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感谢“椰子椰子啊”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懦弱狐狸”的月票捧场。
第464章 绝云气,负青天()
没有更南边的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世界第一高峰那么高,但海拔至少也在七千米以上,有可能接近八千米。
其实对现在的许广陵来说,登山,七千米、八千米又或一万米甚至更高,基本上不存在区别。
正常来讲,海拔四五千米以上,就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高度也正是所谓的雪线。
普通人攀登高山的难点也正在这里,一是越向上氧气越稀薄,二是越向上温度越低,三是过了雪线就需要面对冰雪,不是平地上的冰雪,而是陡峭的山峰上,四是越向上风会越大。
这一二三四,组合起来,就形成生命禁区。
当然,所谓封禁,就是用来打破的。以各种方式挑战极限,在各个领域挑战极限,这向来就是人类中的不少人喜欢做的事情。在登山这个方面,也不例外。
登上那座世界最高峰,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登山爱好者的终极梦想吧。
在过去那几年混沌的日子里,许广陵也曾经来过北地,在藏区跟团登过山,海拔六千多米的。
不算很高,但那一次,已经让他非常难忘了。同时,也打消了他做一个“冰雪勇士”的念头。——除了心理上的些许满足之外,身体上,那是真遭罪。
嗯,那是过去的事情了。
恍若前世。
对现在的许广陵来说,氧气稀薄、温度低、面对冰雪、寒风凛冽,这些,全都如同虚设。
结果就是,都没什么感觉,也没有任何登山装备,许广陵就那么如同漫步般地,走上了这仅仅比世界最高峰低不到一千米的山峰。
寒风肆虐,吹得大猫连头都不敢露,始终缩在大口袋里,这里的环境对它来说,还是有点苛刻,不太能适应,但好在还能忍受。许广陵是通过天眼始终关注着它的,没有大碍,所以他才放心地继续向上,直到上到这里。
这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只登上这么高的地方的猫类了,真正的大猫都不行的。
这经历说出去,绝对睥睨全天下的喵星人。
随意地站立着,脚下却是立地生根,许广陵的身形仿如亘古就伫立在这里的一颗山顶石一般。
许广陵轻垂两手,神情散淡,放眼四望。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这是庄子逍遥游里的话。
许广陵在海里游是没问题了,但在天上飞还不行,也看不出将来可行的征兆。但当此时此刻,站在这座高山顶上时,许广陵体会到了,何为“绝云气,负青天。”
向下看去,看不到大地。
厚厚的云层覆盖在视野下方,形成了一个“云之大地”,绵延千里万里。
阳光照射在这云层上,黑色、白色、金色以及间或的七彩交织在一起,确实如同所谓的仙境。
四处而望,一片平野,惟有远远近近的一座又一座的绝高山峰破云而出,如擎天巨剑般,倒映在这万里云海之上。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莫名地,许广陵想到了李白的这首诗。
这真的是很美很美的景象,美到许广陵都有点沉醉,他有作画的冲动,更有许多的音符自行地在他的脑海里跳跃,形成种种初步的旋律。许广陵却只是静静领略着这有别于大地有别于人间的另一种风景。
良久之后,他把大猫拎了出来。
“大猫,来,好看不?”顺便,许广陵再次地用大地山川之气给它调理了一下。
这景象同样是喵星人所没有看过的,望着云海,大猫圆滚滚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一种叫做“惊艳”的神情,许广陵似乎隐约还看出,它有一种想在那无边无际的云海上奔跑一番的想法。
