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包售,六折算帐”。版税的支付时间,按照惯例为“三节”核对实际销售数结算。  30年代中国的稿酬标准跟20年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鲁迅在30年代出版的著作几乎也都是拿版税的。查《鲁迅日记》1933年5月15日记有:“《两地书》五百本版税百二十五元。”《两地书》定价1圆,按前面所说的版税公式推算,《两地书》的版税率是25%。又据《鲁迅日记》1932年12月15日记有:“以选集之稿付书店印行,收版税泉支票三百。”这是指《鲁迅自选集》,天马书店出版,初版印1000册,定价圆,鲁迅得300圆,版税率也是25%。这在当时是特高的版税率了。  据赵家璧回忆:“《良友文学丛书》对所有作家都实行版税制,一般都是按售价作者抽版税百分之十五,一年结两次,交稿录用时,都可预支一部分。仅对鲁迅作品按百分之二十计,这是上海各书店为尊重鲁迅而共同执行之惯例。”(见《文坛故旧录》P.44,三联书店出版。)30年代享有版税率20%至25%者,还有胡适等名家。  一个典型的版税合同  下面提供30年代一个典型的“版税合同”原样本——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抽取著作物版税合同条件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七日订一、 著作者允将著作物全部交发行者发行,所有著作权,仍属著作人,而发行权则属诸发行者。  二、 所有著作物上之责任,由著作者本人负之。  三、 著作物交发行者发行后,著作者不得将该著作物全部或一部另交第三者发行,如有上项事情发生,发行者一切损失,由著作者负担。  四、 著作物之装帧印纸及定价等,由发行者全权办理,惟著作者得参加一部分之意见,以供发行者之参考。  五、 著作者与发行者双方合意,以著作物售价之百分之拾伍,归诸著作者作为版税。倘遇售特价(照实价打七折以下之折扣,称为特价)时,特价期内售出各书之版税,亦照比例减折计算。每年逢四月底十月底结算一次,届时发行者当有版税结单及领款单,寄至著作者,由著作者盖章签字后,按期向发行者领取。

20世纪上半叶的稿酬版税(4)
六、 著作者在著作物未出售以前,不得预支版税。  七、 著作物出版时,著作者于每册书后,可盖一著作者之印章,作为凭证。作者不盖印章者听便。  八、 著作物初版再版之印数及再版与否,由发行者斟酌情形而决定之。  九、 发行者为发行上之便利计得将著作物加以订正,其订正处之责任,由发行者负之。有特约者,不在此例。  十、 著作物出版后,如有第三者对著作物版权有所争执时,一切责任,由著作者负之,发行者如因而有所损失,由著作者悉数赔偿。  十一、 著作物出版时,由发行者赠十本予著作者,自后著作者购买著作物,以现款八折计算,照抽版税,惟不得挂帐。  十二、 著作者及发行者如欲将本章程增删,彼此协议后,另纸抄录,粘贴于本合同后,并加盖印章为凭。抽取著作物版税合同  著作物名称:山村一夜  抽版税成数:百分之拾伍  著作者姓名:叶紫现在  永久通信处  保证者姓名:现在  永久通信处右著作物发行权自本召起归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所有,至于著作权仍归著作者。关于抽取版税之一切办法,悉照前列条件办理,空口无凭,立此为证。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著作者:  保证者:  发行者:  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待遇  根据1935—1936年间《上海顾问》、《上海向导》等史料中可得知——  30年代我国大学已有新闻科,但服务报馆的人,都以情面介绍采用专门人才,学识经验并重,还无流弊。现把上海各报馆书局的待遇,汇计如下:  报馆的最高职务为总理(或社长)。馆主自任者,月薪自定;雇佣者自200圆至400圆。  总主笔,总编辑,月薪自150圆至300圆。  编辑主任,月薪自120圆至200圆。  电讯、要闻、地方、本埠,各编辑,月薪自60圆至100圆。  特派记者(驻重要都会、司发电通讯职),除交际费外,月薪在100圆左右。  外埠特约通讯员,以篇计的,2圆起至10圆止。  本埠自雇外勤记者,除车费外,月薪40圆至80圆。  