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3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能用女真的产出购买大宋的货物。

    他甚至保证绝对会用真金白银购买大宋的商品!

    这一次大宋的使者并没有一口否则,而是沉思良久,并说要上疏朝廷,完颜乌古乃暗道一声妙极,看来大宋是真的需要重新寻找一位“客官”,否则他们的货物有些滞销啊!

    对于乌古乃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不能放弃,为此他对大宋筑城一事便漠不关心起来,只要有人盯着,怕什么,要想征服女真,少说也需要数十万人,这数十万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进来?

    别忘了,女真与大宋之间还隔着一个辽朝的东京道,除非大宋对辽朝发兵,否则不可能摸到女真来,至于海上……最多能有数千兵甲便是顶天了,更别说数万人。

    可就是这一自认为完美无缺的防线却漏了,他忘了大宋向来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赵祯的战术思想完全是贯彻兵不厌诈来进行的,一切能迷惑敌人的手段都可以用上,包括欺诈。

    为此不惜答应女真人的条件进行通商互市,对女真人有求必应也不是不可以。因为赵祯比谁都清楚战争的残酷,输赢就在一瞬之间,没有什么是不能使的手段。

    大宋的海船容量惊人,不说那数艘神舟巨舰,就是一般的商船也能装得下数千人!

    倭国的石见码头,倭人的渔民月余不敢出海,只因大宋的庞然大物停靠与此,相比大宋的巨舰,倭人的海船简直就是虾米,巨人一般高耸的战船桅杆直刺苍穹。

    刘德召要驻守倭国,他是大宋海东都护府的武将都护,但石元孙这个曾经被排挤的将门子弟却一飞冲天,担当了辽东军的主将,二十万大军全权由他指挥!

    刘德召想不通,为何原本被排挤的石元孙都能去女真,而自己这个被官家夸赞的都护却只能镇守倭国?!

    他哪里知晓赵祯的用意,刘德召中规中矩只适合稳定一方,要让他率部出击,在战场上左突右奔,冲杀敌阵,还是差了些。

    而石元孙却不尽然,身为开国名将石守信的子孙,一身的好武艺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他能审时度势,该出手时就出手!

    还有就是蔡伯偂蛘造跫ν萍鍪铮鹂此歉鼋抛樱猿⒑驼造跏蔷缘闹行模钪饕氖钦造醮硬滩畟‘那里得知,石元孙的报国心切,他的满腔热血。

    相比刘德召,他敢作敢为,敢于拼死一搏,敢于在逆境中向敌人亮剑,这种亮剑精神可比刘德召精妙绝伦的剑舞强得多…………

    落日的余辉之中,大宋的士兵进入石见军港的码头,这些都是从各军中抽调来的精锐,进行有序,整齐划一,军械由专人统一管理和运输,他们每人都穿着一样的衣服,背后打着整齐的背包。

    突然涌入倭国的二十万大军让良子和整个倭国朝堂惊慌失措,在大宋设立都护府的那一天起,整个倭国都怀疑大宋的目的就是统治,现在他们觉得大宋开始动手了。

    良子立刻召见了都护府的长史张维,对于倭国女王的召见,张维早有准备,他是大宋的文官,本就是准备好了说辞。

    在皇居之中侃侃而谈“殿下,此乃我大宋助阵倭国之举,为的是讨伐门阀之乱也!巩固王权,以及大宋的利益,纷乱的倭国并不利于您的治下!也不利于倭国和大宋之间的关系。”

    良子冷冷的望着张维道“大宋数十万兵甲骤然出现倭国,如今把我倭国王权置于何地?”

    张维皱眉道“此乃利国之事,何来揣度之说?我大宋二十万大军到此只为平定倭国之乱局,待治世将至,兵甲尽归矣!”

    张维的话让良子无可奈何,如今大宋就如一个强壮的巨人,而倭国便是幼小的孩童,双方角力之下,倭国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

    张维走了,走的时候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肆无忌惮,仿佛倭国的皇居是大宋的公衙一般。

    不出三日,大宋的军队便开始了行动,在倭国的土地上攻击门阀,事实上这确实有利于倭国王权的统治,在奈良末期,倭国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

    也是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决定从长冈迁都到山城国的平安京,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

    贵族门阀一直是倭国的纷乱的毒瘤,相比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倭国还差得很远,大宋军队的出现有利于结束这种纷乱的局面,事实上收益的不光是大宋,还有倭国朝廷。

    良子最终默认了大宋的这一行为,因为她没办法与大宋对抗也确确实实获得了好处。

    倭国的贵族门阀力量在大宋军队面前不值一提,二十万大军说要做的便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种战术是他们最为熟练的。

    当倭国境内的贵族门阀被清理或是被迁徙至平安京后,倭国原本动荡的局势得到了有效的稳定,倭国朝廷的政令也可以直接下达到地方上去,这便是有效的转变。

    赵祯在看到张维的奏疏后放心的点了点头,随手在舆图上的倭国位置画了个红色的圆圈,红线是沿着倭国的海岸线和女真的东海海岸线划分的。

    赵祯为何要拿下倭国?

