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后撞上穿越女-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从来没再给她写过只言片语。

    “阿式他一个儿郎,自然是以大事为重,我也知他平日军务政务繁忙,抽不出时间,一直都跟他说,我在荆州一切安好,不必牵挂。”

    司马道福笑了笑,夸赞道:“二姨娘真是慈母心肠,怪不得三郎也是那般悌爱手足。听闻这次为了给七妹妹治病,连政事都顾不上,亲自上山为七妹妹寻药,忙活了好几月呢!”他没空来荆州看你,却有大把的时间为桓姚寻医问药呢。

    这事从江州来的那些人口中传得沸沸扬扬,习氏又岂能不知。即使早已听闻过,被人这样明明白白地戳破,脸上的笑容却还是变得有些勉强。不过,她依然装作毫不在意地样子,道:“自家姊妹,性命攸关之事,尽力些是应该的。阿式面冷,却从小就是个体贴心善的性子。且不说七女那般年幼体弱,就是我这样的老婆子,一大堆人伺候着,他还常是不放心,生怕我过得不好,三天两头就让人送东西来!”

    司马道福似乎并未听懂习氏的暗示一般,依旧是闲谈般不经意地道:“江州物产丰饶,三郎手下又诸多产业,手头确实有不少好东西。去年寿宴时,有幸去七妹妹住的主院里参观过,那装潢陈设,在咱们整个荆州府,恐怕都没哪家比得上。”自然,这比不上的人当中,也包括了习氏。

    习氏拿着宫纱团扇的手一紧,不以为然地道:“荆州府多得是有底蕴的世家,也不是谁,都金的银的都往屋里摆的。”只说桓姚没见过世面,有点好东西就全都摆出来而已。桓姚住在主院这事,倒是去年那些给桓歆操持寿宴的嬷嬷们一回来,她便知晓了,如今已经掀不起太大波澜。

    “二姨娘说得是,也只有那些浅薄的寒门暴发户,才用那粗鄙的金银来装饰屋子。”司马道福笑盈盈地道,“七妹妹也是个情趣人儿,那书房里头的极品白玉屏风,实在是风雅之极呢!”

    极品白玉,是何等的千金难求,一盏屏风要耗费玉材尤其巨大,因此几乎可称得上价值连城了。

    “何以见得是极品白玉?”桓姚不过是一介庶女,寄居在她儿子篱下,书房里怎么能配得上摆放极品白玉的屏风。

    “三郎那年收购的极品白玉原石,就是拿来雕成屏风送给七妹妹做寿礼了啊。这可是七妹妹房里的大丫鬟说的,我何必在这等事上头哄您。”眼见向来端方的习氏已经黑了脸,司马道福再次加了把火,“您若不信,可叫人将那盏屏风送来给您看。七妹妹院子里的奇珍异宝多得是,想必也是不在意这区区一块屏风的。”

    明知司马道福是有心挑拨,习氏还是忍不住心中打翻了油锅。前年,桓歆在南边收购了一块庞大的极品白玉原石,后来也叫人给她送来了一尊小摆件和两套白玉首饰,那玉质,细白通透,一整套戴出去,雅致又高贵,在贵妇们之间大受好评,她也一直很是喜爱,常常是珍而重之地摆放在梳妆台上的。

    她原以为桓歆是把其余绝大部分拿去拆卖了,却未料到,竟是做成了屏风送给桓姚那样一个小小庶女。听司马道福的意思,桓姚那里的珍奇异宝还不止这么一件。

    那是她养的儿子,凭什么把好东西都拿去给别人,连她这个亲生母亲都比下去了?

    她没必要再去逆自家儿子的意,让母子更加生分,但桓姚这个小庶女,也是不能再继续留在儿子身边了。

    司马道福估摸着,自己要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和心不在焉的习氏又说了几句别的,便客气地告辞离开了。

    走在路上,想到习氏会调转炮口去给桓姚添堵,她的心情就莫名变得愉快起来。突然发现,和楚太祖作对,也没有想的那么难。

    自从去年在江州被桓歆那样无情地对待以后,她对楚太祖那梦幻般的恋情,就逐渐破碎了。她既然成不了楚太祖心爱的女人,就只剩下站在他的对立面上这一个身份了。

    无论是作为司马昱的女儿还是桓济的妻子,她和桓歆,都是敌对的。桓歆不爱她,那么一旦等他成了楚太祖,她也会和司马昱桓济等人一样没有好下场。如此,便只能让他成不了楚太祖。

    想是这样想,可她却还是犹豫了将近一年。这一年中,她除了给便宜父亲司马昱写了几封信,让他阻止桓歆出征对敌前燕以外,再没做别的事。今天,算是头一次把自己暴露出来,明目张胆地站到楚太祖的对立面。

