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东坡这哥们儿-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脍炙人口的旷古名篇,是苏东坡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怀念弟弟苏辙之作,从全词的字里行间竟能嗅到郁郁酒香,隐隐仙气!竟能感觉到东坡的醉态朦胧,思绪飘荡九天!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无不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目高歌”。

发觉苏东坡有两大明显现象:但凡醉后,必有佳作,美酒釀仙句,醉意吟神词,好像天才是被酒熏出来的!

再就是,东坡赠给弟弟苏辙的诗词,往往大多神来之笔,苏东坡能把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高度,醒世妙句,自然天成。

东坡的这首醉后之作,便是集二者合一词之大成!全词围绕中秋一轮明月展开,从天上到人间浪漫抒情,令读者几欲随东坡“乘风归去”;空间与时间信笔穿越,思绪游天下,祝福送给人间:“但愿人长久……”

词人开篇即问:“明月几时有”?此句化用诗仙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向青天问句高歌,把思绪引向亘古苍穹,一时太空仙界充满问号:“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数语之间,笔锋夭矫回折,跌宕多彩,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向往,也有疑虑,使我们隐隐感觉到了东坡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跃然纸上!

下阙开始,词人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将身化为皓月当空,神游九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人由化月光游人间的浪漫景象,从月叹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承“照无眠”上句,笔势淋漓顿挫!惋惜月少人情,增“人不如月圆”之惆怅,一泄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句,富寓哲理,遐思中矩,这里并非词人对人生悲欢离合之命运的解释,而是抒发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洒脱、旷达的襟怀――齐荣辱,忘得失,超然物外,使人嗅到浓厚的庄周气息。

我们从中不难从中体会到东坡眼中的社会不平、人间万象、百姓悲怨,而东坡把这些“人祸”同月之圆缺这些自然“天象”并论,视为一体,却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只欲求得心理安慰的无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境界瞬间升华!

苏东坡在向人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已不限于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福,全词顿时呈现温馨意蕴。

全词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笔意冰清灵动,笔锋婉转惊绝!

作者对美好的向往,生活的祝福,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深情。

我们能感觉到人间天上没有不同,世事纷杂错综繁复,世事变化万千,唯有一点永恒:那无处不洒的月光,那无所不在的人性!

本词是东坡哲理词的代表作,一首明月词,体现了东坡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圆月的观察得以展示,通过对人生的叹息得以抒怀――大哉东坡!

伟哉东坡!俯仰古今之变迁,感慨宇宙之流转,厌恶宦海浮沉,志在孤高旷远!

神仙般的意境氛围中,渗出浓厚的哲学气息:东坡在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在努力促使人性与宇宙、与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幸福在于希望,希望在于和谐。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也就是说,自东坡明月词出世,其它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弃之不足惜了。这当然有些过了,而东坡此词高出他家一筹确实无疑。

甚至后人有句:自东坡中秋词之后,无人再咏明月矣!

至于苏东坡在诗序中所说“大醉”后所填此绝世之词,那是不相干的,苏东坡数杯即“大醉”,却不会影响任何诗绪,有时甚至文思更加!

《能改斋漫录》载:苏东坡在知定州军州事任上时,宴会一群文人,并有官妓“三陪”,众人求苏东坡即兴填词,苏东坡醉后泼墨,文不加点,无片刻停顿填词《戚氏》:“(此词始终指意,言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事)玉龟山。东皇灵媲统群仙。绛阙岧峣,翠房深迥,倚霏烟。幽闲。志萧然。金城千里锁婵娟。当时穆满巡狩,翠华曾到海西边。风露明霁,鲸波极目,势浮舆盖方圆。正迢迢丽日,玄圃清寂,琼草芊绵。

争解绣勒香鞯。鸾辂驻跸,八马戏芝田。瑶池近、画楼隐隐,翠鸟翩翩。肆华筵。间作脆管鸣弦。宛若帝所钧天。稚颜皓齿,绿发方瞳,圆极恬淡高妍。尽倒琼壶酒,献金鼎药,固大椿年。缥缈飞琼妙舞,命双成、奏曲醉留连。云璈韵响泻寒泉。

浩歌畅饮,斜月低河汉。渐绮霞、天际红深浅。动归思、回首尘寰。烂漫游、玉辇东还。杏花风、数里响鸣鞭。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

东坡随写,歌妓随唱,歌声停时,东坡填词随毕。

如此才思,如此醉中随笔!

