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地主-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林宏建在随后向市委、市政府递交的调查报告中,并未出现任何违规的结论,无论是镜湖景区、镜湖牧场还是萧家农场的建设,都是合乎国家各种法律法规的。

  与此同时,各家媒体的报道中也刻意淡化了萧家农场在建设过程中的些许瑕疵,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这些企业未来规划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之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上的舆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方政府以及主流媒体的判断,但是却依旧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施加更多的压力。要想依靠网络对某些社会乱象进行监督,还有一段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不管怎么说,因为网友游记所引起的银杏村环保风波就此平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萧家农场的建设越来越好,这件事将会慢慢被淡化,最终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

  到了那个时候,人们只会记住萧家农场出产的各种美味食材,记住镜湖牧场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奶源地,至于其他,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PS:争取在1点之前再更新一章,谢谢乡亲们的支持!
【079章】 年轻奶爷
  霜降一过,银杏村早晚气温都降到了五六度甚至更低,逼人的寒意让村民们不得不换上厚厚的冬衣。

  随着气温的下降,银杏村以及周边大大小小的银杏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金黄色,整个村子就如同一幅主色调为黄色的油画。

  这种场景对于银杏村的村民来说,早已经司空见惯,一点异样的感觉都不会产生。

  但是,对于来到银杏村旅游的驴友们来说,眼前的这一幕实在太壮观了!

  很快,游客们手中的相机开始派上了用场,他们纷纷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把银杏村的秋日胜景拍摄下来,传到网络上。

  这些日子以来,银杏村不少开设家庭客栈的人家也是顺应潮流接通了宽带、买了电脑,使得游客们上网更加方便了。

  为此,电信局和移动公司在银杏村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机房兼代办点,让银杏村的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信息服务。

  据说,邮政也打算在银杏村开设一个营业网点,不仅仅可以为村民、游客提供邮政服务,还可以开设邮政银行的窗口。

  可以说,银杏村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从无电无网络的原始状态飞跃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信息的畅通使得银杏村发生的任何事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会出现在网络上,这对于银杏村来说,有利有弊。

  像前段时间的环保风波,就是一些闲得蛋疼,不知所谓的游客在网络上发帖子惹的祸,还好萧风应对得当,才没有影响到银杏村的发展。萧风更是利用此次调查组和媒体记者的到来,变坏事为好事,为银杏村争得足够的利益。

  不过,排除了这些负面影响,网络对于银杏景区知名度的提升还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短短的几天时间,银杏村杏叶泛黄、层林尽染的绝美画面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羡煞了众多网友。尤其是那些中了文艺病毒的小资网民,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尽办法赶赴银杏村,就为了欣赏银杏村的美景。

  从10月26日开始,每天涌入银杏村的游客突破了200人,甚至有很多来自姚州、春城的自驾游游客在周末开着车子抵达了银杏村。不断抵达的游客再加上一直逗留的常住游客,使得留宿在银杏村的客人数量达到了300人,已经接近了银杏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越来越多的游客让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这些游客大多都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城市白领,在吃、住以及购物上面出手都相当大方。一天下来,这些游客平均每人在村子里面的消费少说也超过100块,这些游客给村里带来了大量的收入。

  不过,让村民们郁闷的是原先准备的客房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只能是把原先的单人间变成双人间,双人间变成四人间,才逐渐应付了蜂拥而来的游客。

  这时候,村民们才想起,在镜湖公司刚刚启动的时候,萧风就让村民们多多改造自家宅院,变成客栈用来接待游客。

  对于萧风的建议,很多村民不以为然,觉得改造客房会有谁来住?

  现在,听从萧风建议的村民挣钱到手软,那些自以为是的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欢天喜地地接待客人。

  强烈的反差让村民们意识到,银杏村的旅游热潮即将到来,要想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那就需要尽快行动起来,未雨绸缪。

  于是,负责向银杏村提供小额贷款的信用额合作社信贷员李敏行这几天变得异常忙碌,因为大量的银杏村村民向他提出了贷款申请,准备用于改建自家的房屋,用于开设民宿客栈。

  面对突然增加的贷款申请,李敏行是忙碌并快乐着,每天走路都是脚下生风。

  毕竟,越多的村民贷款,也就意味着李敏行的业务量高速增长,他年底的奖金也就越多,将来升职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些。

