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状元-第7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溪原本已经是两省总督,若再获得统调各地兵马的权限,那等于说湖广、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兵马都归沈溪一人统调,沈溪一人至少也是个“六省总督”。

    按照李东阳的逻辑,任何一个大臣都不能获得这么大的权力,这些省份几乎囊括了江南大部分省份,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变乱。

    更何况拥有如此大权力尤其还掌握军队的人,还是沈溪,一个自来不为李东阳看好的年轻人。

    现在刘大夏出来说话,分量很重,毕竟他是兵部尚书,又是之前对鞑靼一战文官集团公认的首功之臣,对于军国大事有足够的发言权。

    至于张懋等人,则在此时装起了哑巴,根本没人出来说话,因为在他们看来,怎么都行,何必牵扯进文官集团内部的纷争?闹不好跟皇帝的意见不合,会被皇帝记恨于心,又或者得罪李东阳这个文官集团魁首,实在不明智。

    朱祐樘微笑着点头:“刘尚书提议甚合朕意……”

    李东阳再次出列行礼:“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这会儿李东阳已经能感受到肩头承受的沉重压力,他知道皇帝这是在跟文官集团置气,换作以前,皇帝在这种军国大事上,从来都是支持文官集团的决定,哪怕说这种决定有失偏颇。

    但现在即便文官集团所做出的决定非常正确,皇帝也会因为对文官集团的偏见,而不会应允,反而会故意给文官集团找麻烦。

    如果刘健也在场,李东阳断不至于会如此被动,毕竟以朝中的地位来说,首辅刘健要比他李东阳更有发言权,刘健说话有着足够的份量,而他李东阳说话,皇帝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完全尊重,别人也不会因为他说什么而无条件站到他的立场,形不成一呼百应的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影响君王的决定。

第1445章 主帅与监军() 
刘大夏看着李东阳。

    别人或许会忌惮李东阳的权势,他刘大夏却没必要隐忍退让,一个是阁臣,属于朝廷的决策中枢,一个是兵部尚书,执掌全国军队大权,但论在弘治朝的贡献,刘大夏要说第二没人敢自承第一。

    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刘大夏这臣。

    于是乎现在的矛盾的焦点,集中到了刘大夏和李东阳身上。

    刘大夏道:“李大学士,你认为不可,总需要一个说得出口的理由吧?现如今南方局势,看似波澜不惊,但地方部族叛乱愈演愈烈,若不能统一协调各省兵马,而仅以地方军队各自为战,谁人能保证朝廷军队不会进退失据,进而被叛军所趁?”

    李东阳针锋相对:“那刘尚书可曾考虑过,以一人统调如此多兵马,会不会造成军权过于集中,若此人心术不正,忽起歹念,怕是对朝廷的影响更甚!”

    当李东阳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后,刘大夏没有即刻予以辩驳,他不但需要给皇帝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他自己也要反复斟酌其可能性。

    在场即便之前不想支持李东阳的人,此时也不由眉头紧锁,他们都在考虑地方督抚擅权自重的问题。

    即便是以文官领兵,但让其统率南方几十万军队,依然难免出现乱国的情况。

    朱祐樘作为皇帝,对这个问题显然提前便考虑过了,主动出来打消李东阳的疑虑,道:“李大学士多心了,大明并非武将领兵,而是以文臣统调兵马,军中再设监军一到数人,可以有效监督主帅用兵。况且文臣武将并非一心,即便统兵的文臣有谋逆之心,武将也未必会效从。”

    “之前马尚书、刘尚书等爱卿,皆领兵西北,建功立业,为大明西北安定立下汗马功劳,若以此质疑领兵将帅,实为不妥!”

    这话一说,众人又觉得很有道理。

    有鲜活的例证,马文升和刘大夏,先后率领十几万兵马,还是大明最为精锐的边军,也没见他二人叛乱,甚至都成就了功名,一个平了哈密,一个击败鞑靼,到现在四海内享有盛誉,而且如今就站在一众朝臣面前。

    而南方那些省份的兵马,战斗力远不能跟边军相比,甚至连京营兵都不如,而且分别来自各省,派系林立,即便有人想造反,也无法协调这么多军队,别人不可能提着脑袋拼着身家不要跟着干。

    况且,朝廷除了有厂卫严密监视官员的举动外,还调派有监军随军监督,怎么都不可能出乱子。

    朱祐樘说完,看着在场之人,问道:“众位卿家,你们有何异议?”

    李东阳还要说什么,却被马文升抢先一步回道:“禀陛下,老臣以为,如此尚可!”

