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是导演找来两首苏州民谣,一首《哭七七》,一首《知心客》,由田汉改词、贺绿汀编曲,周璇演唱,这就是《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后来影片上映,唱片发行,周璇登上了电影明星和歌唱家的宝座,并获得“金嗓子”的殊荣,这是后话了,且说片中周旋唱歌时,片中切换的镜头画面,简直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国内最早的MTV。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白杨主演的《十字街头》剧照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十字街头》
    乱世青春 笑中有泪
    1937年,与《马路天使》同一年,明星公司还推出了另一部著名的青春片《十字街头》。这两部电影有很多共同点,都以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都由“明星”的头号小生赵丹担任男主角,都得到了评论界和普通观众的双重好评。不过《马路天使》注重配乐,周璇美妙的嗓音是最大的卖点,而《十字街头》则更像一部喜剧,种种巧合和误会赢来观众笑声,明快的笔调渲染出了青年的活力,尽管这种活力在时代的苦难面前不易为人发现。
  电影大历史:一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1937年,那一年赵丹22岁,白杨17岁。那一年33岁的沈西苓拍了电影《十字街头》……
  始终觉得沈西苓在1937年拍这部《十字街头》有些晚了,他回忆得晚了,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已经33岁。真希望他在二十几岁时就去拍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才是我们所说的青春年华,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朝气蓬勃,一往无前。
  只有这个年龄的回忆才会令人感动,这时候的回忆会生出一种恍惚的感觉。多么像呀!时隔半个多世纪,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电影里沈西苓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的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长镜头远远望着四个青年,他们或说着什么或沉思着什么,我们听不见也揣测不透——这多么像我们自己的记忆呀,多么完全的想象空间。
  《十字街头》的故事源自沈西苓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与东北流亡学生和失业朋友闲谈中得到的启发。电影,就是这样,拖着一条时代的尾巴,一天天地在城市上空盘旋。这其中还有些其他的风景,比如青春期的白日梦。从1937年开始,很快整个中国便容不下一张学生的课桌了。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不一样的过去。当一个人独坐在公园的长椅,日落时让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孤独的形象似乎值得人同情,然而谁又知道他此刻的美妙路程,在记忆的马车上,他的生活又重新开始了……在《十字街头》里,我们更愿意相信赵丹在影片中扮演的老赵,这个处世阅历不深、稚气、热情、淳朴到有点傻气的知识分子,便是沈西苓自己年少时的影子。
  电影有时也需要寂寞,需要在寂寞中接近它的高贵气质。当然这种接近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简单的涉足所谓高雅,所做的一切无非是遵从我们心灵的驱使。一部流行的电影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共鸣,而一部不流行的电影也许将留下一个真实的生命生存过的痕迹。
  但那白衣飘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夜半歌声》 
    爱恐怖魅影,更爱夜半天真
    1937年是中国电影继1933年之后的又一个“丰收年”,这一年,“联华”重拳击出了《联华交响曲》,“明星”推出大受欢迎的青春片《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而令新兴的“新华”出尽风头的则是马徐维邦编导的《夜半歌声》。这部融合了恐怖和歌舞元素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典范,1985年和1995年内地和香港还分别有重拍版本推出。
