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善于和中国人共事而闻名。
    抗日战争期间,史带还利用旗下的媒体,帮助美国的情报机构收集情报,协助抗日活动。“世界各地的记者们都喜欢打探消息,这纯粹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所以报纸自然就成为情报收集的最佳掩体。”
    保险招商局:折腾的“官督商办”
    史带创业之时,中国的现代商业保险并非一直空白。
    鸦片战争之后,现代保险的鼻祖——海上保险,由于贸易等需要已经引入中国。颇为特别的是,当时中文其实并没有对应的词语,只能将“insurance”音译为“燕梳”。
    清同治十一年(1872),中国的洋务派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创办了从事航运业的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最大的经济实体,总局设在上海。
    毋庸讳言,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先驱。招商局曾组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4)、第一家电报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等。
    不过,开办轮船招商局,成败的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对于身居庙堂的官员,虽然名曰“招商”,但“招商”显然是一个难题。
    直到1873年,招商局的资金仍捉襟见肘,尚不足20万两白银。从1872年11月到1873年5月,所招商股不过6万两,其中5万两还是李鸿章的“私房钱”。不得已,李鸿章只得将招商局从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委任唐廷枢为总办,徐润为会办,牵头招商。
    按照时下的标准,唐廷枢是典型的唐骏式“海归”职业经理人。唐幼年在香港马礼逊学堂学习,曾任香港政府翻译、上海海关大写和翻译,怡和洋行买办。怡和洋行是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其副手徐润不仅是他同乡(广东香山,今中山),而且同样出身外资买办。
    放弃外资待遇,加入官有企业的唐、徐到任之后,招商局开始进行新一轮招股,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白银,徐润本人首先入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这在商界和社会上引起响应,100万两很快募齐。之后,招商局决定再招100万两。徐润又认股24万两,两次累计48万两。唐和徐的贡献可见一斑。
    这种结合表面上堪称完美:一方面唐和徐既懂如何打理生意,又能撬动民间资本;另一方面,招商局独享多个看似业务稳定、利润丰厚行业的政府专营权利,例如漕运。但是,隐患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官督商办”的制度劣势最后逼迫唐和徐都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开。尽管,和所有的恋爱类似,一开始,官方和职业资本家的合作还算融洽。
    很快,从事航运的轮船招商局就发现,保险成为束缚自己的第一个瓶颈。此时的中国保险市场为外商或其代理人——买办——独霸,对中国船只及其运载货物,或采取高费率政策(船舶险费率竟高达10%),或借口轮船悬挂龙旗或鱼旗等不予承保。投保难限制了航运业务发展。
    矛盾激化只是硬币的一面,保险行业表面的“利润”(其实是充沛的现金流)亦使得招商局不能忽视。
    1875年11月4日,《申报》刊登一家中国保险公司的募股声明:“中国于保险一事向未专办。现在轮船招商局之船货均归洋行保险,其获利既速且多。是以公司由唐景星(唐廷枢)、徐雨之(徐润)二君总理其事,设立保险招商局,仿照各保险行章程办理,不特商局轮船货物可以酌量保险,即洋商船投局请保者,均可照章承保,以广招徕。”
    “本局今议酌中办法,集股一千五百份每股规银一百两,共成保险本银十五万两。”
    “议自光绪元年十二月初一日(1875年12月28日)起至二年十二月底止,试办一年。每号轮船只保船本一万两,货本三万两为度。如投报(保)之数,逾此定额,余向洋商保险代为转保(即为再保险),庶有划一限制。至各局账目总归上海保险招商局,周年汇算结总,倘有盈绌,集众公议,照股均派,各无异言。”
    1875年12月28日,保险招商局落地。同日,《申报》发表《华人新设保险局》的评论,为之鼓与呼。保险招商局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先行者。