无怪当时一州传为佳话,竟成举州盛事。

三十三、多变朝局多事秋

苏东坡在密州任上赋诗填词集为一册,经朋友们刻印得以流传天下,该诗集取名为“超然集”,我们品味过的“老三篇”均收入其中:《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两篇《江城子》风格大异,一首至凄至情,一首豪放不羁,而《水调歌头》则隐隐有脱俗超然之气韵,这像是在表明:年近四十的东坡开始收敛内心苛酷的火气,心境开始安详平和甚至顺时知命。

好像是见证这种渐变的性情,苏东坡在密州也建了个纪念性质的建筑物,取名“超然台”,他在密州所写的诗集就是取材这台名。

熙宁九年暮春,苏东坡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望江南 》一曲: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东坡建台,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乃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莫非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沉浸于生活乐事的享受之中?开始洒脱的超然人生?

真的有点这种意思,苏东坡开始陶渊明的诗极感兴趣,在他的《西斋》诗里,可以看到宁静满足,以及对静谧的喜悦,其意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一派田园诗韵,生意盎然: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福祸亦非狂。

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也光。

鸣鸠得美荫,因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察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估计就是陶渊明在世,也只能叹服东坡诗意的超然化外;在《吏隐亭》中,诗人这样吟道: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日清风眠北偏,朝来爽气在西山。

就好像朝廷纷乱的政局与远在密州的东坡已经无关了,东坡仿佛从文学中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或者说升华,这种精神上的升华似白云无心,飘浮出岫――诗人在他的“望云楼”诗中叹息: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潇洒的诗人招人羡慕,超脱的词客令人向往,幽默的太守惹人喜爱,苏东坡的迷人之处在于:集潇洒、超脱、幽默于一身。

其实朝中的政敌不会忘记苏东坡,少数仍在位的朋友更不会忘记苏东坡,熙宁九年是个政局变幻莫测的年份,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等政要先后失势,尤其王安石,复相不久再度罢相,没人能知道国家下一步将会执行什么政策,地方官员更无法预料自己今后的命运,连苏东坡也不能。

一纸调令颁下:苏东坡调离密州,改派任职河中府太守。实际上这时苏东坡的密州太守任期未满,不是什么正常离任,但宋代也是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连询问源由的资格也不会有,没说得,接任去吧。

熙宁十年正月,苏东坡路经济南入京述职,当时苏辙全家正在济南。由于王安石在九年十月已经最后失势,苏辙大概认为改革政治体制的时机已到,已经携带表章先行入京,在济南迎接东坡的是三个侄子,两家久别重聚,自然格外欢喜。

宋代的济南就是一大城市,相比密州,新鲜有趣多了,苏东坡在此停留盘桓了一个多月,才带领两家人迁往京师。

宋制:地方长官就任新职,必须先到京师晋见,大概如同今天提拔某同志时必然会有上级给找去谈话一般,有些重要地方的官员还会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所以苏东坡必须先赴汴京述职。

正在京城的苏辙出京三十里来迎接哥哥及自己一家,这时突然接到一个奇怪的命令:不许苏东坡入京晋见!

这仿佛在告诉苏东坡什么:朝廷政局没有你苏轼什么事,一边站吧!进京都不允许,还谈什么重用?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王安石虽下台,皇帝也明令停止了多项新法的实施,但朝中执政的还是王安石的旧部,朝廷中现在还是支持新政的人说了算,对于苏东坡这个反对新政的主力,执政者惧怕东坡滞留京师带来不利。

至于皇帝?估计是不好与苏东坡见面,苏东坡是由于反对新法被赶出京城的,而被苏东坡指责的那几项新法现在已经被皇帝终止了实施,难道要皇帝向东坡认错不成?