    马文升的话,顿时把李东阳的嘴给堵上了。

    在场这么多文官、公侯中,李东阳在朝中的地位跟六部之首的吏部天官马文升相当,但因马文升岁数摆在那儿,李东阳现在公然质疑马文升,同时批驳皇帝的话,那就是僭越,哪怕他是文官集团魁首,也会被千夫所指。

    李东阳有些着急,他一心等刘健到来,可左等右等,刘健仍旧不见踪影。

    他心想:“刘少傅,你平时来晚一些也就罢了,今日这么大的事情,你居然也能拖这么长时间,姗姗来迟,若出了事,谁能担待?”

    连李东阳都没出面驳斥,这事情就算通过了,皇帝马上接着问道:“诸位卿家,以为谁人在南方领兵最为妥恰?”

    当这问题问出来后,一个名字呼之欲出,自然是此番在西南领兵再次获得一场辉煌大捷的沈溪。

    但现在所有人都不说,专等皇帝宣布,没人愿意出来跟李东阳作对,惹来文官集团的撕咬。

    李东阳硬着头皮出列:“陛下,若以最合适人选论,自然非刘尚书莫属!”

    刘大夏还未站出来表示自己年老体衰无法胜任,朱祐樘已叹道:“朕也知道刘尚书文韬武略,乃领兵最佳人选,然兵部不可一日无人做主,且西北鞑靼人仍蠢蠢欲动,若无刘尚书坐镇朕心难安。”

    “况且自京城往湖广、贵州、广西之地,山长水远,不若以地方领兵之人统调六省兵马为宜!”

    又是进一步引导,皇帝就差直接把沈溪的名字点出来。但这会儿在场所有人好像都在装糊涂,皇帝在等他们说,他们却在等别人来开口。

    刘大夏知道自己不得不出面来说话,毕竟是他先跟李东阳起了言语上的争执,这件事他必须要站出来挑头,刘大夏道:“陛下以为,湖广、江西两省总督,右都御史沈溪如何?”

    这人选,正对朱祐樘胃口。

    朱祐樘想说而不能说的人,终于被别人说出来,心中不由长长地松了口气,总算有善解朕意的大臣,看向刘大夏的目光无比欣慰。

    但朱祐樘不想由自己的嘴,来决定人选,他知道问谢迁意见,李东阳等文官肯定不服,不如直接去问旁人。

    朱祐樘望着张懋道:“英国公认为以沈溪沈卿家领兵,如何?”

    张懋一看,哟呵,现在我成了众矢之的了,我说“不好”,皇帝恨我,那肯定不行。

    但我说“好”,那李东阳和刘健等人一定会怀恨在心。

    两边总归要得罪一方,那我还是认为让沈溪出来领兵最为合适,一来我自己就是这么认为,二来这是顺着天子之意,三来,即便刘健和李东阳要恨,也去找刘大夏麻烦去,我只是被逼得无奈说赞成,跟我何干?

    想到这里,张懋直接赞同道:“臣附议!”

    连张懋都当了墙头草,在场五军都督府的几名左右都督可就没什么顾忌了,他们俱都表示“附议”,反而谢迁和马文升这边未表态,至于王华和杨一清是否表态无关紧要,张氏兄弟的意见,似乎皇帝也不怎么关心。

    有了张懋和刘大夏的支持,皇帝的心意顿时变得无比坚决,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重重地点了点头,道:

    “主帅既定,监军人选一定要选好!从京城现派人去,难免山长水远,而地方上的监军……朕又不是很放心!”

    刘大夏道:“沈中丞于西北领兵之时,张永张公公为监军,尽职尽责,如今他便在江西公干,或可使之前往湖广,协同沈中丞!”

    朱祐樘想了想,点头道:“可!”

    刘大夏再道:“南直隶定海卫守备刘瑾,曾以随军常侍往泉州,助沈中丞平息与佛郎机人的争端,也可委以重用!”

    朱祐樘听到刘瑾的名字,先是怔了怔,随即想到刘瑾也是自己儿子提到过的,这会儿为了军国大事,他只能暂时牺牲一下儿子的利益,当下点头:“也可!”

    如此一来,不但沈溪这个领兵大臣的名分定了下来,连两位监军太监也正式确定。

第1446章 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刘健始终没到,朝堂上此时已经把悬而未决的事情给解决了。

    沈溪以两省总督的身份,统调六省兵马,负责平叛事宜。但与此对应的,沈溪的官职也得进行临时性的提升,不能再只是右都御史。

    朱祐樘问道:“沈卿家之前是以右都御史出缺湖广、江赣两省总督,如今协调六省兵马,是否当予以拔擢?”

