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夺鼎1617-第4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边境各处开放榷场,双方除朝贡贸易规定的贸易之外,其他一律贸易行为都采取自由的原则,允许各方自由买卖。大明朝廷可按照海关条例派遣人员进驻各地收取各项关税。一切制度与内地相同。

    这份议和条款,可是经过黄太吉与范文程等智囊们反复多次推敲而成。对于大明朝来说,可谓是获得了政治上的空前胜利。当然,只是名义上的。辽东反贼们接受了招安,辽沈各处重新回到大明版图之内,朝廷派遣官员治理。

    面子是大明朝获得了,可是里子全都是辽贼们的。从努尔哈赤起兵作乱时开始,他的目标就是效仿俺答汗成为又一个顺义王,获得朝廷封号确认后,开边市贸易。

    如果照着这份条件达成议和条款。从名义上,辽东反贼们便是大明朝廷的土司或是藩镇,效仿秦良玉和三娘子等辈。

    在议事闲暇。范文程也是意味深长的向马绍愉言道:“辽事和缓,大明朝廷便可调九边之兵入中原荡平流寇,不数年,大明又是四海升平矣!”

    有这份功劳在,马绍愉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入阁拜相的那一刻。

    但是,眼前的事情却是难办。如此重大的事情,如何能够擅专?只能是命人飞马到宁远,搭乘快船出海往天津去,之后再行往京师面禀陈新甲。请陈大人代为转奏天子定夺。

    在奏疏的后尾。马绍愉特意的加上了一句,“此间昼夜但闻炮声不绝。皆是往广宁轰击。臣愚钝,恳请陛下早作圣裁。”

    慎而又慎的将密奏包裹好。用火漆密封,个别地方还按照与陈新甲的约定做了暗记。完成了这些工作,马绍愉这才放心的将文书交给心腹命他往宁远去。

    为了路上安全,范文程还特意派了十个骑兵沿途护送。

    但是,他们千算万算,却忘记了,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利益。有一个团体或是势力叫既得利益集团。

    皇帝命人与明国使臣议和之事,在辽贼高层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更有许多人连详细条款都一清二楚。

    这样的事情,如何能够瞒得过势力膨胀,扩张到了其余各地的多尔衮兄弟?

    这份对于黄太吉这一派势力有着天大好处的议和条款,在信使出发之前,便已经摆在了锦州城中多尔衮兄弟的面前。

    “果真要是议和成了,估计最多十年,我们兄弟就完蛋了!”

    听得了心腹奴才给自己念完了议和条款,多尔衮放下烟袋,冷冰冰的给一兄一弟兜头泼了一瓢冷水。

    “二弟,怎么这么说?”

    “这个议和之事成了,那个黑胖子的声望就是如日中天,我八旗内部再无一个可以与之比肩之人。有了议和这个大功劳,我们血战塔山的功劳就显得微不足道。此人可是刻薄寡恩,属于那种典型的可以共患难但不可以共富贵的东西。有了这些边市,他便垄断了我大清对外贸易的通道,垄断对外部的贸易,那个黑胖子那一家子,就是实实在在的至高无上了!我等都要仰其鼻息而过活。稍稍假以时日,他便会借助手中的优势将我两白旗给拆碎了!你我三人,没了兵马奴才,便是莽古尔泰与阿敏的下场!”

    他的话,给阿济格和多铎兄弟两个描绘出了一幅可怕但是绝对真实的前景。听得这兄弟两个毛骨悚然,几乎要踢开门逃走。

    “二哥,你说我们该如何自救?”

    “简单的很!将这份议和条款让对面的那个家伙知道。在这一点上。他是我们最好的盟友。他知道该如何!”

    果然,在得到了多尔衮命人悄悄送来的议和始末原由和详细条款之后,以吴三桂为首的关宁军。发起了比李华梅在身后督战时还要疯狂的进攻!

    三日之间,连续攻克白台山、虹螺山两处要点。

    关宁军可以说从上到下各级军官都红了眼。

    议和如果成了。辽东战事就停止了。那么,不打仗了,要辽东军镇做什么用?只怕咱们的地位从此便和秦军一样了!朝廷也不会再拨付下来海一样的银钱粮米了,咱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当真靠着土里扒食吗?!

