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感受清华-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末考试又要到了,已经有几门不及格的他不能再有闪失了,老师让他写下了“字据”:保证从今日起到期末考试结束前的20天里,不许玩游戏,好好学习。这哪里是管大学生的方法呀,写这种保证简直像是在管小学生。 
  翻出这位同学在入学时写的一份感想,上面写着“我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就是做中国的比尔盖茨……” 真希望他玩一个能用盖茨叔叔做主角的游戏,让他再有机会想想自己的偶像,想想自己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一个年级已经退学8个了…… 
  清华某系一个一百多人的年级,上完了大三,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了,但年级里已经有先后8个人退学回家了。按照清华对学籍的规定,是不及格课程累计达到20学分退学。如果按照一门课程平均3学分计算,那么有六七门课程出现了不及格就危险了。并不是说在清华毕业有多么困难,清华从来没有淘汰率一说。进清华的确是一个高门槛,但想从清华毕业,只要自己认真、努力,高考能考上500多分的都应该没有问题,可不是非要是状元、省里的前几名才有能力完成学业的。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当地的佼佼者回家了呢? 
  回家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自己不学习。即便学生再聪明,只要因为贪玩、感情和其他杂事耽误了学业,都有可能出现不及格、休学、试读甚至退学。而遗憾的是,总有一部分同学自制力特别差,在大学自由的空间里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渐渐堕落下去。 
  每年,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有平均10%的人不能合格毕业,这10%当中,好一点的是休学到第二年毕业,而更多的是因为不及格过多转为大专、甚至退学的同学。如今清华一年招生3000多人,也就是说到毕业的时候,有300多人将没有毕业文凭。这章讲了这么多真实的例子,正是这10%当中一些同学的缩影。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其他学校:北大某系,一个年级130几个人,最后竟然有20几个人没有毕业。     
“重返”清华     
  我非常佩服高考失利,复读最后成功的同学。但有比这更值得佩服的,是从大学因为学习原因被劝退回家,再次参加高考考入清华,重新踏入校园的学生。 
  小田上到大三因为已经有太多不及格的课程而被清华劝退,回去复习了半年,从南方某省又以前十名的身份考入清华。小王也是有类似的经历,在北大已经学到大四最后不得不退学,回到家乡重新准备高考。而这样两个相同经历的人,幸运地来到了清华的同一个系,同一个年级。 
  挫折教给他们对未来要加倍珍惜,好好把握才是重振自己的最好方式。在清华最初的一年里,小田和小王两个人都非常努力地对待学习,小王还以很高的成绩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 
  而到了大二,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让小田又开始有些管不住自己了。他开始不去上课,每天对着电脑看小说、打游戏,甚至午饭也不吃,班里的活动也不参加。由于他的年龄比班里其他人都大,班长说他,他也根本不放在心上。一不留神,又出现了一门不及格。似乎他又走上了以前的老路。 
  小田开始“颓废”,辅导员不得不经常找他谈话,但每次谈话都没法继续。小田一看辅导员找他是谈学习,他就说:“辅导员,您别和我说了,您说的道理我都懂,再说,您怕我再出现不及格,我上学期不是都及格了吗?不及格的那科我重修也及格了。我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当初入学时自己的豪言壮志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而小王并没有放松自己,不仅学习上抓得紧,还积极参加了学生会的社会工作,还积极申请入党,成为了老师和辅导员心中的好学生。由于他的年纪比同学大几岁,经历更加丰富,因此他总给同学一个老大哥的形象。不久,他在清华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共产党员。过了一段时间,又成为了学生会的一个部长,他用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激发了自己在第二次的校园经历中迅速成长。 
  对比这两个同学,一个只能是无药可救、破罐破摔,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天赋;另一个是知错就改、重获新生,顶住压力,真正地把握好了自己的命运。     
状元卖快餐     
