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怎么做(坐)无所谓,关键是必须做(坐)得安全,这是职业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条。三国时丢失荆州的关羽,还没等到职业的衰退期,就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了。
职业生涯的五个阶段中,安全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都会遇到各自阶段的安全问题。
建立期最大的安全之敌是生疏。最初进入工作岗位,由于不熟悉,很容易发生事故。要做的就是熟悉业务,提高技能,认识岗位的风险,了解具体的漏洞在哪里,适应工作环境。
职业中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疲倦感。任何有意思的工作,做时间久了都会出现厌倦的感觉。有人甚至“干一行,恨一行”。尤其是干了5年10年后;工作的环境、职位、业务范围没有太大变化,更容易出现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烦躁的心理状态。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处于职业中期的很多人经受不起错误的打击,面对受到的惩罚,挫折感更强,工作泄气。这个时候,事故便会乘虚而入。职业中期的人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进取心,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管理者应该有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使工作的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有前景,帮助工作中这部分中坚力量保持稳定的情绪。
处于职业后期的人的进取心不再强烈,考虑最多的是“维持”,维持目前的职位和收入水平,“挺到”退休算了,希望有一个压力较轻的工作,正像强弩之末。职业后期中人绝不是企业的消极力量。因为,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安全地走到现在,都有自己的体会心得。这是企业的一笔财富,可以让他们担当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让他们个人的安全经验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岗位收获。
企业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安全管理,要引导员工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职业阶梯,更是职业生涯的坚实底线,是晋升和保住饭碗的前提条件。
5,绩效考评要强调安全责任
安全管理不能没有考评,除了还没成型的小作坊,尚没有见到过不考评安全的企业,这表明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都很重视。只是考核方式不同,有的年初缴纳风险抵押金,年末没出事故双倍返还;还有的半年一次、季度一次或者月度一次安全大检查,检查不合格扣奖金。总之,上下下下,没少花时间费精力。各个企业都认识到,考评是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于是,认认真真,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你也不妨对照自己所在的企业,是不是把安全考核当做每年的例行公事,每年下发同样的通知,用同样的检查方式,得出每年大同小异的检查结论?事实上,多数企业的情形的确如此。企业内部对安全生产喊得多,对安全考核讲得少,宣传不到位,贯彻起来就得不到全面的支持和理解。安全考核成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文件履行,安全检查成了机关人员另外一种形式的到基层或兄弟单位探亲访友活动,安全考评的实际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山里狼群出没,狼国兴旺,是因为狼王推行绩效考核,业绩与晚餐直接挂钩的结果。狼们为了吃饱肚子,捕猎都很努力。于是,生产出现了剩余,在狼王那里,捕猎业绩考核就不再重要。有些狼偷懒,狼王不再计较,可是狼们却相互攀比,最后每个狼的考核分都差不多,差距很小。犯了错的狼也不在乎:“爱扣就扣去。”考核失去了效用,业绩普遍下滑。狼王又开始对考核重视起来,但狼国的经理们已经习惯于走过场,考核过程当中,就尽可能地照顾情绪,平衡各方利益。哪个狼考核坚持原则,就会受到群狼的抵触,从而,绩效考核的氛围缺失殆尽。结果,狼国闹饥荒,狼丁不再兴旺。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7)
据说,这就是你现在很少能够见到狼的原因。
安全考评现在已经成为影响各个企业安全业绩的最重要的一环,可不少企业安全考评随意性比较大。我曾经看到国内某个著名企业制定的一套安全管理系统文件,洋洋洒洒十几万字,装满了整整一个档案袋,里面规定的基本程序看上去科学而又规范,但是,考评在里面只是一项条款,仅区区百十字。一整套的科学管理程序需要考评来帮助落实的时候,可由于考评本身没有确实严密的制度安排,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考评随意性。尽管在奖金收入等利益上动了真格,但是,考核的目的不正确,不是为了有效激励,而是把划分等级作为考核的终极任务,再加上考核的形式不公开,掌握标准不公正,结果争议很大,反而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
如何考评才能科学有效,有一种方法叫绩效测量和监测。这个方法是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中政府、雇主及员工组织三方代表共同做出的,已经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绩效测量和监测,看上去只是对传统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检查考核换了种说法,其实大不一样。传统安全考核是结果导向,仅考核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等指标季度年度是否超标,而绩效测量不但测量安全活动的结果,还重点监测安全生产的过程,判断整个流程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过程管理是绩效测量的先进之处。因为,结果安全并不一定代表状态安全。就像汽车的刹车不灵是一种不安全状态,如果在年底12月31日刹车已经不灵,但还没出现车祸,被评为安全标兵,但他次年必然会出现事故,这样的结果看上去很荒唐。这类考核,我们见到很多,有些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大会刚刚开过,刚刚捧回安全生产管理优胜单位、先进单位、标杆单位等等一类荣誉的企业分支机构,转眼之间就有大祸发生。荒唐至极的是,事故的苗头在该机构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兵标杆优胜单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绩效测量更像江河水库中水位的标尺,随时呈现水位的安全状态,达到什么水位预警,什么水位泄洪,一目了然。