  电影大历史:但凭夜歌慰寂寞
  “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命;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老版《夜半歌声》的第一首插曲,就让人想起张国荣。
  1995年,张国荣在新版《夜半歌声》中扮演宋丹萍,一个对爱情忠贞、却被人毁了容貌的歌王。那个版本,凄美多于恐怖,按张国荣的话说,“观众看时能有痛的感觉,看一个最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信却又天才横溢的人,如何演变成后来那个把自己藏在阁楼中的人,不敢见人,就连一段珍贵的爱情也不敢面对。”
  这正是听老版《夜半歌声》时的感觉,肝肠寸断,让人不敢相信是田汉作的词,冼星海作的曲。
  1937年的《夜半歌声》,源自西方的《歌声魅影》,起了一个爱情的头,却不敢执著地追下去,偏要加入革命的豪情,才有自圆其说的勇气。“我宋丹萍的身体,不只属于晓霞,还是你们大家的啊!”于是我们原本揪着的心,往往被生硬的嫁接打断,一些台词在今天听来可笑,但是能看出当时那些人有着多么单纯的良苦用心。
  《夜半歌声》问了一个残酷的问题:伟大的爱情,可不可以超越外表?它用了最极端的方式,考验人们接受灵魂的底线。让失去丹萍的晓霞每日思念,思念到形销骨立,成了白日的游魂,仿佛只要再见爱人一面,就可以容纳一切骇人的改变。然而被硫酸烧变了形的丹萍,始终没有在晓霞面前出现,只是每晚在剧院里唱着《夜半歌声》慰藉她的心,托年轻的孙小鸥帮他“重返人间”。最后被举着火把的众人追到高耸的谷仓,活活烧死。
  世间不允许怪物的出现,就像姑娘不会接受爱人的改变。不再是“自己”的王子,只能成为没有美女解除诅咒的野兽,或者永远困在城堡里的剪刀手爱德华——《夜半歌声》讲的,哪里是爱情?分明是孤独。
  所以我们能看到影片中那狰狞的、近乎德国表现主义式的造型手段。宋丹萍的形象,从墙上的黑影,到浑身上下披着斗篷的“幽灵”,再过渡到“德州电锯杀人狂”般的鬼一样的脸,为的只是把所有人从自己身边推开。连那长年与他相伴的老仆,也是披散着头发、下巴尖到卷起的“钟楼怪人”的模样。他们住在破败的梨园(建筑外形如同欧陆的哥特城堡),只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出现,就像永远无法与人类相认的“科学怪人”或者“变形侠医”。
  《夜半歌声》的意义,不仅在于向西洋恐怖片、怪兽片学到了商业模式的一种,还在于它捕捉到了某种关于人的深沉而忧郁的气质。如今的美国,仍然有《蜘蛛侠》、《绿巨人》、《蝙蝠侠》这样的电影跳动着黑暗而分裂的心,而我们,似乎早已逃离了那个结满蜘蛛网的角落,不再表达真实个体的切肤之痛,也不再听到“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的“夜半歌声”。
  马徐维邦:中国的希区柯克
  马徐维邦,原名徐维邦,幼年父母双亡,后因入赘马家为婿,在徐姓之前冠上一个马字,形成一个绝无仅有的复姓“马徐”。18岁时考入了上海美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加入“明星”公司担任布景师兼演员,1926年,为朗华公司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情场怪人》,手法十分新颖,被天一公司招入拍摄了初显恐怖色彩的《混世魔王》,开始引人瞩目。
  进入新华公司后,马徐维邦导演了著名的《夜半歌声》,从此以“恐怖片导演”蜚声影坛。后来移居香港,晚景凄凉,最后的传奇一笔竟是在领救济金的路上死于车祸。他以其电影的鲜明特点而获得“中国的希区柯克”的称号。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阮玲玉


“你是明星”之阮玲玉
    悲剧女王的戏梦人生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影坛,有一方群星闪烁的天空。阮玲玉,这位站在中国女演员演技巅峰的女星,却在一个孤独的夜晚选择了自绝,她的一生令人叹息。阮玲玉是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人,她没有在银幕上说过一句话。
  口述影像:她在无声处安眠
  贫苦童年自幼“单亲”