  北大毕业生在西安街头卖肉的新闻,前一段在社会上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百度”网站上搜索关键词“北大 卖肉”,就能搜出58000多篇文章。而其实这样的情况也不仅仅是北大才有,清华里就有更加离谱的状元。 
  阿军是中原地区当年堂堂的省状元,进清华时可是风光无限。但从大一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对大学学习不是很适应,大一第一年的成绩就排到了年级的后三分之一。同时,他又迷上了电脑游戏,经过对游戏的潜心研究,他成为了全系有名的高手;但同时,他的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出现了一门又一门的不及格。最后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转成了大专生,最后只拿到了大专文凭。 
  毕业后,阿军找了一份销售工作,但干了没多久,他感觉这个工作没有意思,不想做了。于是他在清华附近,租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平房,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块钱,决定自己开店,卖快餐。条件特别艰苦,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阿军亲自送餐。 
  起初,清华里知道这是清华同学自己开的快餐的时候,都纷纷订他的快餐,给他捧场,希望他的生意能做好。五块的、八块的、十块的,各个价位轮流点。但学校周围的快餐种类是何其之多,竞争何其之激烈。店已经开了一年多,生意还是没能做出好成绩。而我们的状元阿军,已经走上了他与众不同的创业之路。 
  学会交流(1) 
  阿生是华中地区的一位高考状元。在清华里,成绩也是一直名列前茅。他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很强,平时常去一些公司做兼职,本科的时候就到系里的实验室做些研究生的工作。大三的时候,他就开始抱怨他的生活:“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就坐在老板边上,也不能上网干别的事情,只能专心工作,现在已经干了两个月活了,老板就发过一次400块钱,平均1天才挣10块钱。”说的时候一脸的痛苦,同学听了之后都非常同情他,感觉怎么他这么像是被剥削呢? 
  大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他又一次和同学们抱怨他的毕业设计,说是每天除了吃饭,几乎都要去,老板老盯着他干活,刚刚做完一样,马上新的任务就又来了,每天累得要死。 
  现在他去国外读书了,网上和同学聊天,他又提起他在那边多么多么的忙,根本没时间玩,连陪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 
  难道他真的就是忙得要命吗?怎么我们很多人也都是在一样的环境里读书,就感觉没他那样忙得昏天黑地呢?其实他的问题并不全出在环境和导师身上,他自己也有很大原因。他不应该总给人一种“你用我干活,我就心甘情愿去做”的印象。毕竟在读书期间,除了给实验室干活以外,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时间来做些学习和研究的。但是他不懂得和别人交流,也不会和上级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的心态一直都处在被动者的位置,在导师面前只表现得像黄牛般任劳任怨。老板看见你这么能吃苦耐劳,又这么聪明能干,自然愿意多用你了。可这种“能者多劳”,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我身边还有这样的同学,他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求别人做什么事。他在高中,别人问他问题,就把问的问题写在小条上放在他桌上,他看到了就在小条上把解题过程写一下,也不管是谁问他的,写完了还放在桌上,问的同学到时候再来拿自己的小条。 
  学会交流(2) 
  不主动和别人交流属于不会交流,同别人关系处理得很差,是另一种不会交流的表现。 
  小穆在两年的大学生活中,已经换过两次宿舍了。他曾经的七位室友都忍受不了他的坏脾气,他居然也同时对他的七位室友都有意见。举个例子,就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忍受不了他了。小穆刚上大一的时候逢人就讲,那年高考物理最后一道题出错了,少给了一个条件,他把这种少条件的情况写在了试卷上,结果那道题扣了他10分,最后他就差这10分,上不了他梦想的北大生物系,只好报了清华现在这个系。同学对他讲,怎么可能呢,高考题出错这么大的事情,报纸上怎么没说,何况还是最后一道题。结果他就和人家急了,还要争。他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和别人较真,总觉得是自己对,脾气还特别暴躁,特别容易得罪人。 
  如今,小穆已经在班里有些呆不下去的感觉了。课程做实验,没有人愿意和他一组做,宿舍里也没人理他。他现在想找人说话,都是跑到楼上找其他班的同学。不知道别的班的同学什么时候也会忍不了他,到时候他该怎么办? 