    保险招商局的开局颇有气魄。
    保险招商局公布的第一批办理保险业务的地区,包括镇江、九江、汉口、宁波、天津、烟台、营口、广州、上海、福州、香港、厦门、汕头等13个国内口岸;第二批为台北、淡水、基隆、打狗这4个中国台湾口岸,以及新加坡、吕宋(菲律宾)、西贡、长崎、横滨、神户、大阪等国外口岸。
    初试啼声的保险招商局即引起外商的警觉。英国上海领事麦华陀在1875—1876年商务年度报告中指出,在保险业有两件大事值得注意,其中之一即一家与中国招商局有关华商独力筹办的保险公司成立。
    翌年7月,唐廷枢等再次筹集25万两白银,创办了仁和保险公司,开办一年利润率高达30%~40%;两年后,即1878年,又集股20万两白银,开办了济和船栈保险局,后增资扩股改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
    不过,这两家公司以及之前的保险招商局,其全部的股款均存入轮船招商局。“官督民办”的体制下,轮船招商局长期占用这两家公司的资金,同时其人事间多有争斗。
    最为激烈的斗争发生在1883年。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驶抵吴淞,上海人心惶惶,爆发了金融风潮,商号、钱庄接连出现倒闭。
    依靠钱庄借债度日的轮船招商局资金链几近断裂。据《中国保险史》记载,恰在此时,徐润挪用公款16。2万两,投机地产失败东窗事发,轮船招商局另一个总办,洋务运动的风头人物盛宣怀借端发难,向南、北洋大臣力诋唐、徐主持下的轮船招商局。
    据相关史料,招商局成立后半年(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7月18日),盛宣怀奉李鸿章委派成为该局总办之一。此前一年(同治十一年)9月,招商局尚未正式成立,李鸿章已先委朱其昂为总办。同治十二年6月又委唐廷枢为总办;7月中徐润、盛宣怀同时加入,唐、盛虽然职掌略有不同,名义俱为总办。但是,到任之后,盛因和其余总办“积不相能,时生齿奇龁”,被李鸿章调往鄂皖赣一带办矿。
    不过,这一次危机让盛宣怀抓住机会,重回历史的中心。
    这次斗争的结果是,徐润被清政府革职,唇亡齿寒的唐廷枢于1885年夏引咎离开招商局,盛宣怀主持轮船招商局和保险公司,同时成为轮船招商局举足轻重的大股东。
    令人颇为唏嘘的是,1892年,花甲之龄的唐廷枢病逝于天津,身后“家道凋零”、“子嗣靡依”。招商局从公积金中拨银1。5万两,“以示格外体恤”。
    盛宣怀掌握局面之后,1886年2月仁和、济和两家保险公司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新公司拥有资金100万两白银,成为当时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华资保险公司,其业务范围也开始从海上转向陆地口岸,承办各种水险与火险业务。
    但是,制约仁济和发展的公司治理问题未能解决,从1888年起轮船招商局由“官督商办”进入“官办”阶段,公司股金仍然为轮船招商局占用。
    随着轮船招商局的整体衰落,仁济和受到很大影响。到了1920年,轮船招商局亏损达2000万两白银之巨。仁济和几经改革未见成效,遂缩小业务范围,停办火险业务。1934年10月2日,仁济和退出上海保险同业公会,迁至上海北海宁路56号,停业清理,就此落下帷幕。
    尽管招商局创办的保险公司未能逃脱历史的淘汰,但是这样的抱负却在20世纪80年代激励了另外一批创业者,他们缔造的保险公司20年后居然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保险公司之一。尤其巧合的是,创办之初,他们面对着与仁济和类似的治理困境。幸运的是,通过巧妙的股权腾挪,又适逢国策变化,他们没有重蹈覆辙。
    链接:1919年之前的上海华资保险公司(1805—1911)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商云集,洋行林立,上海一跃成为中国商业保险的中心。
    清同治四年(1865),华商首创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光绪元年(1875)保险招商局成立。
    截至1911年(宣统三年),上海先后有华商保险公司33家,其中在上海创立总公司的有22家,占总数的67%;总公司在香港创立,设上海分公司的9家,占27%;总公司在新加坡和小吕宋创办,设上海分公司各1家,占6%。按资本性质,全属民营公司。按经营险别分,水火险19家,占57。6%;专营水险3家,占9。1%;专营火险6家,占18。2%;专营人寿保险4家,占12。1%;兼营水火险和人寿险的1家,占3%。其中大都因缺乏专业技术或不善经营,又受外商保险抑制等原因而先后宣告歇业。
    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
    第一华资寿险:成也政经,败也政经
