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培养食材是小道,是“杂”,而他的“内”,他的大道,永远都是身心的进益和修持,但当前阶段,这大道,“也无风雨也无晴”,总体来说,只是平淡平稳地向前。
虽浩荡向前,却几无波澜。
倒是对大地山川之气及草木之气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之后,以及,当他的数学也有了一定的水平之后,许广陵终于构建出了关于这两种雾气的生发、聚敛以及耗散公式。
这公式是利器。
当各种公式逐渐被构建之后,许广陵的种植,也终于可以彻底地腾开手脚,而不必再小心翼翼地,怕动辄得咎,怕一不小心,就搞得对于两种雾气的观察,紊乱、中断。
现在,就是一天栽一百、一千颗树,也不怕不怕啦。
基于这种情况,许广陵终于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和移栽。
失去了天眼的便利,但是公式的构建,或者说构筑于数理之上的对于雾气演变的总结和发现,给他提供了另一种便利,而且从当前情况看,后者的便利,似乎更大。
“东七步,西三步,又西十一步、西二十四步……”
许广陵的种植,依着某些特定的规律,有条不紊地渐次而来,但有时一样会发生栽了之后又移动位置或更换草木种类的情况。
甚至有一天,在栽下了新的一批几十株草木之后,许广陵观察及思索半晌,直接把前些天累计栽种的约摸一千多棵树,全数地重新挪移了一下位置。
有小挪,也有大移,有密集栽植,也有直接辟出一片空白区域。
这样的大动作,哪怕他有凌空控物的本领,忙完之后也依然是累得够呛,嗯,主要是心累。
重复劳动嘛!
两位老人锻炼之余,颇有兴致地围观着,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头,嗯,那些曾经的各路大佬,同样兴致勃勃兼不解和好奇地观望。
“拙言,你这是……”章老先生问道。
“老师,就那个事。”许广陵微笑道,“我正在下一盘大棋,地作棋盘树作子,天地为法则,造化为运转。”
这牛逼吹得!
两位老人对望了一眼。
“那什么时候能下好?”陈老先生接着这般问道。
“暂时还不确定,不过,大概是在您和老师晋入三级之后。”许广陵道。
两位老人再次对望一眼。
三阶九级,是许广陵所定义的“大宗师前阶段”。
在成就命窍,晋入大宗师的层次之后,许广陵回望一路走过的历程,然后一是梳理,或者说理论架设,二是为两位老人,定下了这样的一个晋升次第。
因为无师指点,同样也没有理论指导,许广陵是在实际走过了之后,才自己开辟出理论的。
典型的“为人而不为己”。
他自己是用不上了,这三阶九级理论对他的意义,也就是单纯地理论架设以及基础深化而已。
但却是两位老人的指路明灯。
初阶三级,主旨为“盈”。
第一级“盈”,修持要旨,一切以培补气血为要。
人自出生之后,步入快速生长的通道,男十六女十四之后,达到理论上的“神圆气足”。
嗯,理论上。
也仅仅只是理论上而已。
实际而言,哪怕只是刚出生,婴儿都不是个个生命充足的,甚至可以说,就现代而言,或者说就许广陵所观察的例子而言,充足的少,不充足的反倒比比皆是。
因为父母本身虚损厉害,然后累及婴儿。
男十六女十四之后,就生命体的根本而言,就是渐渐地由盛而壮、由壮而衰了。
盛到壮的阶段,男从十六到二十四,女从十四到二十一,充其量只能说是“不衰”,但生命健康指数却是有降无升的。嗯,不过一般降得也不多。
而在此之后,就是稳步下降了。
想不降,很难。
或不懂养生之道,或虽懂养生之道却疲于奔劳,因此从结果来看,男二十四女二十一之后,生命就是在走下坡路,越走越下,直到走进地平线以下……
是以,大凡成年人,十男九虚,十女九亏。
这九还是保守说法,其实是无限地趋近于十的。
这一点,就连章老先生和陈老先生,这两人也不例外。
章老先生以非常规手段开了顶窍,这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这却给他的生命带来了很大的亏损。
其后老人自己妙手回春。
以大医手段力挽狂澜,强止亏损,但也只是不使亏损太过而已,“盈”,却是谈不上的。
他再怎么摄生、静养、打拳等等的,都没有用,也就是一个“不无裨益”而已。
就如中小学数学里的那个疯狂的水池管理员。
一个池子,出口每小时出多少多少水,入口每小时进多少多少水,问,几小时之后,水池才能充满?
