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致命的狂欢-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也说好,万也说好。”但舆论往往责备赵姨娘,同情潘姥姥,责备潘金莲,而同情贾探春。如孙述宇说潘金莲“从不受一些慈爱温柔之情的影响”;她“带着无限的怨毒之力,正宜表达那种天地开辟以来万古常新的人心之嗔恶”。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嗔恶:潘金莲》,石昌渝等编《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第85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版。似有些失当。其实两者秉公理财是一致的。还是与金莲“一条腿儿”的春梅深知金莲,她主动带几样酒菜来李瓶儿房里安慰潘姥姥,然后正色为金莲辩护: 
  姥姥,罢,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娘是争强不伏弱的性儿。比不得六娘银钱自有,他本等手里没有,你只说他不与你,别人不知道,我知道。想俺爹虽是有的银子放在屋里,俺娘正眼儿也不看他的。若遇着买花儿东西,明正公义问他要。不恁瞒瞒藏藏的,教人看小了他,怎么张着嘴儿说人!他本没钱,姥姥怪他,就亏了他。莫不我护他?也要个公道。(第七十八回) 
  可见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故事,极写金莲既不贪钱财又争强爱面子的矛盾,并以此写她天真可爱的一面。金莲之前李娇儿与孟玉楼都管过钱,李娇儿似乎因丫头夏花儿偷金而卸任;玉楼把账簿交给金莲是赌气怕受累,看来唯金莲廉洁而不怕受累才担此重任。 
  其实金莲对母亲并非完全寡情,只是她接济母亲的手段有时过于另类。如她碰见了书童与玉箫的“好事”,就对“齐跪在地上哀告”的两人道:“贼囚根子,你且拿一匹孝绢,一匹布来,打发你潘姥姥家去。”(第六十四回)这种穷点子,真叫人哭笑不得。第八十二回,潘母去世,金莲因西门庆刚死,热孝在身不能出门,只得拜托陈敬济前往安葬。陈归来禀报时,金莲听了凄然泪下。第五十八回曾写一磨镜老叟向潘金莲、孟玉楼诉说家中儿子不成器,老妻病在炕上,“心中想块腊肉儿吃”。玉楼随即与他一块腊肉与两个饼锭。潘金莲则问老叟:“那老头子,问你家妈妈儿吃小米粥不吃?”听了肯定回答立即吩咐小厮来安儿:“你对春梅说,把昨日你姥姥捎来的新小米儿量二升,就拿两根酱瓜儿出来,与他妈妈儿吃。”东西虽少,亦不值钱,但恻隐之心,昭然可见。张竹坡有眉批云:“作者固借金莲以讽天下人,见逆如金莲,何尝良心灭绝,是知凡天下为人子者皆有此心,奈之何独独我不能尽孝哉!”回末诗云:“不独纤微解济物,无缘滴水也难消。”词话本还将之标入回目:“乞腊肉磨镜叟诉冤”,可见作者何等重视对金莲同情心的展现。   
  另类的智慧与野性的天真(5)   
  四、“我是不卜他”《金瓶梅》第二十九回“吴神仙水鉴定终身”与第四十六回“妻妾戏笑卜龟儿”,和《红楼梦》中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听到《红楼梦曲》一样,提示着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与结局,而书中人物对看相、卜卦的态度本身也是其性格的反映。 
  吴神仙(按,即无神仙也)受荐来给西门庆一家子相命,诸人皆崇敬如命,庄重虔诚。唯金莲不当作一回事,“玉楼相毕,叫潘金莲过来。那潘金莲只顾嬉笑,不肯过来。月娘催促再三,方才出见。神仙抬头观看这个妇人,沉吟半日,方才说道:‘此位娘子,发浓鬓重,光斜视以多淫;脸媚眉弯,身不摇而自颤。面上黑痣,必主刑夫;唇中短促,终须寿夭。举止轻浮惟好淫,眼如点漆坏人伦。月下星前长不足,虽居大厦少安心。”按理说这命相不好,换个人会求个“解法”,金莲则置若罔闻。 
  妻妾戏笑卜龟儿“神仙相毕,众妇女皆咬指以为神相”。金莲则不愿混迹于这“众妇女”之中。没过几日,吴月娘又请一位婆子给众妇女卜龟儿卦,惟独金莲宣称:我是不卜他。常言:算的着命,算不着行。想着前日道士(按,即吴神仙)打看说我短命哩,怎的哩?说的人心里影影的。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阳沟里就是棺材。(第四十六回)有人说,这一番话,可以当作潘金莲的人生宣言来读。我则认为既不可说它就是无神论的张扬,也未必是“破罐子破摔”的悲凉,因为她未到无神论的境界,也未到“破摔”的境地。但与身边那些整日神神鬼鬼的妇女相比,至少她是别具一番智慧,别具一番胆识;我潘金莲就是不信这一套,让你算得着我的命,算不着我的行,我行我素,得乐且乐,别让什么“命相说的人心里影影的”! 
