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帛书本“知人者,知也”,“死不忘者,寿也”。通行本把后一个知字修改成智字,把忘字修改成亡字,这是明显的注解了。后句加个而字,与原文不悖。可惜的是,牺牲了原文。 
  2 帛书本句句都有也字,通行本逐句删掉也字,以求骈文流行时代的句式完美。其用心明显可见。                    
78(通行本第三十四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经文——译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道发挥作用,分流出左右二边,如有无,多少,大小,美丑,等等。因此才有二边对待。这也就是“反者道之动也”。泛:〈說文〉浮也。一曰流也。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丝字边,右酷似厘字),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道,成功遂事,却不说有为之,因为大道无形无象,是无为之。万物归附于道,道却无心为主。这正是“弱者道之用也”)。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由上可见,“以观其眇”,可知永恒之道有“无”之欲。这无,是不能再小者,所以,从道用无的角度看,道,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万物归附于道,道却不自为主。“观其所徼”,从有上看,没有比道更大者;所以,从道用有的一面看,道又可名于大)。 
  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 
  (由此可见,圣人能成就大), 
  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因为圣人为小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大)。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名于小,名于大。 
  1反者道之动也,道发挥作用,可以左,也可以右,所以才有了二边对待,如有无,大小,长短,高低,上下,善恶,美丑等等。 
  2永恒之道有“无”之欲,世间才因此有了无,也就是“以观其眇”。道用无的一面,可名于小,因为没有比无更小的了。 
  3永恒之道有“有”之欲,世间才因此有了有,也就是“以观其所噭”。道生成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主,天地万物皆从属于道,道又不自为主;不自为主才是真正主。道用有的一面,可名于大,因为万有没有比道更大者。 
  悟道圣人,无为是本,为小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其大。   
  二,通行本问题: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 帛书本“道泛呵,其可左右也”,通行本改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改后的句子多美呀。原文也就不要了。 
  2 帛书本“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后人读不懂,遂把前两句修改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功成而不有”,是从“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修改而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是从“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修改而来,因为这句话后面有重复,为了避免重复,追求句子完美,才做如是修改。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后人不明白其中奥妙,修改成他们能够读懂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帛书本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为了通俗而已。 
  3 帛书本“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通行本删掉一句,留下后两句。填上终字自字其字,去掉也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了。                    
79(通行本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经文——译文〗 
  执大象, 
  (执掌大道), 
  天下往。 
  (去教化天下)。 
  往而不害, 
  (这样去做不是害人), 
  安平大。 
  (而是使天下达到安,达到平,达到大。注意,这是修行层次的上进。安是静是无,平是平等不二,大是道大)。   
  乐与饵, 
  (道,平常人以为可以如音乐去听闻,如食物去品尝), 
  过格止。 
  (通过推究道,令他们改正错误认识。过:〈书…大禹谟〉宥过无大。「裕А构撸皇抖蠓敢病!辞昂骸牡奂o〉俱去細过,偕归大道。格:推究)。 
  故道之出言也, 
  (因此,出言讲什么是道), 
  曰:谈呵其无味也, 
  (曰:说它是什么味道,道无味可品尝), 
  视之不足见也, 
  (看它也不足以看见), 
  听之不足闻也, 
  (听它也不足以听见), 
  用之不可既也。 
  (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执大象,天下往。 
  悟道者,都会执大象,天下往 
  “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行不言之教”,以此去教化天下。这样,天下才能“安平大”。 
  道之象,就是大象。道本无形无象,所以,大象就是“无”。执无去安平大,也就是无为而治天下。   
  二,道不可思议,不可靠感官感觉。 
  平常人以为道可以象音乐一样去听闻,象饵一样去品尝,这是错误的。通过推究道,可以改正人们对道错误的认识。实际来说,道说不得,思不得,看不得,听不得,触不得,嗅不得,尝不得。悟道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对刚闻道者,都是这样去说。在这里也是这样。这样说,又容易使人误解道是离开一切的,实际来说,道就是一切,一切也是道。 
  常有人说:“言语道断”,这样说当然有道理了,令人不执着语言文字相,从而悟道。可悟道后才知道,即便言语,道也是不断的。也就是六祖说的“本自具足”了。 
