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色风暴之迷-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隔83年后的1991年,当苏联的社会发展再次走到关键时刻时,人们又想起了
《路标》,莫斯科“真理”出版社将《路标》出版。编辑者在前言中写道:“1909
年3 月初,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书店的书架上出现了一本很薄的文集《路标》,任何
人都未能预见,这本书的命运的变化竟是那么的不平凡……”

    时隔gi年后的1998年,当俄罗斯的巨轮再遇险风浪阻的时刻,在《路标》文集
出版90周年之际,在当年的12月,在叶卡捷琳堡召开了全俄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并
出版了题为《20世纪历史中的俄国知识分子:无法结束的争论——纪念《路标》文
集出版90周年》的论文集,共收集论文150 余篇。会议的组织者、俄罗斯当代历史
学家马斯拉科夫在该书序言《俄罗斯知识分子:历史和现实》中写道:“对俄国知
识分子历史的研究永远是最重要的研究任务,永远在祖国历史学中占据显著位置。
这合乎历史的规律,即俄国知识分子在俄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社会中发挥特殊
作用,俄国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大转折和面临道路选择时刻发挥着重大作用。20世纪
末21世纪初是一个复杂和充满希望的时期,俄罗斯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第三
个千年的大门槛,社会将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向?国家将变成什么样?等待它的是
经济的强大和政治的稳定,还是新的混乱和崩溃?这个问题困扰着俄国最优秀的知
识分子。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客体,而且是历史进程的主体。现在与未来的俄罗斯
都依赖于的他们的世界观、精神趋向、公民地位和政治意志。”


 第七章  称雄与折羽:俄罗斯军事盛衰之谜

    1940年,当阿道夫·希特勒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因素从欧洲清除掉的
时候,他曾设想在一次为期10周的夏季决战中将它一举灭亡。这场决战,从欧洲迅
即蔓延为世界大战,成为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一幕。但是,希特勒的军队在
莫斯科,在列宁格勒,在库尔斯克,在俄国全境,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英
国历史学家艾伯特·西顿。

    近代以来,俄罗斯称雄于世界,沙皇俄国的军队足迹踏遍欧亚,最终成就了一
个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庞大帝国。在北方大战、俄上战争、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都能看到“双头鹰”的军旗在舞动。

    现代以来,苏联红军的英名是盖世无双的,它抵抗了武装到牙齿的德国法西斯
军队,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化作泡影。在与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对
抗中,苏联的军事实力一度与前者平起平坐。

    光荣的背后隐藏着阴影,胜利的背后伴随着危机。不可一世的沙皇军队在克里
木战争中一败涂地,在日俄战争中第一次被“黄种人”打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更是兵败如山倒。盛名之下的苏联军队在柏林危机、古巴危机中不知所措,在阿富
汗被不起眼的山地民族拖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

    何以至此?为什么?俄罗斯军事的兴与盛、衰与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以武力摆脱外来民族的征服

    早期的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中世纪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一
直是处于被征服的地位,接受着蒙古人的统治。但在此之前,蒙古人远征欧洲有两
次,第一次就是由成吉思汗带领的,起因是中亚花刺子模国的一个总督杀害了蒙古
商队的人员和使者,成吉思汗率军亲征,1220年攻陷了其首都布哈拉。国王穆罕默
德逃往罗斯。接着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和速不台西征。1222年,越过高加索山进入
奥塞梯人、波洛伏齐人境内。波洛伏齐人首领向罗斯王公求援。1223年5 月31日,
罗斯与波洛伏齐人联军与蒙古军会战于卡尔卡河畔,联军惨败。在中国的史书上有
这样的记载:“蒙古人斩杀俄人六王七十侯,士兵死八九。”蒙古军前锋抵达基辅
附近,后来向伏尔加河沿岸的保加尔人出击失利,经哈萨克草原返回蒙古。1227年
成吉思汗及长子先后去世,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

    第二次西征一开始,蒙古军就派兵15万人越过乌拉尔山,占领保加尔城。1238
年,东北罗斯一线尽被蒙古军攻陷。弗拉基米尔王公在战争中阵亡。1240年,蒙古
军攻陷基辅。1242年,蒙古军进入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地区,到达亚得里亚海沿
岸。后来,蒙古军转向东南,经索非亚至黑海北岸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定都萨莱,
建立了金帐(钦察)汗国。