  至于村民们的还款能力,李敏行一点都不担心,这些天疯狂涌入的游客让民宿客栈变成一个个会下金蛋的母鸡。更何况,现在的镜湖景区、银杏村投资项目动辄都是数千万上亿,市里面甚至为镜湖景区出台了一些特别的政策,只要思维清晰的人都能够看出这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大量村民改建自家宅院变成客栈,萧风并没有加以阻止,甚至他还让镜湖公司的工作人员为村民们提供一些专业化的建议。在萧风看来,银杏村所有的房屋全部改建成客房也不过能够容纳几百名游客,这对于镜湖景区的未来规划来说,并不算多,因此不会对镜湖酒店的客源造成太大的影响。

  不过,为了避免钢筋水泥取代充满地域、民族风格的石屋、木楼,萧风和银杏村村委会做出了规定,村民的改建不能破坏宅院原有的格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不能出现在村子里。

  虽然有些村民对这一规定颇为不满,不过在村委会的强压之下,大规模的改建并没有破坏银杏村原有的格调,宅院、住房的改变更多的集中在更舒适的现代化电器和居住条件上面。

  看着村民们正在改变观念,把更多的资金、心思和精力放在了接待游客方面,萧风自然是异常高兴。

  萧风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开发镜湖景区,除了自身的利益之外,更希望能够借助景区开发的东风,帮助村民们发家致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

  …………

  “苹果、葡萄!”小浩宇趴在萧风的大腿上,指着桌面上的水果认真地念着。

  “苹果、葡萄!”站在桌子上的小红倒也不含糊,异常清晰地跟了两句。

  环保风波过去之后,萧家农场的建设陡然加快了步伐,萧大志整天忙进忙出的,脚不沾地;而他的妻子杨莉也是加入了农场,成为萧涛手下的一名采购员,颇有向女强人转化的趋势。

  萧大志夫妇俩忙得昏天黑地,他老子也就是萧风的大哥萧军作为农场建设的主力军,更是腾不出空来;而萧晋旭作为银杏村的村支书,每天也有忙不完的工作。

  就这样,刚满两岁的小浩宇只好扔给了萧风来照顾,谁叫整个银杏村是萧风最清闲呢?

  没法子,萧风只好化身为年轻奶爷,担负起照顾小浩宇的任务。

  还好,萧风身上的空间灵气气息让小浩宇很是享受,倒是不会排斥和萧风在一起,再加上萧风三不五时弄出一些空间水果收买,外加还有小红、白云黑土可以玩耍,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小浩宇对萧风黏糊得紧。

  这不,吃过早饭后,其他人都去忙了,萧风正带着小浩宇和小红一起练习一些简单的词汇,小娃子和鹦鹉一起上课,还挺有意思的。

  “小风,你这是要开办特殊课堂呀?!”刚刚进门的严老爷子一看萧风的这个架势,顿时笑了出来。

  严宽、朱明理两位老爷子嫌海州的冬天过于阴冷,再加上他们已经逐渐把‘龙祥瑞’的业务放手,打算长住在银杏村,度过漫长的寒冬。

  为此,两位老爷子通过萧风表达了在银杏村买一块地盖房子的想法,最终获得了村委会的支持。现在,两座传统的西南石屋风格建筑正在距离萧家老宅不远的地方拔地而起,估计在开春之后就能入住了。

  两位老爷子毕竟是镜湖公司的股东,自然能够获得这样的优待,换成其他人,那就不可能了。

  这些日子,两位老爷子一有空就过来和老太爷一起练练字画,要不交流一下古玩收藏的心得,倒也是其乐无穷。

  “反正他们俩现在的水平差不多,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我索性就一次搞定了!”萧风伸手捏捏小浩宇的脸蛋,说道:“怎么今天朱老爷子没有过来?”

