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地主-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竹笋之外,另外一种雨季的馈赠就是滇西北森林中数不胜数的野生菌,这才是整个滇西北农牧民最大的幸福。

  在现在的‘银杏新区’辖区内,4年前的绝大多数农牧民一年中最大的一笔收入就是来自于采摘各种野生菌。如今虽然‘银杏新区’的成立让这些居民拥有了更稳定的收入,但是村民们也不会轻易错过雨季带来的这笔财富。

  对于淳朴的农牧民来说,每年的雨季就是上天带给滇西北人民的一份礼物,要是不接受,倒反不美了!

  因此,在第一场雨降临之后的第七天,滇西北乃至整个滇南都陷入了一种很特别的情绪之后,大家都在收拾各种工具,开始做好了进山采挖野生菌的各种准备。

  银杏村的村民虽然年收入急速攀升,但是这个传统也没有落下,大家并不指望着采挖野生菌能够发财,更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维系传统罢了!

  杜卡瑟来到银杏村一个多月之后,他期待已久的‘野生菌季节’即将拉开帷幕,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如此新奇!(未完待续。)


【737章】 进山采菇(求订阅!)
  仿佛是动员令,雨季到来一个星期之后,滇西北的农牧民收拾各种进山的装备,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野生菌盛宴。

  换成五年前,漫山遍野的野生菌其实并没有现在这么值钱,那时候农牧民们顶多进山采集一些诸如牛肝菌、鸡枞菌、花菇、香菇在内可以制成干货的野生菌罢了。

  毕竟当时的镜湖地区交通不便,新鲜的野生菌没有很好的销路,更多的只能是白白浪费在森林里了。

  不过,随着‘镜湖景区’的开放以及‘姚银高速’的全线贯通,这种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野生菌成为了山民们一年中相当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按照这两年以来的数据,基本上一个壮劳力在雨季的两个月时间内,少说也能通过野生菌挣到1万块钱以上,一些能干、运气不错的山民甚至还能拿到更多。

  因此,每年的雨季都成为了山民们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季节!

  …… ……

  早上八点钟,小雨初歇,温暖的阳光从云层中倾泻而下,驱散了空气中的寒气,让人舒服了许多。

  杜卡瑟全副武装,穿上了防雨的雨披和长筒靴,杵着一根登山杖,背着背篓跟在萧风的身后,朝着碧罗雪山的方向走去。

  第一次见识到背篓这种工具,杜卡瑟大为叹服,毕竟在法兰西的农庄可没有这种山地农民创造出来的神奇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背篓是华夏南方山区农民了不起的创造,它已经完全地融入了山民的生活。

  一路上,和杜卡瑟类似打扮的游客并不少,大家都在导游的带领下,在银杏村周边的山林里转悠,寻找雨后生长的野生菌。

  这段时间以来,带着游客进山采蘑菇,成为了‘镜湖景区’相当重要的旅游项目,很是吸引了不少城里游客。对于很少接触山林的城里人来说,能够走进山林里亲手采摘野生菌,回到村子里熬汤,是一种很难得的经历。

  如果好运能够碰上松茸、猴头菇之类的顶级野生菌,多少也是一件向朋友们炫耀的事情,因此游客们乐此不疲。

  雨后的碧罗雪山看上去异常美丽,薄薄的雾气犹如一层薄纱一样笼罩在森林上空,看上去充满了迷幻色彩。

  但是只有走进山林,才知道所谓的美丽、童话只不过是臆想罢了,雨后的丛林根本就是异常灾难!

  草叶、灌木乃至树枝上都是羁留的雨滴,只要碰到,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弄得人狼狈不堪。

  饶是穿上了防水雨靴、雨披,杜卡瑟仍旧觉得无所不在的水滴似乎从身体的各个角落钻进来,刺骨的寒气渐渐让他的身体有些发冷。

  听萧风说,当地的山民其实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出发了,因为他们要深入碧罗雪山的深处,才能采摘到最好、最珍贵的野生菌。

  这时候,杜卡瑟才能体会到,顶级食材的来之不易!

