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互信互赖稍有变化,立即由归属感退回到依附感,这才是中国人随机应变、因时制宜的表现。    
    


序言前言(4)

    (八)认为中国人不容许有不同的意见,不喜欢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许多在台湾居住很久、对中国人相当熟悉的西方人,都指出中国人缺乏讨论的习惯,不可以彼此说出不同的意见,几乎一讨论就吵架,弄得不欢而散。    
    实际上,中国人很希望听取不同的意见,认为忠言必然逆耳,不同的意见才能够集思广益,找到更好的方案。只不过中国人不喜欢公开的辩论,或者在讨论的时候出现不一样的主张。中国人比较喜欢在私下单独说出不同的意见,而且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乐于接受。会前、会后比较容易沟通,开会的时候反而很不容易沟通。    
    (九)认为中国式管理只能适用于秩序井然、高度稳定的社会,不适用于快速变迁的情境    
    事实上中国式管理的源头是《易经》,而《易经》原本叫做《变经》,完全在探讨掌握变化的道理。后来由于“变有百分之八十是不好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才是良好的”,才把《变经》改名为《易经》,希望大家不要为变而变,一心求变,以免越变越糟。中国人在求新求变之外,找出不易的道理,发展出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不幸的是,近代中国人大多搞不懂,因而导致了西方人的误解。中国式管理的应变能力,实在不容置疑。    
    (十)认为中国人把过错推给别人,不喜欢由自己来负责    
    不错,从表现上看,中国人确实如此。实际上中国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只不过是保住自己的面子,表面上抵挡一下。暗地里、私底下自己检讨、好好改进,才是实质上的自我反省。真正的责任,到最后应该谁负责就由谁负责,谁也推不掉。先在表面上推一下,对自己人也比较好交代,至少不公开连累家人,结果如何是以后的事情。这种虚推实反省的做法,也是阴阳互动的易经道理。    
    怎样帮助西方人明白中国式管理?    
    1.自己先做比较深入的了解以避免误导    
    西方人常常透过中国人来了解中国式管理,这原本是正常有效的途径。事实上能够和西方人沟通的中国人,经常以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式管理,形成十分严重的误导。    
    2.中西双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必须慎为明辨并妥为运用    
    西方人常以二分法来思考,习惯二选一的应用。中国人常以三分法来把二看成三,用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最好先搞清楚,再来说明中国式管理。    
    3.深一层思索中国人的道理才能明白原本的用意    
    中国人的道理,必须经过深一层的思虑,才有办法知其所以然。一般人只看表面,便直接下断语,实在十分危险,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误导外国人。    
    三、研究具有华人特性管理学的时代意义    
    中国人相信风水,认为地脉、山势、水流等环境,会决定人们的吉凶祸福。而且风水轮流转,兴盛一段时期之后,就会衰落。然后再经过若干时间,又再度兴旺起来。    
    依据中国历史记载,大约每隔700年,中华民族就会出现一次大兴盛的繁荣景象,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宏大。    
    第一次在公元前8世纪,那时候周朝的天子向外分封很多诸侯。这些诸侯共同拥戴周朝王室,达成了封建的统一。周公摄政7年,建立了很多美好的制度,使周朝成为当时华夏之光的代表,是有史以来首度繁荣的盛世。    
    第二次在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刘彻,把封建的统一改变为郡县的统一,并且采取强硬的态度,对付时常入侵的匈奴,使大汉声威远播,成为十分强盛的帝国。    
    第三次在公元7世纪,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造成大唐帝国的盛世,国力雄厚,当时独步亚洲。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更是闻名于世。唐代的律令不但集前代之大成,而且成为东亚诸国法典的根本,当时的非汉族社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四次在公元14世纪,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十余年间,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恢复中华王朝。其创业之艰难、胜利之快速,在中国历史中,仅有这一次。他以家族道德为中心,再兴汉族,造成汉族的中兴大业。    
    从以上四度大兴盛的间隔,可以算出每700年一次,也就是风水轮流转,每700年一转,史有明证。    
    公元14世纪,再加700年,正好是21世纪。当我们听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时候,会不会想起以上的史实,认为是一种统计上的推算呢?    
    


