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夏海权-第3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舰的母港。在主力舰的掩护下在整个印度洋展开破交,英国人占据绝对优势的轻巡洋舰编队也被迫分散。这对于本土舰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利好消息。



  不过德国海军部还是需要正视斯佩伯爵提出的意见。从目前来看,土耳其的法奥港确实各种不足,而土耳其海军确实缺乏训练以及驾驭一艘无畏舰的能力,从德国海军那里调人并不是无法凑够两艘超无畏的人手。但是土耳其政府坚持要让土耳其海军的战舰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这是政治问题,高于一切。而最后德国人不得不妥协。为了节省时间同时更早的了解新式战舰,德国和土耳其海军签署了一个人员培训计划,那就是让部分土耳其军官在德国受训,在新舰快完工后再由德国人安排去华夏接舰并且完成相关的训练工作。虽然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但是至少会有效果。…。



  。…。



  但是最后,德国海军还是没解决土耳其和德国远东舰队的舰队保养和驻泊地的问题!华夏海军给德**方的资料上已经写的很明白了,德国远东舰队现在的驻地只有一个泊位可以停靠2。5万吨的战舰,但是无法进行有效养护。而土耳其只有在欧洲的军港可以停靠超无畏,法奥港在3年之内是无法容纳如此巨大的战舰的。当然更不要说维护了。。甚至连一年一次的刮船底都无法进行。也就是说即使华夏给德土舰队建造的战舰完工了,也无法直接进驻。不得不说德国海军为了防止英国海军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从华夏获得战舰,这个订购行动进行的有些仓促了。自己这边还没准备好,就已经把船订上了。



  不过这个世界上显然没有后悔药可卖,为了安置先造好的战舰,德国政府与华夏政府进行协商。决定土耳其舰队订购的超无畏首先在华夏驻泊训练。在法奥港完成之后再启程回国。而这个想法显然正中徐杰下怀。外**舰短时间来访驻泊没问题,但是你要是驻泊几年的话可就不好弄了,于是徐杰立即提出了反建议,即:让土耳其舰队的无畏舰暂时编入华夏海军战斗序列。战舰由两国海军共同操作,而为了给土耳其人安全感。华夏表示同意在土耳其战舰回国之时,德土两国再将剩余的购舰尾款以及在华夏驻泊期间的费用打给华夏。。…。



  为了表示对德国的友好,徐杰随后通过特殊渠道表示允许德国远东舰队在华夏南洋属地的巴达维亚港进行补给和维护,并且签署了华夏共和国和德国远东殖民地之间的合作协议。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地狱皇女、玩青蛙的狗、loanshark的月票支持~~~。。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七百八十七章 一步到位
  也许有人问德国政府难道不怕华夏政府在关键时刻扣下德土两国的军舰来对抗其它国家吗?德国人还真考虑过这件事情,而且还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事情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首先,华夏海军的战舰在数年后可能确实显得有些陈旧,但是单纯凭借9艘无畏舰的规模的话还真不是一般国家可以动的,在加上现在华夏的地缘政治格局已经非常好,无论是哪个国家想要找华夏的麻烦都要远涉重洋。这简直是费力不讨好。所以德国人认为华夏在数年里与别国交手的可性能极低。



  而另一方面则是华夏共和国即使与敌国交手,那么这个敌国会是谁呢?英国人还是美国人?如果因为东南亚的问题和英国开战的话,德国恐怕会乐的睡不着觉。如果华夏和英国在远东打起来的话,德国这场战争就有至少7成胜算了!至于美国人吗?在历史上威廉二世就有看不起美国,而在这个位面上。。威廉二世更看不起美国。在德国人看来,即使美国有胆量和华夏开战,华夏海军用不着截留几艘超无畏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摆平美国,毕竟美国海军在自己家门口被西班牙人暴打,更别说现在跑上万公里来远东找茬了!当然,德国人没想到的是华夏海军要保障的不仅仅是远东,还有一个叫檀香山的地方!。…。



  当徐杰把双方文件的副本通过电报发给杨用霖之后,杨用霖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徐杰的想法他非常明白。在土耳其舰队回航之前,土耳其订购的2艘超无畏就算为华夏共和国“友情站街”了。如果真发生了什么大事的话,依照徐杰的性格。将其扣下来应付眼前的危机是绝对的。虽然从道义上讲这样做确实不好。但是真正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时候谁会管那些?