    原因很简单,若是把世界地图横过来看,倭国群岛正好和高丽,女真的海岸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形,而日本海就是大宋的内海!

    。

第一千零九十九章历史的答案?() 
一旦把倭国这个最外围的环节加上,整个日本海,不应该说是东海都将成为大宋的内海,大宋的舰船将可以抵达四周的任何一个地方,包括高丽,包括女真,当然也包括辽朝的领土。

    对于高丽赵祯实在是不感兴趣,这个山多,地少,人稀的地方最有名的特产便是泡菜,没错,这种为了保存蔬菜而别无他法的无奈之举却成为了高丽的特产。

    赫然出现在高丽人进贡之物的名单之中,居然和山参,珍珠等物其名,若不是赵祯了解历史,真的会觉得这是高丽人在挑衅大宋…………

    这样的小国完全没有占领的必要,赵祯相信,即便大宋不去攻伐,它也会自己称臣纳贡,只要大宋一直强大繁盛,他就不敢有任何的异动,否则,国灭近在眼前。

    大宋甚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的让高丽内附,赵祯的政策非常简单,高丽环境恶劣,耕地面积稀少,即便全部用来种植粮食,也不够高丽人消耗的。

    这就要说道一个有趣的话题,边界效应,也就是常说的人口天花板。

    高丽现在正处于和平时期,和辽朝保持和善的关系,和大宋的关系也不赖,显然走的是和当初西夏一个套路,打算两边讨好,两边不得罪。

    这是在休养生息啊!

    不过赵祯知道,以高丽的土地,在这个时代,没有高产的良种,没有提升地利的花肥,想要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要,只能依赖大量的耕地,大宋完全能满足,何况大宋还有产量极高的占城稻,可高丽没有其中的任何一样!

    他们的粮食产量只能靠可怜的土地和阴晴不定的天气来决定。

    这也是当初导致高丽与辽朝关系恶化的原因,高丽人向鸭绿江的对岸侵占辽朝的土地,这才引起辽朝的不满。

    但高丽人不得不这么做,他们需要粮食,大量的粮食,这样才能养活国内日益增加的人口!不单单是华夏,整个世界的历史其实就是一只空荡荡填不饱,塞不满的胃!

    任何一个民族扩展的原因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为的也是养活更多的百姓!

    每一个王朝统治者面对的难题并非是在王朝的外面,而是在内部,这也是赵祯在亲政之后,疯狂对南海用兵的原因!

    只有填饱百姓的肚子,这才能使得一个王朝安稳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食物是一个王朝的一切前提,而在最近,崇文院的秘阁之中终于传来了消息。

    关于王朝轮回,好似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和解决的办法。

    张从质和杨休两人罕见的没有争吵,也罕见的没有互相“攻击”而苏轼再次恢复了乐天派的状态,连上疏都显得文采飞扬起来。

    赵祯望着眼前的三个人,很难想像一来一小一中年的组合便是大宋智库的所在,但这种人贵精不贵多。

    随意的在御座上坐下,赵祯挥了挥手道“说说吧!你们好似已经有了答案。”

    三人对视了一会,最终由张从质开口道“官家,臣等纵观史书发现,华夏王朝罔替的原因多种多样,秦亡于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徭役沉重。汉亡于门阀党争……”

    说着说着张从质便小心的大量赵祯的脸色,赵祯皱眉道“无妨,直说便是!”

    “除去门阀党争,还有侵占百姓土地以及宦官干政,娃娃皇帝太多……”

    赵祯点了点头,这倒是说到了点子上,汉朝后期的娃娃皇帝太多,但凡有一个英明之主得以成长起来,早已把这些宦官给除的一干二净。

    三才在一旁早已是大汗淋漓,谁叫他是宦官呢…………

    张从质见赵祯并没有什么异色之后,这才继续侃侃而谈道“南北朝,隋朝,唐朝包括之后的五代灭国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百姓,或者说自秦以降,历代王朝灭亡之根本皆在百姓!”