  阮玲玉的身世很苦,她的父亲曾在电影院门口摆水果小摊,所以阮玲玉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电影,但因为买不起票,都是父亲带着她在电影院门外扒着窗子看的。父亲非常疼爱小阮玲玉,经常带她出去玩,后来迫于生计父亲去浦东的“美孚”火油厂做小工,一般都是早出晚归,非常的辛苦。当时上海的黄浦江还没有轮渡,和许多去浦东打工的工人一样,阮玲玉的父亲只好搭一天三班的小船,如果赶上风大船就停航,也就回不去家了。辛苦的工作使得父亲的身体更差了,虽然这样的拼命,收入依然少得可怜,阮玲玉6岁的时候父亲重病去世了,母亲只好带着尚年幼的阮玲玉去大户人家里做佣人,阮玲玉7岁时就伴随在母亲身旁替主人家料理杂务,形同丫鬟。
  母亲看到阮玲玉很向往读书,就把她送进上海崇德女子学校读书,那个教会学校对于贫苦女孩子是不收学费的,阮玲玉选修了英语科和舞蹈科。她在学校是个文艺积极分子,并由此开始喜欢表演和艺术。她当时最崇拜的是美国的女舞蹈家邓肯,而且认真读关于邓肯的传记。阮玲玉的英语也比国语要好,这对她后来接受西方电影的经验非常有帮助。但是因为她是女佣的女儿,一些同学就开始排挤她,她后来辍学了。
  “挂名夫妻”登上影坛
  导致阮玲玉中途辍学除了同学的排挤也有另外一个原因,这就是张达民。阮玲玉和母亲帮佣的张家是福建的油漆商人,张家大儿子张惠冲就是后来上海响当当的魔术大师,小儿子张达民比阮玲玉大几岁,少女初长成的阮玲玉青春可人,张达民非常喜欢阮玲玉,而阮玲玉希望改变母亲帮佣的心情也很急迫,所以对张达民的追求也并不反对,然而极重门第的张家非常反对这门婚事,坚决不肯接纳女佣的女儿作为自家的媳妇,所以张达民和阮玲玉只好外出同居并未缔结婚姻,也可以算“挂名的夫妻”了。张达民离开家以后并没有正式职业,张家也不再给他提供钱了,张父去世张家分家,张达民并未得到多少家产,,眼看着坐吃山空,阮玲玉也在暗中寻找工作机会。
  刚巧1926年,“明星”公司为拍《挂名的夫妻》招考演员,阮玲玉就去试镜了,因为有舞蹈的功底气质很好,念书虽然不多但是有潜力可挖,于是卜万苍选中她做主演,阮玲玉也就因此一举成名。其实当时张家的大儿子张惠冲非常希望阮玲玉能够参加他建立的“惠冲影片公司”,可惜阮玲玉本人不愿意,她不希望跟张家有过多的牵连。阮玲玉也因为能够赚钱了就成为了张达民的“摇钱树”,两个人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张赌钱。
  伤口之上再被撒盐
  在阮玲玉与张达民的关系破裂后,“茶叶大王”唐季珊出现了,此人的父亲在“一战”时借机发了一笔大财,唐季珊主要负责茶叶出口的业务,而且在大光明电影院旁边开了家门店,因为很有钱成为当时民新公司的股东之一,后来又成了“联华”的股东。唐季珊出钱捧红了张织云并携这位“电影皇后”到欧美巡游,但是好莱坞并不买账,唐季珊认为张织云的利用价值没了,于是寻找到了正在上升时期的阮玲玉。唐季珊曾对阮说“张达民在你身上榨取钱,我要在你身上用钱”,而且对待阮玲玉的母亲非常好,阮玲玉非常孝顺母亲,就在新闸路的一个漂亮房子里与唐季珊同居了。
  唐季珊的坏处在后来渐渐暴露,他又开始追求其他的舞女,阮玲玉感觉到了,但是没有戳穿他,张达民来敲诈阮并到法院控告阮玲玉,阮玲玉自认官司是一定会赢的,但是唐季珊认为自己社会地位高,坚决不肯为一个女演员出庭。同时唐对阮也感到厌倦了,经常动手打阮玲玉,在最近看到的黎民伟的日记中就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唐季珊经常在公开场合出手打阮玲玉。
  自杀三次最终“成功”
  1935年3月7日,“联华”公司因为欢迎归国工程师摆了宴席,席中导演费穆、孙瑜等人都站在阮玲玉一边并鼓励她,阮玲玉自己也很高兴,还和唐季珊跳舞跳得非常尽兴。可是回家后又和唐季珊发生了冲突,又被打,阮玲玉终于撑不住了,在第二天清晨服毒自尽。阮玲玉曾经自杀过三次,最后一次终于悲剧性地“成功”了。
  回头来看阮玲玉的一生,短短二十五年,十年的演艺生涯,即使在最后做了“新女性”但还是悲剧收场,反抗其实在当时是没有出路的,阮玲玉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的心里其实很脆弱,唯一的希望就是母亲生活得好一些,什么电影皇后,什么别人对她的吹捧她其实是一点也不在乎的。身处现在的人是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潮的,我的观点是:对于过去的那些电影人,我们可以用新世纪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但是我们不可以用今天的要求去要求他们。一个伟大的无声片演员、一个孝顺的女儿和一个内心脆弱屡受伤害的女子,愿她能够在无声的地方静静地安眠!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胡蝶


“你是明星”之胡蝶
    挥动翅膀的生命旅程
    与阮玲玉的短暂一生相比,当时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星胡蝶的生涯就要漫长而曲折得多。她一生中在很多地方定居和生活过,正如一直渴望自由的她为自己选定了胡蝶这个名字,美丽、自由,飞累了便寻找一处地方栖息。81年的漫漫人生,又有几多坎坷几多辉煌?
