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建成了9条邮政公路,252个皇家驿站。为了方便邮差过河,还建造了13个渡口。同时人们还努力提高邮政客运的速度,1575年除了信件邮递业务外还新设立了邮政客运服务,很快法国的36个省州都开通了到巴黎的客运服务。德国于1640年开通了从希尔德斯海姆(Hildersheim)到不莱梅的客运专线。为了节省乘客的时间,私人运输公司开始协调发车时间:卡塞尔和法兰克福之间的业务于1644年开始,到1649年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展到客运服务领域,商人和旅客都可以乘邮车往来于两地之间。后来这条线路的运营商建议进一步扩大线路,这样就可以把不伦瑞克(Braunschweig)、希尔德斯海姆以及汉诺威、汉堡和不莱梅全部包括进来。虽然修建铁路的受益人大多数是富人,但是这种按照法国方式修建的邮政系统使整个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当然这些为了征服距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集中体现在邮费上。1614年,从法兰克福送到柏林的邮费相当于当时一头刚刚出栏的肥猪的价钱。
资本主义既重视经济上的成功,又重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与中世纪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大相径庭。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精神逐渐摆脱了中世纪思想的桎梏,开始从加速中寻找好处为己所用。资本主义精神崇尚灵活和速度,僵化缓慢的速度并不能带动经济上的进步。16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邮政服务速度爆发了一场新的革新,在这场革新中商人在完善邮递网络、规范邮递时间和协调线路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渐渐地商人开始受到国家政权的垂青,他们要求继续增加和协调邮政线路,提高信件邮递速度和信息传递速度。商人们知道“缓慢”会带来危险,为了减少损失避免破产,必须提高工作速度。
帝国邮政以商业信件专用的邮递时间为标准制定了邮车的进度表,负责人员要求邮车业必须加快速度。1490年的梅明根编年史里有一段记载:“邮车必须每小时行进一里,在当时即使骑马也需要2个小时。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扣邮差的工资,因此邮差不得不拼命赶路。”
另外帝国邮政机关学习了商业信函中的做法,要求邮递员填写邮政日志。邮差必须随时填写自己的行为,就连日志封面上的文字也与商业信函邮递日志大致相同,意思大概是送这袋信的邮差必须夜以继日地前进,邮包里的信件非常重要,邮差不能浪费时间。快!快! 快!到了17世纪初,欧洲有很多国家的邮政机关为了加快邮递速度也开始制定规定。1623年,图恩和塔克西斯家族经商量最终确定,邮差在2小时内把信件从一个邮局送到另外一个邮局。1614年,约翰内斯·西格蒙德(Johannes Siegmund)颁布了巴登…普鲁士邮差条例,条例规定加急信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送到,邮差还要认真填写邮递日志。由于邮政线路和邮差人数不断增加,现有的邮政网络可以及时向人们提供消息,即使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人们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信息。从威尼斯经奥格斯堡到安特伦普的路线在当时是一条主要的邮政干线。17世纪初,每年有52班邮差活跃在这条线路上,他们把信件从这里送到世界各地。当时对邮差要求非常严格,邮差必须遵守秩序,做到迅速、准时。17世纪中期出现了固定的邮政业务,规定了邮差出发的时间。1634年的一份文件上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在从法兰克福经巴黎到巴塞罗那这条线路上,邮差每个星期一早上8点出发。随后欧洲各国的邮政系统也进行了扩张和升级。据记载,法兰克福和巴黎几乎每天都有前往世界各地送信的邮差,从挪威的北角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也毫不例外。从近代开始的那一刻起商人们就开始借助“加速”的作用为自己谋求名利。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 城市时代:加速的开始(11)
印刷速度的提高
