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九一之小作家-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课间操后,杨子建又接了一大堆信件,这些读者来信,不仅有南剑市的,还有省内其它地区的。至于表作品,因为杨子建采取精品专栏路线后,表数量减少,只有两封样报:《南剑青年报》表的《杨老师的趣闻》和《南剑侨报》表的《竹林深深东岳庙》。

    《杨老师的趣闻》是写英语杨君老师的人物小品,杨子建把杨老师讲课的一些搞怪说笑段子整理出来,然后交给林可纯老师、杨君老师审阅。林老师当然是激烈反对投稿表,因为有损老师的形象,但杨君老师却大力支持。

    杨老师是美国“海龟”一只,为人诙谐幽默,擅长与学生互动、引导、交流,可以说,他把美国教育模式弄到一中实践,有些像“新东方”的英语教学,他就经常把自己比喻成可爱的熊猫,因此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所谓“严师”形象,甚至还提供了一大堆的幽默教学的段子。

第131章 风光无限(求收藏推荐)() 
杨君老师也是

    杨子建准备和杨老师联手炮制一批“校园日常趣事”系列文章,为此,杨子建也不惜“丑化”自己,和杨老师互动,成为一对“搞笑”师生。

    楚女上周看了这篇有点化的教学趣味散文后,也是大为惊喜,当即在杨子建的新专栏上表。

    对了,关于他杨子建的专栏名称,这个星期又有了新变化,楚女所在的编辑部认为“中学生新星”太含糊,直接改为“子建校园生活”,而《南剑日报》的丹霞专栏,箫鼓也觉得“韵古乡新”太繁琐,直接改为“话说南剑”,简洁明了——其实回到了历史的原来轨道,前世杨子建就是用这个专栏名称的。

    编辑改专栏名称是很正常的,或许一开始比较仓促,后面有了新点子,或许同事提议,或者读者建议等等,觉得合适就改了,反正这又不是正式的商业品牌。

    当周一的《南剑青年报》送到各科室、教室后,很多师生看了“子建校园生活”专栏的第一篇《杨老师的趣事》,纷纷笑了起来,笑点低的人则被逗得捧腹大笑。

    比如有次“六一”的时候,班上同学咕咕嘀嘀吵吵闹闹,杨老师走进来,不禁奇道:“抱歉,我好像走进小学教室了,ppynt闲话,说她水平不够之类的,有损威望,但现在好了。

    杨子建其实没有过问,他是认为汪滟表不了的,可能因为她的诗歌内容很俗气,结果出乎意外——可能是写出了校园生活美好的一面,所以楚女才选上吧。

    汪滟泪眼汪汪地望着子建道:“谢谢你。”

    杨子建奇道:“这专辑上周就定好了,你现在谢我干什么?”

    汪滟恋慕地看着杨子建,温柔感激道:“我知道自己那诗很一般,无论是句子还是意境,都不足以上报。楚女能采用这诗,肯定是你帮我说了好话。”

    杨子建嘴角一撇,此时汪滟感激涕零,可不能泼冷水,否则后果堪忧,一个过背摔都是轻,他心虚侧头过道:“嗯,你继续努力!”

    时间飞逝,转眼周三到了。

    这几天,杨子建早上和汪滟跑步,但每次都能遇到林老师,只不过林蓉只在周一跑了一次后,周二周三就又失踪了,只有蓝雪还坚持跟着。

    到了晚上,他就求教于张瑾,主要是按张瑾所教的“糖葫芦串学习法”,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疏理掌握,使它们系统化,开成为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生态链。在这方面张瑾经验丰富,她每天都会列出一个知识概念表来,督促杨子建好好地背起来,然后给他分析理解透彻。

    其实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杨子建,毕竟他前世已经学过一遍高中课本,虽然过了二十年绝大部分还给了老师,但记忆碎片仍在,通过系统化“复原”,效率立即大大地提升。

    这两天晚自习上,汪滟出奇的没有干扰,大概认为杨子建现在学习成绩正踩在危险线上,汪滟自己成绩也是不上不下的,没资格教人,所以只有让杨子建求助于学霸。

    当然,这与桌位有关系,张瑾坐在四组第八桌,杨子建坐在第七桌,汪滟坐在第六桌,刚好把张子建夹心饼,没有监控也会监听,但张瑾为人寡言少语,除了学习上滔滔不绝外,与杨子建极少交流感情,在她认为,悉心给杨子建“开小灶”就是最好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杨子建和张瑾配合默契,汪滟也相当满意。