  学会交流,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要学会让别人考虑自己的感受,向别人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清华里,同学最苦闷的两件事情就是女生太少,同学间缺乏交流。同学们都渴望着交流的机会,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每个同学都在大学尝试着学会交流,体会着交流的重要性。     
不会说“谢谢”     
  刚刚入校的清华学生,有些同学的基础文明、基本素质是很差的。老师进到学生宿舍里,有的学生视而不见,也不起立,也不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找到同学谈话,同学就坐在椅子上和站着的老师说话,丝毫不觉得别扭。想想我们所有人小学加中学十二年,每节课上课班长都喊“上课、起立”,集体叫“老师好”,到头来,只是过了十二年的形式,根本不明白这是一种礼貌,一种基础文明。 
  我们的家长来北京看孩子,给自己孩子的宿舍打扫卫生,扫到别的同学脚下的时候,同学就抬抬脚,让同学家长扫,扫完又把脚放下。眼睛就始终留在电脑荧光屏上,看都没看家长一眼,更别指望他会和家长说声“谢谢,阿姨”了。 
  宿舍楼的管理员帮学生家长带东西给同学,同学从管理员那里拿了东西就走,根本没想过和管理员说声“谢谢”。 
  其实很多情况下,不是同学们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而是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基本的文明,没意识到应该在什么时候说“谢谢”。当老师在年级会上讲过一次这个问题后,大部分同学很快就意识到应该懂得礼貌,以后再看见辅导员和老师都注意了主动问好。可见,如果从中学就教会同学这些基础文明,同学早就学会说“谢谢”了。 
  不懂诚信 
  如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非常地重视,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在一些方面还非常淡薄。就拿上研究生这件事情来说吧。 
  很多同学其实是一心想出国的,但当年出国形式不好,于是“取其次而求之”,先在国内读个研究生。但在读研期间一直是在申请出国,上研究生第一年如果能拿到国外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那么马上和学校违约,退了国内的研究生,拍屁股走人。对于他们来讲,他们损失的仅仅是半年时间和需要缴纳的一万多元违约金。但同学们的衡量标准是,国外只要能给自己奖学金,一般一年美国能给三四万美元,那一万块钱人民币算什么呢。但这样一来,他把自己研究生导师干巴巴地就晒在那里了。导师是根据名额指标招收研究生的,一个同学突然违约走了,他没办法马上再招上新的研究生,手底下的活半年都没人来干。同时,这也就是白白浪费了一个读研的名额。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国外的中国学生身上。为了申请出国,尤其是美国,往往会向国外学校承诺,我会在那里读5年,认认真真念完博士。但到了国外,一些同学嫌5年太长了,出国就是为了镀金,不愿意花5年的时间,于是2年之后,当拿到了国外的硕士学位,就和学校违约,博士不念了。而国内学生对这种情况的看法,主流思想不是在讨论这种做法是对不对,而是在讨论在违约时各种选择对这个同学的发展“值不值”的问题,同时也在讨论这样做,对以后出国去同一个地方的同学会不会有影响。 
  国家助学贷款,也由于全国高校的违约率高达30%,很多学校被迫暂时取消了贷款。一些同学只想着每年按日子拿银行的钱去交学费,等到他们毕了业,就把贷款的事给忘了。每个系都会有一个老师,每年的还款期,给每个应该还贷款的同学追着屁股打电话,催还贷款,几天打上几十个电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排队洗衣服     
  “咦?今天楼道里怎么这么热闹?” 清华某宿舍楼的同学们发现洗衣房门口排了一个长队的人。今天怎么这么心齐,说洗衣服大家都来洗了?好奇的同学都凑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刷卡的洗衣机,突然坏了,不用刷卡就能洗衣服,所以同学都来“节约”资金,排队洗衣服了。洗一次衣服3块钱,就为了这3块钱,大家排起了长队。 
  情形虽然没有商店店庆18元买一个MP3排队人群的热闹,也没有“家乐福”熟食半价时的抢购疯狂,但性质的确差不多。 
  状元偷东西 
  “你好,我们是清华大学治安服务处,你们系的一个同学偷东西,你们来我们这里吧,我们了解一下情况。”辅导员突然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匆匆忙忙赶到治安服务处,看到偷东西的学生呆呆地坐在那里,低着头,眼神那么茫然。辅导员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他偷的东西…… 