  第五十一回吴月娘又邀了一干女眷,听两个尼姑宣讲《金刚经》。众人听得欢喜入神,独金莲不耐烦,拉着李瓶儿逃课,并说:“大姐姐好干这营生!你家又不死人,平白教姑子家中宣起卷来了。”这才叫放言无忌。吴月娘打发她俩走后,对众人说:“拔了萝卜地皮宽。交(教)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原不是听佛法的人!”逃课的是两个人,吴月娘点名批评只金莲一个,还算准确。因为这堆妇女中,金莲可是头一位与佛法无缘,不相信“术教”、“命定”的女人。无奈她的“人生宣言”,却“出口成谶”(张竹坡语)。 
  五、“条件反射学说”发展史上本该有金莲留名这天不怕地不怕不敬神不信邪的金莲具有另类的智慧,请看她对雪狮子猫儿的训练即可知:却说潘金莲房中养的一只白狮子猫儿,浑身纯白,只额儿上带龟背一道黑,名唤“雪里送炭”,又名“雪狮子”。又善会口衔汗巾子,拾扇子。西门庆不在房中,妇人晚夕常抱他在被窝里睡,又不撒尿屎在衣服上,呼之即止,挥之即去。妇人常唤他是“雪贼”。每日不吃牛肝干鱼,只吃佳肉,调养得十分肥壮,毛内可藏一鸡蛋。甚是爱惜他,终日在房里用红绢裹肉,令猫扑而挝食。(第五十九回)作者提示这种训猫方式“就如昔日屠岸贾养神獒害赵盾丞相一般”。元杂剧《赵氏孤儿》第四折在程婴道白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程勃,你紧记着。又一日,西戎国贡进神獒,是一只狗,身高四尺者,其名为獒。晋灵公将神獒赐与那穿红的,正要谋害这穿紫的。即于后园中扎一草人,与穿紫的一般打扮。将草人腹中悬一副羊心肺,将神獒饿了五七日,然后剖开草人腹中,饱餐一顿。如此演成百日。去向灵公说道:如今朝中岂无不忠不孝的人,怀着欺君之意?灵公问道:其人安在?那穿红的说:前者赐予臣的神獒便能认的。那穿红的牵上神獒去,这穿紫的正立于殿上,那神獒认着是草人,向前便扑,赶的穿紫的绕殿而走。旁边恼了一人,乃是殿前太尉提弥明,举起金瓜(爪)打倒神獒,用手揪住脑杓皮,则一劈劈为两半。纪君祥《赵氏孤儿》,(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14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 
  究其本质,金莲训猫用的是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创立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原理:从1903年起,巴浦洛夫用了30年时间研究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他指出脑和高级神经活动,都是双重反射形成的:一种是生下来就有的本能动作,叫无条件反射;一种是在后天条件影响下获得的,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和有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时,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当狗站在他面前时,他对狗第一次说“给我脚掌”,并立刻把狗的脚掌放到自己手上,然后给狗最爱吃的食物。这样重复几次后,条件反射的联系就形成了。以后只要说“给我脚掌”,狗就会伸出脚掌来,因为这对狗来说,已成为给东西吃的信号了。实验证明:凡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都可以借反射的反应回答外界来的刺激,一切动物都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而与客观世界保持密切联系。这就是著名的“给我脚掌”实验。巴甫洛夫即以此在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盖起了一座条件反射学说的奇伟大厦,而被人们誉为天才的工程师和巨匠。《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第4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另类的智慧与野性的天真(6)   
  每念及此,我都要掷笔三叹:多么聪明的国人,如果他们的智慧执著于科学研究该有多少人间奇迹被创造出来,至少在“条件反射学说”发展史上要刻上“潘金莲”或“屠岸贾”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创造何等接近,而他们又比巴甫洛夫早多少个世纪啊!然而无论是屠岸贾,还是潘金莲,他们的实验往往起于经验而止于经验,没有在经验的基点前进半步,难怪有人说中国古代只有科技而没有科学;而且他们的智慧与科技的使用方向同巴甫洛夫有着根本的不同,巴甫洛夫旨在探索生命的奥秘,而他们所训的狗或猫客观上只是充当特殊杀手,去残害生命。这种智慧与科技中散发着妖气和鬼气,弄不好就会变成邪教!叫人如何不仰天长叹?! 
