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月老唐人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为媒人的别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白话注解: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媒人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4发展由来编辑
综述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诗经·卫风·氓》中所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指此。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路史后纪二》记载:“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罗苹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也都记载上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禖的活动。另外,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据《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诗经·豳风·伐柯》中谓:“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所以后世又称媒人为“伐柯人”,称提亲为“伐柯”,称作媒为“执柯”。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条载:“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即指媒人说亲。
古时还称媒人为“冰人”或“大冰”。传说晋代令狐策梦见自己立于冰上,与冰下人语。醒后使
媒人
占梦者卜,占梦者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诗曰:‘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之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作作媒,冰泮而婚成。”后世遂称给人作媒为“作冰”。
汉代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或谓男曰媒,女曰妁。媒人遂成为男女婚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人。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民间神话中又出现了专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据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
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问:“所检何书?”云:“婚牍耳。”又问:“囊中何物?”云:“赤绳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绳一系之,亦必好合。”因询己妻,知为店北卖菜眇妪女,才三岁,陋亦如妪。韦怒,遣奴刺之,伤眉。韦与奴逃免。后十余年,韦参相州军,刺史王泰以为能,妻以其女。女容丽而眉间常帖一花子。怪而问之,始知女乃畴昔所刺幼女,郡守抚以为己女也。因相钦愈极,所生男女皆显贵。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
后世因又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简称“月老”。
元代
元·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明清
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明·陶宗仪《辍耕录》中所谓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谈、不务正业的女人。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还没有婆家的媒婆来到邵九娘家中:
故与邵妻絮语。睹女,惊赞曰:“好个美姑姑!假到昭阳院,赵家姊妹何足数得!”又问:“婿家阿谁?”邵妻答:“尚未。”媪言:“若个娘子,何愁无王侯作贵客也。”邵妻叹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个读书种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复遴选,十无一当,不解是何意向。”媪曰:“夫人勿须烦怨。恁个丽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泽,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茔边,望见颜色,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5地方特色编辑
