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人要靠恩威德-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百里奚为例,在他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

第一章 三大法宝(11)
作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光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还远远不够,并且,光会任“贤”还不够,除此之外,还要会用“闲”。
  前面我们讲到过“初级木桶理论”和“中级木桶理论”,说的是管理者一要以德“德育”被管理者,使每块木板都要变长,二是管理者要以德“粘合”被管理者,使每块木板都紧紧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这里,要给你讲讲北京老张的“高级木桶理论”。
  在管理者身边聚集着大量的木头,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适合作木桶,这就需要管理者因才施用:
  对于适合做木桶的,就让他去做木桶;
  对于栋梁之才,要委以大任;
  对于适合做扁担的,就让他去挑水;
  对于有疤的和不成材的,就让他做木柴去烧火。
  “高级木桶理论” 的第一层含义是,对于管理者而言,任何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因而任何人也都是有用之材。
  “高级木桶理论”的第二层含义是,管理者要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即,“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如,胆小的人让他去站岗,一有情况他就会大喊大叫;胆大的人让他去敢死队,一听到号令就奋不顾身。如果反过来用人那就坏菜了:让胆大的人去站岗,敌人来了,他去奋不顾身地孤身一人与之搏斗,同时也置整个组织的安危于不顾;让胆小的人去敢死队,枪声一响他先拉裤裆里了。
  运用“高级木桶理论”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关羽义字为重,诸葛亮令其去守华容道,既不露声色地放走了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又乐得送关羽一个人情,让他一辈子感激自己的不杀之恩;孟尝君养了一些鸡鸣狗盗之徒,在关键时刻,学几声狗吠和鸡叫却救了自己的命。
  同时,不运用“高级木桶理论”的失败案例也比比皆是。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称霸之后功成身退去经商,他生有三个儿子,老大勤俭踏实;老二精于商道;老三花花公子。有一次,老二去楚国经商得罪入狱,范蠡就准备让三儿子去楚国营救老二。老大听说后找到范蠡说,老三整天提笼架鸟,这么重要的事让他去办,自己觉着脸面上挂不住。范蠡说:“老大你知道什么叫花花公子吗?所谓花花公子,就是舍得花钱、舍得花心思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比如泡妞儿啊,斗鸡什么的。所以,花花公子比老实巴交的本分人更讨女人喜欢,并且在关键的时候由于他敢想敢干也能办成大事。现在我让老三去救老二,看中的就是他花钱不眨眼的品性。可你不行,你平日里节俭惯了,花钱会心疼,会舍不得。”老大一听急忙表白,说,花钱谁不会呀?只要老爸吩咐,自己照办就是了。范蠡拗不过,就对老大说,你带上若干银子,去楚国找某某某,就说老二不罪入狱,自己来楚国看看他,带了太多的银子不方便,先寄存在贵处。
  老大到楚国后就照办了。这位某某某是楚国的重臣,收下银子后,他连夜进宫,对楚王说:“臣夜观天象,似有不祥之兆,大王应马上大赦天下,以感动上天,避祸驱凶”。第二天,楚王大赦天下,老二无罪释放。
  老大这时候就寻思:我昨天刚到楚国,老二今天就遇到了大赦,那白花花的银子岂不是白花了?如果自己既救出了老二又省下了银子,岂不是更会被老爸高看一眼?于是他来到某某某家,说自己要离开楚国回家了,来取寄存在这里的东西。可是,老大前脚带着银子刚出门,某某某后脚就又来到宫中,对楚王说:“有一个越国的罪犯,居然向我行贿要求赦免他,对这种辱我楚国声誉之徒,大王一定要加以重罚。”结果,老大和老二还没走出多远就被追兵赶上,老二被抓回去砍了头。
  由于范蠡用人不当,为了照顾老大的面子,结果却丢掉了老二的脑袋。类似的案例还有《失街亭》,本来马谡只善于纸上谈兵,作个参谋最合适不过,可诸葛亮却让他去当把守街亭要地的“一把手”,最后不得不捏着满把的汗唱上一出《空城计》,幸亏司马懿投鼠忌器放了自己一马,不然早就一命呜呼、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相生相克(1)
在管理活动中,恩、威、德绝不是割裂地独立存在的,它们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相辅相承、相生相克。但与此同时,恩、威、德又不是并列排列的,就实现管理目标而言,德是基础、恩是关键、威是保障,因此,尽管三者都是手段,但在更多的时候,威对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更为直接,因而也就具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本章中,我们将以威为枢纽来探讨恩、威、德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恩能生威亦能损威,另一方面,威能保障施恩又能使恩的效能受到削弱。与此同时,恩和威的实际运用,又必须要以德为基础,在德的架构内来运行。