不过,离开大口袋,落地之后,大猫只是谨慎地在这山顶徘徊了一圈,然后站在离许广陵不远的地方,安静地遥望着前方。
那云海的所在。
一人一猫,一时间,如同静止。
同时静止的,还有这云海上的世界。
前段时间,从长白山到阿尔金山脉,一路上,穿城过镇,结合着之前的万里南行,许广陵顺便建立了大地山川之气的浓厚程度指数。
远离山脉的,平原地带,大地山川之气的浓厚程度都差不多,北部的,中部的,南部的,哪怕相隔数千里之遥,其差距也是相当之小。而那种程度,许广陵将其指数定为1,也代表着基准线。
人口比较多的聚集区,指数约在0。8~0。9左右。
然后,长白山脚,1。2,长白山顶,1。4,天池底,许广陵日常习练的地方,1。5。
从长白山离开,往西的这一路上,基本上在0。9~1。1之间徘徊,待登上了高原,上到了1。2,而当来到了阿尔金山脉,最高的时候,来到了1。8。
此刻,在这昆仑山脉的某个高山之巅,大地山川之气的浓厚程度,是1。1。
而山脚是1。6。
和长白山的情况基本上是反过来。
所以,大地山川之气的浓厚程度,和山脉有关,和高度有关,但这关系却不是简单的越往高或越往低便如何,而是存在某种内在逻辑。但当然,那个内在逻辑,许广陵现在不知道。
所以想找一个好地方,一个大地山川之气非常浓厚的地方,许广陵只有一个办法。
最笨的办法。
没有用脚量不过来的地。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狂话,这是妄话,这是虚话。但对一个准大宗师来说,这却是很朴素的实在之话。
至少在地球上,这话,不狂,不妄,不虚。
许广陵没有直接下山,而是在山顶开始了又一次的习练。
这海拔七八千米差不多都能用“近万米”来形容的万仞之巅,没有任何草木的存在,所以“素女同心诀”是用不出来的,许广陵习练的,是根本窍法。
大窍中窍,由蛰伏而活跃,但活跃了不到一个小时,便自行地再度蛰伏,这意味着许广陵身体状态的恢复和调理,已经达到了最佳的状态,在目前的层次上,进无可进。
然后,天眼启动。
“天眼”是许广陵最初的简易命名,其实也受到了两位老人的影响。
但其实,它的功能很复杂,时至今日,许广陵已经不知该如何形容它了,至少再用天眼来说,不是很恰当,只是暂时,还是勉强地这么说着吧。
随着天眼某种特殊的启动,定境之中,呈现在许广陵感应中的,是一种“纯净的绚丽”。
像是来到了火山,感应之中,一片赤红。
几十个小小的星点渐次浮现,然后由静而动,以一种无以名之的方式,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地颤动着,而随着这些星点的颤动,那赤红越来越浓郁。
最初,只是光线的红,然后,那光线聚敛如水,许广陵如同泡入了沸腾的火山熔浆之中。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许广陵身边,就会发现他正在慢慢地变成一块红玉,一块隐约有着透明之感却非常晶莹的红玉。
==
感谢“优而游”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超然物外自逍遥”的月票捧场。
第465章 下山()
随着时间的流逝,红玉渐渐地变成黄玉。
在红光中呈现并活跃着的小窍渐次蛰伏、隐没,当红光不知不觉地转变成橙黄之光的时候,又一批新的小窍,开始呈现,并活跃着。
七彩,是人眼能够看到和分辨的颜色。
其实,“彩”是正确的,“七”却并不严谨,甚至,不仅仅是不严谨的问题。而哪怕忽略这种不严谨,在这七彩之外,也有很多人眼看不到的光线。
小窍为什么始于红光,而不是某种不可见光?
这大抵是因为人眼能够看到的,也就是人体所需要和支持的?
就如元素周期表里几百号元素,人体所具有的也只是那几十种而已,主要的,更只是几种。——也可以说是,“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
红色光中,一批小窍。
橙黄光中,一批小窍。
这也是许广陵在根本窍法的习练上,当下的进展。
接下来,绿色光中,又会有一批新的小窍呈现?