  不管如何。杨用霖表示至少在数年之内自己这个海军司令可以睡个好觉了。但是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着来着?人总是一种无法满足的生物。当徐杰终于解决了华夏海军如何渡过这段真空期的问题后,一觉醒来的杨用霖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6年后,华夏海军难道真的还要继续装备这级排水量只有2万5千吨左右,火力仅仅9门14寸炮的战列舰吗?显然,这级战舰在现在看来是相当先进的。但是过了6年后,这些战舰恐怕也就是大路货了吧,至少纸面性能上是这样。美国人已经开始建造14寸炮超无畏了。德国和英国人更是这样。甚至意大利都已经批准动工下一批装备有10门350MM火炮的超无畏。华夏海军这级战舰优势有限啊。。…。



  杨用霖的想法倒是事实,在历史上无论是美帝的标准战列舰。还是英国人那批简装版纸板13。5寸战列舰,亦或者法国的行省级战列舰。到了1战结束后都只能称之为一般。因为随后就是bigseven的时代。16寸级别的舰炮上了战舰,不要说14寸炮战舰了,即使老式的15寸炮战舰都略显不足。而随后就是长达十几年的海上假日时期,各大海军强国都偃旗息鼓,几乎没怎么更新主力舰。



  在这段期间,最赚的恐怕要数大英帝国了,自己保留了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放大到地位,手中一大票15寸舰炮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而因为条约限制。16寸舰炮战舰凤毛麟角。在战列线决战中自己的15寸重炮配合高性能穿甲弹自然威力巨大。其次就是美国,虽然14寸炮小了点。但是美帝后面服役的14寸50L重炮威力也很强悍,再加上田纳西这种装备有12门火炮而且有铁乌龟属性的战舰,美国的舰队实力也很不错,但是很显然,前面几艘10炮铁乌龟其实不如英国的R级的。虽然有些小吃亏,但是也算可以。…。



  随后剩下的几个签约国应该都算倒霉了,日本妄图争夺世界第三,但是无论是皮薄馅大的金刚还是4艘6炮塔神教的战舰和英美两国的战舰都有差距。法国人更悲催,几艘行省级撑撑门面,意大利则只有无畏舰了。不过好在法意两国只求地中海的安全,已经放弃了制霸世界海洋的打算。所以在地中海只要能保持与对手的均势即可。。…。



  虽然现在历史已经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但是在大战结束后,各大强国肯定需要休养,而华夏共和国也不希望持续不断的军备竞赛。所以签署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海军协议就成为了必然。而签署协议后,一大批旧战舰必然退役。按照当时一句玩笑话,海军协议击沉的战舰比任何一场战争中损失的战舰都多。到了那时候,徐杰可以确定,所有在1910年前的战舰都要被废弃,而即使按照现在华夏的标准建造14寸炮战列舰,到了那时候,和英美等国留下的战舰相比并没有优势。英帝那时候肯定会有15寸炮搭载舰。而美国肯定会有不弱于田纳西的战列舰。华夏海军质量优势何在?



  所以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徐杰认为等到4年后华夏海军再开工新式战舰的话,旧有的设计已经过时。华夏海军如果想要保持在远东的绝对优势就必须开工更加强大的战舰,而且做到一步到位,直接跳到15寸战舰!相对而言,徐杰认为9门15寸炮的战舰还是比装备有12门14寸炮的战舰更加合适。



  而且从历史经验上来看,到了2战,优秀的15寸炮其实并不比16寸炮差多少,比如说意大利的M1934型15寸50L主炮,以超重弹和大威力而著称,除了火炮寿命有些短之外,其垂直穿深不亚于美国的16寸50LMK7型主炮,当然水平是肯定不如的。至于说继续重复火炮的把戏,把三联14寸炮炮塔换成双联16寸炮炮塔,这个恐怕是不行了,因为在条约中会规定保留战舰不能随意更换新式口径更大的火炮。这种手段可不是玩了一次两次了。英美等国再傻也不会上当的。。…。



