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乱()
在无意之中,赵祯发现了一本来自三司官员的奏疏,而这本可有可无的奏疏奏报的也是寻常的事情,不过其中有一段内容让赵祯大为惊讶。
“臣闻蜀中有商贾王叔文之言,西域不通,商贾无以出路,然,南下海运颇费,其率百十人携瓷南下,经泉州,出南海,过大洋,方至阿巴斯。转乘其国之船,不远万里抵达欧罗巴,然却见辽人商贾早已在此买卖,所售之货品不及大宋,然价廉,一度使之脱销。”
辽人也开始从西域向神圣罗马帝国买东西了?
赵祯皱了皱眉头,显然这个消息太过惊悚,那个叫王叔文的蜀商真的瞧见了辽人商贾?若是真的,那便是辽人和西域联手了,以图遏制大宋,这是一个对大宋极为不利的现象。
赵祯发现,自己留给西域苟延残喘的时间是否太长了,以至于西域诸国误认为大宋是在忌惮他们和辽人的联手?
这个想法使得他如梦初醒,自嘲的笑了笑,自己把西域人看的高了一些,西域人和辽朝联手完全是为了给大宋施压,自己放任他们是有限度的,之前劫掠大宋商贾,赵祯忙着倭国的事情把奏疏留中不发,为的就是彻底平定西域。
眼下倭国已经变成大宋的海东路,东面之患以除,辽朝和西域联手通商一事便要提上案头。
西域是大宋的路上走廊,是连接大宋和欧罗巴的主要通道,在没有苏伊士运河的年代,西域至关重要,大宋的商贾不愿行商欧罗巴的主要原因便是海运不便。
大宋船队虽然能抵达阿巴斯,但要想抵达欧洲,最大的障碍便是要绕过整个非洲!或是从阿拉伯借道前往地中海。
其中的艰辛和剥削谁能知道?赵祯当然知道,但却无能为力,为此他甚至怂恿了罗马人提前展开十字军东征,以一种巧妙的杠杆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现在的阿巴斯王朝已经在与十字军打的火热。
再加上一赐乐业人的参与,阿巴斯人急需大宋的财富,所以才没有刁难大宋的商贾,否则大宋的对外贸易将极具减少。
而西域却在这个时候与辽人勾肩搭背,这便触犯了赵祯的底线。
大宋最大的敌人是谁?当然是辽朝,自始自终都是辽朝和草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敌人的朋友也就是敌人!
西域虽然和大宋联手消灭了西夏,可那场战争只不过是为了打击西夏的西部,而真正承担主力的已久是大宋,所以赵祯不认为大宋欠西域什么,甚至大宋帮助西域摆脱了西夏的劫掠和屠杀。
但朝臣中有不少人却觉得,大国的威仪就要体现在给予上,不断的给予西域好处,不断的容忍西域的胡作非为,不断的退让。
他们觉得无力威慑西域根本就是不划算的买卖,而赵祯却极难改变他们的思想。
所以他才一次次的放纵西域,可现在不同了,有了三司官员的奏疏,有了西域和辽朝勾结的证据,那接下来就该赵祯挥师西征了!
赵祯一直奉行那句话什么时候开始你说的算,什么时候结束朕说的算!
