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兄长南安侯一生都觉得对不起妹妹,妹夫安老太爷是离京回原籍后,没几年当地瘟疫流行,一家四个男人尽数死光,从此满门是寡妇。
而造成安氏夫妻离京的人,是那死去的南安侯夫人。
南安侯就此认为妹妹守寡与他脱不开,他本就疼爱妹妹,有这件事在,他一生都在弥补,只恐自己做的不到。每年送银子,那是最寻常的事情。
安老太太手中有钱,她又是侯府出来的,自有她的大度。身为上位者,自然也有别人不同的优点。大家里出来的姑娘,自是看不上媳妇那点的小钱。
张氏的钱就是这样的存下。
她存下钱,为的就是以后和玉珠单独过活。当时以为有钱就行,以为不花女婿家钱就行,现在看来有点儿可笑。不是你不花他家钱,就可以安然住在别人家的。
张氏委婉的告诉婆婆,她虽去女婿家,也还会经常回来看她,她如果需要,也会回来陪伴于她。安老太太则眉开眼笑:“你去,你尽管走你的。”婆媳在融洽当中,把张氏离家的事放开了说上一回。
老太太不愁,张氏一走,她就要和袁家合住,她的兄长也催她早早过去,一则袁家鼎盛气向已出,气运好,对住的人精气神儿好。二来也热闹不是。
张氏回房后,心神还是不安宁。但话已说明,这几天里就走的才好。张氏既睡不着,就吩咐丫头把收拾好的东西再检视一遍。
她东西都早收拾好,离去的心早就有了。丫头们一样一样的归整,张氏一样一样的观看。看到一匣子山参从眼前过时,张氏长叹一声,心头如盏明灯,让这匣子山参点得明亮起来。
这山参说来可笑,是张氏在决定和女儿同住时,那时候玉珠才只几岁,张氏就一枝一枝的备下来。
她自己不舍得用,再别说给老太太用了。这东西安放着,是为讨好她以后的亲家。
此时见到这匣子山参,把张氏混沌心思全打破。张氏想也不想,捧过匣子急步出去,对着老太太正房而去。
现放着家里这一位不奉承,为什么要去讨好别人?这里总是把自己三媒六聘抬进来的家。
把家里的这一位讨好,以后回来也脸面上自然。讨好亲家?犯不着拿这贵重的东西。就是把海底明珠全捞尽送给亲家,人家也只当你是个没有丈夫,去投靠女婿的妇道人家。
张氏这就明白到透彻,不假思索的走到老太太房里。安老太太已睡下,梅英虽嫁孔青,不放心老太太也时常守夜,正展开她的被褥,见三奶奶风风火火的进来,主仆都吓了一跳,老太太上了年纪,有点儿事就惊心,忙翻身问:“怎么了?”
“这个给您,”张氏满面笑容,把匣子就手里打开,送到老太太枕边。安老太太一想就能明白过来,就笑:“我从不打送礼的,我收下来,你几时儿走?”
“我还回来呢,”张氏放下匣子,就像大梦惊醒一样,再没有别的话要说,她就边回话边往外面走。
老太太跟在后面笑:“快走,早走吧。”
“我还回来呢,”张氏回眸一笑,中年妇人烛光下竟然生出少年人的羞涩,含笑再次宣告:“我还回来。”
一笑去了。
老太太有滋有味的看起老山参来,捡一枝瞅瞅,侯府的姑娘打小儿学的眼力:“这个年头儿好。”梅英却道:“三奶奶这又装的是哪一出?”梅英对姑娘们一出嫁,奶奶们就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老太太,是很有看法的。
一直以来,花银子的是老太太,帮着找女婿的也是老太太,这倒好,姑娘们一成了家,奶奶们也跟着走,把老太太孤零零的抛下来。
梅英就打抱不平。
安老太太却大度地笑笑:“你管她装得还是真的?能装出来就不错。”南安侯夫人去世,安老太太早有悔悟的心就更上了一层。
想当年的她们,若有一个能装得出来和气,哪怕你让人骂成虚伪呢?也就没有后面几十年的那些事情。
可惜她们没有一个人肯装。
别人能对你装出来和气,也是和气。背后捅刀子那种,倒还是不齿的。
老太太继续笑眉笑眼看那盒子山参,想着有几枝上好的送袁亲家,还有辅国公在京里,以兄长名义转送他几枝,倒是比外面现买的还要好。
张氏这可是十几年的积攒,非一般的屯积。
月色明亮,荷风送香。西厢房里张氏不再惶然不安,安心地吩咐丫头们继续收拾。而老太太则还是喜笑颜开,细看她才收到的一盒子好山参。
各有所得不是?