    为了银子,冲啊!无数宁远军和山海军的军官们从心底发出声声怒吼。

    “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广宁的袍泽,杀!”吴三桂自然不能和这群丘八大爷们一样的粗鄙,他挥动着宝剑。眼神凌厉的看着远处阿济格的织金龙纛。

    距离塔山战场稍远一些,两面织金龙纛下,多尔衮与多铎策马并辔而立,兄弟两个遥遥望着自己的哥哥也领会一些关宁军的拼命打法。

    在吴三桂指挥宁远镇和山海镇的轮番疯狂攻击之下,阿济格渐渐有难以支撑之象,两白旗部队开始缓缓向后退去。

    “直娘贼的,要不要这么拼啊!”多铎虽然经历过与李华梅的连番苦战,但是作为旁观者看到这一幕血肉横飞的场景,仍旧是心有余悸。

    多尔衮挥动手中皮鞭道:“你知道个屁,这可是每年几百万银子!”

    多铎却是不以为然:“我看干脆就放吴三桂这条疯狗过去好了。二哥,你说咱们刀山箭林的打的这么惨,后面那死黑胖子非但不领情。还成天想着怎么干掉咱们。我可是听说了,现在有不少人说要是他们守塔山会如之何。娘的,就该让他们也上塔山来试试看,他们能在李华梅那头疯老虎的炮火下顶个三天不尿裤子,老子就给他们磕头认错。”

    “主子,要不要奴才带着人上去增援一下英王爷?!”已经是觉罗身份的曹振彦,腰间系着那条标识着身份的红带子,挥动着手中长刀请战。

    “不,去告诉英王爷。撤下来。我们撤!撤回锦州!”多尔衮眯缝起眼睛,看着视线的尽头之处吴三桂的帅旗。

    “二哥。撤回锦州?那这里怎么办?”多铎有些懵了,在李华梅连天炮火下都不曾退让一步的二哥。如何在吴三桂微不足道的攻势面前便颓唐如此?

    “你不懂我的意思,但是,对面的那个家伙一定会明白的!”对于对面帅旗下的吴三桂,此时多尔衮已经对他大起知己之感。

    他为了继续占据在八旗之中与内地商贾,主要是隆盛行的贸易控制地位,而不惜放弃塔山阻击阵地,来阻止黄太吉的议和行为。因为这些在商贸活动之中所获得的利益,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每年达到了数百万银元之多!靠着这些银子,他才能巩固两白旗内部,豢养包衣兵,对其余各旗进行渗透拉拢。如果没有了这个地位,那他和他的两个兄弟,虽然不会立刻被黄太吉除掉,也是人家刀口下的牛羊,随时可能被屠杀。对面的主帅吴三桂,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整个辽东军镇的利益而战!两个字,辽饷!

    吴三桂在连续攻克白台山、虹螺山之后,更是一鼓作气去,将战旗插到了塔山堡的城头。成为辽西大战爆发之后,洪督师被困广宁以来,明军所取得的最好战绩!

    随着这捷报传到京城的,还有吴三桂的公然上书。

    “臣于辽东与东虏连番血战之时,从奴贼头目口中得知,朝廷有官员名唤马绍愉者,自称奉有皇帝密旨,出关与辽贼议和。臣亦有读书,然未闻有朝廷军马与贼虏血战之时,朝廷却遣使与之议和。若如此,将置洪督师麾下数万坚韧于冰天雪地之中与奴贼铁骑周旋之忠勇将士于何地?将置万里不避风波前来辽东之宁远伯父女及麾下将士于何地?臣麾下将士,葬身于塔山山麓者成百论千,粉身碎骨于虹螺山者亦不在此数。若朝中有奸臣意图卖国求荣,臣当挥泪上马,先斩辽贼,而后率领我辽东子弟奔赴京师,与朝中衮衮诸公雪涕陈情。”

    吴三桂这份露布报捷的题奏后面,附录着议和官员的身份、履历,以及那份崇祯写给陈新甲的密谕,同时,还有双方的议和条款。

    这样一来,京师上下,朝野之间立刻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未完待续)

    ps:接着要厚颜无耻求月票了。
正文 第六百零二章 被明清反动势力联合扼杀的议和(续)
    吴三桂的举动分明是要进行兵谏!

    大明朝开国三百年来,什么时候有过前线边军将领扬言要带兵到京城来给朝廷和皇帝来讲讲道理的事情?若是在万历和天启年间,吴三桂的举动早就够了杀头抄家,甚至是满门抄斩的地步了。

    可是,偏偏在众正盈朝的崇祯朝,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非但没有受到惩处,反而朝野之间赞扬声不断。

    吴总兵的奏本之中的一些词句甚至被无数官员士子们广为传颂,便如同几百年后另一个姓吴的将领所通电全国时的电稿一般。

    “臣等血战疆场,流血漂橹,所为者,杀虏报国也。然奸臣收鞑虏之贿,惑圣上之聪,妖言议和,其目的,为散我军心也!”