不是一定,但大概,可能,应该,也许,多半……是这样。
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先知”吧。
先知并不是来源于对根本窍法的洞彻,而是来源于人类文明对天地自然的现。
所以,他的内、外、杂三道规划,在此又得到了印证。
内是根本,无须多说。
外是辅助,辅助在大宗师之路上,走得更好。
杂则是拓展和启,从“他山之石”、“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等等角度上,或会对大宗师之路有所裨益,又或者,与大宗师之路基本无关,单纯地仅仅只是兴趣和喜好。
这不是许广陵此刻的思索。
此刻的他,只是沉寂着。意识完全收敛,处于一种平静无波的状态,而心神对自身、对外界的感知,也仅仅处于一种很简单的层面。
除了弥漫在整个定境之中的橙黄之光,以及在橙黄之光中活跃着的小窍,再无其它。
早在许广陵静静站着,然后微微闭上眼睛的时候,大猫便极其熟练地跃进那个大口袋里,然后,在越来越温暖中,极其惬意地打起了呼噜。
人眼看不到的某种雾气,随着它的呼噜,就如小小的海浪一般,与其身周的光环一起收缩、扩展以及抖动着,然后其中的一部分,悄无声息地没入光环、没入身体中。
进入定境,许广陵最初是有意,到后来则纯是本能地汲取着大地山川之气。
现在,或者说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完全不需要许广陵的有意控制,只要他进入定境,身心步入某种状态,大地山川之气就会自动地以他为中心聚集,并越来越浓厚。
就如此际,周围的大地山川之气浓厚指数是1。1,而许广陵的身周,离他距离越近,这个指数便越高,1。1、1。2……1。5…………
紧贴他的肌肤处,尤其是两手心两脚心,四外窍的位置,这个指数赫然达到了约摸4。5的程度!
大猫当然不知道这些,它只知道极喜欢、极眷恋着某种感受。
一直以来,它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特殊,但其实,不论是极犀利地捕猎,还是能和它的主人一起长达整夜地处在深雪中,又或者如现在这样地,被它的主人携带上海拔七八千米的高峰而没有任何不适,都足够称得上是神异了。
或者准确点说,“凡”。
许广陵醒来的时候,身体一片炽热。
是的,炽热。
从里到外都是。
小窍最开始呈现的时候,其实是燥热。
身体的肌肤、肌肉、骨骼以至于脏腑处,好些地方还会有着零碎的痒以及刺痛。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地过去,随着小窍一次又一次地活跃,随着这种燥热一次又一次地生,渐渐地,那刺痛没有了,那痒没有了,那会使许广陵有少许身心不宁的燥也没有了。
而今,只是炽热。
很干净、很纯粹、很单纯的炽热。
这种炽热,让他此刻哪怕是处于零下好几十度的环境中,也依然像是被烈阳炙烤着,而且是从里到外的炙烤!
这种热也不只是单纯感受和体验上的热,而是真的热。
证据就是,此时,他的脚下已经不是一片坚冰和积雪,而完全就是一片小水洼!
一个直径足有一米多的小水洼。
那是脚下的积雪,被身体的热所融化。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第一次现这情况时,许广陵相当惊异,现在则早已习惯。
身体很热,外面很凉。
所以处于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严寒到极苛的环境中,许广陵却很舒服,他甚至觉得此刻把全身都埋到雪里会更舒服。
只是风有点大,吹得不是很舒服。
或者,建个冰屋待进去会更好?
不过这个想法就很过分了,哪怕在这里建个临时的冰屋对许广陵来说并不困难,他也没有这种大动手脚的想法。
许广陵把手伸进大口袋里,摸了摸小猫头,又搔了搔它的脖颈,待它懒洋洋地醒来,好生地伸了会懒腰并把两只爪子放到袋口探出头来看着他时,说道:“大猫,我们下去了,你是要自己走还是我带着你走?”
许广陵略作示意,大猫便已经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种默契,或者说情感上的简单沟通,是一人一猫间慢慢养成的,到今天,许多话,许广陵只是单纯地说,大猫就已经能明白他的意思。
“喵!”
从这一声喵,许广陵也完全明白了它的意思。
所以他在地上轻轻一跳,大猫也便跟着他的动作,从大口袋里跳了出来,然后跟在许广陵身后,小心翼翼地向山下而去。
陡峭的地方,它极小心。
不是很陡峭的地方,它就很大胆了,有时候,都是“秀”的。说起来,它还不到一周岁呢,有这种表现很正常。
哪怕有着厚厚积雪,好多地方对它来说也还是艰难,然后失足,许广陵则总是能够及时地伸手或动脚,帮它一把,大猫则表现出完全的信任及依赖。
一人一猫,就这般时快时慢地下山而去。
没用许广陵携带,大猫全程地完成了整个的下山之路。这不是一只登山猫,却绝对名副其实地是只“下山猫”。
走到完全地下来后,它才一个蹦跳,再次地回到大口袋里,并朝许广陵喵喵叫着。
它的意思是,“我很了不起吧?”