普通访员兼任他报(如经济访员,公堂访员等),月薪自10圆至30圆。  副刊编辑,自40圆至80圆,编译约60圆。  校对和译电人约20圆左右。  其他附刊增刊(如教育,文艺,经济,汽车,妇女诸栏)或延专家主任,或由团体编辑,私人待遇30圆至40圆。团体义务居多。  营业部长为商人性质,月薪自100圆至150圆(薪水之外有佣金可获。)  广告,发行,会计等,月薪17圆起20圆止。  与前文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1912—1927年》第六章《报界之现状·第八节·用人》一文中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待遇在十几年间有明显提高。  又据陶希圣回忆: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间,国内教育界多为留日学生把持,近代的新式教育,也多采取日本制。20年代以后,大批留学欧美的毕业生纷纷返国,逐渐控制了国内教育和出版界,甚至在社会上也存在着西洋一等、东洋二等、本国三等的偏见。  例如,以出版教科书而名噪一时、在当时教育界影响颇大的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即以学历定待遇。第一等是留学欧美的毕业生,月薪高达200至250圆,第二等是留学日本的毕业生,月薪可达120至150圆,而国内的大学毕业生,月薪仅80圆。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这种等级观念,“留学生为社会地位及生活上的种种问题,不能不植党以谋生活上之安全,遂致留派与留学西洋归国者相互排挤”,加重了文人相轻的习气。(参看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一文)  报刊稿酬  从30年代《上海生活》、《上海顾问》及《上海向导》等史料中可得知——  上海是全国舆论中心,所以新闻事业十分发达,虽然不能和欧美日本著名报刊销数百万份并驾齐驱,可是像《新闻报》以日销16万份自豪,已执得国内之牛耳了!  报纸是新闻性质,因此文字方面的需要量,虽比其他的刊物来得宏大,可是容纳文艺作品的,只区区一角而已!并且附刊只为余兴性质,报馆当局并不重视,聊备一格,文人也轻薄它为“报屁股”。  上海各大报附刊  现将20世纪30年代上海各大报附刊的名称、性质、主编(编辑人)姓名,取稿方针,以及稿酬标准,列表如下:报馆〖〗附刊名称〖〗编辑人〖〗取稿方针〖〗报酬办法新闻报〖〗新园林〖〗严独鹤〖〗国内外有趣记述短小精干有泼辣性之文字〖〗千字2圆至5圆新闻报〖〗茶话〖〗严谔声〖〗关于茶的种种文字和可供解颐的文字〖〗千字1圆半至5圆(续表)  报馆〖〗附刊名称〖〗编辑人〖〗取稿方针〖〗报酬办法新闻报〖〗本埠附刊〖〗小记者〖〗本埠的片段纪事欢迎儿童的天真作品〖〗千字2圆至5圆申报〖〗自由谈〖〗黎烈文〖〗海外印象和富有幽默性的短论和纯文艺作品〖〗千字2圆至5圆申报〖〗春秋〖〗周瘦鹃〖〗讽刺小品和妇女儿童等文字〖〗千字2圆至5圆申报〖〗本埠附刊〖〗李公朴〖〗幽默评论社会素描文艺时尚〖〗千字2圆至5圆申报〖〗电影〖〗凌鹤〖〗剧本翻译国内外银坛新记观影短评〖〗千字2圆至5圆时事新报〖〗青光〖〗黄天鹏〖〗唯美文字清灵小品〖〗千字1圆半至5圆时事新报〖〗新上海〖〗〖〗本地风光的杂式文字幽默的小品〖〗千字1圆半至5圆时事新报〖〗电影歌剧〖〗刘豁公〖〗电影与戏剧学故消息评论等文字〖〗千字1圆半至5圆时报〖〗电影〖〗邓树谷〖〗国内外银坛消息明星生活最欢迎照片〖〗千字2圆半至5圆民报〖〗民话〖〗姚苏凤〖〗辣性文字社会作品〖〗千字2圆至5圆晨报〖〗晨曦〖〗徐则让〖〗文艺创作社会生活素描〖〗千字1圆至5圆晨报〖〗每日电影〖〗姚苏凤〖〗硬性曲剧评译述著作〖〗千字2圆至5圆晨报〖〗妇女与家庭〖〗〖〗妇女家庭方面的讨论文字和有趣味记载〖〗千字2圆至5圆晨报〖〗夜谈〖〗汤增扬〖〗同上〖〗千字2圆至5圆大晚报〖〗辣与檄揽〖〗张若谷〖〗辣性文字婉约小品〖〗千字2圆至5圆[注]当时读者对附刊兴趣提高,所以各报除上列每日固定的栏目外,又轮流增出特刊,譬如《新闻报》的“医药”、“无线电”,《申报》的“业余”、“汽车”、“国货”、“经济”,《时事新报》的“储蓄”、“卷烟保险”,《晨报》的“科学世界”、“时代文艺”等等。

20世纪上半叶的稿酬版税(5)