对待西域完全不用像对待倭国一样,这里的本就是化外之地,和倭国最大的不同,这里分分合合数百年,从未出现过一个强大的王权,倭国尚且是大宋承认的国家,但西域在大宋眼中甚至是无数王朝的眼中只是一个模糊化的地理位置而已。
所谓的征服西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只要击败几个较强的小国便可以平定整个西域。
但历代王朝真正征服西域的却少之又少,即便征服了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这片土地,究其原因便是对商业的不重视,以及西域东北方向始终盘桓着强大的游牧民族。
华夏王朝往往会把草原民族当作是真正的敌人,而西域却会被忽视掉,实在是因为西域的民族和国家没有什么侵略性。
自汉以降,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后世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但很奇怪,华夏历代王朝强大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西域。
而所谓的拥有并非是占据而是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但赵祯可不要这样的西域,独立的王权存在必定会使得西域拥有野心,要想让他们彻底臣服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西域的王权,把西域纳入大宋的统治之下。
当年玄奘法师为何不从吐蕃入天竺?谁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可他不能,海拔高度导致的高原反应虽然那时的人不知道,可也知道吐蕃的气候不是中原人能涉足的。
所以西域才是连接中亚的通道,也是抵达天竺的最理想方式,西域早在汉代便成为东亚文明与中亚,以及欧洲文明连同的走廊,只不过这条走廊危险重重。
现如今大宋行商天下,成为这个世界上的贸易大国,怎么可能缺少西域这个重要的贸易走廊?别说是西域人现在报复大宋,即便是西域俯首称臣赵祯也会打这片神奇土地的主意。
这个狭窄的走廊对大宋来说意义太过重要,完全就是路上的贸易枢纽,岂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赵祯明白大宋现在的定位,所以更加明白西域的重要性,眼下这封薄薄的奏疏,三言两语的提到了西域与辽人之间的关系,这便已经足够赵祯对西域动手的了。
并且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朝臣们也会绝对的支持自己,原因无他,实在是只要和辽人沾边的事情,大宋的朝臣都会十分紧张,这是大宋几代帝王和辽人交战留下的阴影,挥之不去。
但也是赵祯最好利用的东西,想要发动一场战争可不是赵祯这位皇帝一道旨意的问题,在乾宇殿中便有好几场大朝会等着自己,并且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当然有人会替自己找,那些商贾早已是急的不行而他们却能影响一批朝臣。
这才是赵祯压下西域奏疏这么久的意义,发动战争,需要大宋全国上下一心,赵祯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如今的大宋在飞速的成长,但国内的问题也有很多。
。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换一条路()
赵祯把海东道拿下,就是为了解决东面的问题,把大宋的拳头收回来之后,再聚集力量向西“挥拳”。
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办法,大宋无论有多么强大,总不能不断的向外挥拳而不收回拳头,北京道的驻兵也是改班师回朝了,主要是十六卫的抵达后,他们有能力完成北京道的城防任务。
由此便体现出禁军和十六卫的不同,十六卫主要是负责驻守和维稳,而禁军则是大宋的能真善战之兵,但却不能说十六卫的战力不如禁军,他们中也是有不少禁军退役后回到地方的禁军老兵,战力也不输真正的禁军。
得益于大宋的人口爆炸和义务兵制度的普及,无论是禁军还是十六卫都是四年一届,这有效的降低士卒们服役的难度,也让他们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度过难忘的时光。
赵祯一直致力于把大宋的军队打造成大熔炉,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什么背景出身的人,只要在军中就必须懂得军法如山,军纪严明是大宋每支军队所必须具有的纪律。
但同时赵祯也把大宋的军队打造成最爱国的军队,除了严明的军纪,还必须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和坚实的思想教育,而在这个时候监军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他们以诗词壮志,以史书上名垂千古的忠君爱国故事为基础,不断的给大宋的将士们洗脑。
以至于从军中出去来的将士们极少有继续散漫吊儿郎当之人,即便是有也被军队所开除,这可不是后世,而是一旦被军中开除的军士,脸上都是要黥面的,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背负着耻辱印记,没有工厂愿意要这种人,没有县衙愿意招他做捕快,甚至连酒楼都不愿招待他,即便有钱也低人一等。
所以在大宋,即便是富家子去参军,也要遵守军中的规矩,老老实实一板一眼,待从军中出来,保管父母都不认识了自己的孩子。
农人家愿意把孩子送去参军为的也不再是为了免税了,而是为了给孩子博一个好出生,现如今在大宋,若是参军过的男子在那里都要高看一眼,因为大宋的招兵越来越苛刻了,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进入军中服役的。
即便是娶亲,都会因为军人的身份使得亲家不好意思多要彩礼,甚至会多陪嫁妆,也让自己家的门楣更加光耀不是?
但这些士兵也是大宋的壮劳力,服兵役的士兵越多,大宋的生产便会相对迟缓,还好,赵祯严格的控制军队的数量,无论大宋的人口有多少,禁军的总人数保持在五十万人左右,而同样的,十六卫也是保持在十六万人左右。
如此一来大宋的常备军便是六十六万人左右,这对原本的大宋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只要没有战争,军费所占比重便没有多少。
更何况赵祯现在还打算减免部份地区的赋税,这是在给农人减压,也是在给大宋减压,并刺激着经济。
大宋的农耕土地有多少?南方不说,单单是南海诸国的产出粮食便够大宋整个国家所需,当适合稻米生长的东南亚土地遇上勤劳的华夏百姓会发生什么样的质变?