    周三早上课间操。

    门卫送来信件,杨子建在《南剑日报》的丹霞版“话说南剑”专栏刊登了第一篇专栏作文,这次表的是《鲤鱼洲古亭记》,并非南塘镇的,而是写南剑市闽江一座河中沙洲,有古老的石板拱桥与岸边相连,游人可以到沙洲上游玩,是南剑十三古景之一,它像一条美丽的鲤鱼,又似一艘古老的帆船,游弋在历史之河中,又可观看整个南剑市的展变化,见证新时代的辉煌。

    除了专栏,箫鼓编辑还特意写了一篇《韵古乡新——读杨子建家乡散文有感》——

    “杨子建虽然年轻,但文采照人,底蕴非浅,思想深远,古韵盎然,又带着时代的新气象,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他写最多的是南塘文化散文,因为这是他的家乡,他在那里成长、学习生活了十五年,古祠老宅,井巷掌故,山野故事,小镇民俗,至于桔子成熟、水稻收割的声音,乃至奇幻缥缈的山鬼,都写的‘土’香‘土’色,流光溢彩,情思绵长……”

    其实就是一篇推介、吹捧的文章,当然,由于杨子建在这一个多月来,表了三十多篇的散文、诗歌、散文诗、,庞大密集的“文字轰炸”,加上风格鲜明,让人印象深刻,更由于上《南塘风雨桥》轰动全市十三个县市区,因此箫鼓的读后感,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132章 《读者》转载(求收藏推荐)() 
在《南剑青年报》和《南剑日报》开专栏,这两件事对杨子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从此,杨子建在南剑市有了两个重要的稳定的“话语平台”,有了两个宣传自己文学观念的“道场”!

    从此,南剑市的读者也不用到处翻报纸找杨子建的作品了,每天固定花五分钱,就可以杨子建“讲述南剑市、南塘镇的历史古迹、文化人物”的文章,渐渐地就会形成稳定的读者群,或者说是粉丝群。

    在这堆信件中,杨子建还收到五笔稿费单,其中有一笔是《闽省日报》那篇《虎川观日出》的汇款单,三千多字的散文有95块钱,稿费不错,加上日报、侨报、青年报等寄来的稿费单子,他今天收入共有168块钱。

    杨子建从抽屉取出一个帐本,用圆珠笔细细核算了一下,到目前为止,从9月初到今天1o月9日,他表作品34篇章,共收到稿费和学校奖励833块钱,给了家里3oo块钱,然后生活费交通费8o元,给三个弟妹买各种礼物花了4o多块,现在口袋里还有4oo多块。

    其实关于杨子建的稿费收入,已经把林可纯吓了一跳。

    林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月工资也才4oo多块,初中部新分配来的老师工资也不到3oo块钱。杨子建靠着写作,居然过他们一倍以上。不过,想想鲁迅、郭沫若、贾平凹、王朔这些名家的稿费,杨子建又是九牛一毛了。

    第三节语文课上课前,林老师还告诉他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由于南剑市许多读者向gs兰州的《读者文摘》推荐《南塘风雨桥》,经过《读者文摘》编辑部审核,并获得《南剑日报》责编箫鼓同意,决定转载刊登这篇作品。箫鼓打电话通知林可纯时,说到时还会寄来一笔稿费。

    “gs的《读者文摘》?”杨子建愕然细想,马上明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的《读者》啊,后来因为与美国的《读者文摘》的版权纠纷,才改为《读者》,这可是千字五十元,《南塘风雨桥》有两千多字,那就是又有一百多块稿费了!

    最重要的是,这份杂志非常有名,读者众多,老少咸宜,是中国文学的心灵鸡汤!他杨子建上了这本杂志,基本上在全国读者前面挂了号,为全国成名打下了基础,他记得,南剑市还没有作家作品被《读者》转载过。

    “感谢南剑市的读者,感谢lz市的《读者》!感谢v,感谢一中,感谢箫鼓,感谢林老师……”杨子建兴奋得手舞足蹈,胡言乱语。

    “杂七八糟!这有什么好高兴的?”林老师看到杨子建见钱眼开,立即恨铁不成钢地喝斥道,然后对他的三观狠狠纠正了一番。

    杨子建万分感激,他现在明白了,学生写作获得学校和老师支持有多么重要,特别是语文老师林可纯,他除了是监护人之外,差不多还当了经纪人,而且还是免费的,杨子建几次买礼物给他,都被他退回来还臭骂了一顿,只能送点家乡的土特产,比如桔子、笋干什么的。

    第四节一下课,崔老师就过来通知杨子建道:“下午两点,市作家协举办一场重要的‘金秋座谈会’,非常重要,全市所有报刊编辑都会参加,并邀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少四代作家参加,你和马秋远被邀请,一定要到!”