在绩效测量操作中,首先应该明白安全考评的目的,确定企业的安全方针和目标是否得到实施,风险是否得到控制。绩效测量,重点监测各项具体计划、绩效标准和目标是否实现;系统检查各项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流程的安全合理性;全面监测厂房、车间、场地等作业环境和设备状态;对员工实施健康监护,以确定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安全考评的结论包括三个方面:安全绩效的反馈信息;日常的危害辨识、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的信息;为改进危害辨识、危险控制,并为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政策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再以煤炭行业为例。山西省阳泉煤矿集团的高招儿是,用“安全信用”衡量员工的安全状态。集团给每个井下工人建立个人技能安全账户,每月将安全奖金和岗位技能奖金从职工工资中暂扣,直接注入个人安全技能账户;逐月考核职工的安全状况、违章情况,开展岗位操作和安全技能训练月月测试,逐月公示。如无违章,岗位操作和安全技能训练考试成绩合格,则在年底将账户金额全部兑现给本人;如果出现个人违章的,视情节轻重;按比例扣除累计到当月的自主保安工资和安全奖金。个人技能安全账户里的金额多少,代表了员工的“安全信用”水平。当然,实践中暴露出的新的问题值得研究:账户累计金额越多压力越大,年低全部兑现后变成空账户,职工会不会马上就没有了安全压力;账户中是否应该维持一定的金额,实行有限兑现。
绩效测量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是以个人、岗位为基础,考评整个组织的安全绩效。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如果考评能够改善企业的安全绩效,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安全责任明确;人力资源和财务方面的保证;内外部绩效测量和监测利益的超脱性;制度完善、流程改进、奖勤罚懒等措施的跟进。我们不能“为了考评而考评”,要始终不忘考评的改善安全绩效的目的。如果企业规模小,工序不复杂,考评也可以简化。其他公司其他行业的考评细则能不能为我所用,要看适合不适合,很多时候应该是学习精神而非细则。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8)
要认识到,安全考评不是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安全管理部门的专利,而应该是各级管理者的常规武器。考评的标准出台以后,专业的管理部门就应该对考评者和被考评者进行辅导,让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一工具考评。要把业绩考核和素质评价、状态评价结合起来,使安全状态评价贯穿于考评工作的始终。业绩考核应该落实到每周或者每月,不能等到年底算总账,安全素质评价却可以每年一次。上级主管、人力资源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业绩、状态评价、素质评价中要担负起不同的职能。考核把这项人力资源管理和安全管理有机有效地糅合在一起,当然;考评必须做到程序化、制度化、经常化,企业的平稳运行才能实现。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1)
1,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诸位可有这样的经历,哥儿几个凑在一起刚开始议论某人,某人就进来了。有人说,邪门了。还有人说,这是“说曹操,曹操到”。
再有,单位里一些女员工上班时间刚抽空出去买点菜,正赶上查岗,她们前脚走领导后脚就进来了:“婆婆妈妈的,整天不好好上班,又跑到哪去了?”结果,给领导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有些人在夫妻之外有了相好,陪情人去吃饭、上歌厅、进商场,越是害怕熟人看见,就越会遇到熟人。邪门了。这就叫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类“邪门”的事经历多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我们这些搞安全管理的有一种职业病,只要情绪烦躁,心情无端的不好,立即就会浮想联翩:上次安全检查时,甲车间的两台刨床漏掉了,莫非要出事?前些天,上技术措施时,忘了隔离带,莫非要出事?这一阵儿,动力分厂的记录太完美,没有深究,莫非要出事……担心的结果就是:“如果某件坏事可能会发生,它就会发生。”
我们搞安全时间比较长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开玩笑:莫非,莫非,都是“莫非”惹的祸。
真巧,世上还真有墨菲这个人。他的全名叫爱德华·墨菲,是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在1949年开的一个玩笑,他认定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打趣:“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这位同仁去做就一定会弄糟。”真是“乌鸦嘴”。后来,这句话流传很广,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被称为墨菲定律,或者叫墨菲法则:其一,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其二,凡有可能搞错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机。其三,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其四,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通常的一个规律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用数理统计、概率论可以对墨菲定律做出解释。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或有某人按照错误的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再说明白点,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
有个修理工在洗车槽上给汽车换机油,在给第一辆车换好机油后,槽面溅上了一些废油,他就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接着,又给第二辆车换机油,加好机油后,槽面溅上的废油增多,他再次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等到第三辆车换好机油再这样做的时候,他就没有好运气了,车子一发动就下滑,翻到一边。车辆受损,人也受伤。
轮胎遇油会打滑,何况是机油,最后肯定要出事故。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安全态度,我们一定要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所认识,我们一定要有效地避免事故。这就是墨菲定律对我们的安全管理的价值体现。