    “臣与建奴血战多年,依臣观之,建奴不过跳梁小丑。经年不能平定,唯粮饷不足政令不一之故,今尽除弊端,军心大振,焉有纵敌养患之道理?”

    从宁远、山海关、到蓟镇,各地的军镇纷纷传说着朝廷要与奴贼议和,一时间军心浮动,议论纷纷。吴三桂报捷的船只抵达天津之后,这个消息更如一个大炸弹一样在内地官场上爆炸开来。从九品的县丞、典吏,到几位总督、巡抚,甚至是朝中尚书、阁僚,都对此事大为不满!

    一场政潮已经开始激烈酝酿当中。

    朝野上下,文武官员,从当年北京保卫战之后,空前团结,大家万众一心,要将那个意图卖国求荣的家伙找出来,让他和当年的袁贼一样,被押上菜市口。吃上三千六百刀!

    几位驻地距离天津较近的督抚大员,或是亲自登门,或是派遣心腹使者到天后宫行辕拜谒守汉。哭求宁远伯出来主持大局,为大明计。为天下计!

    “狗屁的大明天下!”

    送走了一群前来效仿申包胥哭秦庭的家伙,望着远去的背影,耳中还留有这些人或是慷慨陈词,或是苦苦哀求的余音。李沛霆冷笑着给这些人的行为下了一个评语。

    “吴长伯这一手厉害啊!”守汉也是冷笑两声,将手中厚厚的几封密信丢到一旁,这些书信,大多是朝廷阁老、各部尚书和勋贵们写来的,同样是请他站出来领着大伙要求皇帝出来澄清议和之事。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给列祖列宗和边关浴血的将士们一个交代!

    这些人的举动就如同那部开创了谍战剧先河里的著名台词一样,“嘴里讲得全是主义,心里想的全是生意!”

    衮衮诸公关心的,不是辽东战局如何胜利,而是辽东如何才能继续打下去。因为只有连年不断的有辽贼作乱,辽饷,才能名正言顺的存在!

    辽饷,是上下一个非大的利益集团,多少人在其中受益?就是内阁各位阁老,可有一人。没在当中分润好处?

    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各级官员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都不敢深刻表明自己态度,只敢含糊不清的说几句。

    三饷加派,从万历四十六年到现在,这些年中,共征收白银约二千万两,然到眼下这些年,每年的军费开支,都高达到八百多万两,加上余者支出。仍然入不敷出,辽饷。更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九边饷银,在万历年间中期时。大约每年开纸有二百八十多万两,各镇分摊,粮饷分额,较为平均,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后金的崛起。

    辽东各镇迅速的拿了大明军费好大一头,便是到现在,辽东,含关外与山海关,虽然粮饷分额减了又减,仍然一年有近五百万之巨。

    而论大明收入,万历中期,朝廷每年夏粮秋粮,约有二千六百多万石,其中户部的太仓银库,每年约收银三百六十多万两,军费加余者支出,每年已经有所亏空,辽东战事一起,财政更是入不敷出。于是,辽饷加派,便是应运而生了。

    从山海关起到锦州等处,山海镇、前屯卫、宁远镇,各援剿总兵等等,加起来一二十万人马,以每兵每人每月一石粮计算,一年就需粮食二百万石,还有各样一应消耗,庞大的粮饷供应,衍生出了一个个利益集团。

    晋商、漕运商人,粮食商人,甚至扬州的盐商,大家都在这块巨大的馅饼上排排坐分果果。作为各个商业利益集团的代表或是代理人的官员们,除了从商业活动之中获取利润之外,更有一个来钱的路子。

    那就是官员们在征收辽饷、剿饷、练饷时的各种加派、火耗!从张居正开始执行一条鞭法开始,到被誉为千古第一暴君的雍正四爷推行火耗归公止,官员们的一大财源就是加派和火耗。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银子的来源大体便是火耗了。这还是官员比较清廉时的表现们,如果该官员手再伸的长一些,搂钱的耙子再密一些,手段再多一些,节操再少一些,比如说每个月过一次生日等,那钱来得便不知道多少了。

    一但辽东停止了对奴贼作战,辽饷的数额势必减少,官员们的利益上哪里去找?种田人头上的加派少了,那剿饷和练饷也就该渐渐失去意义了。那大家这个官做着还有什么意思?!