  口述影像:飞入花丛不见
  16岁考入电影学校
  胡蝶出生于上海,父亲胡少贡在胡蝶很小的时候就在京奉铁路线上当总稽查。由于父亲常年奔波在铁路线上,生活很不稳定,四处漂泊使得幼年的胡蝶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视野要比同年龄的孩子都宽阔。
  1924年16岁时,胡蝶全家在上海定居,她进入了务本女中读书,并参加了学校的话剧队。真正让胡蝶跨入演艺之门的则是洪深主持的中华电影学校,当时报名入学的有上千人,最终只录取几十人。当时考官要求表演几个动作来体现内心的不同情感,胡蝶的装扮吸引了考官的注意,她16岁的年龄却扮成一个少妇,头发梳一个髻,耳朵上戴长耳坠,上身穿短袄,下身着长裙,外表亭亭玉立颇为动人,所以很快被录取了。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中华电影学校其实是短期培训班,因为只有半年的时间,学习并不系统,但课程设置相当全面,比如学开汽车,学骑马等,胡蝶在当时还是胆子很大的,不仅因为技术的掌握需要下很大工夫,更因为还要冲破世俗偏见。这些技艺后来都用上了,比如《火烧红莲寺》中“红姑”策马狂奔的镜头都是胡蝶不用替身亲自出演的。
  从“龙套”到“明星”之星
  半年后,胡蝶毕业了,老师陈寿荫推荐她进入大中华公司,在电影《战功》里饰演一角色,只有短短的几个镜头。1926年,18岁的胡蝶加入友联影片公司,主演了《秋扇怨》,之后被著名的天一公司看中。加盟“天一”的两年时间里,胡蝶主演了近20部电影,其中的《梁祝痛史》使她开始扬名。
  当时的电影公司的竞争开始凸显,明星公司的负责人郑正秋非常欣赏胡蝶的表演,就和老板张石川商量把胡蝶从“天一”挖过来。“明星”找人和胡蝶接触,提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但是胡蝶还在犹豫,真正使得她下定决心的还是对发挥自己更大才能的渴望,因为“明星”较之“天一”更开放,更有发展前途。当然,充分预见到胡蝶潜力的明星公司开出的月薪也是天文数字,无名的“蝴蝶”逐渐变成了“得宠的胡蝶”。
  胡蝶在“明星”9年,经过了《火烧红莲寺》等片的磨砺,逐渐成为“明星”首席女星,并且与郑正秋、张石川成为了固定搭配,胡蝶主演的影片也拥有了大量的观众。1930年胡蝶主演了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1934年与郑正秋合作的《姊妹花》真正地把胡蝶推向了表演生涯的最高峰,后来还饰演了《狂流》、《脂粉市场》等左翼影片。
  为了爱情卖水瓶
  胡蝶与丈夫潘有声的相识是在舞会上,两个人“一见钟情”。其实潘有声相貌平平,才能一般,经济实力也并不雄厚,做的都是小生意,当时电影界猜想胡蝶会找电影界的一个同行,但偏偏不是这样。胡蝶那时非常年轻,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也并没有什么世俗的标准,就是凭自己的感觉。据胡蝶回忆,恩师郑正秋对潘有声的评价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胡蝶与潘有声1927年相识,直到1935年才最终完婚,经历了爱情长跑。婚后胡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1937年战火蔓延到上海,“明星”公司也最终倒闭,胡蝶听从丈夫的安排全家到香港避难,还协助丈夫开设“兴华洋行”,销售胡蝶牌系列热水瓶。借助着胡蝶的名声,热水瓶的销路很好。
  “蝴蝶”息翅温哥华
  1942年香港沦陷后,日本人想利用文化名人宣传“中日亲善”,逼梅兰芳到到东京唱《天女散花》,又请胡蝶演观光片《胡蝶游东京》,但是均未得逞。梅兰芳蓄须拒演,胡蝶谎称怀有身孕逃离香港辗转来到重庆,战后重返上海。
  1975年,67岁的胡蝶从台湾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她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在台湾拍摄的《塔里的女人》。1989年胡蝶在出行途中突然中风,送去医院便卧床不起,在那年的4月23日去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啦”。想起1924年,16岁的胡蝶从影之初,为了给自己取一个新名字曾伤透了脑筋,曾经想到过“胡琴”,但是这种乐器被人拉来拉去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当时还叫胡瑞华的小姑娘忽然想到了百花丛中的蝴蝶,美丽而且总是伴随着花出现,有一双翅膀就可以追求自由。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金焰


“你是明星”之金焰
    来自异国的金色火焰
    在轻而易举地列举出一大批走红于上世纪30年代的女影星之后,要列举出相当数量的在名气上能与之相匹的男影星却很困难,当时电影界以女星为制片中心的观念是极其浓厚的。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