    金帐汗国建国之初,名义上隶属于蒙古大汗,实际上是一个领土辽阔的独立封
建国家:东北和西南罗斯都在它统治之下。金帐汗对罗斯的统治,主要是利用当地
王公,采用拉拢、离间、杀害及扣留人质等手段,迫使他们效忠。1243年任命弗拉
基米尔—苏兹达尔王雅罗斯拉夫·弗塞沃洛多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要求罗
斯各王公服从。蒙古贵族的征服和统治,对罗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南方受
战争的破坏很严重。

    蒙古统治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使俄罗斯在差不多数代人的时间里与西方完全脱
离,在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战术、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服饰等方面,
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于蒙古人统治中心在东方,无力顾及西部,使罗斯与瑞典、
日耳曼骑士团。波兰一立陶宛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西北罗斯因被立陶宛长期统治,
造成日后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差异。但坚贞不屈的俄罗斯人民是不甘
屈从于外族人的统治的。他们的民族自觉性逐渐苏醒过来。

    莫斯科公国兴起的时候,古罗斯国家已经分裂近一百年了。莫斯科位于罗斯托
夫—苏兹达里王公的领地上,它原是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在 1054 年封给他的儿子
弗塞沃洛德的。1147年,弗赛沃洛德的孙子尤里没收了一个贵族在莫斯科河沿岸的
一座城堡——莫斯科,并在这里会见了他的同盟者。

    13世纪末,东北罗斯强大的公国罗斯托夫与特维尔之间为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
宝座进行了激烈斗争,莫斯科就是在这一斗争中逐渐崛起的。

    在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日益强大。他不仅彻底战胜强
劲对手特维尔,而且于1380年在库里科沃原野击败金帐汗率领的20万大军,被称为
“顿斯科伊”(顿河王),沉重地打击了蒙古统治,独立的曙光已经在望。到伊凡
三世统治时期,进入统一东北罗斯摆脱蒙古统治的决定性阶段。1463年,伊凡三世
吞并了雅罗斯拉夫尔王国,1474年吞并了罗斯托夫。1471—1478年,经过数次征服,
最后消灭了强大的诺夫哥罗德公国,把反对派贵族和富商迁到莫斯科城郊,没收其
土地分给自己的臣属。1485年,伊凡三世又率兵讨伐并消灭了特维尔公国。这时东
北罗斯基本上统一于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大公正式称“全罗斯大公”,中央集权国
家基本形成。统一事业的最后完成是在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他在
1510年吞并了普斯科夫,1514年吞并了立陶宛统治下的斯摩棱斯克,1521年吞并了
梁赞,完成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

    从1462年到1533年,也就是在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国家的
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 万平方公里,北达白海,南至奥卡河,西到第聂伯
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的支脉,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

    随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提上了日程。这时金帐汗
国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国势衰落,相继分裂为几个汗国——克里米亚、喀山、阿
斯特拉罕,主要部分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称大帐汗,最高统治者为阿合马汗。
伊凡三世利用各汗之间的矛盾,采用各种手段,逐步摆脱蒙古人的统治。1478年,
伊凡三世停止缴纳贡赋。1480年,金帐汗阿合马率兵讨伐。伊凡三世怯阵准备退却。
在莫斯科市民的压力下,才陈兵乌格拉河,与蒙古军隔河对峙。不久形势发生变化。
蒙古军因天寒粮缺,波兰援军没有未及时赶到,又听说都城萨莱受到克里木汗的袭
击,被迫撤兵,伊凡三世不战而胜。不久,阿合马在内讧中被杀。这样,延续了近
两个半世纪的蒙古贵族对罗斯的统治最终结束了。

           二、武力为箭:俄国的军事征服

    俄国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本来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现象,是有助于生产发展的。
但是,随着俄国统一和实力的膨胀,它对外扩张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恩格斯曾说过
:“莫斯科的大公只是在长期的斗争之后,才终于摆脱了蒙古人的羁绊,开始把大
俄罗斯的许多公国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这一成就看来只是助长了他们的野
心。”