加速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领域,还广泛存在于其他经济领域,如生产领域。从理论上来讲,中世纪末和近代初期新型劳动工具投入生产领域,工作安排更加合理,手工匠的劳动速度也不断加快,因此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和盈利幅度都应该相应提高,但是现实却并不是这样的。手工匠们还没有形成速度的概念,另外手工业行会还要求工匠们不要去获利,能养家糊口就可以了。行会必须保证所有会员都有工作,都有饭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行会开始想方设法排除行业内部的竞争。因此,手工匠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不会想方设法加快速度和降低成本。行会还禁止手工匠擅自扩大生产规模,其章程中规定了学徒和织机的上限,甚至连工作时间也有相关规定。1412年,大商人、矿主瓦尔特·克赖辛格(Walter Kresinger)打算在科隆的一家缫丝厂里安装一台缫丝机,这样可以把生产效率提高25倍。但是当时市政府受到行会的控制,立即要求克赖辛格关闭机器,因为机器会导致大量缫丝工人失业。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行会依然遵循传统,杜绝一切技术革新。只有当现有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或者提议者和出资人都不是行会会员时,才可以采用新技术或新方法。例如,16世纪在矿山中安装畜力或水力提升机的主要原因是矿井过深,人工排水不方便。当时木材短缺,人们为了节省木材,冶炼矿石的时候先用捣矿机将矿石捣碎,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维持生产,避免矿石供应不上。技术成果只有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时,才可能被广泛应用。例如,为了节约粮食人们才使用磨盘,为了节省棉花人们才使用纺车,那些利用技术来节省时间的做法一定是商人所为。从1512年到1520年之间,商人们抱怨萨尔斯堡(Salzburg)的金银矿中使用的有些捣矿机速度不够快,因此必须要用最新的产品替换掉。
直到16世纪初,大多数手工作坊主依然只为了糊口劳作,丝毫没有加快生产速度的想法。然而有几位厌倦了手工作坊缓慢的工作节奏,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Gutenberg)。他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术,替代了以前费力耗时的手工抄写工作和笨重的雕版印刷术。不久之后德国的一些城市成立了大学,商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读书的作用,整个社会对书籍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可以采用传统的办法多雇用一些工人手工抄写,或者多刻一些印刷版,但是古登堡发明的方法更加方便快捷。后来他还发明了铅字筐和铅版,这样书籍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
这种降价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16世纪。古登堡改革了以前沉闷的印刷工具,一夜之间印刷速度就有了飞速提高。在德国宗教改革期间,新的印刷技术通过了考验,这种印刷术广泛流传并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其他人很快也意识到这种新型技术的重大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仿造他的技术,他也并不想刻意隐瞒自己的技术。1500年左右,德国的60个城市里大概有300多个印刷作坊,这些印刷作坊还把印刷技术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印刷领域的那些具有早期资本主义意识的大企业家一如既往地利用一切机会来加快印刷速度。德国美因茨的大企业家约翰内斯·富斯特(Johannes Furst)专门借给古登堡资金用来发明印刷机器,不久之后他又利用法律手段将古登堡的成果据为己有。16世纪初安东·库佰根在纽伦堡开办了一家印刷作坊,该作坊一共有24台印刷机和100名工人,整个作坊进行了分工,一切井然有序。这两位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提高书籍印刷速度能带来巨大的利润。在古登堡时代,一个熟练的印刷工人每天可以印刷300张。16世纪末,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印刷1 000张。到了1700年,每个工人一天要负责印刷3 000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 城市时代:加速的开始(12)
新的印刷技术价格低廉,人们开始广泛使用新技术来复制信息,这样更多的人就能得到第一手消息。16世纪初,第一批传单问世。当时人们利用传单来报导大大小小的新闻,如战争、饥饿、瘟疫、凶杀、暴风雨和其他天气现象、火灾和怪胎。以前的传单上都印着“所有值得关注的事情”这样的字样。1566年起,斯特拉斯堡和巴塞尔开始给传单编号。1609年,随着邮政业务日益增多,第一份周报问世了,它不但报导了商业新闻,而且也报导了各种各样的消息。1650年,莱比锡发行了德语国家的第一份日报,并取名叫《新闻快报》,它激起了人们对新信息的渴望。当时读者对报纸的时效性要求很高,他们总希望能尽快拿到报纸,但对报纸的内容却不太关注。当时人们使用邮车送报纸,送报邮车和客运邮车一模一样,乘客什么时候到达,报纸也什么时候到达。