  六、王熙凤未必比得上潘金莲 
  学者们好将潘金莲与《红楼梦》中的凤辣子——王熙凤作比较。其实她们固然有可比性,但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姑且不论,三角眼的王熙凤似乎不及金莲美丽。才艺也不可与金莲同日而语,王熙凤在大观园诗社曾充当过一社之长,却总共只被逼出了一句诗:“一夜北风紧”,借小说人物之口,评之为:“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其实不过尔尔,尤其不能和“晓得曲里滋味”的金莲比。王熙凤理财虽比金莲威风得多,却也势利得多。王熙凤也有张利嘴,《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从赚到闹都是王熙凤,赚与闹都是在讲话,长篇大论地讲,但她讲了6次才2500来字,最长的一次也只800来字,不像金莲一口气就淮洪般来了段1000多字的长论。 
  两相比较,我非常同意孟超的话:“本来女人市场上也有特殊的际遇,常言说‘不重生男重生女’,趸贩得好,也许她可能做贵妃,当皇娘,也可以飞上枝头,做了凤凰,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凭了那条不紧的裙带儿,‘兄弟姐妹皆列土’,还能养不起一个妈妈吗?”孟超《〈金瓶梅〉人物》第4页,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版。总之,潘金莲以她超人的美丽、才艺、智慧……而落入悲剧结局,是她生错了时代,走错了地方,找错了门径,此剧就在这错、错、错中铸成,如之奈何!   
  无限风光在巫山(1)   
  无限风光在巫山 
  ——热恋中的潘金莲 
  夏志清称潘金莲进入西门府后的故事,为小说中的“小说”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第204页……我则更看中潘金莲入西门府之前,与西门庆的那段婚外恋情,视为小说中的精品,尽管它只能作为潘金莲与西门庆故事的序曲。尔后故事发展轨道,尤其是潘金莲的性格变迁与行为逻辑,都或明或暗在这序曲中找到源头与依据。 
  一、赴巫山潘氏幽欢 
  先得狠狠当一把文抄公,请看第四回“赴巫山潘氏幽欢”: 
  这妇人见王婆去了,倒把椅儿扯开一边坐着,却只偷眼睃看。西门庆坐在对面,一径把那双涎瞪瞪的眼睛看着他,便又问道:“却才到忘了问得娘子尊姓?” 
  妇人便低着头带笑的回道:“姓武。”西门庆故做不听得说道:“姓堵?” 
  赴巫山潘氏幽欢那妇人却把头又别转着笑着低声说道:“你耳朵又不聋。”西门庆笑道:“呸,忘了,正是姓武。只是俺清河县姓武的却少,只有县前一个卖炊饼的三寸丁姓武,叫做武大郎,敢是娘子一族么?” 
  妇人听得此言,便把脸通红了,一面低着头微笑道:“便是奴的丈夫。”西门庆听了,半日不做声,呆了脸,假意失声道:“屈。”妇人一面笑着又斜瞅他一眼,低声说道:“你又没冤枉事,怎的叫屈?”西门庆道:“我替娘子叫屈哩!” 
  却说西门庆口里娘子长,娘子短,只顾白嘈。这妇人一面低着头弄裙子儿,又一回咬着衫袖口儿,咬得袖口儿格格驳驳的响,要便斜溜他一眼儿。只见这西门庆推害热,脱了上面绿纱褶子,道:“央烦娘子,替我搭在干娘护炕上。”这妇人只顾咬着袖儿别转着,不接他的,低声笑道:“自手又不折,怎的支使人!”西门庆笑着道:“娘子不与小人安放,小人偏要自己安放。”一面伸手隔桌子,搭到床炕上去,却故意把桌上一拂,拂落一只箸来。却也姻缘凑着,那只箸儿刚落在金莲裙下。西门庆一面斟酒劝那妇人,妇人笑着不理他。他却又待拿箸子起来,让他吃菜儿。寻来寻去不见了一只。 
  这金莲一面低着头,把脚尖儿踢着笑道:“这不是你的箸儿?”西门庆听说,走过金莲这边来,道:“原来在此。”蹲下身去,且不拾箸,便去他绣花鞋头上只一捏。 
  那妇人笑将起来,说道:“怎这的啰唣!我要叫起来哩!”西门庆便双膝跪下,说道:“娘子,可怜小人则个!”一面说着,一面便摸他裤子。妇人叉开手道:“你这厮歪缠人,我却要大耳刮子打的呢!”西门庆笑道:“娘子打死了小人,也得个好处。”于是不由分说,抱到王婆床炕上,脱衣解带,共枕同欢。 
  却说这妇人自从与张大户勾搭,这老儿是软如鼻涕脓如酱的一件东西,几时得个爽利!一个。就是嫁了武大,看官试想,三寸丁的物事,能有多少力量?又一个。今番遇了西门庆,风月久惯本事高强的,如何不喜。但见: 