    马文升作为主张同意沈溪出缺六省兵马提调之人,立即出列奏禀:“然。当以左都御史为宜!”

    在大明朝,虽然左都御史跟右都御史的官秩相同,皆为正二品,但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一般是地方督抚兼任之官职,而左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则为都察院正官。

    但为了提升督抚权威,尤其涉及九边、三镇等处总督,偶尔也会让总督挂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的头衔,此非定制。

    如今沈溪以两省总督,右都御史监理地方军政事务,若提升六省兵马提调,必然要官升一级以示隆宠,否则遇到两广总督或者四川总督,沈溪没法以官品上压地方督抚一头,彼此官职相若,没人愿意听沈溪的。

    不但皇帝在考虑这个问题,一众大臣也俱都凝眉思考,委任六省兵马提调,必须要保证其总揽兵马的最高权限,如此才能确保平叛事宜顺利开展。

    李东阳一听这还了得?若那小子真的晋左都御史,岂非在官场又进了一步,以后更难打压了,当即出列道:

    “以左都御史出缺,极为不妥,本朝唯有马太师光复哈密是以左都御史兼兵部尚书充任,那沈溪小小年纪,焉能与马太师并列?当以维持原职为宜!”

    四年前马文升出任吏部尚书时,朱佑樘便未其加衔至少师兼太子太师,所以李东阳才会尊称马文升太师。

    朱祐樘在这问题上,显然不想听李东阳的,他抬手道:“李大学士不必多言,朕认为马太师所言在理,沈卿家如今以右都御史,出任湖广、江赣两省总督,若不能加官以示隆宠,如何能服众?”

    “既然有马太师之先例,如今沈溪以左都御史挂帅自然可以遵循,待战事结束,再撤回任命即可,如此也好正视听,避免军中出现权责不明之情况。”

    弘治皇帝说得非常诚恳,在场众多大臣提不出反对意见,张懋、刘大夏相继出言支持,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向来以皇帝之意马首是瞻,自然是连声附和。

    在这些人看来,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俱为虚职,又不是让沈溪回京城来坐都察院的堂,沈溪就算挂左都御史也不可能是朝廷七卿,皇帝说明了会在战事结束后降职,根本就没必要纠结一时得失。

    李东阳尽管心中不爽,但还是后退一步,不再言语,算是默认皇帝的决定。

    ……

    ……

    由马文升所提,让沈溪以左都御史挂帅的决议,在讨论中顺利得以通过,这让弘治皇帝心情愉悦,感觉到自己在朝堂上终于不再被文官集团牵着鼻子走。

    他要提拔沈溪,其实是想证明,朕欣赏哪个就会予以重用,焉能被你们文官集团的意见左右?

    你们这些人,满口之乎者也,老是给我强调什么规矩,还有什么排资论辈,而朕讲究的是功劳和本事,谁有本事谁来担当大任,这也是朕要给儿子宣扬的一种思想,不能因为资历深厚就重用,更不能因为别人年轻,就有功而不予提拔。

    朱祐樘脸上露出微微红润之色,从龙椅上站起来,志得意满地说道:“那朕便在这里决定,以沈卿家为左都御史,挂帅统调西南六省兵马,平息地方叛乱……”

    王华站在文臣那排的最后面,此时他似乎想出列说点儿什么,李东阳见状连连向他打眼色,意思是,西南六省又不是九边防务,陛下怎么安排由着他的意思,别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话惹陛下反感。

    任用领兵大臣本来皇帝私下里便可决定,拿到这种场合说明皇帝尊重文武大臣。李东阳知道自己连续出列反对,是在跟皇帝叫板,已经引得皇帝不快,不想让王华也开罪皇帝。

    这种事他宁可亲自来,怎么都不会让储相王华出手。毕竟王华现在还不是内阁大学士,如果现在就把王华推出来当枪使,那皇帝恼羞成怒下更不会允许王华入阁,这对文官集团的布局极为不利。

    李东阳还要考虑今后跟皇帝和睦相处,该妥协就得妥协,只能在沈溪出任六省兵马提调的问题上让步。

    那边朱祐樘说了一会儿,突然好像想起什么事情,道:“诸位卿家,虽然以沈卿家为左都御史,不再有异议,但以左都御史提调六省军务,以何差事出缺最为合适?”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把沈溪的官职定在“左都御史”,主要是确定其身份已经与朝廷“七卿”等若,地方督抚那么多人,正二品的左都御史绝对是无人能及的最高官职,但沈溪还需要另外一层身份来领兵。

    之前两省总督,现在可以称之为“六省军务提调”,但这官职,显然未曾出现在大明任何典籍中,也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皇帝现在便在为难,到底给沈溪派遣怎样一个差事来领兵。

    在场大臣面面相觑,其实这个问题,并非完全无先例可循,之前有文官领兵西北,都是加尚书衔。

    刘大夏道:“陛下,当以马太师当年在西北领兵为例,加兵部尚书衔,统调兵马,最为妥当!”