  在管理活动中,你可以用胡萝卜鼓励人们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但又不能给得太多,给太多他就可以和你一样,让别人去干他想干的事情去了。比如,把你从管理者的位子上拉下来,或者干脆结果了你的小命儿。你可以用大棒惩罚和防止人们去做你不希望他们去做的事,并保证公平分配的原则得以落实,但如果你用大棒来乱分胡萝卜,“杀贫济富”,或者“杀富济懒”的话,你想杀的人就可能夺了你的大棒杀你而自济。
  呵呵,像和尚念经,太抽象了是吧?那我们就换一种比较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管人比作是治水的话,那么:
  恩就是必要的落差对水所产生的引力,没有利益的牵引水就不会流动。
  威就是两侧堤岸的强制力,失去了堤岸的约束水将会四处漫溢。
  德则是河床的承载力,没有了河床做基础也就无从构成一条大河的管理体系。从此种意义上说,河床是大河的第三条堤坝。
  谈到河就不能不谈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堵截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大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在人们看来,鲧无疑是愚蠢的,而禹的治水方法是十分高明的。其实,把管人比做治水并不是北京老张的原创,古人就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在管理活动中,有时并不具备“决之使导”的条件,而是需要一言九鼎的权威。
  有兄弟三人去野外射雁,刚巧有一队大雁飞过来;于是,老大说射下大雁来要红烧,老二说要清蒸,老三说要烤着吃。兄弟三人争论不休的时候,大雁却早就飞走了。当意见不统一而又急需要做出决断时,就要求管理者当机立断,否则鸡一嘴鸭一嘴地争吵不止,就会错过最佳的决策时机。这就像大河流经平坦的沙漠或平原,当落差不足时就需要高筑堤坝,而绝不能听任流水毫无目的地漫溢。
  所以,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著名原则——不争论!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 开封属黄河中下游地区,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后,黄河进入了广阔的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流速降低,从中上游黄土高原上带来的巨量泥沙,至此便大量沉积下来。到了开封境内,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据统计,每年大约有3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使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开封河段已逐步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漫步在开封以北约10公里处著名的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高出两岸的地面3米到5米。大堤北边的黄河在奔流,大堤南边的村庄、树木、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连那高大的杨树梢,也比不上大堤高。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已经几度被深埋,如今的开封市地下已淹埋了自汉唐至今的7个城市,形成了“城摞城”奇观。

第二章 相生相克(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开展治黄行动,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已实现55年伏秋大汛未决口的伟大成就。每到汛期,开封军民都要奋战在黄河大堤上严防死守,让大堤同河床赛跑,以确保古都安全。这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两条大堤,毕竟像是两条结实的绳索,牢牢地缚住了黄河这条暴虐的苍龙。
  我国古代的帝王把管理臣下称作“驭臣之术”,于是,臣子们就是马匹,恩就是草料,威就是鞭子和缰绳,德就是骑马者与马之间的情感交流。显而易见,要做一名驭马的高手,就必须要草料、鞭子和情感综合运用,否则马就会成为不听使唤的野马。
  第一节 大恩大德,生威亦损威
  狗说:被肉包子打在身上的滋味儿,
  比大棒可爽多了。
  1成也是恩,败也是恩
  恩之所以能够生威,其关键点是因为所施之恩并非机要,否则,被管理者就可以反客为主。因此,只要管理者牢牢地把机要握于自己手中,客就还是客,主就永远是主。
  不要把鱼鹰喂得太饱
  有一种鸟叫作鸬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鹰。渔人们用鱼鹰抓鱼,但在抓鱼之前是绝不会把鱼鹰喂得太饱的,因为吃饱了它就不再抓鱼了。可是,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出去捕鱼时,渔人们也要经常给鱼鹰喂一些鱼的下脚料以维持它必要的体力;如果有一天鱼鹰捉到的鱼特别多,渔人也会很高兴地给它一两条整鱼吃,以此勾引鱼鹰更大的兴趣,调动它们抓更多鱼的积极性。还有,在鱼鹰抓鱼之前,渔人们会先给它脖子上套个环儿,若不然,它一抓到鱼就会自己吞进肚子里了。
  你看,放个鱼鹰都这么难,当个领导去管人,你以为容易吗?!所以,我们不要一看见人家当领导就羡慕、就眼红,光看见人家吃香的、喝辣的,有车坐了,要知道,人家这可是一项要求十分精密的技术活儿啊!