骂媒
仡佬族在姑娘出嫁吉日,新郎家派两个后生家和媒人一起来新娘家接亲,这时,女家的长辈、兄弟、姐妹和亲戚便异口同声大骂媒人,俗称“骂亲”,骂了媒人既提高了新娘的身份,据说还吉利,所以当母亲的便把媒人骂得狗血淋头。此时的媒人只好作哑装聋,任由对骂个痛快。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
媒人
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
锁媒
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普米族,在举行婚礼的前三天,媒人要把礼物送到姑娘家去。而且在女方家寨子里要做三天客。这三天,寨子里的每户人家都要对媒人热情款待,请媒人吃肉喝酒。
第四天,是迎娶新娘的日子。男方家同来送礼的人和女方家送亲的人一起*护送新娘到男方家去。而媒人却被反锁在一间屋子里,还有一位女方家的歌手陪着他。屋外有两位姑娘手拿着钥匙在守候。这时,屋里的歌手和媒人对起歌来:
女方歌手:东方一把海螺锁,媒人锁在屋里了;南方一把珍珠锁,媒人锁在屋里了;西方一把黄铜锁,媒人锁在屋里了;北方一把白玉锁,媒人锁在屋里了;中间一把金子锁,媒人锁在屋里了。
男方媒人;我来到珍贵的亲戚家三天三夜,三道门我都开了;这个寨子里每家我都做过客,
领受了盛情的好酒好肉;今天是吉祥的日子,姑娘都接走了;你家是把我锁不住的。我用海螺钥匙,把东方的海螺锁打开了;我用珍珠钥匙,把南方的珍珠锁打开了;我用黄铜钥匙,
把西方的黄铜锁打开了;我用白玉钥匙,把北方的白玉锁打开了;我用金子钥匙,把中间的金子锁打开了;我打开五把宝锁,要把你家最好的一朵花采走了。
送亲的队伍走运了,屋里的歌声仍持续不断。什么时候媒人唱赢了,屋外守门的姑娘才会把门打开,让媒人去追赶娶亲的队伍。但是姑娘寨子里热情好客的乡亲们,每家准备一坛酒,在寨子门口等候媒人。每家的酒媒人都要喝一口才能通过。没有经验和酒量的媒人,出不了寨门,就会被灌得烂醉如泥。
6答谢媒人编辑
综述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作为男女婚姻嫁接的桥梁,从中牵线搭桥起了重要作用。各个地方在答谢媒人方面也各有不同。
桂林
桂林市在男女完婚后,答谢媒人,是婚俗中最后一桩不能缺少的婚俗仪礼。新娘在娘家坐花堂的晚上,新娘的父亲就要备办隆重的酒宴答谢媒人。新郎家是添丁增口,成家立业的大事
媒人
,婚娶后答谢媒人的礼俗就不是那般简单了。当新郎家喝罢散堂酒,送走贵客后,就要准备谢媒人的礼品了。首要的礼品就是迎亲抬起往来于男女两家头盒上的猪头,其次就是一腿猪肉,且要留有脚爪。以示婚姻大事全靠媒人牵头、走路。还有衣服布料一丈二尺,新娘给媒人公和媒人的妻子做的布鞋、糖果、莲花酥果等。礼品齐备后,就用竹制礼箩一担,将礼品装好,请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挑起馈送媒人。媒人临走时要鸣放鞭炮。挑礼品的人到了媒人家里时,也要鸣放鞭炮。挑担送礼的人在媒人家里吃一餐饭即回。至此,媒人奔走联姻的事尽皆结束。如果媒人与新娘、新郎家无旧亲关系,以后就少有往来。故有“新娘进了房,媒人丢一旁”的谣谚。
湖北大冶
湖北省大冶市答谢订婚时说合的媒人有坐媒和跑媒之分。
坐媒
亲事一定,男女双方都要备办酒席,媒人坐首席,内外“三党”作陪,男方办早餐,女方办中餐,名为喝“毛准蛊”,表示婚姻已定。
跑媒
当年腊月,男家还要差人给媒人送去礼物,以作酬劳。次年正月,男女双方都要办春酒,名为喝“大准蛊”,表示谢媒之意。
山东招远
山东省招远市完婚后,婚者送猪肉、猪头等谢媒人,相沿至今。
土族
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话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十分丰盛。
7各国情况编辑
柬埔寨媒人
柬埔寨人的择偶方式即以媒人介绍为主,并且这种择偶方式在亚洲东部的各民族中颇具代表性。柬埔寨人一般在小伙子长到14岁左右时,其父母就开始考虑儿子的婚事了。如果他们看中了哪位姑娘,就会先想方设法搞到姑娘的生辰八字(出生时的年、月、日、时辰),然后请算命先生卜算与其子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相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方八字相克,则此事告吹;如果相合,说明双方可以缔结姻缘,那么小伙子的父母就请媒人前去提亲。媒人的选择也有颇多讲究,要求担任媒人的人必须由万丈夫健在、儿女成群、命相好、对女方有所了解的妇女来充当。在婚姻关系确定前,媒人至少要到姑娘家去三次。媒人第一次去姑娘家,要带着一包小槟榔、篓叶和烟,作为礼物送与姑娘的父母。不过媒人在第一次去姑娘家时并不是直接向姑娘的父母提出婚事,而是向姑娘的父母说小伙子的父母要来姑娘家做客,询问姑娘的父母是否方便。一般来讲,姑娘的父母听到媒人的话后都会明白其来意。如果姑娘的父母有意于这门婚事,则会答应。媒人第二次去姑娘家时所带礼物与第一次相同,只是谈话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媒人虽然仍未直接言及婚事,但往往会说小伙子的父母知道姑娘家有良田数亩,想给姑娘家良种,希望姑娘家的地里生根开花、结果,实际上即是隐晦地向姑娘的父母提出婚事。如果姑娘的父母说等几天看看天气再说,那么则往往喻示着姑娘的父母有意于这门亲事,之后姑娘的父母也开始四处打听小伙子的相貌、人品、及其家庭情况。隔了一段时间后,媒人会第三次来到姑娘家,明确要求姑娘的父母表态。如果姑娘的
