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站起走近张旺道:“如今到了这种地步,你还是担心被人报复,朕站在这里,你却不敢言明,朕很失望,这就是朕一直关心的百姓,到头来却不信朕,那你还来北京城作甚,还打算敲登闻鼓作甚?”
张旺大为惭愧,望着赵祯的嵌金舄履大声壮胆道:“官家恕罪,草民一时糊涂,其他村子都是把田地投献了曹家,从曹家获得赈灾的粮食,曹家的三公子前来说项,被族长拒绝,谁知我罗家村的救灾粮就没了着落!求陛下为我等草民做主!”
张旺一口气把所有的来龙去脉讲了清楚,整个人便一下子坐倒,仿佛用尽了浑身上下最后一口力气,赵祯微微点头,果然是这样,大宋唯一屡禁不止的事情就是土地投献之风。
自从赵祯亲政以来,不断的对大宋进行改革,为了打击权贵对土地的垄断兼并,让蔡记开办了比土地更赚钱的工厂,并用这新兴产业快速的制定属于自己掌控的游戏规则,让权贵之家在自己的规则中挣钱,为的就是让他们放弃对土地的垄断。
土地是什么?土地就是农人的根基,最后的栖息之所,若是失去了土地,这些农人就变成了佃户,虽然投献了土地免去了朝廷的赋税,可他们依然要向权贵交租子,虽然比朝廷征召的少,可那土地就不再属于你了!一旦涨了租子,出了事,朝廷都不会站在你这边。
罗家村的族长显然是聪明的,他拒绝了曹家的投献提议,而结果呢?赵祯相信若不是柳永让他们来北京城告御状,怕是这罗家村的人早已经吃光了种子粮,依旧在等待着遥遥无期的赈灾粮。
这就是警告,若是还有别的村子和罗家村一样,那他们的下场也就和他们一样,如此一来还有谁还敢反抗?显然那灵寿县的知县事已经被曹家所收买
赵祯摸了摸下巴,不过他柳永现在是越来越会做官了,他完全可以上奏给自己,揭穿曹家兼并土地一事。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显然这是打算把自己摘出去
赵祯微微摇头,现在却不是向曹家发难的最好时机,曹玮已经主动退居“二线”,前段时间自己还封了他上柱国的勋级,现在就要惩治显然不当。
但赵祯可不打算就这么轻轻揭过,毕竟打击土地兼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赵祯没办法根治所以只能开拓更多的荒地给百姓耕种,但如果不遏制权贵对土地的兼并,那即便有再多的土地也不够!
赵祯纵观史书,以及从后世得到的总结,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他现在就可以预见,在大宋的将来,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而他要做的便是把打击土地兼并彻底的融入到大宋的律法之中,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土地永远只能掌握在最底层的农人手中,这样他们的皇位才能坐得稳,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准确的来说能得到天下多数人的支持只要有这多数人的支持便够了!还在为找不到的最新章节苦恼?安利一个 或搜索 热/度/网/文 搜索的时候记得去掉“/”不然搜不到哦,这里有小姐姐帮你找书,陪你尬聊!
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营造的错觉()
在大宋,打击土地兼并基本上就是在打击权贵家族,对大宋这样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有着相当大的风险,因为封建王朝的本质就是拉拢大家族,将门,等等上层阶级巩固皇权统治,为此,太祖不惜以“藏富于民”的借口为土地兼并开脱。
土地兼并看似对皇帝的江山没有任何损害,这些土地的最终归属自然是皇帝,即便是兼并了也要缴纳赋税,虽然赋税极低,或是压根就没有赋税,但在老赵家的人看来“涨价”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朝中的中高层官员一旦得到了这些土地,那皇帝还能有“涨价”的一天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老赵家的人一项是耳根子软,尤其是在当成文臣武将的面,更是难以拉下脸来,帝王之威越来越以“仁慈”居多,这种仁慈在赵祯看来就是优柔寡断。
自从太祖太宗为了提拔文臣的地位之后,文臣便愈加开始放肆了,直言上谏并没有错,但你要放在汉武帝一朝试试?即便是有理也要斟酌一二,用更为婉转的方式表达。
可以说现在的朝臣都被老赵家的皇帝惯坏了,还好赵祯给了他们压力,不断的完善科举制度,更是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让那些被世家垄断的官位变成天下人人的而试之的寻常事情。
并且不光光是打击了文官的垄断,更是对将门垄断武将彻底改变,重开武举,并重文道安排于军中历练拔耀,这些便是给武将以压力。
赵祯是在告诉所有的将门,他可以随时换掉他们,同时也告诉文官,皇帝并不在需要他们压制武将!