……
京中的长街永远繁华,一大早上,就有一堆人围着看新张贴的告示。认字的人不多,但也有几个,有人念出来:“凡武举中有名者,限三天之内离京……”
后面新来的人听不见,就问:“写的是什么?”
“厉害厉害!”有人这样的说。
几匹快马奔跑着过去,有开道声传来:“让开,都让出路来!”十几个彪形大汉后面,几个人神采弈弈而来。
围观的人就都不看告示,转而看这过来的人。他们避到两边,见为首的是两个人。这两个人在马上一般儿的高大,一个风度翩翩,一个相貌堂堂。他们都是一般儿的衣裳,头戴一式一样的帽子,腰带上都有佩剑,而眸子一转,犀利的骇到人腿软。
有识货的人低低地道:“这两个人杀气好重。”
旁边就有人问:“这是谁?”
“你看衣裳,这是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来天子脚下征兵的。”
这就无人回话,都只想着敢来天子脚下征兵,实在是一对牛人。
等他们走后,才有人摸着脑袋吐舌头:“这征兵的事情竟然是真的?”又有人道:“当兵我是不去的,不过去看看热闹也好。听说还允许大人们也去当兵,前几天早去了十几个当官的,还都有了名次,”
闲着没事的人就一哄走了,跟在两位郡王马后往校场上进。
作为主考官,陈留郡王和项城君王每天都到,今天也不例外,登上为他们单设的看台,鼓声擂响,两位郡王摆了摆手,台口走出一个大汉,看品级至少也是一个将军。扬声大喝:“今年武举,与旧年不同!不论出身,不论相貌,不论才德,不论官员与黎民,都可入场!凡下场者,不考文章,不考品行,以骑射刀马为准!射百步者,中!刀如风者,中!……。凡中者,三天内离京,前往边城!是男子汉还是脓包蛋,上来试一试便知!”
陪着来主考的官员们,虽然他们自郡王们当主考官以后,把这些话都听了好几天。但还是又有一半皱起眉头,今年这是武举科呢?还是征兵科?怎么听怎么像征兵的。
他们眼光飘飘对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看去,见他们面无表情,官员们也不好说什么。
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心里乐开了花,他们为在外的郡王们,还有梁山王,都出了一口恶气。
本来武举是会当科产生武状元的,但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在皇上答应他们提议的第二天,又各自单独请见,陈留郡王是跪地泣不成声,项城郡王叩头叩得额头上现在还有一个包。两位郡王都说的是一件事:“京里比出武状元,不敢下战场又算什么!不如战场上比出个武状元,才真正是报效皇恩。”
皇上答应他们一件事,第二件就有些反悔不来,同时也为西山大营的事情还在生气,就继续答应。
这就有了今年先暂时不出武状元,凡中的人,其实是上去比试几下,郡王们自己相看,相得中的人,三天之内必须离京,经由驿站指路,一路直奔边城。
郡王们本可以多加等待,等待武举结束,各自带着一大批人马回去,那样看上去更气派,也更让别的郡王们佩服。
可陈留和项城同时没有选中那样做,他们让当天中的人,三天内就走,路上无人相送,全由一个驿站再到另一个驿站,凭兵部开的路引过城池盖印为准。他们不担心半路上那人跑了,半路上跑的人他们不要。
强扭着去打仗也带不好才是。
凡是老实到边城的人,全是他们需要的人。不老实半路逃走的人,自有国法等着他,不要也罢,这个也无须郡王们上心。
至于为什么是三天离京?再晚几天怕他们中反悔的人更多,赶快离京,越早越好。
这就是两位郡王的心思了。
别人都惴惴不安,两位郡王更稳如泰山。往下面看今天来的人多,却不知道谁是今天头一个出来的。
一个人走上看台。
他一身石青衣裳,丰神俊朗,精神饱满。他身躯匀称,体格儿高大。薄薄衣裳掩不住他肩头的宽厚,手臂有力的鼓起,项城郡王脱口而出:“这个人不错!”他是先看完来人的身子骨儿,再看他的面容。
这一看,项城郡王又吃了一惊,这是个年青人,而且生得真是不错。项城郡王就有了把来人留到自己麾下的心,他他迅速扫了一眼陈留郡王,看看他是不是和自己同样的心思?
陈留郡王一脸惊愕,他遇到了最大的难题。
来的不是别人,是他那唯一的宝贝小舅子,袁训!
陈留郡王脑子里嗡嗡作响,有一刻他甚至想拉袁训下去!可他才动动身子,就清醒过来。他坐在看台上,一举一动都将让天下人谈论,陈留郡王劝自己重新坐好,重新思索对策。
在陈留郡王心里,遇险地他可以去,独他的小舅子不能去。可他现在当众征兵,把自己小舅子拦回去,那不是让人耻笑吗?