    ***

    兴宁元年八月,作为振威将军的桓歆统领河南、洛阳二郡守军及豫州守军共三万人,大败燕*队。燕国损失惨重,吕护所统领的三万余军队及其后陆续赶到的东豫州其他各地援军三万八千,降的降,死的死,到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伤残部队,狼狈退回河内郡。

    捷报频传,十一月,桓歆疾风迅扫之势收复东豫州,得到晋朝遗民夹道欢迎,并收编精壮丁员两万余人。

    江南士族大为震惊,终于意识到,年轻的江州刺史桓歆,并非只是得蒙父荫的狂妄青年,而是桓氏的又一头猛虎。

    桓歆手中的军队,虽然总共才十来万,却全都是能以少胜多战胜北方蛮夷强壮骑兵的精兵悍将。如此,桓氏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

    桓歆以往,虽说也上过不少次战场,但此次,却是第一场由他统揽全局的大仗。桓温原还想,若桓歆不敌,都已经下令了竟陵太守邓遐增援,不想他竟单打独斗地胜得如此漂亮。

    有子如此,简直是天在助他权登大宝。这几个月以来,他几乎是走路都带着风的。

    桓歆收复洛阳后不久,桓温便上表请求迁都洛阳。

    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这完全是个上上之选。但习惯了歌舞升平的江南士族们却大为惶恐。因此,等了三四个月,从金秋一直等到年末,桓温并未等来迁都奏请的批复,却得到了一道对他大势加封的圣旨:加授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并得赐羽葆鼓吹一部。

    这个秋天到冬天,桓温过得是无比春风得意。先是他的七女,让他享受到了一家有女百家求的美名,紧接着,他向来引以为傲的三儿又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权势。此前,他虽然也已经在暗中左右朝政,却未得到公开的授命和承认,如今,却是在名至实归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以前,为在天下士子心中博取谦逊的美名,朝廷欲加封他为大司马,他都辞而不受。但眼下,他桓氏,却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入主建康,从盘根错节的大世家夺取主宰地位。

    如此形势之下,对于桓姚这个已经有倾国倾城之姿的女儿,他便不想浪费在区区荆州或者江州这种已经完全归属于桓氏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最近习氏在他耳边积极鼓吹将桓姚嫁到江州最大的世家做宗妇,他也并没同意。

    ***

    这个冬天,加封东豫州刺史的桓歆,正留在陈郡训练才收整回来的两万余人军队,并和幕僚们一同商议如何治理长期处于战事之中已经民生凋敝的东豫州。

    开春之时,已经拟定了具体的方案,打开部分从燕*队手中抢夺而来的粮仓,向平民发放耕种和救济粮食,并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生的其他措施。

    要安定流民,恢复耕种和商业,没有个一年时间,东豫州是无法实现初步稳定的。

    大半年不见桓姚,他对她已经十分想念。若非每天事情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几乎是一倒在床铺上就立刻能睡着,他可能都要忍不住快马加鞭几千里赶回江州见她一面了。但最近几年之内,可能还有一场更加激烈的战事,他不得不抓紧时间为之部署。他不能为了眼前短暂的欢愉,牺牲他们长远的未来。

    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的兴宁元年被吕护攻打洛阳以后,洛阳是完全失守了的。至于本文收复东豫州之类的,就更加完全是属于跑偏系列了oo

    待会儿要改下上章的bug虽然不知道修改后能不能提交成功,但还是要试试看。于是先在此报备一声。

第75章 战事() 
兴宁二年的正月才过;东豫州便战事再起。

    对于桓歆这个如破空利利箭般的年轻将领,燕国的慕容皇族十分忌惮。桓歆的练兵能力;实在令人咂舌。当年,桓云病逝后接手的十几万军队,他大刀阔斧地砍到了十万;但这十万人,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以一敌三。这还只仅仅是一个最基础的水准;其中的佼佼者就更是多不胜数。如此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本就已经十分棘手;更何况桓歆本身还极善兵法谋略。

    对于迅速成长着的强敌;最好的选择;就是尽早扼杀。桓歆才到手的这两万多强壮的北方兵丁;绝对不能再让他拧成一支精兵。

    因此;尽管燕国才打了场打败仗;在兵力和粮饷上都损失不少,短短三四个月之内,慕容氏依然还是做出了一举调集十万大军,分别从荣阳、济阴和高平三个方向发起进攻的决定。

    桓歆占领东豫州以后,对于边界上的每个城镇都是要留下近千的兵员把守的,本是为快速稳定东豫州,但如此一来,却也造成了兵力分散的后果。

    从豫州带来的军队与河南、洛阳两地守军,经过上一场战争的消耗,如今只有两万多人,加上收编的两万多来自各方的新兵,大约有五万人,但如今,留在陈留郡的,除了两万多几乎还只能算是“新兵”的军队之外,他从豫州及江州带来的精兵强将,只得区区五千人。陈留的总共兵力,堪堪只有三万。