水池还是能充满的。
也必须充满。
不然这题就没法出了。
但开了顶窍的章老先生,他的这个池子,正常而言,却永远都充不满。
==
感谢“潜水de蛤蟆”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高度是你祸起萧墙”的月票捧场。
第600章 若到江南赶上春()
就像是手机电池,当电量只剩下百分之三四十的时候,充一次电,充到百分之七八十,这大概就是章老先生的情况?
至于充满,充到100%,不存在的。
这也正是许广陵以前对老师的前景持保守及不乐观态度的原因。
这同样也是许广陵当初看到伊藤真桐姐妹时,心中一动的原因。
当初,许广陵之所以出手为伊藤真桐治疗,不止是医者之心,不止是看其真的可爱,当然,这两者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最主要的考量,却还是在于两位老人。
伊藤姐妹天生开窍。
这种情况是从小就有的,是从胎里带来的,因此,生命在萌长发育的过程中,也许会产生某种“抗体”?以对抗那种太过的损耗。
将来,如果两位老人的情况真的不乐观,这会是可能的后备手段之一。
当然,这后备手段现在是用不上了。
两位老人都是从初阶一级起步,他们的目标,他们的主旨,就是“盈”。
生命若想走向提升,必补足亏损,这是最为基础的一步。
如果连这一步都做不到,则其它的一切,也都无从谈起。
章老先生当初给许广陵授课讲医的时候,讲了关节炎,讲了关节炎的久治不愈,并说这是中西医两界共同的头疼难题。
原因何在?
就在气血的亏损。
生命的最初,一片风生水起。
从出生起,到男十六女十四的这十几年时间,算是生命的春天。
气血如春水。
融融洽洽。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春风春水春雨过,万物滋生,这是最美最美的时光,也是最美最美的风景,正所谓,“千红万紫安排着”。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宋词人王观的一首《卜算子》,还是很小的时候,许广陵看到这首词,便一见而喜欢。
这首词,无一字写春光,无一句写春景,什么梨花杏花桃花,什么黄鹂白鹭燕子,春天的标志性景物“花”和“鸟”,一个都没有。
但这却是最好的春词。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还有比这更好的赞美么?
没有了。
正如那句话说的,最好的爱情,不是海誓山盟,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说喜欢不说爱,只是永远都在一起,雨来的时候,我走在前面给你挡雨,风好的时候,你走在前面给我欢笑,你累的时候,我是你的依靠,我累的时候,你是我的抱枕。
不说喜欢不说爱,不说抱歉,不说感谢。
一切都共同承担,一切都理所当然。
许广陵脑海里,涉及四季情景的三万八千余首诗词,其中写春的,独占两万两千多首,而其它夏、秋、冬三季合起来,才只一万六千余首。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侧视角度。
但就这一个角度,却再明白不过地昭示了真相。——
一年最好是春光!