  老子修行到高层次,他所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那是达到空无,是修行境界,不可以用平常意义去理解。都知道“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可处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各个不同。大师的层次是开悟,我们只能去理解,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三,通行本问题: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 帛书本“安平大”,通行本改成“安平太”,不解大字。“过格止”,后人不解其意,把格字修改成客字,大谬。意义大变。本是推究止过之含义,变成过客停下来之含义,大错。 
  2 帛书本“故道之出言也,曰”,既然把格字改成客字,为了前后通顺,只好把这一句改成“道之出口”四个字。真是胆大妄为啊。老子,遇到这样的崇拜者,真是不幸。 
  3 帛书本“谈呵其无味也”,既然上句话改成“道之出口”,那么谈字,也就只好改成淡字了。 
  4 帛书本“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通行本删掉也字,追求骈文效果。最后一句中的可字,修改成足字,大谬。                    
80(通行本第三十六章):鱼不脱于渊。 
  〖经文——译文〗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 
  (将欲收敛它,必然是因为它扩张。拾:〈广韵〉收也,敛也。古:〈说文〉故也,也即缘故); 
  将欲弱之,必古强之; 
  (将欲削弱它,必然是因为它强大); 
  将欲去之,必古与之; 
  (将欲和它分离,必然是因为与它有结交。去:本义离开,分离。与:交往,友好。〈说文〉与,党与也。〈礼记…曲礼〉生与来日,按,犹交也) 
  将欲夺之,必古予之。 
  (将欲夺它,必然是因为给予它)。 
  是胃微明。 
  (这就叫做微明,也就是明其微)。   
  柔弱胜强。 
  (弱者可以胜强)。 
  鱼不脱于渊。 
  (鱼不脱离深渊才能存活。不可争上也。渊: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竹头下酷似寇去宝盖),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国家之利器,不可以见用于人。不可用强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做到无为不争不强。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为什么被收敛?因为扩张了; 
  为什么被削弱?因为强大了; 
  为什么被离弃?因为与其结党了; 
  为什么被剥夺?因为接受给予了。 
  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贪好而来。明白这些细微处,如果不贪好,何坏之有? 
  所以老子告戒我们,要守柔弱,不可争强争上,不可多取。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无为。   
  二,通行本问题: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 帛书本“将欲拾之,必古张之”,通行本把拾字改成歙字,以为歙和张才是一对,所以改掉拾字。实际上,原本也是通顺的。通行本把四个古字改成四个故字,因为古与故通,故字好理解。 
  2 帛书本“将欲去之,必古与之”,通行本把去字改成废字,把与字改成兴字,是不解去和与的真实含义所致,错以为用“兴废”二字可以替代“与去”二字,从而和后面一句话分别开,是错误的。帛书本“将欲夺之,必古予之”,后人把夺字改成取字,把予字改成与字,通俗易懂而已。 
  3 帛书本“柔弱胜强”,后人改成“柔弱胜刚强”。 
  4 帛书本“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通行本在不后加个可字,把邦字改成国之二字,把视字改成示字,这样,句子才完整。                    
81(通行本第三十七章):天地将自正。 
  〖经文——译文〗 
  道恒,无名。 
  (道是永恒的。无名:无名说,只能用“无”字而说之。注意,在道德经最后,老子又指出道是永恒的,是不可名说的。永恒,道乃最尊最贵者;无名,道在行而不在言。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若能守住“无为”,万物也将自化为无。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守是守道发挥作用之“无”,这无也叫一,叫朴。注意,侯王,在理解上要上升到心王高度。化: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石,右酷似博右半边)。 
  化而欲作, 
  (化而又欲兴起有为的话), 
  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不能名说的朴,也就是无,我将使其填塞天地间,无处不无。阗:填塞。字取帛书乙本。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阗之以无名之朴, 
  (用不能名说的朴也即“无”充塞天地。阗:字取帛书乙本), 
  夫亦将不辱。 
  (也将不埋没“有”。辱:埋没。〈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不辱以情, 
  (不埋没“有”,是因复归于性。注意,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都是道用,都是第二月。性,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情:性。〈吕氏春秋…上德〉注:性也。情字取于帛书甲本), 
  天地将自正。 
  (复归到性,天地都将归“无”而自正了。老子体系中,无,就是正。注意,老子的正,绝不仅仅是无,还“亦将不辱,不辱以情”,也即还有性在,还有道在。反之,就陷入顽空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不是顽空,还有性在。归性,天地将自正矣。   
  1老子在道德经最后,又一次强调“道是永恒的,不可名说的” 
  〈〉道恒:道是永恒的。永恒的就是长生久视的,不死的,不变不动的。此永恒之道,产生非永恒之道,也即产生世间万物。所以,道是最最尊贵的。老子指明,万物纷纭,都要各个归复其根,那就是归还道。 
  〈〉无名:道,不可名说。只能行。 
  道无形物象,因此无名,也即什么都说不得。任何名说,都有概念,都有念,而道是无知无欲无念的。所以,道,说不得。 
  人们都在说道,很少有人行道。而行道,是最重要的,只有行道,才可归复其根,也即回归大道。   
  2怎样做才可归还道? 