  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喜孜孜连理枝生,美甘甘同心带结。看官心事。一个将朱唇紧贴,一个将粉脸斜偎。罗袜高挑,肩膊上露两弯新月,金钗斜坠,枕头边堆一朵乌云。一番做作也。誓海盟山,搏弄得千般旖旎;羞云怯雨,揉搓的万种妖娆。恰恰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正写二人淫事。杨柳腰脉脉春浓,樱桃口微微气喘。将完事也。星眼蒙眬,细细汗流香百颗;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直饶匹配眷姻谐,真个偷情滋味美。即此小小一赋,亦不苟。起四句,是作者看官心头事,下六句,乃入手做作推就处,下八句正写,止用“搏弄”“揉搓”,已极狂淫世界,下四句,将完事也;下四句已完事也;末二句,又入看官眼内。粗心人自不知。 
  当下二人云雨才罢,正欲各整衣襟。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大惊小怪,拍手打掌,低低说道:“你两个做得好事!”西门庆和那妇人都吃了一惊,妇人惊,固是,西门则何惊哉?而亦必惊,写心虚人如画。那婆子便向妇人道:“好呀,好呀!我请你来做衣裳,不曾交你偷汉子。你家武大郎知,须连累我!不若我先去,对武大说去。”回身便走。那妇人慌的扯住他裙子,红着脸低了头,只说得一声:“干娘饶恕!”王婆便道:“你们都要依我一件事。从今日为始,瞒着武大,每日休要失了大官人的意,早叫你早来,晚叫你晚来,我便罢休。若是一日不来,我便就对你武大说。”那妇人羞得要不的,再说不出来。又白描一句。王婆催逼道:“却是怎的?快些回复我!”妇人藏转着头,低声道:“来便是了。”王婆又道:“西门大官人,你自不用老身说得,这十分好事都已完了,所许之物,不可失信。作者至此,亦通身快乐,十分文章,已满足也。你若负心,我也要对武大说。”西门庆道:“干娘放心,并不失信。”婆子道:“你每二人出语无凭,要各人留下件表记拿着,才见真情。”西门庆便向头上拔下一根金头簪来,插在妇人云髻上〔一〕。妇人除下来袖子,恐怕到家武大看见生疑。妇人便不肯拿甚的出来,却被王婆扯着袖子一掏,掏出一条杭州白绉纱汗巾,掠与西门庆收了。餘文。三人又吃了几杯酒,已是下午时分,那妇人起身道:“奴回家去罢。”   
  无限风光在巫山(2)   
  借田晓菲之言说:“《金瓶梅》中关于做爱的文字,谁能说是赘疣、是不必要的呢。作者往往于此际刻画人物,或者推助〔动〕情节的发展。西门庆与不同妇人做爱,其中蕴涵的情愫都不同,做爱的动机、心情、风格、后果也不同。如果读者只能从中看到‘淫’,那么这是读者自己的问题。”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第218页。 
  笔者认为《金瓶梅》中做爱文字虽各有千秋,各尽其能,却唯有这一则最美,可作诗来品,当画来赏。张竹坡在回批中还特别挑出金莲赴巫山途中一系列精致传神的动作来评说,更显得金莲仿佛水银做成的本色派演员,原汁原味地走到你眼前,无半点矫揉造作,一片柔媚俊俏,灵动之极: 
  开手将两人眼睛双起花样一描,最是难堪,却最是入情。后却使妇人五低头,七笑,两斜瞅,便使八十老人,亦不能宁耐也。 
  五低头内,妙在一“别转头”。“七笑”……遂使纸上活现。“带笑”者,脸上热极也。“笑着”者,心内百不是也。“脸通红了……微笑”者,带三分惭愧也。“一面笑着……低声”者,更忍不得痒极了也。“低声笑”者,心头小鹿跳也。“笑着不理他”者,火已打眼内出也。“踢着笑”者,半日两腿夹紧,至此略松一松也。“笑将起来”者,则到此真个忍不得也。何物文心,作怪至此! 
  又有“两斜瞅”者,妙在要使斜瞅他一眼儿,是不知千瞅万瞅也。写淫妇至此,尽矣,化矣。再有笔墨能另写一样出来,吾不信也。然他偏又能写后之无数淫妇人,无数眉眼伎俩,则作者不知是天仙是鬼怪! 
  又咬得衫袖“格格驳驳的响”,读者果平心静气时,看到此处,不废书而起,不圣贤即木石。 
  张评美中不足的是他心中有份“淫妇”的成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金莲“妖情欲绝”(绣像本眉批)的媚态的欣赏。 
  二、田晓菲解读:巫山上的旖旎风光 
  田晓菲不愧为被西学浸染又不失传统的新派汉学家,再加其才女的独特视角,同是这段故事,她能将之与《水浒传》、词话本《金瓶梅》相比较,得出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本书对田说多有“偏爱”,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