《申报·自由谈》给鲁迅的优惠稿酬  《申报·自由谈》当年给鲁迅的稿酬是优惠的,千字6圆(合今人民币180元),有《鲁迅日记》为证。查《鲁迅全集》,鲁迅在1933年1月,在《自由谈》上发表《逃的辩护》和《观斗》,都是千字文。再查《鲁迅日记》,鲁迅在1933年2月8日收到《自由谈》稿费12圆。《自由谈》是每月结算稿费的,下月初寄给作者。这年2月,鲁迅在《自由谈》发表千字文8篇,3月8日收稿费48圆。3月发表11篇,4月7日收66圆。6月发表7篇,7月6日收42圆。由此可算出《自由谈》给鲁迅的稿费标准。  不但《自由谈》给鲁迅千字6圆,当年《现代》杂志也是这样,或略低。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1933年4月的《现代》上发表,全文5000字,付稿费30圆。鲁迅的《关于翻译》在9月的《现代》上发表,1100字,付稿费5圆。  1935、1936年,鲁迅的稿费大致仍在千字6圆左右。如1935年10月的《文学》第5卷第4号上发表杂文《六论“文人相轻”——二卖》和《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两篇,共2900字,得稿费17.50圆。又如1936年2月24日《申报》发表《记苏联版画展览会》,1550字,得稿费10圆。这都说明每千字仍是6圆。  鲁迅生前拿过千字10圆的优惠稿酬。鲁迅的《我的第一个师父》发表在《作家》第一期上,4300字,得稿费40圆。该刊第2期又发表《〈出关〉的“关”》,3000字,得稿费30圆。可见该刊主编孟十环对鲁迅的特别优惠。(引自倪墨炎《鲁迅的稿酬和当今的稿费》,1996年。)  新闻出版界具体收入记载  《新闻报》:1922年《新闻报》总编辑李浩然月薪为200银圆,聘徐沧水主持“经济新闻”版,月薪180银圆。当时的主任、编辑、记者月薪100银圆左右。老报人顾执中在他的回忆录《报人生涯》中说,他在1923年进入上海《时报》当记者,月薪80银圆。到1935年他在《新闻报》任采访科主任时,月薪为170银圆,年终还有双薪(也就是每年发给13个月的薪金)和分红。  《申报》:1912年《申报》总主笔陈景韩(冷血)月薪300银圆,1927年增为600银圆,其他高级职员在200至300银圆之间,年底发一个月双薪和奖金。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和总经理胡正之的月薪为400至500银圆。徐铸成1927年进入《大公报》时,还是个学生,试用期月薪起点30银圆;到1938年他的月薪提高到170银圆。据徐铸成回忆,当时一般资深编辑月薪100银圆左右。  从这些实例来看,在20世纪20—30年代,报社的职员收入是“与年俱增”的,以《申报》待遇最高,但大体上差不多:一般的编辑、记者月薪80至100银圆,像徐铸成和顾执中这样的“名记”170银圆左右。高级职员的月薪在200至300银圆之间,年底同样发一个月双薪和奖金。  但是出版家张静庐民国初年在上海泰东图书局做编辑时,每月只有20圆的薪水,且还要分几次在柜上领取。  1919年10月,谢福生在商务印书馆定月薪200圆。1921年周建人由胡适推荐到商务印书馆,月薪60圆。商务印书馆的薪金参见前文《商务印书馆职员的经济状况》。  1922年中华书局给田汉的月薪一开始就是100圆(因为田汉有日本留学资历),后来约请徐志摩主编《文学月刊》的编辑费为每月200圆(因为徐志摩有英国留学资历)。  可以看出,出版社的职员经济待遇差别比较大,那些有着高学历(尤其是从海外留学归来且有博士学位者)、办事能力强、资历深的职员,薪金较高,一般职员较低。年终有“花红”分配。最重要的是:基本上每年调整薪金,通常加薪幅度为10至20银圆。  新闻出版业的工人工资  清末民初,新闻出版业的工人待遇微薄。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几个发起人中,夏端芳和鲍咸恩、鲍咸昌兄弟都是印刷工人出身。  1925年商务印书馆职工发生了一次经济斗争的罢工,取得胜利,商务印书馆总务处公布了《加薪办法》(参看本书第三章)。同时,整个出版印刷业普遍提高了工资待遇。  1927年《申报》第一次成立工会。工会出面跟《申报》老板史量才商定:工人的最低工资为每月29银圆,春节前发一个月双薪,还有一定奖金。  1927年上海出版界工人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第六章记述如下:营业部有部长,纯粹为商人性质,须干练而长于会计,月薪约在一百圆左右。  