  自从开始学习厨艺以来,杜卡瑟已经习惯了用金钱从市场上收购到自己想要的各种食材,从来没有现在这种经历。

  或许,经过这一次进山的体验之后,杜卡瑟对于珍贵食材的态度会更加重视,或许会成为他厨艺进一步提升的一个关键。

  …… ……

  当然了,萧风作为地主以及杜卡瑟的厨艺学徒,自然考虑到杜卡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不会把他带入碧罗雪山的深处。

  他带着杜卡瑟在清灵山的林子里走了一段,很快就来到了一片背阴的缓坡,这里就是最好的野生菌生长地。

  这里的松林并不是密不透风的风格,稀疏的松木之间是草坪和灌木丛的组合,稍一留意就能看到在其中茁壮成长的野生菌。

  “老师,这里就生长了数量众多的野生菌,从普通的花菇到松茸,甚至还会有猴头菇,咱们慢慢寻找吧!”萧风指着这片缓坡,向杜卡瑟介绍道。

  虽然没有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但是萧风还是把杜卡瑟视为‘老师’,毕竟这一个多月以来,杜卡瑟的悉心教导让他的西餐厨艺大涨。

  这一次杜卡瑟提出要到林子里亲手采挖野生菌,萧风自然不会拒绝,不过他也是绞尽脑汁,才在非‘萧家农场’的范围内,找到这样一个好地方。

  “嗯,这里不错!”法国老头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点点头说道:“法兰西的山林里也是有各种野生菌,但是和这里相比,差别很大!”

  杜卡瑟虽然不会是植物学家,但是也能够看出法兰西和滇西北植被、物种之间的巨大差异,毕竟这里可是被称为‘人类自然资源宝库’!

  对于天性活泼的法国人来说,在雪山脚下采蘑菇,本身就是一件相当愉快的事情,这时候沿路上的各种辛苦,都已经消散于无形了。

  不过这时候杜卡瑟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耐心地听从萧风的解说,采集那些可以食用的野生菌,对于一些陌生或者看不准的蘑菇可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滇西北的山林一到了雨季,各种各样的野生菌犹如天上繁星一般冒出来,没有丰富的经验还真的无法从数以百计的野生菌之中挑出可以食用的品种。

  好在萧风从小生活在银杏村,采集蘑菇的经验丰富,简直是一部‘丛林百科全书’,让杜卡瑟少了后顾之忧。

  林子里,香菇、花菇和木耳等常见菌类数量最多,那些伞面上呈现金黄色的‘鸡油菌’也是相当诱人,这是杜卡瑟以前没有见过的品种。

  “这是‘鸡油菌’,因为伞面和既有类似的颜色而得名!”萧风用小铲子挖起了一丛‘鸡油菌’,向杜卡瑟解释到:“这种菌子最适合炖鸡汤,能够和鸡肉形成完美的结合,味道极为鲜美!”

  这段时间以来,杜卡瑟在教授萧风西式餐点制作的同时,两个人也是围绕着中西餐的不同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倒也是迸发出了很多的灵感!

  以汤品为例,中西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杜卡瑟试图从中吸收中餐的优秀之处,进一步改善旗下餐厅的菜谱。

  中餐的汤品博大精深,杜卡瑟在和萧风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受益匪浅!

  这时候,萧风每拿到一种野生菌,都可以向杜卡瑟解释这些野生菌在中餐上的应用范畴,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让杜卡瑟刮目相看!

  在杜卡瑟看来,萧风对于食材的各种特性了如指掌,一旦他对西餐的了解更为深入之后,很快就会在西餐界展现锋芒了。

  两个人一边交流对食材的各种看法,一边辛勤地采挖各种野生菌,相比于普通菌类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情况,松茸的发现就很困难了。

  一般来说,松茸都会生长在松树下,但是它们生长的位置往往会被厚厚的松针覆盖,没有足够的经验更不能就无从发现。

  杜卡瑟看着松针似乎都是一样的,但是萧风却能够从平常无奇的松针层下翻出松茸,看得杜卡瑟目瞪口呆。

  “这些松茸看似没有规律,但是采挖的次数多了,还是能够总结出来的!”萧风一边把采挖的松茸放入保鲜袋,一边说道:“有松茸生长的地方,松针层总会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了!”

  其实,萧风嘴上说得容易,普通人要靠眼力发现,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毕竟,没有每一个人都像萧风一样,练过‘引气诀’,身体素质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眼睛的敏锐度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在准备离开松林的时候,萧风意外地在一棵树上发现了猴头菇,自然是不会错过,然后又在它相对的地方找到了另外一个猴头菇。

  虽说现在已经开始有人成功地培育猴头菇,但是野生的猴头菇一直都是可遇不可求,即便是银杏村的老山民,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够遇到几次。

  今天松茸可以碳烤,猴头菇回去好好炮制之后,自然能够成为一道佳肴!