    一句话,迅速引发轩然大波。

    在场这么多文臣武将一片哗然,连谢迁自己心里也“咯噔”一下,怎么说着说着就要给沈溪加兵部尚书衔了?

    连谢迁自己都没想过,沈溪加了兵部尚书会是怎样的光景?之前一直努力都未曾帮沈溪争取一个户部侍郎的官缺,现在突然要加兵部尚书,即便知道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谢迁依然欢欣鼓舞,这下总算是唯才是用了。

    刘大夏这话,并非是贸然说出来,好像经过深思熟虑。因此,当他说出口后,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他,但见刘大夏神色不为所动,而弘治皇帝也没有任何惊讶,这下很多熟悉皇帝性格的人马上意识到,朱佑樘很可能跟刘大夏提前商议过这问题。

    王华心想:“刘尚书来得比我和宾之要迟一些,之前并未进入殿中跟陛下商议西南军务,为何刘尚书在这个问题上竟然跟陛下的意见会步调一致?而西南一系列战报也只是在今日下午才传到京城来的……”

    对于王华来说,一些事情难以用常理揣摩,刘大夏建议给沈溪加兵部尚书衔,观察皇帝的反应,皇帝分明大为赞赏。

    李东阳原本已经往前迈了一步,想要坚决将这个提议顶回去,但他看到皇帝一脸欣慰深以为然的表情,立即将伸出去的脚收了回来。

第1447章 定论() 
乾清宫中,朝议在继续。

    李东阳此刻心里一片黑暗,他知道到这个地步有些事已难以转圜,除非现在刘健马上到来,以刘健在朝中的威望,才能将皇帝的嘴给堵上。

    果然,有了刘大夏建言,朱祐樘立即打蛇随棍上,首肯道:“……确实如此,按九边用兵惯例,三军主帅以兵部尚书领兵,最为稳妥。沈卿家于宣府和京师用兵时,表现卓绝,让鞑靼人闻风丧胆,具备三军统帅之能,朕委以兵部尚书职平息地方叛乱,于国于民是好事,诸位以为如何?”

    张懋看了李东阳一眼,这次内阁次辅大人低着头一语不发,让张懋有些不太适应,愣了好一会儿才出列请示:

    “陛下,以沈溪为六省兵马提调,加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衔并无不妥,但若战事结束,当以何职安排?若继续留在地方……似有大材小用之嫌……”

    谢迁听到这话,心里乐开花,心想,张老公爷什么时候这么向着沈溪小儿了?这战事还没开始呢,就想着给沈溪小儿论功行赏,莫非回头要把人调回京城委以重任?

    张懋的话直指问题核心,李东阳和王华等人立即侧耳倾听,想看看弘治皇帝是什么态度。如果属意沈溪立功后将其调回京城,无论如何都要反对。

    朱祐樘道:“这倒也是……毕竟现如今沈卿家是临危受命,并非以兵马统调长期监管地方,待平息地方叛乱后,官复原职较为适宜!”

    或许弘治皇帝意识到一再提拔沈溪,会让文官集团离心离德,下一步可能就会收到一大堆请辞奏本,不如妥协一下,战后让沈溪官复原职继续当他的两省总督,如此便可缓和朝堂的气氛。

    大不了到那时给沈溪添加一两个省,反正几年前他就当过东南三省沿海总督,现在当个三省、四省内陆总督也没什么大不了,不会影响文官集团的利益。

    有了朱祐樘这句话,没人再愿意站出来说什么,谢迁觉得沈溪的“左都御史”和“兵部尚书”属于白捡来的,跟皇帝斤斤计较不但会招来恼恨,连刘健和李东阳等人也会觉得他得寸进尺,心生怨懑。

    到现在谢迁什么话都没说就为沈溪争取到这么大的权限,觉得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李东阳和王华,听到战后沈溪会重新担任湖广、江赣两省总督,不由微微松了口气,相互看了一眼,缄口不言。

    在这种情况下,当皇帝再问意见时,所有大臣皆称“附议”,事情就此通过。

    ……

    ……

    只是短短一个朝会,沈溪便从右都御史,江西、湖广两省总督,一跃而成为以左都御史兼领六省军务,至于沈溪的官品却没变,仍旧是正二品,但却挂兵部尚书衔,风头一时无两。

    李东阳心头窝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