他们想为即将到来的战后时代找到另一条路。
艾德礼讲话后次日,《曼彻斯特卫报》的头版大字标题是《来自一位奥地利教授的二手观点》。报道引用哈耶克的话说:“我感兴趣的是观念,而不是政党政治。我听了艾德礼先生的讲话,我可以肯定的惟一一件事是,他并没有读过我的书。”{42}各大报纸都报道了这件事,有些还发表了从《通往奴役之路》中摘出来的段落。两周后《星期日画报》又报道说,这本书已经成为“全国谈论的热点话题”{43}。
这个时候刚巧拉斯基是工党主席,他在1945年的英国大选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选战活动期间,丘吉尔邀请艾德礼参加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会议结束时,选举也结束了,但选票还没有点清,因为还得收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军中服役人员的选票。于是拉斯基发表了下面的声明:“艾德礼先生即使参加这次会议,也仅仅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在工党执委会进行讨论之前,工党不可能做出任何决定。”{44}
丘吉尔和保守派的报刊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丘吉尔在随后的广播讲话中说:“由于社会党执委会主席拉斯基教授的干涉,局势现在已经复杂化,我们也被搞胡涂了。他告诉我们大家,包括艾德礼先生,关于社会党所关注的所有问题的最终决定,都要由这个主宰一切的社会党执委会来决定。”{45}拉斯基传记的作者伊萨克·克拉姆尼克说:“丘吉尔决定把全权计划体制等同于盖世太保,以此来攻击工党”,再加上拉斯基的干涉,“造成了一种奇特现象,好象社会主义”{46}。1945年6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世界正在走向左倾吗?”拉斯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哈耶克则是反方。
在1945年的英国大选中,保守党中央办公室非常看重《通往奴役之路》,曾向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答应提供一吨半当时很珍贵的纸张,用于出版一本删节本。不过,直到投票之前,这一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
哈耶克最初对他的观点在选战中发挥作用很满意。考奇特说,他“在丘吉尔发表广播讲话的次日在改良俱乐部吃午饭,对自己的观点被人如此看重很为得意”。{47}这时,《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已经一年了。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8章 朝圣山学社(1)
哈耶克一直非常在意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实际上,归根到底,他之所以进行理论研究,就是为了影响公共政策。1944年2月23日,他在剑桥对伦敦经济学院学生会发表讲话《论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他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不应当直接追求当下的轰动和对公众的影响”,而为了“做好事”“企图”通过权势“获得影响力”,这正“是思想上妥协的根源之一”。从这段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他对如何最有效地获得影响力的技术性观点,也可以看出他一直深切地希望获得伟大的影响力。他相信,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经济学家或政治哲学家如果致力于创造知识而不去从政,他们做出的贡献将会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