赵祯的不断改变就是为了让支持自己的绝大多数百姓上位,一旦他们上位,就是那些百姓上位。让天下人看清楚,任何人都是有能力成为人上人的,这才是应了老爹那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赵祯不断的重复着老爹的诗句,起初他以为这首诗是普通劝学之诗,甚至诗中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但就是这样的生动比喻却让人一下子记住了,以利益诱惑之却是最好的劝学之法。
但细细分辨下来却是不然,什么人需要良田?自然是没有良田的人!诗中的每一句开头都是直指穷苦百姓,劝他们勤奋读书入朝为官改变出身……
这么说来老爹是早就打算以平民百姓冲击现有的文官制度啊!赵祯摸了摸下巴,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自己现在只不过是沿着老爹的脚步改革而已。
说到底,这一步步都是在打击权贵的地位,让他们小心行事,并且对土地兼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赵祯望着眼前的百姓微微一叹,说到底,他只能抑制土地兼并,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它……
因为……这个世上的人心就没有不贪婪的,在这点即便他赵祯贵为天子都无法消除。
没藏黑云这时候还不理解赵祯的所作所为,而此时的赵祯的想法早已经飞到了天外,他想的和没藏黑云想的完全不再一起。
没藏黑云看到的只是赵祯的仁慈与亲民,这样一个善良的皇帝作为自己的男人当然好了!但让她感到好奇的却是这些灾民手中抱的所谓“军粮”,咔嚓咔嚓的就像是在啃石头,听的人牙根发酸。
从侍卫手中拿过一个,没藏黑云试着吃了一口,咯的牙疼也没咬下一块,赵祯笑着拿过一碗热水道:“这东西要用热水化开了才好吃,来试试看。反正也快用晚膳了,就用这个垫垫底。”
没藏黑云好奇的看着赵祯的动作跟着学,先是把这“砖块”放入热水中化开,好大一个砖块便成了一碗粥似得的,厚厚的,浓稠的,同时散发出一股香浓的小麦香气。
“这是炒制过的小麦?”
赵祯微微转头道:“没想到你居然知晓这些,倒也不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嘛!加上一些肉脯果干,味道更好一些。”
没藏黑云在炒面粉中加入佐料,味道果然好上很多,并且甜咸适中,一大碗很快下肚,吃的她肚子饱饱的,怕是晚上的夜宴也不用吃什么了。
这便是大宋的军粮?看着灾民们吃的香甜,怕是在没水的时候也能吃点,只是有些坚硬了些,这样的军粮端是神奇,大宋在这上面花的心思便是别人所不及的,难怪大宋兵甲如此锐利……
“官家,大宋的将士们出征都是吃的这些?”
赵祯笑道:“哪能啊!这些可是加上了上好的果干和肉脯,数十万大军这样吃,还不把朕给吃穷了?只有这军粮,少有添加,但将士们也不能常吃这些,这是预备口粮,平时想吃也不一定能吃得到。”
没藏黑云稍稍的揉了揉肚子:“这么说来,这些便是大宋格物得到的东西?格物真的如此神奇?”
“格物,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一言一行,“格”之一字乃穷究之意!研究玩物之理便是——逐道!在朕看来,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与道有所千年,但想要探究其理已达道之原,便需要探究。”
“探究什么?”
“万事万物!”
“何为万事万物?”
赵祯叹息一声,没想到这没藏黑云真的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无奈的说道:“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是格物,潮涨潮落,草木生长是格物,甚至连何来风雨,彩虹升耀都是格物!”
没藏黑云眼睛一转:“这么说来,如何使得甲胄坚硬,刀剑锋利,弓弩强劲也是格物喽!”
赵祯很想说不是,但一开口便道:“没错,所以朕的大军能打破你西夏!”
“是大宋的格物赢了西夏!”
赵祯差点笑出声来,但这时候却要忍住,大惊的望着没藏黑云道:“吓!你连这都知道了?!若是敢说出去,朕决不轻饶!格物可是我大宋之利器,岂能散播?”
没藏黑云一时间连连点头,只不过她却没瞧见赵祯的笑意,大宋靠的是格物?错,大错特错,这只不过是赵祯给外人营造出来的错觉而已,并且是整个大宋对外营造的错觉,其中不乏朝臣们和百姓的一起努力。
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恒()
朝臣们来了,在看见赵祯和灾民坐在一起正嘶溜,嘶溜吃着面糊糊的时候迅速跪倒:“臣等万死!”