    俄罗斯发祥于欧亚大平原。它的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大地,既没有高山
大川可凭,也没有雄关要隘可守。对于一个刚刚诞生的国家来说,欧亚大平原是一
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毫无安全可言,因此,它饱受过侵略和奴役之苦,那些神出
鬼没的草原飞骑和金戈铁马的鞑靼军队,曾是酷爱自由与独立的俄罗斯的大敌。在
经过了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的血与火的洗礼后,俄罗斯终于摆脱了鞑靼人奴役的枷
锁,但是,就像胜利来之不易一样,要保卫胜_利也是极不容易的。为了做到这一
点,他们就不得不经常扩张边界,以防止他们的敌人接近他们。

    这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规律,一种本能而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生存和安全是人的头等需要。一个民族的心理也是这样。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扩张行
为,从一个方面看,也只是出自一个单纯的欲望——继续生存的本能,这是一种对
地形所造成的危险的直接反映。

    随着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的逐步形成,相应地要求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
的专制政体。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时期已经为此奠定了基础。到了伊凡四世在位
时大体完成。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此人生长在阶
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残酷无情的
性格,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历史上称他为“伊凡雷帝”或者
“可怕的伊凡”。伊凡四世于公元1547年加冕,他正式采用“沙皇”称号成为俄国
第一代沙皇。加冕后,他排除一切阻力,坚持不懈地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宗教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伊凡四世上台时,俄国的版图北临北海和巴伦支海,南达切尔尼哥夫、普梯夫
里和梁赞地区,西起芬兰湾沿岸至戈麦尔、斯摩棱斯克一线冻至北乌拉尔和下诺夫
哥罗德地区,共约280 万平方公里。由于北方海域冰冻期长,因而仍然是个内陆国
家。

    波罗的海是俄国通向西欧的捷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打通进入波罗的海
的通道是俄国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也受到中小贵族和新兴商人的狂热支持。当时俄
国的统治者不满足历史上形成的内陆国家的地位,迫切需要与西欧发达国家,尤其
是英国,进行直接的通商,这不仅是为了引人他们所需要的高级消费品,而且是为
了引进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以改变其落后面貌,增强实力,进而称霸欧洲。1553年,
英国人曾经开辟由白海直达英国的航线,但全年有3 /4 以上的时间因冰冻不能通
航,于是波罗的海问题日益突出。但是,俄国在西边面临强大的对手——立沃尼亚
以及立陶宛大公国,加之东边的喀山汗国和南边的克里木汗国都对俄国怀有敌意,
牵制了俄国的兵力。总的形势对俄国向西扩张极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伊凡四世为了避兔腹背受敌,采取了先东后西的战略,即首先
征服喀山等东邻诸汗国,同时对南线的克里木采取守势,然后放手西进。

    1552年,伊凡四世率军远征喀山并将其占领。随后又相继吞并了阿斯特拉罕和
诺盖两个汗国,以及臣服于喀山的巴什基里亚。这样,伊凡四世在几年之间就夺取
了伏尔加河中下游和乌拉尔山脉以西的辽阔地区。此后,他又进一步向西伯利亚扩
张,并且向中亚和高加索伸出了触角。

    在南线,伊凡四世仍采取了守势,为此他建立了长达数百里的边境防御线,只
用部分兵力监视克里木鞑靼人的行动。有时也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对克里木发动
小规模的“远征”。1558年,当伊凡四世解除了东线的后顾之忧以后,就把注意力
转移到了主要方向,在西线大举进攻,发动了历时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但这场战
争树敌太多,力不从心,以至劳民伤财,一无所获。

    俄波战争是俄国利用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对波兰发动的兼并乌克兰的战争。

    乌克兰早在14世纪后叶,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联合后转归波兰。生活在第
聂伯河下游草原地区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逃亡农民和城市贫民,形成以捕
鱼、狩猎、畜牧和农业为生的自由流民,号称哥萨克。哥萨克人为争取波兰王国的
人册权,不断要求增加在册人员数。然而,波兰政府由于财政匾乏,无法满足要求,
乌克兰哥萨克人起义如火如茶。1648年5 月,爆发了波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乌克兰
民族大起义,起义领导人是鲍·赫麦尔尼茨基。这次起义席卷乌克兰全境,11月起
义扩大到白俄罗斯。波兰政府军与起义军经 6年战争,已无力再战,双方于 1653 
年 12 月 18 日在《兹博罗夫条约》基础上达成妥协:波兰政府允许乌克兰哥萨克
建立自治的统领国,波军不得进入境内;在册哥萨克人数增至4 万;恢复乌克兰的
东正教会;被赶走的波兰地主可以重返家园。