生命的最好也始终是,“年少”。
年少时很懵懂,年少时很无知,年少时很单纯,年少时很天真,年少时很傻,年少时被家长、老师、学校管着被学业压着,年少时,几乎一无所有……
但有最好的最充沛的最鲜活的生命。
稍一欢笑,生命力就从中泼剌剌地迸发出来,而哪怕忧郁着,也只是被压抑,而不是生命贫乏衰竭时所呈现的那种枯寂。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生命若想进益,若想提升,第一步,绝不是什么神通广大,绝不是什么得道成仙,而就是简简单单地,补足亏损。
在生命力上,回到你年少的时候。
这便是初阶的第一级,“盈”,由亏而盈。
做到这一步,你就已经超过99%以上的“修仙者”了。
是的,修仙者。
这段时间,遍览道藏,也算是许广陵的日常之一。
道藏中,神、奇、玄、怪,无所不有,有的是确实神奇,作者有着非凡的水平和层次,就如同列道藏的《老子》和《庄子》,但也有的,或几乎无所不在的,那些大多数,也只是逞玄谈虚而已。
脚下无一依托,口中舌灿莲花。
用初阶第一级的这个“盈”的标准去衡量那些道藏背后的人,就这一下,就会把其中的绝大多数,拦在门外。
可叹。
也可笑。
当身体由亏而盈的时候,便来到了三阶九级的初阶第二级,“通”。
还是用关节炎来举例,中医土法治关节炎,一是针,二是灸,针就不说,灸么,贴狗皮膏药、用热毛巾敷、拔火罐、用艾草薰炙,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灸。
简单来说,就是用“火”。
不管是用针的引导,还是用火的蒸烤,用意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疏通。
针灸还是有用的。
但多半也就是管用个一周两周、一月两月之类的。
为什么?
因为身体气血亏啊。
一时疏通终难久。
就如一条河道,如果有水在其中正常流动好说,但如果这河道没有水,或只有浅浅的水,然后杂草丛生、禽鸟群集,要不了多久,这河道就淤了,然后废了。
你可以将之疏通。
但之后过一段时间,它还是会淤,还是会废。
就人的身体而言,真正的通,必建立于气血的盈满之上。
盈了,也通了,然后怎么样?
然后就来到了初阶的第三级,也是初阶三级中的最后一级,“润”。
或者说渗浸、渗透。
第二级只能说是气血通,只能说是肉通,但是,脏腑是不通的,骨头是不通的。
日久天长,在气血极度充足的情况下,就会一点一点,零敲碎打般地渗透着脏腑以及骨骼,使得内外皆通,使得已经部分老化的脏腑,重新恢复青春般的活力。
使得已经部分步向僵化的骨骼,再次地“柔化”。
这柔化不是说骨头变软,而是骨骼内部,气血由滞而通,然后新陈代谢正常而旺盛。
人越老,骨骼越轻,越收缩,一个青壮年时一米八的大汉,待其老年,很可能只有一米七五、一米七甚至一米六!
原因何在?
就因为,其骨骼,“空”了。
随着成长,人的身体,其骨骼,先是僵化,后是气血难入,再然后,渐渐地,虽然还在身体上,还作为身体的支撑,但实际上,已经慢慢地脱离了正常的新陈代谢。
人体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向衰亡。
而三阶九级的这初阶三级,“盈”、“通”、“润”,就是让气血由亏而盈,然后在气血充盈的条件下,周流全身,沟通内外。
外及皮毛,下及肌肉,内及脏腑和骨骼,无处不泽,无处不润,无不得到日夜的滋养,从而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请君莫问登仙路,先修还童返老方。”
此大宗师前阶段,初、中、高三阶之初阶三级!
==
感谢“61”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jehw”的月票捧场。
第601章 风休住()
人之一生,小病大病。 .更新最快
一生都没有生过一次病的人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就算有,肯定也只是极少的个例,可以忽略不计的。
从大的统计学数据上来看,这世间,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是个不断生病又不断痊愈的过程,当然,也有些病,一旦得了,就谈不上“痊愈”。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比如说,头秃了,但是没有变强。
比如说,头没秃,但是头发白了,一直都是“黑白参差真可爱”!