从朝臣的奏疏上赵祯就能看到,这是大宋向那还诸国移民的第十年,当初第一代的移民已经开始在那片土地上孕育了后代,甚至连他们的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帮忙了。
大宋对南海诸国的统治的主要基础便是贸易,当地的官衙只是为了维持地方上的安定,至于赋税都会有专门的税务司收缴,然后派人以海运的形势向北方运输。
没办法,当地只出产粮食和水果,水果容易坏,但粮食便要容易保存一些,而这些粮食便是赋税,不过朝廷收缴的赋税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朝廷在向他们购买然后再有朝廷贩卖到内地。
这么做富裕了南海诸国的农人,他们已经开始向农场主的方向转变了,有了钱便会雇佣当地人帮他们种植,有了钱便可以购买来自大宋的商品,别小看这些南海移民,他们也是大宋购买力的体现,因为远在南海,所需要的商品便更多。
贸易便成为连接大陆与南海道的枢纽,没错,南海诸国已经消失许久,在大宋衙门入主当地之后,大宋直接把他们划归为南海道而进行统治管理,并且让当地人产生了归属感,认为自己并不是去了蛮夷之地,而是在大宋的疆土之内!
赵祯看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宋,虽然这个不断成长的超级帝国弊病也有不少,但既然要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既然要向西域动手就必须找一个好时机和一个好借口,借口当然是不缺的,就冲着西域人不断对大宋商贾的劫掠和与辽人的谄媚,大宋怎么征伐都不为过。
至于时机,眼下却不是最好的时候,北京道的战事在一年前结束,但这一年的时间都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平定叛乱上,还没有妥善的经营这个地区。
尤其是北京道原本属于辽朝最繁华的地方,经济基础和经济环境相当的好,大宋若不好好建设简直就是暴殄天物!而海东道更是一个长远的投资,这两者便要大宋投入许多。
但还有一个前提,两道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而大宋的钱财从什么地方那?贸易中来!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互相之间都有纠缠,这便要另辟蹊径了!
于是赵祯便把自己的目光盯在了舆图上,好像并非是没有出路,大宋的南面,在彩云之南的南方……就是天竺!
是的,这个时代的天竺势力范围很广,别小看这个阿三建立起的国家,种姓制度使得天竺的贵族天生就高贵,而平民出生就贫贱,逆来顺受的他们便诞生了佛教,佛教最大的教义便是让世人贫者继续安分守己的接受贫穷,任劳任怨的把这一生过完,等待佛祖看到你的“顺从”后,来生投胎到上一等姓之中。
所以这个天竺国十分稳定,并且不断的在贵族的统治下扩大势力范围。
。
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
赵祯也是突然发现,大宋在不知不觉中便与天竺相连了!
大宋的云南路再向西便是天竺国的鹏珈罗,这里是后世的孟加拉国,当然现在的它和天竺之间的渊源颇深,所以现在的鹏珈罗属于天竺。
赵祯没有扩大疆域的打算,阿三虽然有点奇葩,可若是把他们逼急了,和大宋死磕也是两败俱伤的事情,这个国家的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认死理,否则也不可能在种姓制度下坚持这么久,即便到了千年之后文明不断进步的后世都不曾抛弃。
这是什么精神?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精神!和这个国家死磕,那结果只有一个,两败俱伤,赵祯可不会愚蠢到没事找疯子的麻烦。
天竺人可是为信仰而战的,只要是他们坚持的东西,那叫一个不怕死。
但中原王朝的好处便是它独有的礼法性和正统性,世界上的王朝几乎都有一种共通的地方——极其重视正统!
仿佛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什么都高贵。
恰巧天竺也是如此,他觉得华夏的中原王朝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王朝,极其具有华夏的传承,乃是一方上国,出身高贵,天竺自然愿意和大宋接触,何况最重要的的一点,大宋实在是太富有了!
无论什么样的王朝,无论什么样的君王都需要财富,现在统治天竺大部分地区的王朝名叫波罗王朝,它的主人便是刚刚继位的毗羯罗诃波罗三世。
这是个年轻且具有才干的君主,对于中原王朝他更是在史书中了解到了她的强大,于是便派遣了使者抵达大宋,以表达他对大宋的敬意。
而他们抵达大宋的途径便是从鹏珈罗出途径一条小路抵达大宋云南路的腾冲府,之后再度北上,赵祯知道这一切并非是天竺的使者已经抵达,而是他们过了云南路之后,当地官员便把消息飞报神都。
这也让赵祯看到了新的出路,大宋可否直接放弃西域,从天竺借道西进?