序言前言(5)

    中国和西方不同,西方人开始时为希腊人,转而为罗马人,然后为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各有不同的国家。中国则自周朝以来到现在,一直是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每一波的兴盛,都是依据同一的和平精神和一致的管理大道。    
    周朝由一个中央的周室制定制度,然后向全国各地的诸侯去推行。如果不能获得诸侯共同的拥戴,哪里能够达成封建的统一?后来西周式微,诸侯不听话,周朝解体,中国就衰落了。    
    秦朝起而统一,由于偏离了和平精神和修、齐、治、平的管理大道,并没有造成太平盛世。汉朝继起,重振和平精神与修平大道,这才大为兴盛。唐朝和明朝,也都重视和平与修、齐、治、平的管理,振衰为盛。    
    可见中国式管理,是造成中国兴盛和衰落的主要原因。应用得合理有效,即造成诸如西周、汉朝、唐朝和明代的兴盛;应用得有所偏差或效果不佳,也带来许多时期的衰落。不过起落的周期,相当明显地以700年为区隔,证明应用得是否合理有效,和时势的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1世纪的主要趋势,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快速的全球化。而且无可置疑的以西方的硬件作为全球化的表征,凡是看得见的部分,几乎已经按照西方的意图,来加以统一。但是,21世纪的另一种主要趋势,则是纷纷兴起的本土化意识。造成一方面要求全球化、另一方面却重视本土化的分歧与矛盾。换句话说,当前全球化的最大阻碍,乃是西方的软件设计,不像硬件部分那样容易为全球所接受。问题出在看不见的部分,使得西方的意图,难以统一全世界。    
    中国人的阴阳文化,认为有阴即有阳,两者虽属矛盾,却可以化解而不必冲突、对立、分裂。中国人一向明白:没有矛盾,不可能起变化;而没有变化,根本不能够进步。全球化和本土化看似矛盾,却可以同时兼顾并重。全球化是大同,而本土化则是小异。中国式管理以世界大同为目标,实际上尊重各地区的小异。世界大同即为世界大同小异,而非世界完全一同。中国500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完全百分之百的统一过,因为中国人的包容性,表现在尊重并包容少数的小异。    
    西方人崇拜英雄,采取强势的英雄式领导,却号称为民主。中国人并不崇拜英雄,任何强势的英雄式领导,不久就被推翻而宣告失败,却被界定为不民主的专制。    
    中国人倡导圣贤式的领导,大家钦仰圣贤的高明、博厚和仁爱,才自动自发地拥戴他。表面上看起来,圣贤高高在上,好像十分具有权威性,实际上圣贤若是不能亲民爱物,群众就会唾弃他,再也得不到大家的拥护。500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用不着西方式的制衡,照样可以改朝换代,把不满意的人推下去。各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必刻意求同。    
    现代西方人看见中国科技落后,生活穷苦,便以为中国样样不如西方,应该全盘西化,才能实现现代化。但是回想四五百年以前,中国有一段相当久远的时期,科技领先欧洲。难道中国人首先发明火药,只把它做爆竹,供人玩乐是不对的,而欧洲人把它用来制成杀人的枪弹反而是正确的吗?中国人认为,科技应该用在对人类有利的地方,才能造福人类,不能够用科技来发展对人类有害的武器,伤天害理。到今天为止,这仍然是科技界应该重视的人道精神。    
    不过,现在中国人由于饱受科技落后的痛苦,已经认真地学习,加强科技研究。据估计,到了2050年左右,中国人的科技又将领先全世界。到时候全球科技更为发达,如果不能发挥中国式管理修己安人的王道精神,恐怕人类死于科技、被高度发达的科技所毁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人类发展科技,却又死于科技,果真自作自受。科技持续发展,已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继续采取西方的作风,认为科技的研究是中性的,不涉及道德的善恶,为了追求利润,只要合法就不必受到什么限制,那么科技的发展,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势必威胁人类的生存。更加可怕的,则是竞争的剧烈,使得人类的思考充满“一时性”,只要有短暂的领先,即马上投入市场,以求先把钱赚到手,不理会将来可能产生的后遗症。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许多未经细心验证、缺乏长期测试的言论和产品大量出现,不但造成身心的危害,而且严重地动摇了原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安定和谐极为不利。这时候只有中国式管理,把管理和伦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拯救人类,造成世界的繁荣美景,请大家拭目以待。    
    21世纪的主流价值,不应该放在精良的武器上,否则人类即将毁灭;也不可能寄望于科技的发达,不然的话,人类也同样面临毁灭的厄运。    
    21世纪应该以文化为重点,把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文化兼容并蓄,彼此兼顾并重,而中国式管理,足以承担这样的重大责任。