    杨子建不禁苦脸道:“我下午有三节课,微机课和班会课还好说,但还有一节是杨老师的英语课,杨老师虽然和气,但其实很不好讲话,他老人家的课可不好请假啊!”

    崔老师当然不容杨子建退缩,拍拍他的肩膀道:“我去给他做工作。”

    过了好一会儿,崔老师回来了,脸色铁青,有些无奈道:“你英语成绩不太好,杨老师不同意你请假,经过我苦苦解释,他最后同意了,但他晚自习会亲自来给你补习。”

    然后很遗憾道:“只不是,文联举办的欢迎晚宴,我们都不能参加了,因为他晚上轮值,我得替他顶上。”

    杨子建只好抱歉并道谢。

    其实这次杨子建是真心想参加文联“金秋座谈会”的,之前,因为要上课,他已经没参加好几次了,况且这次可以认识各大市报的编辑。

    这时代南剑市报刊众多,但过了四五年后,除了日报、晚报、电视报、侨报、青年报还能留下来,其它的建材报、环境报、工人报、税务报等报社纸都会撤消,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趁早认识一下这些还没下岗的编辑,为推荐学生通讯多一条路,为《橡树》社刊多找一份财源。

    崔攸走后,汪滟就走过来问道:“中午到哪里吃饭?”

    她还惦念着杨子建什么时候请客来着,她非常不喜欢食堂的饭菜,不卫生,而且难吃,但既然当了寄宿生,要和舍友打成一片,就得乖乖地适应寄宿生的生活。

    “没空,我下午还要跟崔攸老师去参加文联的座谈会。”杨子建耸耸肩道,“所以下午我不在学校。这次座谈会可以结交认识许多编辑,以后方便推荐橡树文学社的新闻通讯。”

    汪滟非常艳羡,但她要加入市作协还远着呢。

    随后,钱丽、张怡敏等女生叫汪滟一起去食堂吃饭。汪滟当了寄宿生后,出乎预料没有加入杨子建的吃饭小团体,不过想想也是,她一向保守,在食堂男右女左、泾渭分明的格局下,她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跑到男生中间吃饭。

    杨子建在吃饭的时候,又和谢小钦、林逸、孟云、陈皎驹等人讲了一遍参加座谈会的事。

    林逸激动道:“可以认识全市所有报社的编辑啊,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家伙受到杨子建点拨后,已经有了社交常识和人脉意识。

    杨子建笑道:“我先结交认识一番,然后有机会的话,邀请他们到一中来给我们橡树文学社的全体社员做演讲,顺便帮我们刊登一下通讯。”

    大家白了杨子建一眼,觉得这也太世故了。

第133章 寻根文学,争权截胡() 
下午,还不到

    校门口高瘦的银杏树,仿佛遗世独立般站在路边,周边都是较为矮小的法国梧桐和香樟树。

    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在地,如串串金币,不远处闽江缓缓流淌,哗哗的水流之声,却带不走丝毫的闷热。说起来,这秋老虎也是够呛,明明晚上冷得要盖被子了,但大中午却像三伏天般热得要命。

    杨子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看了身边的崔老师一眼,他仍然平静淡然地站着,温文如水,仿佛一株垂柳。杨子建不怎么喜欢这位老师,他没有杨君老师那么开明幽默,也没有李闵老师那么势利直接,更没有林老师那么方正无私,他太阴柔了,让人捉摸不透。

    “这次座谈会由文联和建设局联合主办,受邀作家都有车辆接送,我们就在校门口的路边等等就行了。”崔攸解释道。

    市文联是负责民间文艺体团联络、协调、服务的单位,也是出名的穷单位,很多活动都得跟富单位联办,特别是跟市建设局,因为市建设局有全市最好的招待所,而且还有丹山景区、虎川水库、九龙山景区等旅游接待。

    铃铃——

    越来越多的学生骑着自行车驶进校门口,很多学生向崔老师问好——这位中等身材、眼窝较深、头杂乱、眼睛清亮的语文老师在一中名气挺大的,除了诗歌散文写的好外,他的语文教学也不错。

    杨子建问道:“这次金秋座谈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这么隆重?”

    崔攸想了一下反问道:“你知道寻根文学吗?”