  一个高考的省状元,学习成绩在大学也是年级前十名,平时那么活跃,家庭也不困难,没有理由会是他偷东西呀……但就是他,塞了学生超市的一个面包和一个罐头在书包里,出超市门的时候被服务员抓到的。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超市的服务人员讲,其实这个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这里偷东西了,只不过这是第一次抓到他。 
  面包和罐头,状元被取消了当年的奖学金,幸运的是超市没有向派出所报案,否则还会受到严厉的学校处分,档案里更会写上难堪的一笔。这不是仅有的偷东西的案例,学校的超市里时常有同学偷东西。很难捉摸他们的动机,往往并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利益,而是为了尝试这种未有的感觉,有些就是有心理问题。而这种情况,不论是状元还是普通人,在清华或者是普通高校,都时有发生。而偷的东西更不仅仅是面包和零食。     
匪夷所思的小偷     
  一天,学校急急火火的在下午三点通知每个系派一位老师下午四点集中开会,内容也没有透露。到了会场,派出所的两位同志已经在那里剪辑录像。开会了,民警通知给大家介绍情况:一个小偷,在图书馆盗窃了其他同学的笔记本电脑,而这个小偷已经是惯偷了,现在已经定案,在两个月前这个小偷已经盗窃了一台笔记本。而这个小偷非常嚣张,盗窃第二天又去了图书馆,图书馆入口和盗窃地点的录像现在都保留着,让各系老师来认人。因为,小偷可以进图书馆,因此肯定是清华的学生。 
  但录像实在不够清楚,各系老师也没办法认识所有全系几百乃至上千号人,于是每位老师拿着照片和嫌疑人名单散会了。 
  过了几天,这个案子有了消息。小偷因为拿着偷来的笔记本在图书馆用,被失主当场认了出来,最后还是丢东西的人抓住了小偷。 
  多么匪夷所思的小偷呀,换了别人,在偷东西的地方堂而皇之地展示赃物,是一种什么胆量?说他是惯偷,岂不是侮辱了“惯偷”这个词? 
  但偷东西,已经成了学校里的一大污点,因为就是在校生在偷自己人。前一阵子,一些宿舍的同学都反映有个莫名其妙的人找某系叫刘涛的人,哪有这个人呀?而不久就抓住了他,原来他也是一个惯偷,也是一个在校的大三学生。 
  不健全的人格,让同学们在道德、心理、品格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出问题的可能,让学校的教育非常为难。某同学因为忌妒同宿舍同学的学习成绩,多次偷别人的书和笔记扔掉,最后更是气急败坏,往同学床上小便,最后被学校开除。某同学在自己向国外寄出的推荐信上冒充导师签字。某同学因为忌妒同实验室的研究生,偷看别人的电子邮件,背地里冒名和国外教授联系,表示不愿意去那个教授的学校读书,导致该同学让原本已经联系好的出国计划泡了汤。 
  完人还是太少了 
  我在清华想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能像我们班最牛的几个人那样聪明就好了……”但同学对生活中的我又经常这么评价:“特别希望能像你一样那么有生活情调,过得特别自在潇洒。”开个玩笑,清华里大部分人好像自己的“智商值+情商值=常数”,我智商比不上那些牛人,情商就显得高了起来。换句话说,十全十美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智商高是一个对于学生来讲很大的优势,聪明使他们一直出众,一直让他们有好学校上,好成绩拿。但由于常年过多地把精力全身心地放在自己的强项学习上了,颇有一部分人变得过于书生气,原本不注意培养的情商反而变得更弱。 
  也正因为情商、人格的原因,高材生们才做出了这一章中举出的各种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在清华里也颇有一些德才兼备的学生,不论学业、思想和品质,都没得说,我坚信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他们绝对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但不巧的是,常年高压的学习,让其中的一些好学生在清华里没有感受到自己专业能带给他们真正的兴趣,一部分人原本可以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同学,毕业后不论出国还是工作,全部转行不做专业,无形中流失了一大批本来很有希望的专业人才。 
  所以,常年应试和高压的成长经历,很难有天才能够摆脱它们的影响,很多人在多年的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格和素质教育;又有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真正的学习兴趣所在,就要离开学校了。所以,在我上的近20年学中,遇到的十全十美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其实标准并不高,只要是一个品学兼优、愿意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的就可以了。     
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