序言本书重点

    1.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2.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合理应用以求圆通。    
    3.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    
    4.寓人治于法治,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5.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    
    6.抱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    
    7.发展事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使命,立业才有价值。    
    8.计划的目的,在于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9.组织的功能,在于聚合安人的力量,协同一致。    
    10.领导的意义,在于发挥安人的潜力。    
    11.控制的用意,在于保证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12.所有管理措施,无一不与安人密切相关。    
    13.只有组织成员各守其分,大家才能和合为一,产生强大的组织力量。    
    14.安人就是把部分“和”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促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透过“己安”和“人安”,增进“和谐”的效果。    
    15.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    
    16.中国人擅长“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    
    17.“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    
    18.“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    
    19.“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权”是变动的意思,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    
    20.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管理则是我们常用的“交互主义”。    
    21.日本人拿中国的管理哲学,运用于西方的管理科学。    
    22.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主轴,那就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以及依理应变。    
    23.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管理应该以人为主。    
    24.若非理念相同,很不容易做到以人为主而又能够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中国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力求因道结合,彼此志同道合,理念相同,更加能够同心协力。    
    25.志同道合的同仁,由于人心善变,不久之后,可能变成志不同、道不合。各种内外环境的变数,更是随时出现。中国式管理主张依理应变,凡事依据原则,却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应变,以求合理。    
    26.只要合理,怎样变动都可以。    
    27.中国式管理,重视把人际或人群和伦理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差别性的关系,称为人伦关系。    
    28.中国式管理的交互主义,秉持“二合一”的态度,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种极端的说法,合在一起,形成“在集体中完成个人”的合理主义。    
    29.人伦关系,便是以伦理的观点来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    
    30.对上要有礼貌,但是不能够讨好。对下不宜太严,也不能够过分宽松。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应该过分熟而不拘礼。31.大同必须包容小异,世界大同并非世界一同。    
    32.凡事未定案之前,十分民主,但一旦拍板定案,便相当独裁。    
    33.“法”是过去的产物,“情”是未来的埋伏,只有“理”才是现在的指标,中国式管理主张依理应变,按照现在的情势做出合理的调整。    
    34.中国式管理重视树状的组织精神,根部吸收水分,源源不断地供应树干;树干也毫不保留地让枝叶予取予求。这种“我支持你,你放手去做”的精神,符合中国人“你办事,我放心”的心理需求。    
    35.上侵下职,妨害员工的学习、成长,更破坏上司与部属之间的合理关系。    
    36.决策者的大智,指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大慧指有智慧也有德行,三者合一,才是大智大慧做决策。    
    37.决策以止、定、静、安、虑、得为过程。    
    38.至诚可以前知,预测未来才能做好计划。    
    39.采取无为的执行过程,才能大有为。    
    40.全面无形的控制,把法律和良心合在一起。    
    41.考核的标准是“错,不可以”而“对,并没有用”。    
    42.抱持救人而非杀人的心态来考核。    
    43.沟通以不明言为基础。    
    44.有效地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45.领导比管理更重要。    
    46.老板做好人,干部做坏人,才是良好的配合。    
    47. 劝合不劝分,表示站在合理的立场来分。    
    48.用情理来领导,最为合理。    
    49.有本事来拿,拿不到怪自己,是激励的基本原则。    
    50.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1)

    什么是管理?    
    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一个人对管理的认知和体会各不相同。    
    但是,一个人对管理的看法代表了这个人的价值观。我们提供的概念,列举如下: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    
    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    
    安人的诉求为:己安人也安。    
    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事业顺适、家庭美满、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信誉良好,要兼顾并重。    
    采用合理的推、拖、拉来把问题化解掉,大化小,小化了,轻松愉快。    
    寓人治于法治,把人治和法治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    
    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只重做人不重做事,或者先把人做好再谈把工作做好。其实不然,我们应该透过好好做人来把工作做好,必须做人做事兼顾并重,这才是良好的管理。    
    做好人本身的价值不高,能够把好事做出来,才有真正的贡献。有人才有事,有好人才能做好事,这是修己安人的深一层用意。第一节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透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    
    管理一方面讲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因为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却是内在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    
    在管理的历程中,透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    
    要了解这种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最好从中国、美国、日本管理的比较当中,深切地体会。    
    由于现代化管理,是由美国所引起,我们先从美国式管理说起。美国式管理,再怎么讲,都脱离不了“我要我成的历程”(如图1)。“我要”代表“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我成”代表“成果管理”(MBR,Management By Result)。由我订立目标,由我去执行,最后拿出成果来。若是成果和目标十分接近,甚至百分之百达成或超越目标,就会受到奖励,否则就要接受惩罚,有时还会被裁换。整个管理历程,充满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精神,以“竞争”为手段,拿“数据”作标准,来分出胜负,而判定死活。    
    日本式管理和美国式刚好相反,他们所构成的,是一种“同生共荣的历程”(如图2)。“同生”表示“一起进入公司的辈分”;“共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