  两位老爷子一向是孟不离焦,他们现在还一起租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呢,如今咋一看到严老爷子落单,萧风还有点不习惯呢。

  “老家伙说天气好,到湖边钓鱼去了!”严老爷子和萧风说明了一下,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书房和老太爷交流去了。

  看着严老爷子小孩子一般的举动,萧风不由地哑然失笑。

  有了他们的到来,老太爷每天倒是过得很充实,似乎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这一点让萧风异常高兴。

  萧风摇摇头,不去管这几个老爷子的事情,又开始给两个特殊的学生上起了普通话的课程。

  事实证明,萧风这样的未婚青年,也是可以胜任保姆这个工作,而且他还干得有滋有味。

  他每天除了在院子里教小红和小浩宇普通话之外,还会带着小浩宇满村子乱转,为的就是逗小家伙开心。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连来到银杏村游玩的客人都知道,村子里有个挺帅的年轻保姆,整天带着一只鹦鹉、两条土狗陪着一个小娃娃玩呢。

  甚至有些游客还把这个很奇怪的组合拍摄了下来,放到网上,取名为‘银杏村的帅保姆’。

  就这样,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关心银杏村的网友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保姆,甚至还有游客到了村里后,专门去找萧风拍照。

  PS:大家早上好!
【080章】 收割稻谷
  秋风持续吹拂,除了漫山遍野的银杏村纷纷换上秋装之外,围绕着镜湖开辟的农田上也是逐渐显露了丰收的景象。

  滇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边沿,较高的海拔、充足的光照以及多变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呈现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但是和滇西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的是,主要居民来自于中原腹地的银杏村,借助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多的种植了小麦和水稻这两种主食。

  六月上旬的小麦收割之后,银杏村的村民抓紧时间在田里种上了水稻,如今四个月过去了,金灿灿的水稻也要成熟了。

  仿佛在一夜之间,镜湖四周就如同被围上了金色的项圈,和碧蓝的湖水、悠然的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熟的稻谷不仅让村民们喜笑颜开,更让栖息在银杏村周围的鸟儿欢呼雀跃,它们从树林里、草地上钻出来,成群结队地扑向收获的原野。

  其中,最令村民厌恶的莫过于被成为‘四害之一’的麻雀,他们少则百八十只,多则数百只,开始了祸害水稻的盛宴。

  为了驱赶这些害人精,村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稻草人、敲锣打鼓甚至放鞭炮驱赶,为的就是保住今年的收成。

  不过这些麻雀深谙太祖‘敌进我退’的游击战精髓,和村民们玩起了捉迷藏,让村民们实在无计可施。

  这也是每年夏收和秋收的时候在银杏村都会上演的戏码,数百年来年年如此,这也是人类和自然不断斗争的一个过程。

  村民们和麻雀斗争的场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感兴趣,纷纷不顾烈日曝晒,端着相机到田里面,捕捉这些精彩的画面。

  对于城里出生的人来说,他们极少看到野生鸟类,更何况像眼前这种铺天盖地的麻雀群,因此这让他们大开眼界。

  于是,吃过午饭后带着小浩宇在银杏广场溜达的萧风,就看到了这样一幕,游客们端着价值数万块的单反相机,顶着烈日在拍摄村民驱赶麻雀群的场面。

  萧风看着不远处田野上一派热闹景象,也只能笑着摇摇头,开始逗起了小浩宇。

  这些天以来,小浩宇吃着空间水果,喝着空间灵泉烧开冲泡的奶粉,身体可是健壮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像以前那样步履蹒跚。更让众人称奇的是,小浩宇的口齿变得越来越清晰,吐字清楚,而且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

  大家都笑萧风的特殊课堂卓有成效,看来可以到幼儿园去当老师了。

  “九爷,骑大马!”在广场跑了一会,小浩宇开始偷懒了,伸手向萧风喊道。

  “好嘞!”萧风二话不说,抱起小浩宇往自己头上一扔,很轻巧地就把小家伙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小家伙熟练地抓住萧风的头发,两只嫩藕般的小胖腿悠然地晃着,小胖脸笑得几乎把眼睛都挤没了。

  “讨厌!”被挤占了萧风肩膀位置的小红很是郁闷,冲着小浩宇喊了一句。

  “耶耶!”小浩宇对此丝毫不在意,倒反吐着舌头,向小红扮鬼脸。

  或许在小浩宇的眼中,无论词汇量还是反应能力和他相差无几的鹦鹉小红,更像是一个世界的同类。因此这段时间相处下来,浩宇和小红倒是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友谊。