    现代商业保险追随海上贸易来到中国,因此最初的业务大多限于水险(海上保险)和火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的规模比财产保险小得多;公司主体也以外商产险公司为主。
    不过,历史曾赋予中国的民族保险业一个短暂的春天。
    民国初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一个小高潮,带动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同时,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多支持民族工商业,纷纷抵制洋商。
    1912年到1925年,陆续设立的华商保险公司共有39家,其中经营寿险的有19家。不过,邯郸学步的华商保险公司由于不懂保险,尤其是寿险的基本规律,经营风险巨大,先后停业的公司约占三分之二。
    其中亦有例外,比如吕岳泉创办的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吕不仅开创了民族保险的一个小高峰,同时成为华人寿险公司的第一传奇。吕岳泉极有商业天分,例如,他将自己的公司称为“保寿公司”,从名字上投合了国人避讳死亡的心理。
    吕岳泉本人就是一段传奇。
    吕岳泉出身于上海浦东川沙的普通船家,当时家里只有两间草房,全靠父亲给人撑船谋生。12岁时,吕岳泉被带到上海一个英国人家里当佣人。这家主人恰好是当时英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位业务经理,机敏的吕岳泉由此进入保险行业,当了一名营业员。后来永年保险把业务扩展到南京,他又当上了南京分公司的经理。
    这并不是一个美差。南京不如上海开放,知晓保险的人尚不多,而了解寿险的则更少。初到南京走马上任的吕岳泉,直接面对一个难题——如何打开局面。
    出身草根的吕岳泉深知政经的奥秘。
    他想方设法结交两江总督端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曾经游历欧美,粗有保险概念的端方,最终被说动,带头购买了吕岳泉公司的保险,南京业务由此迅速打开。同时,吕岳泉还结交了张謇、虞洽卿、朱葆三等一批当时的商界巨头。
    不仅如此,在藏龙卧虎的南京,胆大心细的吕岳泉悄悄接触尚处地下的同盟会。这次政治投资,使得吕岳泉获益匪浅,民国初年的政要几乎皆成为其朋友,或者与其有间接联系。后来,吕成立寿险公司之后,包括黎元洪、张学良等民国政要先后为其题词道贺。
    民国建立之初,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的吕岳泉毅然辞去在永年保险的职务,跑到上海,拜访原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恰逢徐也刚辞去南京卫戍总督职务,响应孙中山实业立国的号召,想在实业界有所作为。两人相谈甚欢,商定由徐出面,约请国内政界、商界名流,集资规银20万两,筹办寿险公司。
    一时间,华安合群的股东名流荟萃。
    前两江总督端方首先认股,徐绍桢本人认缴规银一万两,四川总督王人文认缴规银两万两。北洋首领冯国璋不仅自己认缴了股份,还允诺随时可以其名义开具介绍信招揽股东。工商界巨子张骞、朱葆三、桑铁栅、顾棣三等纷纷积极参与。不到半年,股本已缴足20万两规银。
    20万资本的保险公司在当时保险界算是中等实力,一般洋商保险公司的资本在30万~50万,但在华商保险中名列前茅。
    1912年6月1日,公司先行营业,7月1日正式开幕。公司设上海黄浦滩(今中山东一路)30号,名誉董事黎元洪,总董(董事长)徐绍桢。华安合群开张之日,孙中山、黄兴等民国开国元勋都派人前去致贺。吕岳泉深谙中国政经之道,和冯国璋、张学良、陈其美、王一亭等社会名流交谊甚深。
    华安合群甚至还上书革命后上台的袁世凯:“今欲开通社会,维系信用,不得不赖在上者赞助扶持……倘蒙钧座赞助,则公司事业之扩充,当易如反掌。”
    通过接近权势人物,华安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公司的业务空间。
    而吕岳泉从一个贫苦出身的佣人,一跃而成当时第一华资寿险公司的创办人,成为一颗颇受人注目的商界新星。(5)
    除了非凡人脉,吕岳泉力改华资公司管理的软肋。
    华安之前,曾有华兴、华通、福安几家华商保险公司,都因不明白寿险原理,加之管理不善,无一而成。吕岳泉受春秋战国借用“客卿”兴邦的启发,高薪聘用了永年保险的老搭档英国人郁赐当总司理(即总经理),第弗利斯当计算师(即精算师),负责寿险管理中的保险费率、责任准备金、退保金计算等技术问题。同时吕岳泉还特别为两个外国高层管理人员精心配置了年轻的助手,吕面授机宜,让他们边工作,边偷师。
    这种请“外脑”的做法,80年后为另外一个保险草根传奇人物——平安的马明哲——所复制。