  〈〉首先,行无为。 
  也就是行老子说的“不得”之德,玄德也。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老子说以无为“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无为之德就会普及天下,这才是善建无为而不拔者。 
  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注意,这侯王,理解成国王,是低层次的,还不入道。只有明白那是“心王”,才算入道了。同时,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而是道发挥作用之“无”,这无也叫一,叫朴。生活中守道,就是在生活中行无为。心真能行无为的话,万物也将自化为静,也即化为“无”,最终归附于道。   
  〈〉其次,心要观。 
  也即老子说的“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 
  行无为,是很难做到的。“化而欲作”,也即化成有为,也是正常的,这早已根深蒂固了。 
  老子大喝:“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这就是“观”。也就是以“无”观世间万物。观身,观家,观邦,观天下,都是以无观之。这和后来佛祖在金刚经中所说“把一切当作梦幻去观”,道理是一样的。 
  以无“观”万物,万物最终都归根到无,最后达到无身无天下乃至无恒心,清清静静,无知无欲,无圣无凡,也即达到永恒,便是归还道。 
  这正是善抱一而不脱者。   
  3无,不是顽空,还有性在。归性,天地将自正矣。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用无观一切,最终归于无,这也将不埋没“有”。不埋没“有”,是因复归于性。注意,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都是道用,都是第二月。性,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玄,表现的是道无的一面。还有性在,就是浴神不死;不死之神,就是心。这归空之心,见其有,叫做性;见其无,叫做玄。了无分别,清净不动,就是所谓的道。 
  所以,以为空就是道,修行上,离老子层次不止一步。   
  二,通行本问题: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帛书本“道恒,无名”,后人看到第三十二章开篇也是这四个字,为了避免他们看到的重复,遂把恒字改成常字,避汉朝皇帝讳而已;把无名二字改成“无为而无不为”,也不离无字。这样,就避免了和三十二章的重复。 
  2 帛书本“夫亦将不辱”,通行本改成“夫将不欲”,辱字换成欲字,意义大变。原文本义是“无充塞天地,也不埋没有”,通行本变成了“镇住有,将不欲有”,这样的修改者可就落入空空之中了,也就是断灭。老子修行层次被抹杀了。 
  3 帛书本“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后人把辱换成欲,自然把情换成静,这样,他们的天下也就将自定了。原本含义是“不埋没有,因为还有性在。归还到性,天地就将自正了”,而通行本改成“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意义大变。这样,自然墮入顽空。   
  注意:修改道德经乃是大过错。   
  通行本,如此肆无忌惮地修改原文,老子的道就被修行不到高度的后人渐渐偷换成“空”,“无”,“一”,“朴”,“谷”,“静”等概念。修行有点层次的,知道这些不是道,就开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拼命挖掘“玄”和“性”,错以为玄和性是道。也有修行层次高的,醒悟了老子的心,老子的我。直到帛书甲乙本问世,老子修行层次已经达到巅峰,才在道德经中得到确认。这真是国人之福,众生之福。                     
道德经(原本) 
  附录::道德经原本   
  (以甲本为准,甲本缺失取乙本,乙本缺失取通行本,不通,以通者为准。分八十一章,乃是后人强为而成。为检索方便,仍旧分八十一章,和通行本基本保持一致)   
  《甲本道德经》【复原本】   
  德经   
  01(通行本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取此。 
  02(通行本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灵,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03(通行本41,40)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4(通行本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通行本42)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益之而隥,隥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通行本4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