  两个小家伙斗嘴了一会,小红又跳到了小浩宇的肩膀上,用自己的脑袋磨蹭小浩宇的脖子,弄得他‘咯咯’直笑。

  对于两个小家伙之间的互动,萧风很少去干涉,反正小浩宇不会不知轻重地折腾小红,小红也不会去啄小浩宇,双方都能够找到最适合的相处方式。

  一大一小,一只鹦鹉外加两条土狗的组合在银杏村实在太有名了,那些飞奔的游客忍不住也停下脚步,拍下这一幕。

  从银杏广场返回老宅的路上,所有百年银杏树的叶子都已经全部变黄,在秋风吹拂下纷纷扬扬地飘落,就如同下了一场杏叶的大雨。

  顶着纷飞的杏叶,萧风似乎都能听得到来自大自然的心跳,整个人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融入了其中。

  …………

  “大爷,你怎么有空过来了?!”回到老宅,萧风赫然发现萧晋旭正坐在院子里和萧强几个说话呢。

  获得了萧家提供的一百万承包款之后,萧晋旭正忙着对村里的公共设施、学校进行改扩建,并且兴建一座崭新的老年活动中心,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用他老人家的话来说,过去二十年都是在混日子,现在六十出头了,才找到工作的热情。

  大娘可没私底下向萧风抱怨,这段时间老头子根本就不着家。

  “这不村里的稻谷快收获了,我正让这三个兔崽子先把农场的工作暂停两天,放村民回来收稻谷!”一看萧风回来,萧晋旭似乎找到了同盟一般。

  自从萧家农场开工以来,留在村子里的壮劳力一个不落地加入了建设大军的行列,毕竟按照萧家所开出的包工价格,基本上每个壮劳力一天能够挣到80块钱左右。若是换成沿海地区,这八十块钱也就是普通劳工半天的工资,但是在滇西地区,已经算是天价了。

  不过对于农民来说,挣太多的钱都是其次,地里面的收获更为重要。

  “九哥,农场停工,我担心影响进度。”作为农场的负责人,萧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萧风已经为农场的建设、发展制定了极为完善的规划,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表都相当细致,这让萧强在日常管理相当轻松之余也是倍感压力。

  “耽误个两三天不会有问题的,地里的稻谷再不收上来,就都要便宜那些麻雀了!”萧风也没有太多考虑,认同了大爷萧晋旭的想法。

  萧风发话,也就意味着事情的最终确定,就连萧风自己都没有察觉,自己在很多事物上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接下来,萧晋旭又和萧强等人商量了秋收的各种细节安排,萧风也不管这么多,自顾自地带着小浩宇回到卧室睡午觉了。

  …………

  今天,银杏村的村民比往常起得更早,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整个村子就开始冒起了道道炊烟。

  伴随着锅碗瓢盆的撞击声,鸡鸣犬吠的声音此起彼伏,立刻让沉睡的山村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瞬间充满生机与活力。

  主妇们在厨房里煮早餐,当家的则是把放置了好几个月的镰刀从仓房中拿出来,蹲在院子里开始磨刀了。

  银杏村属于典型的南方精耕细作区域,极少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人们更习惯于手工收割。今年以来钢索桥建成,收入也有提升,倒是有不少心思活泛的村民想要购入小型的收割机、拖拉机进行耕作,不过被萧风以保护镜湖景区原汁原味的农业生产状况给否定了。

  因此,今年大家还是习惯把镰刀磨得雪白锋利,就等着上场收割了。

  早起的村民们也影响了留宿在村里的游客,大家听说今天村里开始大面积收割稻谷,纷纷兴奋地爬了起来,想要近距离感受收获的滋味。

  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银杏村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已经准备就绪,大家拎着镰刀、挑着扁担朝村子外面的原野走去。在他们的身边,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游客饶有兴致地记录下眼前充满乡土气息的场面。

  稻田里的水早在稻穗灌浆的时候就被排干,经过这么些天的风吹日晒,稻田里的泥土已经坚硬如铁,可以轻易承受人体的重量。

  收割稻谷的主力是家庭主妇和大姑娘们,只见她们轻盈地挥舞手上的镰刀,‘唰唰唰’地就撂倒了一大片稻丛,然后捆起来。这种动作她们早已经重复了千万遍,因此看起来毫无拖泥带水的感觉,倒是拥有一丝丝行云流水的味道。

  至于家里当家的壮劳力,则拥有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赶着马匹,把一捆捆的稻谷从田里面运到村子的晒谷场。

  银杏村还未通电的时候,村民们习惯于用人力脱粒机在田里头进行脱粒,只不过今年村里通电后购置了两台电力脱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