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造成的损坏相当于以前好几天造成的。”
  不久之后速度便开始在海战中崭露头角。1588年,梅迪纳·西多尼亚(Medina Sidonia)公爵率领西班牙舰队和英国舰队作战,该舰队共有130条战船,3万名船员,号称“无敌舰队”。然而它却败在了指挥官霍华德爵士带领下的英国舰队,最终只有66支战船和1万名船员平安返回。英国皇家海军34条战船一字排开在水面上,占据了很大的面积,海军指挥队伍精悍,在战船上安放了更多的大炮。西班牙战船船体过大、重量大过沉,没有优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英国战船速度快、火力猛,为英国海军增加了胜算。有一名目击者曾经这样描述了战争经过:“英国海军的战舰往来于西班牙战舰之间,他们发射炮弹的速度比对手快一倍。”一位西班牙海军上校吃惊地说:“英军战船紧贴在西班牙战船旁边,他们的火炮更小,装弹的速度也更快。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荷兰人从西班牙舰队的惨痛失败中吸取了教训。1600年,他们开始建造第一艘三桅快速战舰。这种战舰易于操作、吃水浅、行进速度快、火力强劲。1639年10月,荷兰人驾驶着这种战船在肯特(kent)击败了一直强大的西班牙舰队。
  快速武器的防御
  以移动火炮为代表的新式火器问世后,建筑师不得不改变传统设计要塞和城墙的方法。速度的两面性逐渐体现出来了,它既能给人们提供帮助,又会带来巨大的危险;它既是人们苦苦寻觅的良药,又是人们必须防备的病毒之源。首先建筑师用常规方法对城墙和城楼进行加固,还在城墙上架设了火炮,城墙的角楼被设计成圆柱形,这样可以减缓冲击力,角楼下方修建了供搬运火炮所用的道路。在危险位置上建筑师还修建了多边形的箭楼,这样能提高建筑物侧面的防御力。
  意大利人比其他欧洲人更加关注如何防御火器的巨大杀伤力,虽然很多人想出了不同的策略,但是原则上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敌人进攻时,不能让炮弹从水平方向击中城墙。建筑城墙时必须保证至少可以从四面夹击攻城的敌人,另外还要想方设法使城墙遭到破坏时比完整时更难攀登。首先费拉拉(Ferrara)地名,位于意大利北部。——译者注、维罗那(Verona)意大利城市。——译者注和马耳他等地采用了意大利的方法,但是它的缺点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后来维罗那主管防御的工程师米歇尔·撒米尔(Mechele Sanmichel)在古老的堡垒的基础上修建了多边形的塔楼,还在四周不规则地修建了箭楼和角楼,以达到分散敌军军力的目的。另外城墙上还储备了大量石头,当敌人攀登城墙时,守城的士兵可以把石头推下去进行防卫。16世纪时火器的威力大大加强,建筑师也开始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固城墙。丹尼尔·斯派克(Daniel Speckle)是德国最富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他设计的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库尔玛(Colma)、乌尔姆(Ulm)、巴塞尔、维也纳、于利希(Jülich)和斯特拉斯堡等城市。
  本章小结
  虽然使用快速武器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近代初期的武器技术表明,速度并没有广泛存在于军事领域,也仅在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某些领域才可以看到速度的身影。直到18世纪初期这种情况才有了巨大的转变,速度逐渐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4章 工厂时代:快速机器的使用
近代初期,远途贸易商人依然是最推崇速度的人群。教会在宗教改革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允许教民在一定条件下遵从商人的观点。虽然宗教改革后神学家和神父们也开始更多地谈及时间,但他们的目的是教人们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一天。他们要求人们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工作,不能无所事事,还教育基督教徒和新教徒“懒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路德总是强烈谴责那些不学无术的贵族,而称赞辛劳工作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认为工作时就是在对上帝进行礼拜。虽然这种思想无形中延长了人们的劳动时间,但是并没有加快劳动的速度。按照路德的理论,人们对工作时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从一天工作开始到工作结束,其中必须扣除喝酒、玩耍和聊天的时间,人们要工作到太阳落山。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认为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反对浪费时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文章抨击社会中的懒惰现象,他们认为必须谴责那些因贪睡而迟到的人。阿尔伯蒂纳斯(Aegidius Albertinus)曾经主管宣传社会美德的工作,1617年,他愤怒地说道:“有些人整天就是偷懒睡觉,每天他们的睡眠时间都超过七八个小时,原本用来工作的时间在他们的黄粱梦中匆匆逝去。”1889年,约翰内斯·马特休斯(Johannes Mathesius)在他的书中也有过类似的描述:“魔鬼并没有迫使人们劳动当时社会中一些懒惰的仆人认为魔鬼逼迫人类从事劳动。,而是懒惰的人逼迫别人去劳动。”英国的神父则更加卖力,他们教育人们在处理一些日常小事时也要节省时间,这样才能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1726年英国人乔纳森·斯威尔夫特出于对懒惰的不满,义愤填膺地写下了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在书中格列佛不断向小人们建议应该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整个小人国认为格列佛就是上帝,他就是小人国的时间。
  译者后记
  追求速度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和飞跃。速度的身影也见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速度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如此强烈,如此震撼,作者彼德·博沙施特在书中把它称做“速度病毒”。速度病毒无所不在,它的影响涉及所有生活和生产领域:从工厂到家庭,从交通到绘画艺术,从体育运动到建筑艺术。人类社会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人类尽其所能地去研制节省时间的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可供使用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本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当今社会的加速现象进行了描述,发表了其独到的见解。他以古代社会的缓慢为起点,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速度病毒的发展史,向读者描绘了速度病毒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本书涉及农业、工业、军事、建筑、体育、艺术和电子等诸多领域,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展示出其博古通今的才华,令我感到震惊和佩服。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本作品的目的不是对社会中的加速现象进行否定。而是想通过这本书,让读者看到速度的优点和缺点,看到速度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从而,让读者客观面对现代社会中的“追求速度”。
  在本书中文版即将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同学贺莉莹、齐芸和孙维。他们不但承担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还对翻译中的具体译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老师,是他们的培养和教育才使我有机会领略到德语独有的美感。最后,我要由衷感谢湛庐文化各位编辑的辛勤工作,他们解决了重重困难,才使得本书的中译本能与广大读者见面。
  佟文斌
  2009年7月  于北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