    表1…3 1912—1931年华安合群保寿公司保额及保费一览表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
    截至1919年末,华安合群在上海一地的保户已到达三四千户,吸纳资金100余万元。随着规模的扩张,华安合群的投资也开始启动。
    彼时,中国的房地产业如旭日初升,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一日繁华胜一日,华安的投资重点首先瞄准这几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
    1922年,吕岳泉用50万两白银,购得上海静安寺路一块10余亩的土地。次年,他又在汉口五族街购地10余亩;在广州泰康路珠江大桥东买下一块6余亩的土地。同时,在南京白下路等处,华安也零零星星吃进了少量地皮。不出所料,这些地皮逐年升值,华安投资赢利甚巨。
    在总部所在地上海,华安合群的手笔更大。
    随着上海市中心西移,上海静安寺路日益繁华。吕岳泉决定在这里兴建一幢国内第一流的欧美风格大厦。他投资白银10万两,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哈沙德设计,招标委托上海江裕记营造厂承建。1926年5月,公司在静安寺路104号(今南京西路10号)建成八层总公司新址,取名华安大厦。华安大厦成为当时该区域最高的建筑物,它以精美的构思,豪华的设施,轰动了大上海。
    由于华安大厦的标杆作用,公司业务更加红火。几年中,投保户增加到几万户,吸纳资金达500万~600万元。
    1930年,吕岳泉将华安大厦东侧余下的一块空地以白银61万两卖出,售价超出整块地皮总买入价16%以上,华安合群大赚一笔。第二年,华安合群把原资本20万两折成银元,增资到50万元,此时的华安合群达到了巅峰时期。
    1931年是一个转折。
    时局飘摇,吕岳泉备受恩泽的政经优势渐渐消失。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火,战争引起社会动荡,上海大量工商业者和中上层人士被迫离开,华安的客户数量直线下跌。
    1937年7月,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华安合群在当地分支机构全部停业,几乎陷于灭顶之灾。上海总公司虽栖身在租界“孤岛”之内,但四周日军大兵压境,营业也完全停顿。1939年,吕岳泉被迫把华安大厦租借给香港商人开办金门饭店。
    另外一方面,吕岳泉把吸纳的寿险资金多数投向了房地产和有价证券,战争引起房地产和有价证券抛售成风,市价大跌,公司投资收益丧失殆尽。战火导致货币迅速贬值,原定的保户保费,公司的满期款和赔款等,都因币值变化太快,根本无法计算。吕岳泉无奈只得下令关闭公司,期待抗战胜利。
    值得一书的是,这一期间,日伪方面几次派人来拉他以所谓“优惠条件合作”重新开业,吕岳泉都予以拒绝。
    等到抗战结束,内战兀然重开,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吕岳泉根本无法恢复公司营业,只好把广州、汉口等地房地产陆续出售,维持员工生存。
    1948年冬,吕岳泉到香港后就患病不起,1953年11月,保险业的传奇人物吕岳泉病逝于香港的寓所。
    太平样本:从民营至国营
    和华安合群同一时期,中国保险业还出现了一个新形势,就是银行业投资办保险蔚然成风。
    从1926年以后的10年间,国内由私营银行和官办银行投资设立的保险公司共有12家。业务上,银行与保险具有天然的联系:银行所经营的贷款业务,贷款户的货物或不动产抵押都必须投保以资保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继1926年东莱银行设立安平水火保险公司之后,私营的金诚银行于1929年投资100万元(实收50万元)开设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设址于上海江西路212号金诚银行大楼。
    1917年创立于天津,后将总部迁到上海的金诚银行,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私营商业银行之一。其储蓄存款总额一直雄居当时中国私营银行榜首,与大陆、中南、盐业三家北方银行合称“北四行”。
    太平水火保险董事长、总经理由金诚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兼任,丁雪农任第一协理,王伯衡任第二协理。
    周作民为国内著名的银行家。1917年5月金诚银行成立后,周作民掌总经理印,历32年之久,并担任董事长10多年。经营方针上,周作民模仿日本三井、三菱,以银行为核心,控制一些工矿、交通和贸易企业等,成为著名的金融巨子。
    太平保险公司以太极图为商标,取“生生不息”之意,并打出了第一个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