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也不避讳,直接命小德子把大宋的舆图展现在霍尔茨的面前:“朕与你塞尔柱皇帝之间并没有恩怨,两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甚至因为丝绸之路的原因而睦邻友好,黑汗挑衅大宋在前,我大宋天威自然要以雷霆手段来震慑,既然你塞尔柱皇帝向朕传达友谊,朕自然不会刀兵相向。”
这是接受停战的协商了?
霍尔茨有些惊喜,没想到进展如此迅速,只要大宋皇帝肯和解,一切都好办!
而赵祯接下来的话让他更加惊喜:“朕不会挥师西进,但西河之后的土地必须归大宋所有,黑汗人必须离开!”
霍尔茨看了看蜿蜒曲折的西河,微微点头道:“这一点我塞尔柱王朝可以接受!”
这就有的谈了,赵祯指了指铁门关道:“朕的大军会一直打到铁门关,也就是说从西河开始到铁门关以东都是大宋的领土,包括讹打刺,西格纳黑,白水城,达失干,义刺克还有赤鄂衍那都是属于大宋的。”
赵祯看着霍尔茨古井无波的眼神心中颇为满意,再次开口道:“因黑汗与塞尔柱之间的关系,朕希望你们能从中斡旋,让其守军自觉离开,否则朕的大军会帮他们“离开”!”
“陛下,铁门关不能叫有大宋,而是应当有我塞尔柱人驻防其中!”
这一次霍尔茨并没有同意,他坚决的要求把铁门关排除在外………… 富品中文
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为进()
背叛有的时候一点风险也没有,甚至能获得巨大的利益,让利益最大化,这才是君王应该做的事情。
事实上契丹人也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友善,萧挞里之所以出兵伊州给大宋造成压力,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她更希望的是大宋与塞尔柱打的难舍难分。
十万大军已经不是契丹人的所有家当了,萧挞里随便出手就是如此的“阔绰”,为何?因为契丹人有钱了!
有钱之后生活就会便好,人口会不断的增加,而与此同时契丹人的武器装备也开始了不断的提高。
但在技术方面却是没有多少长足的进步,因为大宋把自己的东西看守的太好了,并且极少输掉战争,使得契丹人无法从战场上大规模的缴获。
十万大军从西域进发向着伊州滚滚而来,这一战契丹人好似势在必得。
伊州城安静而寂寞,孤零零的耸立在沙漠的尽头,前面是茫茫的八百里瀚海,别说是人,就是动物都极少出现,唯有一些胆大的商贾敢于从这里出发向西域通商。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其实就是在和契丹人通商,但朝廷却不会禁止,因为这些商贾带回的财富相当丰厚,契丹人也不傻,有些东西他们需要但却做不出来,于是便要和大宋通商了。
十万人穿越沙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初宋军做了完全的准备,在沙漠中也浪费了不少的时间,而相对落后的契丹人却更能坚持下来,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跟不上大军的结果便是死亡,在死亡面前人往往能发挥巨大的潜力。
没有时间休息,也没有时间耽搁,契丹人知道大宋密谍的厉害,若是速度慢下来,很可能就是宋人先一步知晓消息。
但这一次还是大宋领先一步,这是在外交上的胜利,也是大宋强大的表现,不需要自己去收集情报,情报便自己送上门来了。
杨怀玉是在天亮之前便率军赶到的伊州城,消息传递的很快,并且距离也不算远,二十万大军不是从大宋的腹地出发,而是从于阗出发。
这一切无不是一种巧合,大宋夺取恒逻斯城后,塞尔柱便派出使者前往大宋,而赵祯表达诚意的最好方式便是休兵。
于是狄青的三十万大军便可以在黑汗的土地上开始维稳,肃清地方上的叛乱,驱逐黑汗人离开,等等一切的手段几乎都是大宋将士获得军功的好办法。
并不用担心将士们的热情被戛然而止的战争所熄灭。
于是二十万后备军返回于阗,没有在战场上发挥实力获取军功的他们,心中的遗憾可想而知,但就在这个时候,作为主将的杨怀玉突然宣布,挥师北进,直趋伊州!
二十万老兵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瞬间化身嗷嗷叫的“狼崽子”,马不停蹄的向伊州而去,在他们眼中出兵伊州就是要攻伐西域的信号,就是他们建功立业重征疆场的机会!
之前看着三十万袍泽在黑汗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大把大把的捞取军功他们早已眼红的紧,现在自己有了机会,人数更少,攻伐的目标更为重要,岂能放过?