当然,皇帝或许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条不许苏轼入京的命令,对于一个地方太守的晋见,皇帝也确实难得关注;但苏氏兄弟二人却只好折回,住在了东城外的姻亲范镇家,不知道是否是由于苏辙提前在京师做了某些活动还是其它原因,等待允许入京晋见的苏东坡突然接到朝廷调令:调到河中府的任命已经取消,苏轼改任徐州太守。

徐州地处山东、江苏的交界,是个规模大于河中府数倍的大州,其军事位置极为重要,苏东坡接令就任的徐州太守兼任该地的军事长官,莫非朝廷要开始重用苏东坡了?

不过苏东坡还是没有急于赴任,先在范镇的东园给十八岁的儿子苏迈成了婚。

苏辙的任命也下来了,被派到河南商丘去做通判,这里距东坡任职的徐州不算太远,苏辙索性暂缓去商丘报到接任,随兄长一起去了徐州,一直在徐州和兄长同住了三个月之久,才回到商丘任上。

直到苏东坡接任徐州太守之后,东坡才明白了上级派他来执掌这鲁南苏北重镇的目的所在:朝廷是派他到徐州救灾来了。

徐州不光是个地控鲁南苏北大城市,军事上是个四战之地,地势上位于黄河故道不远,南部是云龙山耸立,北即面临急流,历朝此地洪灾频繁,其实是个兵祸天灾都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次徐州太守苏东坡遇上的是水火轮番交汇的天灾,先是久旱无雨,东坡身为太守,自然要带头去挺远的沂山龙嗣祈雨,谁知这次极灵验,大雨普降,老百姓旱情得解,无不歌颂太守恩德,此事远播京师,朝中东坡好友翰林学士李邦直专门寄诗给东坡致贺,东坡当然还是按老习惯回诗相和,就是这首抗天灾的和诗,日后却给东坡带来了几乎灭顶的人祸!

和诗中有如下大不敬之句:

半年不雨坐龙慵,

但怨天公不怨龙。

今来一雨何足道,

龙神鬼社各无功。

……

看来此时的苏东坡并未超然出世,而是比以前更加洒脱,显得有些幽默了,竟然跟天上的龙神开起了玩笑!可是:须知人间也有龙,假龙竟比真龙凶。更怕龙廷多蟹将,横行八方尤威风!

此事以后细述,先来了解抗洪抢险英雄苏东坡。

三十四、抗洪却需建黄楼

苏辙陪哥哥苏东坡一块渡过了初任徐州的前百日。

苏门的这两兄弟挺另类:哥哥东坡眼界开阔、嫉恶好辩、行为甚至有些天真烂漫、不顾后果;而弟弟苏辙却是沉稳寡言、做事务实,言谈谨慎。

对待朋友东坡一贯直言无隐,戏谑随意,谈笑风生之中往往隐藏些惊人的双关语;而苏辙偏对东坡这种性情甚为担心,弟弟竟然多次教导哥哥要注意祸从口出,有时甚至伸手去掩哥哥的快嘴,以示要“三缄其口”。

对于弟弟的劝诫,苏东坡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我当然清楚自己一向出言不慎。可是如果发现什么不对之处,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当然非要检出扔掉不可。”

苏辙则尽力劝兄长还是要明白“无事是福”,清闲难得:“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若人生七十岁都身处空闲,实际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易之方。”

不过看来苏东坡并不愿意空渡哪怕一百四十年,一生的行为照样我行我素,也许只有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苏东坡才是真正的苏东坡,是我们需要的苏东坡。

当然,任何人都会遇到道德与得失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另一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在苏东坡一生宦海生涯中,有时这样的冲突经常遇到,但往往这时的苏东坡才更显其刚的本性,苏东坡天性中有一股宁折不弯的本色。

要说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治理政绩,苏东坡在徐州任上表现的最为突出,数年之后,苏东坡就是有表现的愿望,恐怕命运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

苏东坡到任徐州三个月之后,苏辙刚离徐州,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突临徐州!