比如说,眼近视了,不用滤镜,不用特效,而自带朦胧效果,真的是羡煞人也。
比如说,鼻炎。
……
那真的是从头到尾,没有哪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
但是从大多数人生病的过程,可以看出或者说总结出,一个生命体,从少到老的过程中,气血在总体的由盛而衰中,具体变化的过程。
鼻炎了,或者经常感冒,每年至少有个一二三四五六回,说明气血衰了。
头秃了,说明脏腑衰了。
肩周炎、腰间盘突出、腿关节炎等,说明骨骼衰了。
而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也可以把人体的大小疾病分为三种:
一是常规的气血衰弱,导致的浅表性疾病。
最典型的,表现在头如感冒,表现在脚如脚气。
二是长久的气血衰弱所导致的脏腑衰弱,因累积性的代谢及运转失调而产生的中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理论而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治愈。
如白发,如近视,如鼻炎咽炎气管支气管炎,如重度失眠及神经衰弱,如心脏病肝硬化胃炎等等。
太多太多的疾病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三就是骨骼类的炎症以及各种恶性的癌症了。
这是气血长久地衰,并持续地衰减到一定程度后,身体所给出的信号。
许广陵是医者,但他不止是医者。除了医学准大宗的身份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宗师。
后为主,前者只是从。
这也就决定了他看待疾病的视角,不可能是单纯的医者视角。
其实哪怕是中国古代的很多医者,看待疾病,同样也不是单纯的医者视角。
古之大医半为道。
很多人,要么与道士亲近,要么自己就是道士,要么不是道“士”,但却不折不扣地是道家流派的传承者或学习者,更不用说作为医之一道源流的《黄帝内经》,那是什么?
是医书不假。
但它的视角,它的高度,不是医者。
许广陵在医学一道,同样也有几个发展过程。
最初,从章老先生受学,那是一个很普通也很标准的中医小学徒。
但当他依靠太极拳打通了手足心窍之后,慢慢地开始不假外物,或者说不借助外界的知识,而单纯从自己的身体,感知、发现、研究、总结许多可以说是医学的东西。
然后,伏羲诀、神农诀、**同心诀、回天针,以及陈老先生所授的散手、开天步以及诸多拳法等,这些东西,无不从自己的方面,拓展着许广陵对于生命的认识。
而当他晋入大宗师之后,以前的所有这方面的认识和发现,终于算是百川归海、万流归宗。
大宗师的成就,推动着医道的进展。
而医道的进展,助他从头从始,建立大宗师的体系,从那三阶九级开始。
应该说,“大宗师”与“大宗”的互相促进、互相提升,那种极优质的良性循环,在许广陵身上已经初步印证。
所以他才说,大宗师之路不变。
但在此之外,他的目标,是“三千大宗”。
这“三千”,是虚也好,是实也好,总之,日后,待一个又一个的大宗成就,一个又一个的大宗推动着大宗师的进展,最终,又能把大宗师之路推进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和层次呢?
这是许广陵所期待的事情。
正如李清照的那首词所说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初阶三级,“盈”,“通”,“润”。
这之中,“盈”是第一级,是基础,却也是贯穿这三级的始终不变的主旨。
章老先生及陈老先生,两人因为开窍的缘故,可以说,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噬”。
章老先生只开一个窍,但他是强行开的。
陈老先生武学修为更高,身体的本身摄养能力也比章老先生高不少,但他开了三个窍!
可以说,哥俩一个是大傻,一个是二傻,谁也别笑谁。
在闲话中,和许广陵谈到这个事的时候,章老先生的感叹是,“神通妙用,是害身之媒”,而陈老先生则道:“狗屁,有了神通妙用,谁能不用?你?还是我?”
然后他又把下巴朝许广陵扬了扬。
许广陵微微苦笑:“弟子也是用的!”
“用就对了!你老师就是个傻子,偏这个傻子其实用得最多,要不然,以他那般愚钝的性子,又哪可能有什么出息!”陈老先生谈笑风生。
“得得得,我愚蠢如猪,行了吧?好歹我也是一代大宗,你能不能在拙言面前给我留点面子?”章老先生摇头叹道。
“在大宗师面前,你一个小小的大宗,说面子?”陈老先生道。
这话,大宗师是招架不住的。
许广陵抱拳讨饶,然后起身告退,结束这一次的谈话。
两位老人的问题,许广陵暂时并没有彻底解决,他就是用“灵果”、“灵蔬”,让两位老人在日常中,不断地进补而已。
甚至连“灵药”都没有用上。
因为药性总是太过强烈,在这个方面,药补不如食补,这话肯定是对的。
就这样,一天补一点,不断地补着。
另外,再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