赶车的士兵不敢停歇,除非军令勒令休息,否则一直全速前进,原因无他,实在是车厢中的老兵们虎视眈眈的望着,只要速度慢了点便会招来呵斥。
而且还不好胡弄,这些老兵对战场上的一切太过了解,车马的速度大概多少不会有损战马,日夜行军多少里最为合适,速度快还能保持战斗力,这才是最为恐怖的地方。
除了杨怀玉之外,没人知道行军的目的,即便是行军司马王鹤也不知道,这个断了一只胳膊的文臣在军中的地位可不比杨怀玉要低。
军中就是这样,英勇无畏的勇士无论你什么出生都会有人佩服你,即便是大家最瞧不起的读书人,只要靠自己的能力赢得尊重照样是军中将士们的好汉。
身为行军司马,不知行军意图和目的,这让王鹤颇为不满,几次三番的找杨怀玉打算问个明白,但最终都是无功而返,到了伊州之后,大军便停下整顿了。
王鹤知道,显然这不是进攻西域的信号。
二十万大军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抵达伊州,更不可能在这里长时间驻留,隐隐约约之间,王鹤仿佛猜到了什么,但他不敢确定,只能再次寻杨怀玉问个明白。
大军的白虎节堂之中,杨怀玉站在沙盘的边上看着伊州附近的地形,这沙盘也是从伊州城的守军处拿来的。
虽然在伊州,可二十万大军却没有进入伊州城,而是在纳职与益都之间的丘壑地带安营扎帐,随军多年的王鹤一眼便看出这是埋伏之地。
即便是王鹤进入军帐之中,杨怀玉也没抬头,他现在可比当年要沉稳许多,颇有一番儒将的味道,他和狄青两人性和不同,用兵不同,战法不同,治军更是不同,但唯独让王鹤觉得一样的便是他俩身上如出一辙的沉稳气息。
这感觉瞬间让王鹤镇静许多,心中的烦躁也消失的大半,走向沙盘看了看,之间沙盘上已经标注了大军的位置,而一条代表契丹人的黑水旗已经插在了纳职城不远的地方!
“契丹人的目标是伊州城?”
杨怀玉头也不抬的说道:“不是伊州城,而是整个伊州!这次契丹人来势汹汹,远不止十万之数,所以本帅打算放弃纳职,益都两处。”
“契丹人数几何?”
杨怀玉终于抬起头,带着一丝疑惑道:“不知,起先约有十万,如今斥候来报,沙漠边上的脚印远不止十万之众,可能有三十万或是四十万!”
王鹤倒吸一口凉气,莫不是契丹人疯了,一次出兵三四十万人,这简直快把契丹人的老底掏空,但转念一想,好似也没有那么夸张。
“契丹人休养生息多年,又向北吞并外族,听说之前还组建奴军,兵力不可小觑。”
杨怀玉给出了答案,这让王鹤心中的疑惑消除,但同时也开始担心,宋军除了二十万老兵之外,只剩下伊州城的七万余守军,总共架起来也不足三十万。
“敌众而我寡,杨帅以为如何?”
杨怀玉笑了笑,笑容中充满了期待和自信:“当然是以退为进,南北夹之!这也正是本帅埋伏于此的原因,纳职,益都利于攻伐,但却也不好守,本帅要让他们处处皆兵,十面埋伏!” 富品中文
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围()
无论多么坚固的盟约在利益面前都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背叛有的时候不是背叛,而是放弃,或是趋于更好,但这一切都是在背叛者的角度。
图格鲁克心中的天平被大宋的强大和未来的规划所压倒,当然他并不觉得自己背叛了草原上的“盟友”,只有结盟之后才能算是盟友,而塞尔柱和契丹之间从未结盟,自己只不过把他们当作棋子利用而已,何谈盟友一说?!
自己愚蠢就不要怪被人利用,塞尔柱若是有机会攻伐宋帝国绝不会手软,可若是没有机会甚至会为自己招来祸端为何要费心费力的去攻伐?
谁不知道大宋的商品行销天下,谁不知大宋的商品奢华无比仅此一家?
图格鲁克是突然发现的,于其与东方的宋帝国为敌,不如和它结为盟友,塞尔柱最大的敌人是谁?不是远在东方的宋帝国,而是近在眼前的威胁!
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这两个国家之间正处于一种看不见的冲突之中,连十字军的东征都被暂时搁置了,而图格鲁克正是利用这段时间恢复塞尔柱王朝刚刚夺取的阿巴斯领土。
他要做的是什么?