    这场战争,是完全出乎桓歆预料之外的。尽管提早收到了情报,但相对于薄弱的兵力和匮乏的准备而言,实在来得太突然了。

    陈留郡的危机迫在眉睫,他只得下令,暂时放弃已经收复的东豫州失地,所有兵力向陈留郡汇聚,集中对敌。同时,向朝廷送发了八百里加急的军情奏折,请求朝廷派遣援军,还向离陈留郡最近并驻有重兵的梁郡发出求援书信。

    不过,如今的朝廷局势对他来说,并不是太乐观。且不说建康士族有多么忌惮桓氏,千方百计想削弱他们的兵力,就连桓氏内部,他的敌对者也很多。他如今遭逢大难,被困陈留,不被落井下石,几乎已经是最好的局面了。

    豫州守军几乎被他搬走了大半,基本是杯水车薪。而江州和谯郡又离得太远,要调集军队基本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他也向荆州发去了求援信。

    除了这些以外,便只能自救。

    朝中的局势和桓歆所料不远。军情奏折八百里加急送到建康,过了七八日都迟迟未发出派发援军的旨意。敌国来袭,守军势微立即增援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朝中这几十上百的京官,这么些天却一直都还未拿出个具体增援方案,反倒是本末倒置,为为援军达到以后桓歆和援军将领谁做主帅争执不休。

    在这种十万火急之时,与桓氏亲厚的一些京官中,竟有些一向亲近桓熙桓济兄弟的一派人,全力坚持必须由桓歆出任主帅。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这商议增援方案一事才毫无寸进。

    按照以往的惯性,只要被桓氏统领过的军队,基本都有去无回成了“桓家军”了。桓歆年轻,相对于一干老将资历实在太浅,又是作为被救援的一方,此时还要抢夺兵权,实在显得太过不识好歹。如此行径,自然让本就对桓歆已经产生警惕之心的建康士族,顺水推舟地拖延增援,以达到削弱桓氏兵力的目的。

    但最新传回建康的消息,却令一干人等大失所望。已经过了大半个月,原本看起来岌岌可危的陈留郡,居然还没被攻破。

    对于和燕国的战事,桓歆是一直在为此做准备的。因此,占据城池之后,每到一处,都会派留守军队和适度征徭役加固防御工事。他攻下陈留郡至今已经是四五个月,所有的城防都加固了几乎一倍。

    除此之外,还有花样百出的对付攻城者的手段。最成功的一次,在敌军夜袭之时,不损一兵一卒消灭了对方八千多人。

    因为桓歆早就有火攻的想法,便早早叫人在四面的城楼顶层蓄积了好几个大池子的桐油和新近收集的石脂水,用特制的铜管链接,利用他以前看过的“水龙头”原理,堵住出口,让油流产生巨大的压力,能喷射出好几十米远。

    当夜,桓歆见对方军队在黑夜中放眼望去全是一片密集的火把,一问幕僚今夜风向,便当机立断地提前启用了火攻。

    一开启连结油池的机关,不消片刻,成千上万密密麻麻冲锋而来的攻城者们身上便都被油淋透了,黑夜之中,敌方根本还未反应过来落在身上的液体是什么,另一波用弩投射而来的磷粉和火箭便纷至沓来。

    包好的磷粉一投出去便散开,落在攻城者们身上,粉状太细碎,叫人避无可避,因此,只一瞬间,城楼之下便不少士兵身上就着了火。为扑灭自己身上的火,那些人不是四处乱窜就是就地打滚,慌乱之中,手中的火把落地顿时便带起一片火海。被油淋湿的人在火海之中,几乎是瞬间就被吞噬了。

    整个后半夜,下头都是一片鬼哭狼嚎。

    待得大火熄灭,第二天早上,横七竖八的焦黑尸体竟绵延了好几千米。派人下去一清点,足有八千余人。

    如这般手段,还有许多,每每出奇制胜。桓歆所知的各种攻防手段,远远超出了此时许多人的见识和想象,而陈留又背靠晋朝疆土,各种供给并未断绝,他有充足的物资去实施这些手段。

    所谓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燕*队原本仗着人多,斗志昂扬,这半个月下来屡受挫败,士气也低迷了不少。