  稍微休息一下,萧风和杜卡瑟开始打道回府,有了萧风这个山林之王带路,杜卡瑟第一次的采蘑菇之旅相当顺利,可谓是满载而归!

  回来的路上,老头子倒是比来时更兴奋,好像脚底生风,若不是萧风体力好,还真的有点跟不上呢。

  说起来,杜卡瑟也是快六十的人了,但是精力、体力还是比同龄人好很多,或许这就是西方长期食用牛肉、羊肉的饮食习惯形成的身体素质。

  相比之下,华夏人偏清淡、素食的饮食习惯,让华夏人能够减缓衰老的同时,也是降低了爆发力、肌肉比例等等方面,可谓是有得有失!

  回来的路上,杜卡瑟不停地向路过的村民和游客炫耀自己的战利品,当大家向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老头的脸上笑容灿烂。

  就连萧风也是受到了影响,一路上都是笑容不断,怪不得孩子们都喜欢‘眼镜爷爷’,毕竟如此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总是极好的!(未完待续。)


【738章】 收获雨季(求订阅!)
  和杜卡瑟、萧风略显轻松地采菇行动相比,山民们才是真正的辛苦,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并不是杜卡瑟能够想象的。

  不过,面对一年中收入激增的季节,山民们早已经把‘辛苦’这两个字抛诸脑后,付出了许多的努力。

  罗大荣今年36岁,和绝大多数滇西北同龄人一样,他初中毕业后就离开了学校,开始给家里帮忙。到了适婚年龄,罗大荣就和比自己年轻两岁的气质结婚,很早就当了爸爸,如今孩子已经上初一了。

  孩子出生之后,罗大荣就和妻子到沿海地区打工,只不过两个人没有文凭,也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也只能在工地上干苦力。10年下来,虽然积攒了不少继续,但是却因为母亲的一场重病消耗一空,一朝返贫!

  在农村,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就是生病和读书,这是两种经济负担极大的事情,许多刚刚脱贫的家庭往往因此返贫。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城里人所无法想象的,即便这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陆续展开,但是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农民的负担还是极重的。

  罗大荣还算运气,耗尽继续的治疗把母亲的性命救了回来,并没有像某些家庭那样,人财两失!

  不过,为了照顾母亲和孩子,罗大荣夫妇不得不结束在鹏城的打工生涯,回到镜湖地区,开始了新的奋斗。

  还好这时候‘镜湖景区’已经开放,罗大荣夫妇很容易就在‘镜湖集团’旗下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在农忙的季节到农场、牧场帮工。

  其实,和罗大荣夫妇一样,银杏村周边的存在有超过2000名壮劳力成为了‘镜湖集团’的固定临时帮工,他们算是‘镜湖集团’的编外员工,除了不能享受诸如五险一金以及过年过节的福利之外,待遇还不错。

  以罗大荣夫妇为例,他们到农场帮忙摘果一天的报酬是100元,这在滇西北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了。在姚州市内,目前普通建筑工人的报酬才是80元/天,而且摘果的活计轻松,还能给家里的小妮带点水果回去吃。

  罗大荣夫妇每年在‘镜湖集团’帮工的时间将近200天,夫妻俩一年也能挣到4万元左右,虽说比在鹏城打工少一点,却也有着诸多好处。

  一来,他们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空余时间还可以经营家里的山林、农田,一年下来的收入也不少。

  如此算下来,罗大荣夫妇发现在家里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提升了好多,美中不足的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成为‘镜湖集团’的正式员工。要知道,‘镜湖集团’最基层的员工每个月的收入都不会低于5000元,再加上年节福利、加班补贴以及年终奖金,一年收入10万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在如今的镜湖地区乃至姚州,能够进入‘镜湖集团’工作已经是一件最体面的事情,甚至比公务员还要热门。每年的毕业季,姚州乃至滇西北众多家庭都会行动起来,把在外地念大学的孩子喊回来,让他们参加‘镜湖集团’的招聘会,争取能够获得入职机会。

  每年,‘镜湖集团’都会根据临时帮工的表现,酌情把一些表现出色的帮工收入集团内部,这也是‘镜湖集团’在激励管理上的重大举措。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临时帮工来说,能够进入‘镜湖集团’,颇有些鱼跃龙门的感觉,从此人生大不同。

  罗大荣在‘镜湖集团’的内部积分已经排到了最前列,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元旦的时候,他有很大的可能成为‘镜湖集团’的正式员工。