没错,它确确实实是在夸耀。
许广陵摸了摸它的小脑袋,然后一边漫步,一边用一只大手和它的四个小爪子做游戏,以示嘉奖。
==
感谢“太上莫名”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三溪藏河”的月票捧场。
请记住本书:。。文学馆阅读网址:。
第466章 月华,星点()
山中无日月。
接下来的日子里,许广陵以素女同心诀的习练为主,以对大地山川之气的操控为辅,而除此之外,就是漫步。
向南,向东,向西。
之所以没有向北,是因为之前就是一路从北过来的。
天眼的视野范围再次缩减,到现在甚至都缩至五米不到了,和以前最大时候比起来,说是这个能力完全消失都不为过。
别说五米,就是五百米,也无法对许广陵的搜索有任何帮助,所以许广陵只能是漫步,随兴随意地漫步。
大地山川之气的浓厚程度,也便随着他的漫步而改变。
朝步南山暮西山,夜卧东山待日升。
许广陵以之前所登上的那座高峰为初始点,在脑海里构建了昆仑山脉的地图,并作了第一个标识,第一峰,大地山川之气指数,山脚,6,山顶,1。
随后,第一峰、第二峰、第三峰等,陆续被许广陵新增于地图中。
大地山川之气的指数,也一直在变动。
大体上,都是在1~2之间浮动,基本没有低于1的,哪怕是山顶,也基本没有超过2的。
这一天傍晚,当许广陵又来到了一处双峰并峙间的峡谷边时,赫然发现大地山川之气的指数达到了9,并相当接近于2的样子,许广陵心中一喜,改变了原本的方向,转向峡谷深处而去。
所谓望山跑死马,山中距离,那真不是开玩笑的,随随便便都是以百十里计的。
就这个看起来不是很显眼的“小峡谷”,许广陵估计其长度也是在百里开外,而随着他的前进,大地山川之气的指数呈现出频繁的上升,几乎每前进个几公里,都能感觉出明显的变化!
0、1、2、3、4、5、6……
其实,上到0的时候,便已经突破了许广陵截至目前为止所接触到的最高值。
长白山时,不过5而已!
当在这条峡谷中,发现指数在0居然只是个起始,而越向深处,指数越高,甚至随随便便就高到5之后,许广陵简直惊呆了,有一种浓浓的幸福感。
当他来到峡谷中的一处洼地的时候,指数来到了8!
不过出了这个洼地继续前行,指数又开始降低,所以许广陵没有任何考虑地,又退了回来。
这是一个方圆只有几公里的小小洼地。
洼,很多时候代表着湿。
所以洼地,很多时候也是湿地,就如当初许广陵去西湖玩,顺便游览了西湖边上的湿地公园,然后就发现他对湿地公园的兴趣居然比对西湖的兴趣更大。
但这里的洼地,没有水。
边上的两座山不是很高,雪线基本没有,就算每年都有融化的雪水,估计也只有极少的那么一点才能汇入这个洼地中。
没有形成河流、湖泊之类,甚至湿地、沼泽也没有,但灌木杂草之类,却还是颇有那么一些。
许广陵才来到这个洼地不久,就看到了几只小狐狸,嗯,狐狸样的小家伙,具体是什么种属他也不清楚。
对大猫来说,这里显然是乐园。
完全不需天眼探查,只是稍微一看这里的环境,作为半个“寻鼠专家”,许广陵就知道这里的鼠类为数不少。事实上也不须他提醒,灌木才入眼,大猫便喵叫了几声,一溜烟地跑不见了。
许广陵绕着这个不是很明显的洼地兜圈,然后又穿插其中来回走了几遍,便对这个洼地了解个七七八八了,接着,他便找了其中一块适合的地方,作为当下的栖息地。
这片洼地中,最多的草是芨芨草,这也是这方圆几千公里的高原上,最常见的草。
一丛一丛地,散落着,既有老枝,也有新枝。
坚韧的草茎,在许广陵手中嫩如豆腐丝,然后,他就扯着这些青丝,搞起了编织,花两个多小时,编织出了一个约摸宽两米长三米的草席或者说草毯。
许广陵没有学过编织,这还是他的第一次手工。
两个多小时,最先就有那么将近半小时,花费在了尝试上。
好在,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而编织一个没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