随着新的媒体信息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其中最大的受益人是马丁·路德。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清楚如何利用印刷品来传播他具有颠覆性的理论和思想。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为了能取得民众的支持,他把宗教改革谈判的结果简化并配上对他有利的神话传说插图,然后印制大量传单发给人民。仅1520年一年马丁·路德就出版了27本手写刊物,累计达900多页,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他一共印制了50万册。1522年起他又印制了大量德文版圣经。面对这样强大的压力天主教不得不退回到原先天主教影响较大的地区。
书籍的印刷加快了技术传播的速度,有了书籍的帮助,乡下人也可以利用新技术更快、更好、更省地从事工农业生产。1556年,乔治·阿格里科拉(Georg Agricolas)所著的《论冶金》中介绍了采矿和冶金业的最新技术。1576年,雅克·贝松(Jacque Besson)在里昂出版的《数字和机械工具博览》一书中用铜版画向人们展示了挖土机、升降机、打桩机、缝纫机、刨床、传送带和机床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人们依然可以参照本书制造工具,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就能够提高生产速度。当然大规模地改变生产模式,提高生产速度还是好几个世纪以后的事情。
本章小结
商人是推动速度的主要因素。他们善于从货币和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促进了社会的全面提速,向其他社会阶层展示了速度的威力。他们还赋予时间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必须性,渐渐人们就沦为了速度的俘虏。法国哲学家维希留曾经说过:“时间并不是在城里产生的,时间是在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人们努力征服距离时产生的。”
。。
第3章 权力时代:快速武器(1)
速度就意味着努力——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势力,通过加快速度可以获得并进而增强和巩固势力。历朝历代具有权力意识的统治者都会借助其武装力量来获得当时最快的速度。统治者很清楚先下手为强的道理,先下手可以成功地攻城略地。同样他们也明白在遭遇强敌时,立刻逃跑,凭借速度也可以拯救自己。为了能迅速对军情作出反应,统治者都使用高效的技术手段,建成装备精良的快速反应部队。反过来,作为对不断加快的速度的反应,各个时代的军队也一直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以期在速度的巨大力量面前能够保护自己。
早在商人之前军人就意识到速度对胜利的重要意义,军人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速度的影子。中世纪中期速度已经成为军队的灵魂。即使研制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新式武器,军队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改良现有技术、武器和手段。当时统治者依然使用罗马时期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在火器被广泛应用到战争领域之前,军事技术人员一直在潜心研究和思索,怎样才能完善现有的军事体系,让现有的武器发挥最大的功效,甚至依然在费尽心思地钻研武器技术。
快速武器的产生和使用
13世纪,英国人对日尔曼人和凯尔特人狩猎时所使用的弓箭进行了改良,并且把它们应用在战争中。加快单一武器的速度并不能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因此必须还要增加武器的数量。人与人或动物对抗时一只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攻打城池时一支弓箭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敌人在射程范围内没有采取任何防备措施,那么弓箭的作用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弓箭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快速穿越距离和射杀敌人两个方面。英国皇帝爱德华一世于1277年发动了进攻威尔士的战争,战争中威尔士士兵使用了长弓,英国士兵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后来爱德华三世在战争中使用了英格兰研制的长达2米的弓箭,并且采用了长90厘米的铁头箭与之相配套。这种长弓的射程达200米,威力可以穿透25厘米厚的木板,最终使英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1327年起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英国长弓第一次在大型战争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战争初期的几场战役中,只要英国军队使用长弓,就必定能大获全胜。英国长弓的射击速度可达12支/分,只要一起放箭,就可以抵挡骑士突围,并且可以成功瓦解敌军的进攻阵型。