这是距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的黄河决口,苏东坡的前任曾设法疏浚过这黄河故道,但是空费钱粮五百万,堤坝也没能筑起,工程责任官员引咎辞职,畏罪自尽。

唐代李白就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现在如同从天而降的黄水在徐州境南脱缰失控了!汹涌的黄水迅即淹没了几百里农田。首先灌满了徐州南面的梁山泊,顺京杭大运河、微山湖直冲徐州,水到徐州城边,绕城南下,但被城南的山地所阻,于是便积蓄高涨,大水围城月余,城外水深竟达两丈九尺!

一州太守如同航海中的船长,乘客都有权力弃船逃生,唯有船长不能,坐一艘海船上的老大,与坐船共存亡是起码的要求。

苏东坡此时也表现出了与徐州共存亡的勇气:大水围城期间,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与士卒们一同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城内的富户纷纷欲借浮物逃难,苏东坡担心大量逃亡必然引起全城人心惊惶,则在城门下耐心劝阻他们:“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太守以身作则,效果事半功倍,谁的性命还能比一州官长的命更值钱?徐州城内人心遂安。

自古水火无情,盘旋滚转的洪水即将越过东南外城城墙,苏东坡率领军民加强城基、增加城高。按最保守估计,新增高的城上之墙工程浩大,防水新墙需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欲紧急完成这种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徐州驻有不在太守统帅序列的皇家禁卫军――武卫营,苏东坡趟水踏泥亲赴军营去见统领,恳求他们协助筑堤抗洪。武卫营统领被苏太守感动的不顾朝廷法令――禁卫军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欣然应允:“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宋代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关键时刻永远都是人民子弟兵救苦救难。苏东坡在紧急施工城头的同时,派出部队在徐州北方开挖渠道,准备把洪水引入北方的黄河旧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这场大水围困徐州城长达四十五天之久,直到了十月初五,黄河被引回旧水道,靠近海州处东流入海,徐州城才算解除了威胁。据宋史载:“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洪水终于消退,百姓欣喜若狂,东坡也高兴地吟道:“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

徐州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太守尽职使全城得救,但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不能放心,他连夜修表呈奏朝廷,附以详细的数字说明,请求朝廷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政府正穷的挖空心思给百姓增税,哪能有这方面的余钱大兴土木?苏东坡空等好久之后,才醒悟中央的难处,于是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硬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

这下能节省大宗银钱,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次年二月,朝廷拨给徐州铜钱三万贯,米粮一千八百石,民工七千二百名,在徐州外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

新建的外围城墙上,东坡兴工建筑了一座楼纪念抗洪胜利: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就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

不过这确实属于地道的“形象工程”,政府有限的筑坝资金用在修建如此高楼上是否合适?

这就是古代与今天的不同之处了,修楼与抗洪是极大关联的:抗洪救灾最需要的是万众一心,在古代没有任何广播电视的情况下,依靠什么稳定百姓的信心?这就需要一种心理暗示,中国许多地方修塔镇水就是这个意思,苏东坡修“黄楼”其意义也在于此。

按中国独有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本质的意义,不但指物质的宇宙,也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甚至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一切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万物相生相克。

而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来像征这种元素的性质,黄即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克制水患之意。

也不光是为了坚定民心与士气,有了这绝对的制高点,对观察一旦遇到的水患、兵势、军情等,当然有了大大有利的地势。

估计还有一个古今同理的好处:每逢救灾抢险,除国家拨款外一般都要发动人民捐助,这倒不是相中了百姓那点瘪瘪的钱夹,而是藉此敛聚民心,以示与灾民患难与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么。

就是现在,一般修建庙宇也比修建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