赵祯瞅了一眼到:“都起来吧,此事错不在尔等,是刁民窥伺国帑之便利,朕以将他们驱散,但!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闹成这样,真是迂腐!若是以后再有灾民进京,便把他们的姓名,籍贯登记在册,自然原形毕露,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陛下英明,臣等受教!”
这次来的不光是两府官员,更是大队人马,所有的京朝官,无论有无上朝的官价,基本上都来了,乌泱泱的拜下一片,随着他们的拜下,四周的将士,亲卫,灾民,百姓,也全都拜下,一时间只有赵祯和没藏黑云两人鹤立鸡群。
这便是高高在上的荣耀!这便是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便是一朝天子气派!这便是举世无双的皇家威仪!
没藏黑云只觉得心潮澎湃,眼前这一幕和她曾经的西夏太后所经历的完全不一样,在大宋这里礼法森严的国家可不似西夏一般,众人见了皇帝与太后皇后之类的,也就是稍显恭敬的站在一旁而已,而这个时候没藏黑云体会到了这份她期盼已久的东西,地位,高高在上的地位!
此时的没藏黑云有一种激动,权利带给她的快感让她颤抖……
努力的平复自己心中激动的心情,转头望向赵祯,而此时的他却非常平淡:“起来吧!朕今天耽误了点时间,瞧着已经过了吉时,朕便明日归朝……还有,命人查清楚,到底为何朕没有收到灾情的消息,务必彻查!”
“臣等遵旨!”
谁都知晓官家这么说都不过是装装样子,真要彻查也只能是传书之人出了岔子,忘了把这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汇报上去,显然谁都知晓这事情可有可无,毕竟这些灾民并不是真的灾民。
只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其中真的有灾民,而且被官家发现了自己却没发现,这不是说明自己的失职吗?众人对官家也是真的佩服,居然还真的内有隐情。
朝臣不好问的话,庞籍却开口道:“官家,这些灾民从何而来?”
赵祯放下手中盛有炒面粉的碗,指着跪倒在地的灾民道:“他们就是混杂在那些刁民队伍中的,只有这些人才是灾民,他们身无长物,面黄肌瘦,见到吃食狼吞虎咽,这还不能说明吗?你们但凡是让下面的官员多多留意,便知晓其中谁真谁假。”
庞籍微微点头道:“官家心思巧妙,臣等愚笨不如!只不过这些灾民的人数不多,只有数千人而已,臣等以为打发他们几顿米粥,便可了去,谁知反而是让他们得寸进尺了!”
“这些灾民乃是真定府灵寿县罗家村人,命人下去查查为何他们的赈济粮没到,若是遗漏,便发放三司帖子,让他们带回真定府灵寿县领取官粮便是,如此小事也让朕来过问,真是岂有此理!”
“臣等有罪!”
赵祯说完便带着没藏黑云离开,朝臣们面面相觑,这显然是官家轻轻放下,不愿再去追究,内里肯定有所隐情,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想到,真定府,灵寿县乃是曹家的家门所在,祖地所在!
其中定然是和曹家有所牵连,官家前阵子刚刚封了曹玮上柱国的勋封,现在追究起来,定然是自打脸面,难怪官家不予追究,这是给曹家脸面啊!
曹家乃是国之柱石,自本朝开国便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到了太宗更是战功赫赫,乃是将门的领袖,即便是天家都要给曹家几分颜面。
庞籍是何等聪明,他很快便想通了其中的蹊跷,官家这是在告诉自己,提醒曹玮,提醒曹家!
无论发生什么事,时间总是在不断向前,日升月落,吉时很快便到,赵祯的皇驾终于进北京城,没想到官家回京也一波三折,百姓们自然能从各种各样的渠道知晓到底怎么回事,大多拍手称快!
咱们大宋的官家就是如此体恤百姓!
但也很快有消息传来,原是一帮子浑人来骗吃骗喝的入京,还是坐着马车来的,这岂不是觉得官家心善好骗?!欺君的东西当然是该杀的混账!