    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历代沙皇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随着俄国国内起义的
平定和波兰新国王的继位,尤其是波兰和乌克兰已两败俱伤,俄国遂着手兼并行动。
1653年7 月,俄国政府决定,同意接受乌克兰加入俄国。同年10月11日,俄国缙绅
会议批准政府决定,俄兼并乌克兰战争爆发。

    俄波战争持续13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4—1656年)。1654年5 月,俄国10万大军在北线,分北、中、
南三路向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波军发动进攻。北路俄军从大卢基出发,连
克涅维尔、波洛次克、维帖布斯克。中路俄军从维雅兹马出发,7 月攻克多罗戈布
日,9 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南路俄军从布良斯克出发,沿罗斯拉夫尔… 奥尔沙… 鲍
里索夫一线向明斯克推进。1654年的交战,俄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协同作战,不仅
收复了俄罗斯西部的失地,而且占领了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
和部分立陶宛地区。

    1654年一1655年冬季,波兰… 鞑靼联军在南线,即乌克兰发动反攻。波军与乌
克兰哥萨克军发生激战。波军在莫吉廖夫获胜后,进抵布沙,直逼乌曼。1655年1 
月10日,波兰… 鞑靼联军围攻乌曼,久攻不克。南线波军的胜利并不能扭转败局。

    1655年夏,俄军在白俄罗斯… 立陶宛战场进展顺利,连克明斯克、维尔纽斯以
及考纳斯和格罗德诺等重要城市。俄军收复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大部分土地。在乌克
兰战场,俄国一乌克兰哥萨克联军开始反攻,向西乌克兰推进。9 月,联军包围利
沃夫;北路俄军占领卢布林,直抵维斯瓦河畔的下卡齐米日和普瓦维。波兰首都华
沙受到威胁。

    1655年6 月,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上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
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

    1655年9 月8 日和10月19日,瑞典军队相继攻克华沙和克拉科夫。波兰国王杨
·卡什米日逃往西里西亚。战局的变化迫使俄国政府暂时停止对波兰的军事行动,
加之俄国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任务已基本实现,因此决定联合波兰,对付瑞典。
俄国从1656年春开始与波兰政府谈判,俄波双方于1656年11月3 日,在维尔纽斯附
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俄波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1658—1667年)。1657年8 月6 日,鲍·赫麦尔尼茨基病故,贵族
出身的伊·维霍夫斯基接任乌克兰哥萨克统领。

    波兰政府在俄国对瑞典作战的2 年内,获得喘息之机,之后,拒绝承认乌克兰
和白俄罗斯重新并入俄国版图。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维霍夫斯基等人奉行亲波兰政策,
以图脱离俄国。这一政策引起了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的分裂,乌克兰陷人内战。

    1658年6 月,维霍夫斯基的代表赴华沙同波兰政府谈判。9 月16日,波乌双方
代表签订《加佳奇条约》,乌克兰以自治的“罗斯公国”名义加入波兰… 立陶宛国
家。林佳奇条约》的签订引起一部分亲俄哥萨克上层和农民群众的反对。乌克兰再
次爆发反维霍夫斯基的起义,起义领导人为伊·鲍贡和伊·西尔科。为避免乌克兰
和白俄罗斯落人波兰、土耳其或克里木汗国之手,俄军及其支持下的哥萨克军向波
军和维霍夫斯基的哥萨克军发起进攻,俄波之间重新开战。1658年 11 月,俄国和
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

    1659年4 月,俄军在乌克兰包围波军一部,6 月失利。8 月,俄军主力从基辅
出发,在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告捷。维霍夫斯基逃亡波兰。鲍·赫麦尔尼茨基之子尤
里·赫麦尔尼茨基当选乌克兰哥萨克统领,俄国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地位。

    1660年5 月3 日,波兰和瑞典两国在格但斯克附近的奥利瓦签订和约,恢复两
国原先的边界。波兰重整旗鼓反击俄军进攻。同年6 月25日,波军在白俄罗斯大败
俄军;接着10月8 日,再败俄军。俄军被迫退守波洛茨克和莫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