    与此相反,哀兵必胜,本就是处于劣势一方的晋朝军队,却是逐渐振奋起来。

    如此一个多月以后,燕*队已经被消耗了三万余人。而此时,桓温亲自率领的五万援军,也已经快到达陈郡。

    一开始仗着人多势众的燕*队,着急起来,对陈留发起了猛攻。而桓歆,觉得时机成熟,也改变了策略开城作战。

    此时,终于确定了增援方案和人选的晋廷,派了平北将军郗愔领了三万军队才刚刚出发。

    而已经达到陈郡的桓温,上书陈请朝廷议北伐事,请从姑孰、建康与徐州集中兵力讨伐燕国,收复失地。然后,一转头就带着五万大军奔东南方而来,竟是要直逼建康的势头。

    还在唧唧歪歪的建康士族顿时傻眼了,一致商议以后,下令刚刚出发的郗愔返回徐州。

    桓歆在陈留的战事,以逸待劳,结果自然是大获全胜。五月中旬,燕国主帅慕容忠带着两万多残兵败将狼狈逃回中州时,桓温的军队,已经进驻了合肥。

    合肥距离建康仅三四百里,行船甚至可以顺流直下直逼建康城外。

    建康的世家贵族们惶恐不已,迅速商议对策,不过三日后,朝廷便下旨进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并召其入朝辅政。

    桓温以中原未平为借口推辞,朝廷再召,六月,桓温无奈入朝,将四万军队驻扎于宣城,交予时任宣城内史桓冲统领。

    此时,桓温集内外大权于一身,边疆有桓歆镇守,京师有自己从荆州带来的军队坐镇,完全是志得意满地带着几千军队回了建康桓府。

    大权在握春风得意,岂能无美人相伴。

    早前看到桓姚所画的李氏画像早已心驰神往的桓温,此时觉得,三儿如今也不算在西南方向了,那么,三人齐聚西南之地可让他更进一步的预言期限应该也算是超过了。况且,如今的状况,他当初的期许也已经完全达到。那么,也是时候把李氏接回身边了。

    而七女桓姚,如今他也有另外合适去处需要她。

    听习氏所言,三儿桓歆对七女桓姚经过了这些年的相处,倒是极为顾惜。仔细一回想,这几年,竟是所有在江州向桓姚提亲的,都被他拒绝了。身为兄长,友爱弟妹是好事,但也不能过了头。

    女儿家本就是拿来嫁出去和别家结两姓之好的,七女今年已经十五岁了,不能任由着三儿的性子耽搁下去。

    ***

    桓姚从去年大批江州未婚郎君到荆州提亲开始,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了。桓温不会把一个艳冠群芳美名远播,并且正值婚龄的女儿放在遥远的江州。就算只是为了给他增光添彩,他也会把她弄到身边去。更何况,这时代,女儿的作用可不止如此。

    七月底,在得知建康来人之后,桓姚十分平静。

    建康虽然有残暴的南康公主,但她如今,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孤弱小女了。她有保护自己和李氏的资本。

    这一年多以来,桓歆对桓姚是越来越放心了。那么多文采风流的少年郎君来向她献殷勤,千里迢迢去荆州求亲,桓姚在信中,都丝毫不为所动,还给他写信让他想办法帮她推挡掉。

    而且在经历那一场在江州引起的轩然大波以后,她便自动自觉地开始深居简出,还在信中跟他说,他在外面打仗那么忙,她在府中还给他添麻烦,实在是深感歉疚。

    她让他多加珍重,千万以性命为第一要务,她说“三哥,无论何时都要记得,我在府里等你归来。”

    每每想到她的这句话,战事之中,再多的艰难困苦,都不觉得沉重了。

    桓姚配合着建康前来接应的人,以与李氏外出上香的名义,摆脱了已然对她掉以轻心的刺史府随从,带着自己这几年训练的几个人和一些贴身服侍的侍女,与李氏一起登上了去往建康的行船。

    为给以后留一线余地,她并未刻意抛下桓歆给她的丫鬟们,一并带去船上。

    遥在千里之外整顿军务的桓歆,接到报信,已经是十几天以后了。彼时,乘船顺流而下的桓姚和李氏,刚刚抵达建康。

    作者有话要说:昨天因为身体不舒服于是木有码字,本来想上来跟大家说声,结果却作死地锁了小黑屋出不来。

    战事神马的,大家将就着看就是了,作者菌费了好多脑细胞,但智商有限也只能掰出这种小白水平了

第76章 瓦棺寺() 
临下船前这个早上,侍人们纷纷开始归置行礼;李氏却郑重其事地梳妆打扮起来。选衣服;束发,涂抹脂粉;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分精心仔细。来到这个世界七八年,桓姚从来没见她对头脸这般上心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