  也许是受了渔人的启发,一些人贩子们便也买来几个女子放起“人鹰”来了:人贩子把“人鹰”卖给一些瞎子、瘸子、疯子、傻子之类娶媳妇困难的人家,然后拿着一笔不小的收入一走了之。过不了几日,“人鹰”也会从婆家突然失踪,飞回人贩子那里去领“一两条整鱼”吃了。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不光是过去放“人鹰”的人贩子,现在的一些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也都十分熟谙放鱼鹰之道:
  先是招聘大批的业务员——鱼鹰;
  然后进行业务培训——练习捕鱼;
  为他们提供微薄的底薪——鱼的下脚料;
  规定百分之几的提成——一两条整鱼;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给鱼鹰脖子上套环儿,防止他们把鱼吞进肚子里。
  但是,放鱼鹰也是有风险的:
  当规章制度不健全时,业务员也可能会侵吞销售款。这就像是脖子上的环儿太松,鱼鹰可以偷偷吞下捕到的鱼一样。
  业务员们也可能会跳槽,因为别的渔人会给更多的整条鱼吃。
  如果鱼鹰本事大了,还可能会飞走单干……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呢?其基本原则是“圆环要扎好,不要喂太饱”。
  俗话说,吃谁向谁,这说的是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为人家办事的道理。
  在电视剧《暴雨梨花》中,尔老板身边有个贴身家奴“馒头叔”,就是因为在他穷困潦倒快要饿死的时候,尔老板给了他一个馒头救了他的命,他就甘愿对尔老板忠心耿耿甚至不惜为他去杀人。当然,这样的例子稍显极端,当属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报恩情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相生相克(3)
但是,被管理者并不都像“馒头叔”那样知道感恩和回报,胡戈和陈凯歌不就“合作”拍摄了一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吗?让我们再看看历史上那些个打呀、杀呀的血案,不也大多是由“一个馒头”引发的吗?人们谁都想做那个给别人馒头吃的“尔老板”,不想做那个为了一个馒头为别人去杀人的“馒头叔”,谁都想做“主”而不甘于作“客”,所以就打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大旗。于是,《三十六计》中也就专门为被管理者支了一招,叫作“反客为主”。
  “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
  所谓机要,就是权柄、刀柄,是权力之所系。作为管理者,绝不能授人以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恩之所以能够生威,其关键点是因为所施之恩并非机要,只要管理者牢牢地把机要握于自己手中,客就还是客,主就永远是主。
  大清之初,著名政治家孝庄太后广布恩泽,不但以身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就连给她梳过头的奴才也都封了爵,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没攒下金,没攒下银,唯独攒下了人心哪”。后来三藩叛乱,察哈尔王趁火打劫,以勤王的名义举兵逼宫,在康熙无兵可调、社稷危亡之时,孝庄太皇太后请那些受过恩惠的奴才们喝茶。
  孝庄道:“三藩作乱,察哈尔王又兵临城下,我今天把大家请来喝茶,是想借你们的家丁、门客们一用,以组成一支虎狼之师。如果同意呢,明天午时就让你们的家丁到午门外集合,如果不同意呢,喝完这杯茶大家就请各自回家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吧!”
  短短几句话,使得那些奴才们无不胆战心惊,如果借家丁给孝庄,就可以使孝庄欠他们一个人情,以便今后捞取更大的恩惠,如果不借,不但城破之后富贵不保,而且很可能因此激怒孝庄,也许等不到叛军破城,喝完茶之后就会面临被抄家之祸。在权衡利弊之后,大家齐声应允,把家丁们派出去交由周培公和图海指挥,大破察哈尔王,从而为稳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薪不尽,火不灭
  蒲松龄的小说《狼》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屠户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吃完了刚才扔给他的骨头又跟上来。如此反复数次,担子里的骨头已经扔完了,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屠户到现在才明白,原来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是用来迷惑自己的呀!

第二章 相生相克(4)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人的愿望永无止境。就像蒲松龄小说中的狼一样,人越是因为害怕而投以骨头,狼就越是贪得无厌,这是大恩损威的根源所在。
  在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为什么最后会让秦国统统收拾掉?如果说秦国是狼的话,六国以地事秦就等于是投狼以骨头!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说的是对于贪得无厌的人不可总是一味施恩从而丧失威势的道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是探讨狗咬不咬人的问题。狗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它心里有两种情绪:一是恐惧,二是愤怒。恐惧那是因为人可以给它骨头也可以收回已经给它的骨头,甚至还可能用打狗棍把它驱逐出门让它成为野狗而永远得不到骨头;愤怒那是因为人对狗太过骄纵,只知道给骨头、不知道收回骨头,于是,当狗的过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它就会对主人产生愤怒。当愤怒多于恐惧的时候,狗就会咬人;当恐惧大大多于愤怒的时候,狗就会向主人摇尾巴或夹着尾巴溜掉;当愤怒和恐惧旗鼓相当的时候,它就会呲着牙和人对峙。
  也许,把被管理者比作狗有些不敬,但话糙理不糙。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既不能让狗溜掉,也不能让它扑上来咬人,而应该让它对人永远心存敬畏、忠诚地为人看家守院。
  春秋末年,周王孱弱、礼崩乐坏。一次,周平王准备免去郑庄公朝庭卿士的职务,打算让虢公忌父取而代之。不想这事走漏了风声,于是郑庄公跑到周平王面前以辞职为名相要挟,周平王不但没借机扬威,反而把自己的儿子太子狐送到郑国做抵押,以此保证不免郑庄公的卿士之职。太子做人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使得周王朝的权威和脸面荡然无存。而郑庄公以臣子而质压君主的儿子,与狗咬人又有何异?
  那么,郑庄公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