怎么办?他心思转得飞快。抬手,让自己的随从有一个上前,对他低声道:“快回去告诉郡王妃,舅爷在这里胡闹!”
他的随从都认得舅爷,早就惊得面无血色。他们也知道这位舅爷比辅国公府的舅爷重要的多,是一根汗毛也不能乱掉的那种。
随从是小跑着下了看台。
项城郡王看在眼中,就暗暗心惊,他相信陈留郡王也能相中这个年青人,他认为陈留郡王打发一个人走,肯定有原因。
就也吩咐一个随从:“去看看。”这个随从刚离开,见陈留郡王又打发走一个人。这次的随从是去见辅国公。
辅国公今天在太子府上,国公要见皇后,不但和见皇帝一样要记档的,而且得有合适理由。他又不是个女眷,这个理由相当的难找。
他就去见太子殿下,想先和太子说说接袁夫人离京的事。
陈留郡王让第二个随从去太子门上候着,务必第一时间把小弟胡闹的事告诉他。项城郡王大惑不解,又一次让随从跟上。
两位郡王各前后两拨的随从离开后,看台下又上马走了一个人。
苏先坐在陪同郡王的官员们中间,对着台上袁训好笑。小袁你就是太子的命根子,你过来问过殿下了吗?
走的这个人是苏先的小子,是苏大人打发去见殿下报信的。
前后五个人,全离开了校场。
……。
陈留郡王妃,在袁家和母亲说话。她长这么大,是头一回进京,在京里没有熟悉相得的人。有几家以前在陈留郡王帐下呆过的官员,命太太们来请安,郡王妃一天里全会完,余下的时间除了进宫去见姑母说闲话,再就是天天在母亲身边说闲话。
袁家是很凉爽的地方。
满院杏花还有在开,间中又有数十株石榴花大放。没有水池,在贴墙角的地方放着一排十数口大缸,莲花开在缸口上,亭亭若妖。
袁夫人和女儿坐在外面阴凉处,志哥儿和忠哥儿在玩耍,小小的念姐儿乖乖坐着,老实看着舅母扎花儿。
见舅母扎上几针,念姐儿已经会问:“这是给我的吗?”宝珠就微笑:“是啊,这些全是给念姐儿,”念姐儿就欢喜不禁,道:“再来再来,”
袁夫人含笑看着,她本是爱屋及乌,儿子喜欢的她就喜欢。但成亲后见宝珠柔和平和,袁夫人早就不管儿子喜不喜欢,她喜欢宝珠。
郡王妃从母亲眼睛里看出满意,有些吃味儿,对母亲悄声道:“既然这么喜欢媳妇,当初,怎么不挑个好出身的?”
姑母是中宫娘娘,怎么挑来挑去挑到庶子的女儿呢?又没有爹娘,以后娘家没有相帮的地方。全指望着南安侯,他也老了。
袁夫人诧异:“你不喜欢宝珠?”又品出女儿话里的意思,袁夫人责备女儿:“依你这样的说,我和你父亲成亲也是错的?”
郡王妃瞧不上宝珠的时候,是不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出身名门,下嫁给父亲也是不妥当。此时由母亲提出来,郡王妃还是想这怎么能比?
父母亲是圣洁的感情,如雪山之尖,如佛前琉璃。而宝珠呢?她又能给弟弟什么情意呢?
小弟百般的好,能干的出人头地,怎么就配了这样一个宝珠?
但见母亲不悦,郡王妃就撒娇:“就是说说,听说不纳妾?”袁夫人哎呀一声,有些明白女儿的不满从哪里出来,柔声低语:“你弟弟喜欢就行,不要你来多管。”郡王妃就笑:“母亲一片善心,弟弟又小,我不来管谁又是能管的?”
想想,又把姑母也怪上:“姑母竟然也不理论,也肯答应?”