不是开辟更多的疆土,不是把《古兰经》传遍世界,而是把刚刚吞并的阿巴斯王朝“消化”掉,让塞尔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庞大,最强大的帝国!
图格鲁克知道自己的目标其实不是东方,而是北面的拜占庭,近在咫尺只有一海之隔。
伟大的理想不光要靠头脑去想象,还要靠财富去统治,图格鲁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救星,是一代明君,毕竟开国之君再坏也不会坏到哪去。
图格鲁克需要大宋的货物,需要丝绸之路的兴盛,眼下最需要的便是和大宋建立起友好关系,可以不用战争便得到的东西为何要去发动战争?
那是他在某个夜晚忽然想到的,契丹人也是在利用自己,那自己何不利用契丹人?
所以图格鲁克理所当然的出卖了契丹,把契丹用兵伊州的消息告诉给了赵祯,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外交斡旋,牺牲别人的利益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至于受害者…………谁去管他们?
大宋的消息自始自终领先契丹人一步,所以杨怀玉才能带兵及时的赶到伊州,并在一处极佳的点埋伏下来。
契丹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足有四十万之众,分兵两路,一路直取纳职,一路奔赴益都,这一次他们有着十足的信心。
一路上攻伐很顺利,但却让统兵的萧捷觉得不寻常,这里是大宋的边关之地,也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虽然商贸断绝,但事实上却依旧有商贾往来。
按道理来说这两座不大的城池应该更加繁荣才是,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百姓和守军,这在萧捷看来不太正常。
萧捷并没有,或者说并不在意,他要的是伊州城,而不是伊州城前的两座小城,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他觉得这应该是宋人知道契丹大军的到来,自觉不敌而进行的退缩回伊州城防守。
毕竟他也是在出征之前枢密使萧惠亲自与密室中告诉他的,他不相信有任何消息走漏的可能,于是乎萧捷在短暂的犹豫后率军向伊州城进发,他想起叔父的话,一定要拿下伊州城,只有一举攻克伊州城,他才能成为大契丹的英雄。
这一战是自圣天皇帝登基以来大契丹对大宋的第一次用兵,只有胜利,才能让举国上下一扫对宋人的恐惧,再次充满希望。
萧捷知道自己被寄予厚望,所以攻伐的激情更加高涨,他要成为契丹人的英雄,身后是四十万大军,他有着极大的把握,现在的他可以说是无所畏惧。
自信有的时候是好事,有的时候却会把人拉入深渊………………
四十万大军合兵一处向伊州城发动了进攻,这么多年来契丹人自己也研制了许多攻城的军械,巨大的耧车,结实的撞车,不过这些东西已经被大宋所淘汰掉。
宋军现在“信奉”的是火药巨炮,这些才是攻城的利器,至于木质的耧车撞车早已经消失在了宋军的军队之中。
当四十万大军围攻伊州城的时候,萧捷和他的契丹军队目瞪口呆,他们眼前的城池早已不是印象中的伊州城,城池扩大了数倍有余,高耸的城墙足有五丈,即便是契丹耧车也无法企及!
城墙看着就平滑无比,应该是用上了宋人最为拿手的水泥,没有了城砖士兵想要攀爬而上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瓮城,箭楼,马面墙应有尽有,十足的有去无回之地,萧捷看着便觉得一阵头疼,如果有可能,谁不想减少手下士兵的伤亡?
但即便如此攻城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云梯总是够用的…………
很快,在大军稍稍歇息之后,军阵之中发出了攻城的号角,这也预示着一场残酷攻坚战的开始,数万士兵如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向伊州城,城墙上的守军开始了奋力还击。
看到这一幕萧捷便放心了,这个时候若是守城一方有大军驻守,必会主动出击迎敌,因为他们的背后有城池,所有并不会担心。
而瞧着伊州城守军龟缩不出,且极力击杀靠近城池的人就能看出,城中的守军确实如密报上所说的七万人左右,即便是加上伊州的百姓,最多也不过十几万人的力量,想要对抗四十万契丹大军的围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四十万大军不可能全部投入到攻城战中,而是采取车轮战的形势进攻,这就是契丹人最大的优势,他们可以轮换的士兵很多,相对的压力也就减少许多。
而城中的守军却不同,他们每人都要紧绷着神经,少有松懈便会给契丹人有机可乘,一旦一面城墙失守,其他三面的压力就会倍增,最终抵挡不住而彻底崩溃。
四面八方,数万人攻城,场面蔚为壮观,但在守军的眼中却不是这般,伊州城守将,也是西域都护府都护石元孙正带着亲兵在城墙上“救火”。
一刀砍死一个踏上城头的契丹士兵,石元孙把他的尸体踹下城墙的同时破口大骂:“你娘的杨怀玉,若是三天之内不出现,老子带着城中所有的守军突围也要去宰了你!”