大宋商贾原本的路线便是从大宋出发,过了西域之后便抵达塞尔柱,接着便再度西进,一路抵达遥远的罗马,但若是从天竺出发,往北走一段便是塞尔柱,剩下的道路也是同样的。
可能路上稍稍绕了一点,可在没有战乱和危险的天竺通过却要比西域成本低得多,而且天竺的地理环境相对西域来说好的太多,并且天竺的贵族对大宋的货物也是非常感兴趣的,甚至可以边销边走,随时补充所需!
这条路线对于大宋来说实在是完美,贸易路线的选择至关重要。
赵祯准备调遣十万战兵前往西域,而在此之前,却要用最大的力量破坏西域,使得西域没落下去,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禁商,这已经成为大宋制裁敌人的最有效手段。
西域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这个地区的兴衰和中原王朝存在这极大的联系,纵观历史便能看出,只要是中原王朝兴盛,西域必将繁荣,反之亦然。
赵祯决定开发全新的贸易路线,以此惩戒西域,要知道西域从辽朝身上所获得的利益寥寥无几,辽人是干嘛的?当然是赚钱增强国力的,他们绝不会向西域妥协。
眼下辽人的复兴之路便指望从贸易中获得,怎么可能如大宋一般给西域人太多的好处?
西域的主要力量还是大宋的商贾,并且赵祯看的清楚,西域根本就没有什么支柱性产业,当然西域人的香料却是极其畅销的货物,只不过……大宋的香料更多!
来自欧洲的香料和从美洲带来的香料种子可不是摆设,每年大宋本土的香料产出便已经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何况香料不过是用来吃的,更重要的是用来熏香。
大宋的香水完全可以替代熏香的作用,甚至畅销整个世界!
摸了摸下巴,眼下天竺的使者已经快要抵达神都,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两国之间互通有无,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再说这是一场互惠共赢的事情,印度人拥有现在世界上最适合种植粮食的平原,这个国家在自给自足中过的不错,和大宋之间的利益并没有冲突。
和大宋通商之后,只会从大宋获得更多是商品,丰富自己的生活,而不会出现恶意的竞争,最重要的是没有领土之间的竞争。
能作为天竺这个庞大王朝的统治者,赵祯相信毗羯罗诃波罗三世不会愚蠢到拒绝自己提议的程度。
所以赵祯要把这次天竺使者的到访以最高规格的待遇接见,这不光光是给大宋带来了友谊,还有商机和商路,是赵祯制衡西域的最有效手段。
其实说起来,从天竺借道要比西域通商远不少,但架不住这里相对安全啊!
赵祯相信,大宋的商贾若是能从西域走,也是不愿绕远路的,毕竟路途的增加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但赵祯知道,天竺其实是一片巨大的市场,眼下也是打开这个市场的绝佳机会。
西域和天竺都是大宋的目标,只不过一个是作为商品倾销的对象,一个是作为征伐的对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提笔在绢纸上写下词头,命鸿胪寺的官员好生接待天竺使节,要以大国之礼接待,体现大宋这一礼仪之邦的美德!
当然,天竺的使节在赵祯眼中更像是送上门的肥羊,给大宋送来了出路的同时,也给大宋的商品带来了销路,简直就是瞌睡送枕头,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赵祯伸手拉了一下边上的绳索,绳索相连的铃铛以清脆的声音传递给外殿,勤政殿中的内侍便小心的进入内殿,恭敬的接过赵祯手中的词头向外走去。
词头经过御药院之后,便可从翰林制诰的手中变成圣旨,成为大宋皇帝金口玉言的旨意。
这么做是为了给予天竺使者体面,毕竟人家不远万里的过来了,还是带着天竺君主的善意而来的,大宋自然不能吝啬,要以最为浓重的礼仪接待,毕竟天竺还有一个称号,佛国。
。
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别人的分裂胜过统一()
摩羯柯钰是毗羯罗诃波罗三世的使者,他代表着天竺向大宋出使,这是一份荣耀,谁让波罗王朝是现在天竺的最强势力,虽然它还没有统一整个天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