袁夫人摇头轻笑。她的日子过得似青山秀谷,永远不看人间诡异。以她的身份来说,诡异一出接一出才是。但当事人看不到,诡异也只能退回去。但生出的女儿由母亲教导,就是在乎出身在乎世俗的人。
袁夫人并不怪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已给她足够多的帮助。她也不怪自己女儿想的不对,娴姐儿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人,她自有自己的权衡。
但娴姐儿可以有她的心思,袁夫人也还按自己的来。
她还是喜欢宝珠,更喜欢此时女儿倚在身边,外孙女儿问舅母讨要帕子的小模样。
有风吹过,杏花飘落,石榴枝摇。夏日晒出来的青草香泥土香,都有独特的诱人味道,日头下一起蒸发出来。伴着志哥儿兄弟的大笑声,足以醉了袁夫人。
风,悠悠穿林过,把静谧刻印到人心头。在这安宁中,娴姐儿不再说自己的不满,宝珠则坐直了身子,重新端详手中的绣花,认真的再扎下去。
这真是神仙一般的享受。
打破天地般的敲门声,就在这个时候过来。
“咚咚!”用力如敲击在人的心上。坐在院子里的袁夫人眸子一跳,而郡王妃和宝珠同时看过去,一个是警惕的,一个是疑惑的。
郡王妃的日子是警惕的,而宝珠悠游的度日,宝珠是疑惑谁这么用力的打门,像出了什么事情。宝珠还笑了笑,想莫不是打错了门?
顺伯应门的苍老嗓音:“谁啊?”放进一个人来。郡王妃站起来,她认出来的人是她丈夫的随从。
她把腰板儿挺了挺,女性的肩头是纤弱的,此时仿佛也能顶住天地。不等她心中转悠无数的猜测浮出,随从大步过来,跪下来急急回话:“舅爷登上武举的擂台,郡王没有对策,让我快马回来告诉王妃。”
郡王妃僵在原地。
袁夫人和宝珠都还没明白过来,但感受到郡王妃的异样。宝珠莫明的手一颤,绣花针在手指上扎出一串血珠子,印在新绣的帕子上。念姐儿才嘟起嘴说:“不好,”就见到舅母面色骤然一白,宝珠是骤然而起的心慌,嗓音也哆嗦了:“什么是武举的擂台,又为什么和人打架?”
她越心慌,就浑身越难过上来。
袁夫人永远是能镇静住的,宫中有皇后,外面有太子,又有兄长女儿在身边,在这普天之下儿子还能出多大的事情呢?
她冷静的命宝珠:“不要着急,让他仔细说给我们听。”
“今年的武举与以前不一样,凡是应武举的人,都前往边城编入军中。”清脆利落的话,如溅玉碎冰,是郡王妃僵直的嗓音。
袁夫人这就听懂,倒没有太大的吃惊,只是一怔,自语道:“这个孩子,他说到做到,还是要学外祖父。”
宝珠还糊涂着呢,她只听到一个边城的字眼,她就扭过头儿更加地着急:“去边城怎么了?”宝珠算是太平日子里长大的,到这一会儿还是没有理解。
她半点儿没想到她丈夫的前程上去,她的丈夫是监查御史,天下闻名的探花郎,就是边城又能把表凶怎么样?
郡王妃见宝珠急出一头的汗水,却不悦上来。想弟弟还真的是走了眼,不知当初是怎么让这宝珠缠上的,看她遇到事情就慌张,有哪一点儿能配得上我的弟弟?
郡王妃和陈留郡王是盲婚,成亲后夫妻最重要的事,就是维持家族,维护家庭声誉。宝珠这关心则乱的心情,从郡王妃的角度上完全不能理解。
她就不悦地摔下三个字:“去打仗!”
她的话才落地,宝珠怔了怔,就明白过来,她悲呼一声:“母亲!”对着袁夫人就扑过来,袁夫人接住她,柔声地哄她:“宝珠,你不要着急的才好。”袁夫人早有心理准备,早听过儿子说过好几年,而对宝珠来说,却遇到的是晴天无数大炸雷。
宝珠眸中涌出泪水,摇头道:“不不!母亲,恕我不能放他走!我去把他拦下来!”双手微提裙边,扭身就急急而呼:“红花,让顺伯套车,我们去把小爷找回来!”
“站住!”郡王妃面寒如霜把宝珠叫住,你这么疯疯颠颠的出去成何体统?宝珠在心里敬她是姐姐,她说话才肯停下,回身见到郡王妃的脸色有阻拦的意思,宝珠一下子想歪。
郡王妃姐姐嫁的人就是打仗的,宝珠没嫁给表凶就知道有陈留郡王这个名将。
名将么,都是喜欢枪里来刀里去的。宝珠在此时体会到古记儿好听,但摊到自己身上可就叫不好。再就体会到另一件事,宝珠不愿意表凶去打仗,姐姐的家就是打仗的世家,她也许还很喜欢呢?
一个想法贯穿宝珠脑海,她紫涨面庞着想,难道是姐姐怂恿表凶去参加什么武举的吗?如果没有人怂恿,表凶已经是文探花,没有道理再去下什么武举才是?
宝珠啊宝珠,你对你的丈夫还是不了解。
很多自以为深爱的女人或男人,对自己的另一半都会有不理解。宝珠么,在安乐日子中过来,她半点儿没想过自己嫁的人另有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