    张从质的话掷地有声,惊得三才目瞪口呆,他觉得自己不该出现在这里,这里的人除了官家和自己以外都疯了!平头百姓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王朝灭国的原因?!

    而这时官家居然点了点头道“继续说。”

    张从质三人更加兴奋了,这次不待张从质开口,苏轼便急急的说道“启禀官家,张学士说的还不够妥帖,应当是最先活不下去的人!一个王朝灭亡的根本就是源自于最先活不下去的人!一旦人活不下去,便会使出最后的力量拼死一搏。

    自秦以降,百姓的起事几乎都是王朝灭亡的开始,因为这些人身处最下,最贫贱者,一旦国运江河日下,他们便最先活不下去!”

    杨休这位博学老儒第一次赞同的点了点头“这就如同官家当年所说的木桶之论,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装水说的少一样。”

    三个人的不断叙述整整持续了一个下午,而赵祯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想要避免轮回,或者是让这个轮回的时间持续的更加长久,那就要这个王朝想尽一切办法让最贫困的人,最底层的人活下去。

    至于周朝享国八百年也不过是个笑话,周天子最权威,可以号令天下诸侯的统治也不过是三百多年而已,之后便是虚君的存在。

    所以华夏历史上的王朝大多是三百年左右的统治时间。

    赵祯沉默良久,整个秘阁也随之陷入死寂,三才早已是大汗淋漓,哆嗦着想要逃离这个恐怖的宫殿,这里所说的一切太过骇人,简直就如同一座硕大无边的大山缓缓的从头顶上压下来!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像是巨峰倾覆,海啸击石!

    赵祯缓缓开口道“朕已经打破了百姓对土地的依赖,让一部分人转移到了工厂中去。”

    张从质,杨秀,苏轼三人长舒一口气,对着赵祯躬身施礼道“陛下圣明,此乃福泽万世之举!只要百姓能有口饭吃,能活下来,他们便不会气势,我华夏百姓最是忠厚安稳!”

    赵祯点了点头,但随即说道“这还不够,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对权利,对钱财,甚至是对清誉的欲望都将将成为不安定的因素,朕又该如何?即便御极天下,即便一统宇内又如何?”

    三人笑了笑“陛下,这些问题都能有办法解决!只要让最有可能活不下去的人活下来,他们必定是支持皇权的,儒家便是为此而生!只要百姓安定,我大宋便安定,只要国门不失,外族不侵,我大宋便万世不易!”

    赵祯起身头也不回的便离开了秘阁,三才紧紧的跟在他的身后不敢言语,随着赵祯的离开,张从质三人也迅速离开,秘阁之外的御前班直用力的关上秘阁的大铁门随着金属的机括声响起,整个秘阁再次恢复了平静……

    。

第一千一百章战争的本质() 
巨大的皇宫在星空下是那么的狭小,广袤的宇宙无边无际,连黄皇宫都算不上什么,更别提人了,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渺小。

    在这浩瀚的苍宇之下,人会很容易的迷失在其中,赵祯相信,若是道家的所谓得到之人死在这星空下登仙也不足为奇。

    若是不信就找一处空旷之所,当夜晚来临,月光洒落,空气中满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星光在幕布般的苍穹上闪耀,抬头天问,自然便会把身心融入这宇宙之中,灵魂仿佛都要冲出天灵盖的离开躯体。

    赵祯现在就觉得自己的心跳很快,快的有些不正常。

    更别说那些年老的道士,垂垂老矣的高僧,相信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一定觉得自己快要找到寻求已久的道了!一个激动便会驾鹤西去…………

    当然不是什么超脱于外,而是死于心脏病发!

    赵祯习惯性的深呼吸两下,调整一下心中的激动情绪,冷静的分析今天从秘阁之中得到的答案,很显然这是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一旦百姓老实起来,就没人会去作乱,也没人去响应作乱者的起事颠覆政权。

    在大宋文官的权利被分散,皇权更加集中,武将这是被这些半死不活的文官给压制得死死的!

    历史的答案谁也不知道,也许眼前的就是正确的,也许不是,反正只有时间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赵祯所能做的也只有把所有已知的漏洞都堵上,仅此而已。

    更多的时间不是思考这个“终极问题”而是在考虑眼前的局势,着眼未来是比较重要,可大宋的基业有的是时间琢磨,而眼前的问题却相当棘手!