后来又发明了弩,它的击发点更靠下,准确度更高,而且弩还可以节省士兵的力气。弩大多应用于防守,尤其多用于防御工事。它的威力更加强大,一般四米长的弩射程可达400米。
这些常规武器的问世标志着速度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性,尤其是火器的问世更加凸现速度的重要。火器不再依靠人类或动物的力量产生速度,化学反应是火器的力量源泉,然后再把这些能量转化为速度。14世纪,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先后研制出了火药,后来人们用火药作为推动子弹的动力,自此人类战争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军事专家通过进一步研究,配置出了威力更强大的火药,它可以产生更大的推力,让子弹的速度变得更快。这样进攻的一方占有很大优势,防守方只能迅速躲开或者马上寻找掩护。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第一批大型火炮,这种新型火炮用直径最大为30厘米的石球当子弹。为了攻陷君士坦丁堡,匈牙利武器专家乌尔班(Urban)为苏丹·默罕默德二世研制出了大型火炮,这种大型火炮的炮筒是由青铜浇铸而成,炮筒长8米,炮膛内径为81厘米。15世纪初发明的斯泰尔火炮也可以使用直径为80厘米的石块当子弹,它可以把重达690公斤的石块以每秒160米的速度发射出去。最初被用来摧毁城墙,但是由于太重,搬运、摆放和调试费时费力,这些重型大炮每天只能发射两到三次。另外石球表面和炮膛的内壁都凹凸不平,会导致摩擦力的产生,不但浪费了大量火药,还会减慢石球的速度,在发射之前炮兵必须用麻布和泥巴把炮膛堵实,而且必须等炮膛晾干后才能发射。即使在中世纪也无法接受这种慢慢悠悠的速度,于是军人们便给这些新式武器起一些绰号来嘲笑它们,例如懒汉大炮或者懒蛋大炮。 。。
第3章 权力时代:快速武器(2)
手持火器问世后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虽然它们坚不可摧,但是每次开火前得先装好火药和子弹,还要用火种和导火线点燃,整个过程复杂、缓慢而且危险。比如遇到大风、天气潮湿或者太紧张等情况,往往可能会导致丧命。基于上述缺点,专家们开始努力研究对此做出改善。虽然经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火器的速度依然是个大问题。当时铅弹的有效射程为30~40米,因此在发射第二枪之前敌人完全有可能冲到面前。此后人们就开始不断尝试解决子弹速度过慢的问题。1594年,威廉·路德维希·拿骚伯爵在一封信中曾经声称根本无法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难题。当时每发射一发子弹至少需要2分钟,这位经验丰富的伯爵自行研制出一套新战术:第一排士兵射击完毕后立即后退装弹,第二排士兵立即上前补位,就像这样一排排先后替换。此阵法中,指挥官用命令来调整军事进攻速度。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 Adolf)在三十年战争中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这种阵法的威力。由于瑞典军队勤奋操练,他们的射击速度突飞猛进,6排瑞典火枪兵连续射击就可以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瑞典军队还派出炮兵来加强火力,他们的大炮装配有3个常规炮筒,这样可以加快装弹速度,每小时可以发射20枚炮弹。
后来军事专家用铁弹代替了石球,进一步提高了大炮的杀伤力。铁弹的尺寸统一,便于准确计算使用多少火药的数量。铁弹表面光滑,在炮膛里和空中遇到的阻力会更小,而且同等体积的铁弹重量是石球的3倍,这样人们就可以缩小炮筒,从而减轻大炮重量以便更利于搬运。由于射击速度的提高,石球撞到城墙后会破碎,然而铁弹却坚不可摧,可以成功地摧毁城墙。
从15世纪开始,火器逐渐在欧洲大陆展示出它的强大威力。1450年,查理七世在百年战争结束时从英国人手中重新夺回了诺曼底;1494年,查理八世把那不勒斯和加埃塔(Gaeta)纳入自己的版图;1504年,马克希米利安皇帝又攻克了库弗施泰因(Kufstein)。这种由木炭、砶石和硫磺混合而成的粉末一次又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它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但是16世纪时火药对于战争成败的作用并不大。当时的射击速度太慢,第一发子弹发射后,敌人很快就会冲到面前,战士根本来不及发射第二发子弹。
随着新式火器的广泛使用,坚固的城市和堡垒很快就失去了原先的防御。高大的城墙失去了以前的防御功能,人们没有了庇护的场所。以前人们总是躲在城墙后或是堡垒中等待敌人射箭完毕后撤退。15世纪后期,小型移动火炮问世,射击速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守城的难度就越来越大了。佛罗伦萨的外交使节意大利历史学家佛郎西斯科·奎齐亚迪尼(Francessco Guicciardini)曾经描述了查理八世1494年使用火炮攻占意大利的情景。“他们把火炮迅速摆在城墙前,射击的间隔时间很短,炮弹毁坏了大片建筑。几个小时内造成的损坏相当于以前好几天造成的。”
不久之后速度便开始在海战中崭露头角。1588年,梅迪纳·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