    杨子建点头道:“我读过一些评论和报道,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其实从汪曾祺的《异秉》,到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家一直在寻找传统文化的根,以便建立自己的风格和思想。我其实也在这么做,南剑是闽学之源,闽学是宋朝的儒学,不是明清的儒教,它有许多可取之处。”

    崔攸叹道:“儒学啊,传统文化啊,这些与现代生活其实有点格格不入,诗歌是吹响时代的自由号角……这些不提了,我中午从言丛那里了解到,这次文联举办‘金秋座谈会’,其实是因为省文联副主席贾桂带着《闽省文学》编辑部到虎川采风,顺便座谈,鼓励一下南剑市的寻根文学。”

    杨子建明白了,所谓采风,其实就是来虎川水库度假游玩。不过,他心中暗喜:贾桂可是散文大家,著作等身,解放前就在南剑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至于《闽省文学》是闽省第一文学期刊,由省文联主办,主编就是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认识这几位大作家,对加入省作协大有帮助。

    崔攸笑道:“现在明白了吧,这次座谈会对你很有意义,市作协已经把你的散文作品打印了一份,推荐给省里的采风团,如果不出意外,《闽省文学》会采用你一两件散文。”

    杨子建眉开眼笑道:“非常感谢。”

    崔攸话锋一转,又道:“子建,橡树文学社现在名气越来越大了,报名申请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二中、四中、五中都有学生来投稿,林老师也打算将第二期的页数增加到三十到四十页,并不断向教务处申请经费。你提出的编辑分组的建议非常好,但是,这几个组长的人选未免太狭隘了,为什么一定要第一批社员中选呢,你这不是搞特殊吗?”

    杨子建暗忖:我就是要搞特殊啊,这样才有竞争,才有活力,所谓的平等,不就是吃大锅饭吗?地主阶层一取消,所有农民都成了国家的佃农,就没有了种田积极性。当然,这话不能说出来,只能干笑道:“这不是熟人好办事吗?省心!第一批社员大多是(2)班的同学,都服汪滟和我。您是知道的,这人越多越不好管,如果为了选几篇稿件大吵大闹一地鸡毛,我们还要不要读书学习了?”

    崔老师点了点头,又问道:“初中作文组、高中散文组、高中通讯一组二组、高中诗歌组,你的人选都定了吗?”

    杨子建耸耸肩道:“我无所谓,只要文笔过得去,林老师和崔老师认可,那就定谁。《橡树》风格明确,就是言之有物,写身边的所见所闻,用优美的语言记录高中生活的一点一滴,于平凡之中展现美好和感动。”

    崔老师不至可否,他写的诗歌思想深邃,对语言要求极高,有自己的一套追求。他不想一中的诗歌被杨子建这伙小集团给带偏了,于是悠然道:“但是诗歌组很成问题啊,我看了第一批所有社员的诗歌,除了你之外,水平都不高。”

    杨子建立即明白了,问道:“您想推荐写诗歌很优秀的社员,只是不在第一批内,对吗?”

    心中暗笑:你想用自己的学生就早说嘛,何必拐弯抹角的,我对橡树文学社真的不太在乎,只要能运转起来,谁当组长还不一样,特别是诗歌组,我最讨厌了,如果您想推荐自己人,我举双手双脚支持!当然,这么做有点对不起孟云,我还承诺要投他一票的,不过,崔老师要截胡,那面子当然不能不给啊!

    崔老师果然点头道:“我教的7班,有一个学生叫胡济齐,他的诗歌很有造诣,可惜第一期他忘了申请入社,错过了一次登上《南剑青年报》的机会。”

    杨子建暗中腹诽:刚开始创刊时,初了林老师,谁都没把《橡树》这个班刊当一回事,你之所以肯挂上指导老师的名号,也不过是想拉拢我,向我示好而已,说不定还想暗中想看林可纯和我的笑话,哪会让自己的得意弟子加入这个没有前途的小文学社?

    崔老师既有些自豪,又非常苦恼道:“这次青年报一口气表南剑一中的八篇作文,影响很大,包括你的专栏、小故事,钱丽、张怡敏的散文,都获得了全市十三个县市区广大师生的称赞,认为很典型,值得学习。唯独那两诗,简直不堪入目,特别是汪滟的《我爱一中》,像是一直白的打油诗……”

第134章 蓝雪的情报(求收藏推荐)() 
听了崔老师的抱怨,杨子建再也忍不住,“嘿嘿”地笑了几声。

    崔老师瞪了杨子建一眼,仍然苦着脸道:“《像树》创刊号共有十诗歌,都非常糟糕,不是口水诗,就是幼儿诗、打油诗,虽然朗朗上口,却浅白幼稚,与散文、小品、游记的品质相比,差了一大截……但最后丢面子的居然是我,因为我是指导老师,还是诗人,许多读者以为散文是林可纯老师负责的,而诗歌则是我审稿把关的……我水平有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