    大宋的长城建设才刚刚开始没多久,对辽人的压力并没有立刻体现出来,辽朝的经济也没有受到想象中的重创,现在耶律洪基有用他契丹八部的钱把交钞的窟窿给补上了,这是最让赵祯搓手的事情。

    怎么也没想到原来辽人还有后手,而张俭对这场危机处置的极为及时,可以说是完美!

    本以为对于辽朝来说,这种灾难性的兑换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谁知道居然能急中生智,在毫无经验之下如此迅速又完美的解决问题,剩下的只要辽朝暂时不再加印交钞,那一时半会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不过这却有着一个致命伤,大宋不承认辽朝交钞的地位,若是商贾只接受金银交易或是交子,赵祯忽然起身,吓得一旁假寐的三才也跟着惊醒而起。

    “传旨穆修,大宋商贾不急着离开上京城,也不要急着从辽朝撤走,以金银或交子买卖。”

    “奴婢遵旨!”

    三才飞快的在四周明黄中间素白的绢纸上写下词头,派人送去御药院传旨了。

    赵祯来回渡步,这将是大宋从辽朝捞的最后一笔钱,现在的辽朝金银储备已经被大宋兑换走了许多,如今大宋商贾的货物只有金银才能买卖,这便意味着辽朝每时每刻的在向大宋运输金银啊!

    赵祯把女真和辽朝分得很清楚,对于女真来说,即便是他们没有经济作为支撑也能出兵,以战养战想来是他们的长项,可对于辽朝来说却已经不实用了。

    已经逐渐过度成为正统王朝的辽朝和大宋一样,需要大量的军费维持军队的开销,单单是军饷这一块便是个大头,一旦战争来临,所需所用更不知繁多。

    所以宋辽之间的战争最终的角逐便是互相的经济实力,在这一点上赵祯有着清醒的认识而耶律洪基却没有。

    孙子云“带甲十万,日费千金。则养兵百万,日费万金!”这可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如今大宋实行义务兵制度,军费缩减颇多,但在农政上的补贴却是巨大的。

    大宋原本的冗兵在赵祯登基之后便开始逐步缩减,厢军尽数裁撤,只留下禁军所用,但即便如此朝廷都养不起,只能以义务兵的方法补充兵员。

    没办法,大宋的军械实在太昂贵了些,士兵大规模的装备板甲,虽然比步人甲节省材料,可每员具甲却同样增加了成本。

    可以说大宋的士兵几乎都是钱对出来的,锋利耐用的横刀,大量装备骑兵的马槊,一次性冲锋使用的骑枪,还有数不清的弩箭和火药弹,这些都是军费开支啊!

    为了保持在装备上的优势,保持大宋军队的战斗力,这些开销必不可少,同时日常的训练,调度,军粮的消耗一样惊人,虽然大宋有压缩军粮,可拿东西平日里怎么能供人吃!

    士兵也是需要营养的,否则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如何与敌人对抗?虽大宋骑兵精锐,可真要论起高低,步卒也不必骑兵差嘞!

    杂七杂八的算下来,赵祯都觉腿肚子发虚,难怪包拯每到年节汇报的时候,脸庞都是抽抽的……

    先行攻伐女真,其后兵出辽东,直捣黄龙,这是赵祯的战术,当然东面有进攻,西北更是不能少,宁夏如今已然成为大宋的养马地,大量的军马就在山丹军马场,在那里组织骑兵,训练骑兵如探囊取物。

    肥沃的河套平原大宋占下一半,虽然另一半在辽朝手中,可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一旦宋辽开战,宁夏路的大军必定会在第一时间抢占整个河套,这场战争还不知会打多久,粮食的补给正好可以出自河套。

    这一切都在赵祯的计划之中,灭国辽朝必须要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大宋最擅长的便是堂堂之战,千里奔袭这种事情只有飞将军才擅长。

    大宋的骑兵还没有精锐到如此程度,他们最擅长的便是端着骑枪,发起重甲骑兵的集体冲击。然后便是步兵上前击溃整个敌军大阵,最后赢得胜利。

    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辽朝的骑兵确实精锐……

    夜已经深了,三才小心的在赵祯身上铺上一条柔软又保暖的羊绒毯子,赵祯望向天空的眼皮也愈发的沉重,低声念叨一句“明日传旨狄青,彭七,杨怀玉三人于枢密院兵棋推演。”

    三才点头应下“奴婢遵旨,官家夜深了,回宫安歇吧?”

    赵祯摆了摆手“朕在躺一会……”

    安乐椅缓缓摇动两下,大宋的皇帝便熟睡了过去,仿佛整个世界上都只剩下他一个人…………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