媒人
父母同意,双方就要交换写生辰作八字的庚贴,至此婚事才算最终说定。柬埔寨人的这种择偶方式,我们在其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众多民族的择偶习俗中可以经常见到,尤其是对于男女双方命相是否相克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最主要的是在择偶的过程中,这些民族十分注重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而且媒人在其中的作用可以与父母在婚姻中的作用相提并论。
叙利亚媒人
在叙利亚,当地人择偶方式虽然也有媒人介绍,但形式列为奇特。在叙利亚的一些地方,流行一种称为“敲门问嫁”的习俗。当家里儿子到了结婚年龄,小伙子的父亲就请一位老妇人前来充当媒人,奇特的是她的职责不是到小伙子父母或是小伙子相中的姑娘家说媒,而是到别人家去敲门问人家有没有姑娘要出嫁。如果回答说有,老妇人就会进门等待,但不能开口询问姑娘的情况,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姑娘的情况。一般来讲,家中有客人来总是要招待的,老妇人就是在姑娘端咖啡来招待客人的仔细打量姑娘,也不询问其年龄,而是依靠自己的判断力从姑娘的容貌等方面推断姑娘的年龄,之后回到小伙子家向小伙子斤父母转告姑娘的情况。如果小伙子的父母有意于这门亲事,他们就会按照老妇人的的地址前往求婚,如果姑娘的父母同意婚事,那么这门亲事就算确定了。
这种通过媒人介绍而选择婚姻对象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世界,尤其是在亚洲范围内十分流行,其过程也大同小异。如在尼泊尔的尼瓦尔族中婚姻一般是由父母包办,择偶方式也要通过媒人介绍来完成。而且媒人在其中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尼瓦尔人称媒人为“拉迷”,拉迷一般有着敏锐的。且能言善辩,男女都可以担任。拉迷依靠自己的伶牙俐齿在男女双方的父母之间周旋。在男方家往往说的多是女方的种种优点,诸如姑娘贤惠温柔、漂亮勇士等等;在女方家则多说小伙子的种种优点,如健壮俊美、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等等。就是这样,在拉迷的四处奔走下,一代代尼瓦尔人成家立业,子孙繁衍。经增迷说合之后,通常是男方选择吉日给女方家送去订婚礼物,一般是在金丝绒作的包或银丝做的匣子里放上十粒槟榔,以及女人用的化妆品、新衣服、敬神用品等等。择偶的过程才最终完成。
日本媒人
在日本有一种称为“见合婚”的婚姻方式,它也是依靠媒人介绍、说合,而男女双方又都同意,从而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见合婚”在择偶方式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媒人将姑娘的相处给小伙子看,如果小伙子有意,那么媒人就要安排他们第一次“见合”。所谓“见合”就是见面,只是姑娘并不知道这一过程,而是媒人领着小伙子在公共场合偷偷地窥视姑娘。见到姑娘后,如果小伙子满意,媒人就要安排第二次“见合”,第二次“见合”一般在媒人家里,或在饭店、茶馆、剧院等地方。因为男女双方正式见面,所以也叫“相看”,与我国汉族的相亲类似。在第二次“见合”时,男女双方要详细询问对方的情况,之后如果男女双方有意往来,则需要继续询问对方的情况,经过进一步的详细了解,有一方对对方不满意,则在三个月后举行第三次“见合”。第三次“见合”一般来讲是喻示着婚姻对象的初步确定,通常采取的聚餐形式,或者姑娘将小伙子与媒人请到家里见面。第二个阶段称国“接纳”,其实际内容即是订婚。一般签订婚约、交换订婚戒指等多在“接纳”阶段举行。
越南媒人
在越南布标族的择偶习俗中,媒人所起的作用与日本媒人大致相同。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那么他就要请两位男媒人前往提亲。媒人一般带着用红布包着一小包糖、一大包糯米饭到姑娘家,如果姑娘同意缔结婚事,就会留下红包,接下来就是订婚了。如果退回纸包则表示姑娘不同意。求婚之事告吹。
日本人、越南布标族的这种择偶方式实际上已经超出父母包办的限制,媒人只起一个介绍作用,婚姻关系的最终确定取决于男女双方之间的态度。媒人在这种择偶方式中的作用,我们在约旦人的择偶习俗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约旦人的择偶方式也别具特色。在约旦北部的兹高得巴萨地区。当地人浒一咱习俗,待嫁的姑娘一般白天都坐在自家门口,等待小伙子前来相看。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僦会找人前去说媒。不过,媒人的作用只是向姑娘传达小伙子的求婚意愿,至于姑娘是否同意,则是姑娘用灯泡给小伙子传递信号。通常如果姑娘同意,月的月初或月末晚上姑娘会将自己闺房的窗户打开,在屋内点燃一盏油灯。当家人都睡着后便把油灯熄灭,告诉小伙子此时可以从窗户进来相会。如果小伙子在姑娘闺房留宿未被发觉,第二天便可举行婚礼。如果姑娘不同意小伙子的求婚,那么她就会在家人未睡觉时把油灯熄灭,小伙子如果在此时爬入姑娘闺房,往往被姑娘家人发现,婚事也会因此取消,小伙子只好自认倒霉,另择佳偶。不过对当地人来说一个小伙子如果多次遇见这种情况他自然也会想出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