不过官家回京便是极好的,谁也不想提起这事,都挤在御道旁看热闹,听说西夏女子嫁人可是没有红绸遮面一说的,正好能一睹西夏太后的天颜。
当皇驾从南熏门进入北京城上了御道的时候,周围的百姓沸腾了,他们看到了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没藏黑云,官家能娶如此美貌的女子为妃,对于百姓来说这可是莫大的光荣,比自己去了媳妇还高兴。
威武的骑兵,精美的铠甲,华丽的车驾,这些给人的震撼自然非同一般,可以说把皇家的威严体现的淋漓尽致!百姓们在一旁争相观看,而小贩们则抓住这个好机会,不断的叫卖着吃食,热饮子,把赵祯的一场迎亲当作了年节的盛会。
赵祯自然高兴,他得了西夏的千里沃土和最大的草场,大宋有了西北屏障,并且打开了通往西域的要道,况且最次他还娶了如此倾国倾城的女子为妃。
到了皇宫前的天安门,车驾缓缓停下,宫门之上的天安门牌匾之上还有一块匾额,这是临时的贺匾,有祝贺之意,据说是皇后娘娘亲自命人打造,当红绸落下,所有人都为之眼前一亮。
《日升月恒》
这四字比喻现在的大宋实在是在贴切不过了,当今大宋之繁盛,得了燕云又收了西夏,真是如日中天,自然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吾皇万岁,庇佑大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朝臣们难得的弯下膝盖缓缓跪倒叩首,随着他们的声音,四周百姓也是皆数跪倒,附和高呼:“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而此时,赵祯却看到自己的正宫皇后王语嫣带着杨采薇,薇拉,以及两儿一女在宣德楼上向自己躬身行礼。没藏黑云环顾四周,只觉现在才感受到什么叫大国威仪,单单是这份气度便不是西夏能赶得上的!
第九百三十四章后宫()
没藏黑云进入大宋的皇宫之后才知晓,第一个月她能独享皇帝,但在之后,就不是她说的算了,而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说的算,任何事情都要以皇后的话为主,因为她是六宫之首,大宋的正宫娘娘,赵祯的元皇后
没藏黑云这才发现,这深宫之中并不是那么的无趣,第二天她便见到了大宋最为高贵的女人,也见到了自己的那位没有任何血脉连接的“姑姑”。
到了大宋自然要按照大宋的规矩来,第二日便给皇后敬茶,以示对正妻的尊重。同样的她还要给杨采薇敬茶,以示对前辈的尊重,而薇拉自然不用了,她和没藏黑云属于一个等级,两人平起平坐。
赵祯用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给了四人名份,王语嫣的皇后身份已经没法再封,只能追加她的尊号,于是礼部的官员便上了一个精挑细选的尊号出来:圣慈皇后。
虽然这个尊号极为简短,但却是极大的殊荣,在大宋皇帝活着的时候追加尊号稀疏平常,赵祯亲政的这些年来,不断的有朝臣给他上尊号,有的时候不光是他自己的选择,朝臣们三番五次的上尊号,即便他是皇帝也推脱不掉。
朝臣们的理由很简单,大宋繁盛的背后,和这些尊号有着密切关系
但在大宋却极少有在皇后活着的时候追加尊号的,即便有也是在当了太后才有机会如此,现在王语嫣活的好好的,皇帝便给她追加尊号,更为难得的是,大宋一帮子把眼珠死死钉在皇后身上的朝臣们都三缄其口,没有一人反对,这说明他们把皇后所作的一切都看在眼中。
为大宋养育了太子储君,身为嫡母关爱庶出的二皇子,身居后宫把禁中治理的井井有条,官家北伐燕云期间,太子监国皇后垂帘,大宋国内一片安定祥和,此乃妇人之少有,后宫之标榜,再说迎娶西夏太后一事上,皇后不惜对官家的亲自出迎视而不见,更是为官家开脱这超越皇后之礼的行为。
满朝文武,无论是何人一提到当朝皇后,不由得心生敬意,皆是开口夸赞:“圣慈皇后,女中尧舜,官家之福,大宋之福也!”
得了这样的尊号和名誉,甚至连王语嫣自己都觉得惊讶,一时间也颇为高兴,而剩下的杨采薇和薇拉就简单了,赵祯开大宋之先河,首次使用皇贵妃这一封号,并且赘述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于是大宋便有了一位圣慈皇后王语嫣,以及一位有史以来第一位皇贵妃杨采薇,而剩下的薇拉以及没藏黑云皆封为皇妃,这便是最理想的结果了,并且没藏黑云一点办法都没有。
皇贵妃给了杨采薇之后,你总不能和自己的“姑姑”争抢名份吧?更不能和大度宽让的皇后有所怨言,觉得官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