  而且考虑科技难度的话,15寸炮在1913年后搞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是16寸炮可就没那么容易。要想搞出一款重量和性能都比较不错的16寸炮,从历史上看来,美国人是1913年开始设计的,到了1921年才装备。日本人是1914年设计的,到1921年装备。而英国人是1922年开始设计而1927年才服役!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业强国都需要如此长的时间才能搞定,更何况华夏共和国呢?相对而言,15寸舰炮的要求就很低了,英国的MK1型15寸42L主炮从1912年开始研制,1915年就服役了。而德国是从1913年开始研制,到1916年服役,15寸舰炮研发时间是16寸舰炮平均研制时间的一半不到。由此可以看出15寸炮和16寸炮在1战环境下的技术差距。



  由此可见。等到16寸炮出来再装备战舰显然是不可能的,华夏共和国不可能容忍十年不更新舰队。所以,最为稳妥也最为保险的办法就是晚几年开工,比如说1911年开工,然后在1914年左右服役,在这个历史位面上,因为各种科技的进度有所提前,所以在1914年服役装备15寸舰炮的战舰还是十分可能的。而这一级战舰将使用至少20年的时间,必须精工细作!。…。



  根据徐杰的设想,这艘战舰的设计几乎延续了现在已有超无畏的设计,不过是放大强化。同时对于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设计思路上来看,徐杰将这一款战舰同样定位为快速战列舰,航速肯定达不到战列巡洋舰高达28节的航速,但是在布局合理动力先进的情况下,在保持火力和防护的前提下达到25节到26节的航速还是没问题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其实就是这个思路,不过因为设计问题让英国人搞砸了。但是思路还是正确的。…。



  因为要作为华夏海军未来的中坚力量,所以这级战列舰至少要建造4艘,最多建造6艘,剩下的吨位则为未来的16寸战舰留下空间。按照徐杰的推测,因为德国的强化,以及美国更早的表露了倾向英法的态度。这个一战怎么也要比历史上打的时间长吧,在战争时期,所有的国家的军工研究进度都会比较迅速。如果1战打六年的话。。恐怕在1战中,华夏就能顺势完成新的16寸舰的设计工作,并且开始建造。



  而当这级战舰真正形成战斗力后,到那时候为华夏海军服务了十几年的龙兴级战列舰和龙泰级战列舰就可以考虑功成身退了。如果这个计划可以成功的话,那么至少在20年之内,华夏海军在远东的地位将是无法挑战的。。…。



  而就在处理完了海军的相关事宜后。陆军那边又有新的事情了,俄国政府同意继续派遣更多的官兵来到华夏接受训练,并且愿意大量采购华夏武器来武装俄国军队,而第二批人员的总数将达到8000人左右,在1908年5月间正式开始训练。而对于俄国的这个要求。华夏自然愿意接受。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jhonnyridden、我最爱赵云、一个男人在飘、不想死的小白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第七百八十七章 一步到位。



  第七百八十七章 一步到位。,



  。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七百八十八章 高尔察克和邓尼金
  军种之间存在竞争,但是同时更存在合作,即使历史上最不合的日本海军和陆军不是也在太平洋战争中合作了几回?比如说扫荡东南亚,再比如说拼死卖血的瓜岛之战。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因为彼此之间的不熟悉以及待遇等问题造成的隔阂,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逐渐被冲淡,虽然在华夏的俄国陆军训练营中海陆军之间的争执甚至是打斗事件依然存在,但是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眼中,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海陆军内部都经常斗殴,更何况军种之间呢?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流,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发现自己的部队都有各自的短板,而且两人充分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两人手下的5000名俄国海陆军精锐将是华俄军事培训计划中最为精锐的一批了,这批人至少都是班排级的指挥人员。。而且拥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在交战过程中也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表现。可以说俄国海陆军经过第二次华俄战争后,没被打死的精锐几乎都在这里了。



  这些人在回到俄国后将作为基层和中层军官的种子,配合上从各地征调的老兵组成一支名为俄皇近卫军的部队,这支部队规模不大,但是装备精良并且配有超编的后勤支援单位,比普通俄国部队的机动性更强。他们的军饷和耗费将直接由英法两国负责提供,他们的武器也将是全套的华夏货。对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无论是高尔察克还是邓尼金亦或者英法俄的高官都抱有很大的期望。。…。



  但是随后来的人员可就没这么好了。这些人员成分比较复杂。有上次筛选落选的人员,有新服役但是表现比较好的。有中层军官前来深造的,也有托关系走后门来镀金的。人员素质的残次不齐,这对于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来说十分的麻烦,而更麻烦的是,这回依然延续了海陆军之间的对立,海军的送海军人员,陆军的送陆军人员。高尔察克继续管海军,邓尼金继续管陆军。