远在沟壑之中的杨怀玉猛然了个喷嚏,望向神都城的方向喃喃自语:“莫不是春风楼的俏儿想我了…………” 富品中文
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十面埋伏()
萧捷现在很兴奋,因为在他看来伊州城就快抵挡不住契丹大军的进攻了。
虽然这座城池攻伐的难度很大,但却并不影响他获得胜利。
萧捷相信再有三轮的进攻伊州城的守军就快顶不住了。
城池高大广阔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士兵才能守住长长的城墙。
这城墙防守之力得以加强,可同时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进攻这样的城池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车轮战,一旦出现缺口,大军尽数向前推进,生生的把防线压垮。
伊州城的守军防线已经逐渐收缩,并且有更多的士兵出现在城墙上,密密麻麻的看着吓人,但萧捷清楚,伊州城已经是强弩之末,后劲不足。
胜利尽在眼前,这是多大的喜悦!萧捷甚至能看到如同九天仙女一般的陛下在圣天殿中夸耀自己的功劳。
是压上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候了,萧捷对着一旁的传令兵大吼:“击鼓!全军而上,一举拿下伊州城,首登伊州城者赏金万贯,城破纵兵三日!”
这无疑是对士兵最大的激励,契丹军队和大宋的军队完全不同,无论是从兵制上,还是从训练上,军械上,都不一样,但这些差距并不算什么,最为严重的便是思想差距。
赵祯为了控制军队不断的在军中派遣文官,这些文官并不会干预将帅的指挥,但却在无兵事的时候负责“思想道德建设”,也就是宣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忠君爱国的主要精神。
毕竟“精神文明建设”要时刻加强,这样才能保证军队的忠诚可靠,若是没有归属感,使命感,荣誉感,这样的军人只是杀戮的机器,而并非保家卫国的战士。
契丹人的军队却不是这样,军中什么样的人都有,只要能上马能打仗,契丹军队可是什么人都招的,其中不乏一些泼皮无赖,这些人是社会不稳定的“毒瘤”。
但在萧挞里眼中却可以“变废为宝”方法很简单,命令大契丹国所有州府对这些泼皮无赖进行抓捕,施以重刑,但不是没有机会免罪,只要加入契丹的军队,自然可以逃脱罪责。
街市上的泼皮无赖大量减少,因为他们都去军中免罪了,不光能免罪,还能获得军功从此一飞冲天,这简直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涅磐重生!
萧捷精明的抓住了这一点,军中的鼓手卖力的挥动鼓槌,隆隆的鼓声出现在战场上振奋人心,而传令兵更是在军中游走,马术精湛的他们可以抵达军中的任何地方,也会把消息散布到任何地方。
尤其是那句纵兵三日,简直是给契丹将士们打了鸡血,这就意味着城破的三天时间里他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整个伊州城的财富和女人都是属于他们的!
有什么能比得上繁荣富庶的伊州城?没有,即便是西域的其他城池也无法与它相媲美!
另一边,伊州城上的石元孙在听到隆隆的鼓声之后脸色大变,他没想到萧捷这么疯狂,车轮战才是攻城的最好方法,若是一下投入所有士兵,非但不能起到多少作用,甚至有些阻碍士兵的进攻。
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但却一定是人越多越有气势,唯一击败这波总攻的方法只有击溃他们,双方之间比拼的就是耐力和勇气,哪一方最先抵挡不住便会立刻崩溃。
石元孙看了看四周的将士,还好,这些都是在伊州城驻扎多年的老兵,心性之坚韧非同寻常,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表情依旧充满了凝重和紧张,甚至是恐惧。
这时候石元孙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去激励他们,明知是死局,不降,不退,不辱,这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话让这些老兵为了大宋流干最后一滴血。
一只手搭在了石元孙的肩膀上,石元孙回头看了看,居然是跟随他多年的亲兵:“将军,我等已经精力,俗话说的好,尽人事听天命,咱们该做的都做了,无需有何背负,也莫要有什么愧疚,将士马革裹尸,沙场埋骨再寻常不过,何况…………这一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