人们为什么会迷信?就是因为感觉到无能为力,无助才会迷信。过年放炮,最早是为了驱除年魔。现在,很多工程开工之前也放炮。炮是不是响,该有多少响,放炮中间不能灭火等等,似乎都成为“预示”该工程的吉凶之兆。一些管理者对工程开工仪式上放炮的关心程度,超过了工程安全本身。有的企业事故频发,老厂长因之入狱。新厂长上任以后不是首先考虑消除隐患,而是请来神仙塑像,每天上班时烧香磕头,祈求神的保佑。一些员工认为“人的命,天注定”,遇到事故,首先想到的竟是命运中本该有此劫难。墨菲定律则科学地说明,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事故发生背后有人为的原因,有工作的差错,有侥幸的心理,凡此种种,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2)
“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句话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消极的人,心理素质差的人,会把墨菲定律作为借口,感到无能为力,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只好等待事故的发生。这不是强者的态度,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心态则是,对待“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的判断,既看到可怕的结果,更看到它的前提“可能出错”。为什么可能出错?是因为在前期人们已经做错。如果不出错,事故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避免的办法就要紧紧抓住“可能出错”不放。变被动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的主动管理,做好每一个细节,消除发生事故的诱因,坚决不出错,这样一来,墨菲所说到的结果就没有了前提。
造成墨菲所说的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很小,但这个很小的可能性却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墨菲定律给我的启示是,不能忽视概率小的危险,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麻痹大意必然会痛悔终生。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任何一件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力求符合安全标准。多么宏伟的工程也要做好点滴的细节。摩托罗拉、联合信号、通用电器这些世界著名公司,都把着眼点放在了9999%以后。为什么?因为9999%的标准太宽松。要保证质量、不出事故,必须把标准定得比9999%更高。世界航天业曾长期把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达到9999%作为目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但由于零部件数以万计,累积的风险概率便会增大,火箭发射失败的事故仍然频繁出现。
我们要编织安全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安全管理必须严密,严密到不能漏过任何细微的隐患,哪怕万分之一也不行。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严密防范“万一”,这也是墨菲定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向美、德、日学习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拿来主义开始的。当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导设立特区的目的主要在两个方面: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知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吸纳国外资本源源不断地流进来,中国的企业也在这股潮流当中接触学习到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知识。我们现在所通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过去是从没有过的。
企业的安全管理也在走这条路。我们的安全管理过去更多的是经验成分,科学成分较少。国外在安全管理上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引进来,以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知识,已成为挡不住的潮流,这股潮流也带动了国内企业迅速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靠拢。
在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方面,有两种较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国外的那一套不顶用;另外一种认为国外的东西就是好,国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为什么会有“国外的那一套不顶用”的说法,是因为,国外有很多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式,在国外的企业很管用,我们的一些企业见到好,立即照搬,却没有消化吸收,还没来得及等它显灵,看到更好的又换了一套。昨天刚刚搞完安全动作写实,还没来得及规范操作动作,就嫌弃它没有效用,今天又换上人机环境匹配。钱没有少花,安全管理部门也忙得颠三倒四,只能限于狗熊掰苞米的状态,结果,再好的方案也不顶用。
而第二种认识虽然认为国外的“那一套”就是好,却仅仅是把自己原有的管理方法贴上了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标签。虽然用的还是传统管理的招儿,安全工作碰巧搞得好或者碰巧没事故,在会上介绍经验时,总要说我们学习国际上什么什么模式,用了很多英文字母,一大堆的技术术语,搞得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都听不明白,晕头转向,只知道人家的管理就是国际化,就是到位。
这两种做法都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拿来主义。有感于这种情况,有人在大会上发言,坚决反对拿来主义。可是,这位反对者连真正的拿来主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就开始反对了。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3)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发明——
传说,鲁迅有个朋友是个有志气的穷小子,继承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处理呢?小伙子有志气,不愿被这宅子旧主人的东西玷污了,鲁迅便用方言骂他“孱头”;小伙子勃然大怒,要放把火烧光,鲁迅再骂“混蛋”;小伙子决定全盘接受,大吸存留的鸦片,鲁迅气急,更加大骂“废物”。小伙子没辙,让鲁迅支招。鲁迅上前耳语“拿来主义”,应该如何如何。小伙子开始占有、挑选:鱼翅有营养不扔,吃掉;鸦片也不扔,送到药房治病用;还有一群姨太太,不能有试用期,不能搞留岗察看那一套,总之,不能看到眼馋自己留用,打发她们走就是了。
按照鲁迅的说法,对待外国的经验,“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