  不过在此之前,罗大荣和妻子不会太过放松,今年还是会和往年 一样到碧罗雪山的森林里,寻找更多的珍贵野生菌,贴补家用。

  小时候,罗大荣就经常跟着父亲、爷爷进山采山货,这也是他们一家一年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家里的油盐、置办的衣服、读书的钱、人情往来等等,都要靠着一只只山鸡、一朵朵蘑菇收集而来。

  只不过以前的镜湖地区交通不发达,物资流通不便,这些辛辛苦苦采集回来的山货价格一般,这也是罗大荣长大后外出打工的重要原因。

  不过,如今随着‘镜湖景区’的开放和‘姚银高速’的全线贯通,山货在‘银杏新区’的集贸市场可是非常抢手,价格也是令人满意。

  每天一大早,来自姚州乃至滇南各地的山货商人都会蜂拥而来,在‘银杏新区’的集贸市场摆摊收购,方圆三十公里的山民们手里的山货有了最好的去处。

  相比于其他的地方,有了‘镜湖集团’的规范运营之后,外地客商在‘银杏新区’的压价行为并没有太过分,这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山民的利益。

  这两年来,罗大荣夫妇每一个雨季的收入都不会低于3万元,再加上平时他打猎以及采集的山货,每年在这方面的收入超过了4万元!总体而言,罗大荣全家包括山林、土地的产出,年收入达到了10万,这个数字是前些年大家永远无法想象的。

  今年雨季开始之后,罗大荣也是和妻子一起,每天凌晨四五点就出发,在矿灯的指引下,深入碧罗雪山深处,采集包括松茸、牛肝菌、羊肚菌等等珍贵野生菌。

  每天天还没有亮就出发,尤其是遇到下雨的时候,山路泥泞难行,夫妻倆都不知道要摔几次跤才能满载而归?

  城里人在吃着鲜美无比的松茸,并无法想象到这些松茸究竟是历经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才能在餐桌上和他们见面?

  生活中是艰难的,但是罗大荣一家都满怀乐观和信心,日子在一天天变好!

  罗大荣夫妇背着背篓出现在集贸市场的时候,浑身上下几乎都湿透了,裤子上的泥巴到处都是,但是守在集贸市场的客商一点都不嫌脏,纷纷围了上来。

  只要在‘银杏新区’收购山货的老人都知道,罗大荣夫妇采集的山货品质最好,能够拿下他,就意味着自己在高端客户上有了新的进展。

  只可惜,像罗大荣这样的优质供货商,向来都是客商们争抢的对象,要想得到他的信赖,并不容易。

  “诸位老板,实在不好意思了!”罗大荣谢绝了客商们的邀约,笑着说道:“这批货已经和‘世纪大酒店’的肖经理说好了,供应给他们酒店!”

  一听这句话,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心有不甘地散去了!

  在‘银杏新区’集贸市场收购山民手中山货的客商,大多来自于姚州、春城和南诏的高级餐厅,当然了二手贩子也不在少数。

  现在‘镜湖集团’已经逐渐开放了山货市场,专注于自营产品,因此即便是‘姚州世纪大酒店’这样的老客户,也都要自己到集贸市场收购山货才行。

  在罗大荣刚刚回到家里开始采集山货出售的时候,他的第一个顾客就是世纪大酒店的肖楠经理,三年以来两人已经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虽说如今的肖楠已经升任世纪大酒店的采购副总,不会到集贸市场亲自收购,但是罗大荣还是习惯把山货卖给世纪大酒店。

  抛开交情不谈,世纪大酒店给予罗大荣的收购价格往往会在市场价的水平上浮5个百分点,让罗大荣享受了一番超级客户的滋味。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罗大荣脑子进水了,他才会拒绝世纪大酒店的好意。

  不到十分钟,罗大荣夫妇在世纪大酒店的收购点上完成了点货、估价的过程,松茸、羊肚菌以及两公斤的野生猴头菇,为他带来了超过1500元的收入。

  只可惜,并不是每天都会有这样的丰收,平时的收入也就在五六百块钱左右而已,今天算是运气好了!

  罗大荣夫妇的经历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随着‘银杏新区’集贸市场的繁荣,让方圆数十公里的山民受益。

  每年雨季带来的丰沛降水让碧罗雪山拥有了无数大自然的馈赠,勤劳的山民犹如蚂蚁一般把这些山货从森林深处采集出来,出售给客商。

  就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就此形成,造就了超过10万个临时就业岗位,并且形成了一个贸易规模超过10个亿的庞大市场。

  如今,围绕着雨季而形成的‘山货市场’,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