  对于这一批人员,高尔察克和邓尼金都不看好。成分太乱会导致管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的素质明显无法和第一批受训人员相比。两人的得力助手不少要回到俄国领兵,队伍难管理了,人员繁杂了。自己的助手反而走了一批。再加上其中有不少“有背景”的人存在。自己这两个连将军都不是的军官可是感到亚历山大啊。如果他们属于混日子的人。那自然好办。但是可惜的是他们偏偏是干实事的人。这就让他们异常纠结。



  于是。几乎可以用老死不相往来来形容的两人最终终于坐到了一起。而讨论的问题就是今后双方如何管理这些从俄国来的新人。这批人中有一些在俄国军界闻名的“纨绔子弟”也有一些被怀疑为某些“山头”的密探,对于这些帮不了只能帮倒忙的家伙,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是绝对不欢迎的,而且也是管不了的。于是乎两人想起了自己的金主,英法两国驻训练基地的代表,俄国官僚可以无视自己这两个小卒,但是对于背后的金主说的话必须仔细考虑一下。而且英法也有意思想让这支部队与旧俄军保持一定距离。毕竟现在尼古拉二世在台上大家都是盟友,要是旧有政府被推翻的话。是不是盟友就难说了!相对而言,一支终于协约国的军队比一支终于俄国的军队对英法更有利。…。



  。…。



  从补给和装备上英法已经几乎将这支新军和旧军隔离了,即使那些回到俄国的新军官兵,以他们为骨干带出的部队也将以独立身份出现在俄军战斗序列中,他们不从属于地方军队,而是作为一支沙皇近卫军的身份而存在。直接隶属于沙皇。而且英法甚至为这支部队选好了未来的最高指挥官。



  按照英法的计划,这支部队将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尔察克指挥的俄国皇家海军陆战队,他们的任务是组织德军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进攻,以及作为一支战略预备队。而邓尼金则是作为一支战场机动部队。他们将作为一支奇兵不断的骚扰和打击德军。从原则上讲,他们会尽可能的避免和德国主力进行消耗战和阵地战。这对于没有大口径加农炮和兵力相对稀少的邓尼金军队来说是十分被动的,这支俄国陆军虽然精锐。。但是人数不会太多,太多了,先别说英法花的钱要多,俄国陆军也不同意啊。当然,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一旦以后沙俄政府出事了,这支部队对内能够弹压英法不喜欢的各种力量,对外则继续扛起对抗德奥土的大旗,沙皇可以挂,但是战争不能停!。…。



  对于马卡诺夫和邓尼金的请求,英法两国深以为意,他们现在已经从物质供应上控制了这支军队,那么剩下的任务就是从人事任命上了。英法在等,等待第一批回去的受训军官做出一番成绩后,他们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来为高尔察克和邓尼金造声势,让他们最终顺利接受这两支部队,并且可以拥有一定的地位。而现在,英法需要做的就是保证这支部队的“纯洁”性,随后得到本国政府授意后,驻训练场的英法军官私下暗示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两人,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排挤”走他们不喜欢的人。只要不是太过分就可以。



  让人想不到的是,伴随着这次行动的成功,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两人的私交开始逐渐升温,除了对对方人格和能力的认可之外,两人发现他们有相似的理想,有相似的做人准则。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样的敌人。邓尼金的家乡靠近德国,而高尔察克呢?怎么说呢,整个俄国海军中现有的高层其实很早之前就把德国定位未来俄国海军最大的敌人,如果不是尼古拉二世一意孤行的话,甚至连马卡诺夫在内的俄国海军压根就不想跑过半个地球来和华夏海军较量。。…。



  随后,在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两人开始推动两支部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海军人员偏重技术,对基础的步兵战术掌握比较差。你让他们当炮兵和技术兵种绝对合格,但是要是当步兵的话,表现就差劲一些,同样陆军是有足够多的步兵,但是精通技术的专业兵种则比较少。所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认为他们有必要进行一下交流和培训,毕竟这对大家都有好处,而且以后双方是要独立作战的,军队中出现短板可不是件好事。



  就这样,在两人的努力下,俄国这支新的武装力量开始迅速膨胀,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变成了一支让各方都无法忽略的力量。



  感谢书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