    辽饷也好,三饷也罢,内中牵扯的利益团体太多了,一个个强悍的利益集团,便若晋商与东林党那般存在。如今却有人说要在辽东与辽贼议和,从此罢兵休战,这如何得了?

    放眼内阁诸公,又谁没有从辽饷中得到好处?只是多与寡的问题罢了。

    虽然守汉没有从辽饷等三饷之中获得直接利益,但是这些加派、征收,也是和南粤军的发展息息相关。

    试问,如果没有辽东战事,大批的粮米刀枪器械盔甲食盐烧酒等物,卖给谁去?如果没有各种加派,让种田人活不下去。又怎么能够有大批的流民?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怎么会能够狠下心来一跺脚出海谋生?

    没有连续不断的移民到来,南粤军又怎么能有人口来改变南中各地的民族结构?一步步的将土人同化、消灭?

    拜海洋贸易之赐,守汉如今不缺少金银等贵金属。各式各样的宝石珍珠,更是可以用斗量。所发行的银元更是已经流通北到辽东,南到十州,西至罗马,东到倭国的巨大范围。

    如果大明海内无事,南中所出产的粮食精盐食糖肉食盔甲刀枪兵器布匹等各类产品,卖给谁去?又上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移民来开垦整个南中半岛?

    “主公,无论如何,这议和也是不能让皇帝小儿得逞!一旦被他得逞。我南中将是死无葬尸之地!”李沛霆对守汉说话,向来是直奔主题,从不拐弯抹角。

    守汉也是略略点点头。他虽然不屑于从辽饷当中分一杯羹,可是,辽饷带给他的,可不仅仅是区区些银子啊!如果他在意银子的话,便不会每年送给崇祯将近百万银元和粮食,给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输血了。

    他需要的是时间,有了时间,他才能积累足够的实力。将心中理想的大明朝打造出来。为此,他向崇祯供奉钱粮,结交宫中大太监。与勋贵集团交好。甚至是当杨嗣昌和王承恩们把挖墙脚的小锄头挥动起来时,他也睁一眼闭一眼的忍让了。为的便是心中理想。

    别的不说,单单是每年的江海联防,南北二京的勋贵和太监们,便通过这个控制大明沿海贸易的手段,靠着高价出售出海关防、通行令旗,还有各种海运来的商品在南北直隶、京畿贩卖,而大获其利。这一手,是守汉从自己的亲家郑芝龙在历史上的做法那里偷师而来。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反正那些出海贸易的家伙都不缺钱。索性便从他们身上雁过拔毛便是!不过,以此时大明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积少成多,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根据海关的数据推算,靠着江海联防协定而大发横财的勋贵和太监他们每年所获利润至少在千万银元以上!反观下大明朝廷,一年市舶税只有区区四万两。

    “养了他们这么久,也是该要他们出力的时候了!”

    守汉在口中低声的自语。

    一旁的李沛霆悄声提醒:“主公,吴三桂在宁远、塔山一线打得不错,是不是给他派些人马,将声势搞得大些。也好借机打开往锦州、广宁一线的道路?”

    两个警备旅的兵马,搭乘数百艘海船,敲锣打鼓的从天津出海,往宁远方向去了。出发之日,天津巡抚以下官员,城中士子缙绅商贾,纷纷到码头劳军,沿途高高搭起十数座彩棚、牌楼,每行走数百步便有一处绅士们沿途劳军的所在,酒水面饼肉食,堆积的如小山相仿。

    他们要用这样的行为来向朝廷和宁远伯表明自己的立场!

    大队人马扬帆出海向东,一道奏疏被信使策马向西发往京师。

    朝廷之中,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太监虽然没有发言,但是从偶尔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对皇帝如此作为表示不满,这样的机密大事,居然绕过了咱们,直接下旨意给陈新甲那厮!还当不当咱们是体己人了?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从这些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健全的人们内心油然而生。何况,他们也是辽饷和辽东之事的既得利益集团一份子。

    那些辽东军将官员的节敬、年礼、冰敬炭敬一文也不曾少了他们的!

    朝中文官和勋贵们,更是纷纷上奏,大声抨击陈新甲的背主求荣丧权辱国之举!平日里水火不能相容的两大团伙,这一次为了共同的利益并肩战斗了!

    不过,他们战斗的对象不是百余年前的瓦剌,也不是此时在辽东肆虐的辽贼,而是高踞在宝座上的崇祯皇帝本人。

    但是,宝座上的朱由检毕竟是皇帝,是天子,他们只能说有人蒙蔽圣聪,有奸臣蛊惑皇帝。那么,奸臣是谁?舍兵部尚书陈新甲其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