属于其下,有专司广告者,有专司代派者,有专司订报者,有专司零售者,有专司出纳者,有专司中外书牍者,有兜揽广告者,有承接制版印件者,其月薪每人均在三十圆左右。  印刷部由娴熟于机械者管理之,或由营业部长兼任。属于其下者,有排字之工人,有铸字之工人,有打纸版浇铅版之工人,有印刷之工人。其制版有直接雇佣者,每名月薪均在十圆至二十圆之间,但仍须择一人为领袖。便监察一部分之事务,月薪约四十圆。  制铜锌版者,另为一部分,有时兼外出照相,月薪均约在三四十圆之间。作为一个参照,兹列出当时脑力劳动者的最低收入水平:  根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所载,1927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月薪平均41。9圆(约合今人民币1400元),中英文打字员月薪30圆以上,办公室秘书月薪最低50圆(约合今人民币1600元)左右。戏剧、电影业的兴起戏剧、电影业的兴起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1)
文化人进入娱乐剧影圈  19世纪9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真正的开端。作为这个开端的路碑,有如下一系列事件发生——  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堂创办,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创办,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上映。  1899—190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的同学演出欧洲戏剧。  我国第一代文化人,这时从学校教育、新闻出版、娱乐演出三个方面,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文化人进入娱乐剧影圈的情况,还要从我国传统的老戏园子——茶楼说起。  北京最老的戏园子广和楼  广和楼坐落在北京市区前门大街(旧称正阳门大街)肉市街路东,是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著名剧场,旧社会叫做“戏园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朝吴长元《宸垣识略》(1788年初刊本)提到:“查楼在肉市,明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清朝戴璐《藤阴杂记》(1796年成书)载:“《亚谷丛书》云,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楼木榜尚存,改名广和。”所说的太平园、四宜园早已无踪影,仅存查家楼,就是广和楼的前身。  清雍正五年(1727)因查嗣庭文字狱案,查楼被朝廷没收后,归于清廷内务府掌管,并向民间出租。几易其手,均以合股方式经营。改名“广和楼”当在此后。  戏园子在清朝初年是以茶座为主的,戏剧只是作为茶客品茗聊天之余附送的一种娱乐。那时茶园子老板只卖茶座钱,没有“戏票”一说。戏园子里面的坐席也是双排对放,舞台置于茶座一侧,茶客赏剧,要侧着身子扭转头才能看见舞台。在茶园里主要是喝茶,附带着听听戏。所谓“看”戏就摆在更次要的地位了。剧场里常能看见白发苍苍的老年人闭着眼睛叫好,那就是多年以前逛戏园子喝茶“听”戏养成的习惯。  从这坐席的设置,也说明茶客消遣本来是品茗闲谈为主、赏剧为辅;而当时赏剧则是以听为主、以看为辅。到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当时叫做大戏)逐渐普及深入人心,人们进入戏园子慢慢地转成以赏剧为主、以饮茶为辅了。于是,茶楼——戏园子开始出售戏票。  “喜连成”科班  京剧在清末民初称为“大戏”,正统“京朝派”的摇篮是“喜连成”科班,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在广和楼唱戏,大约在1909年离开。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广和楼跟“富连成社”(原“喜连成”改名)签订长期合同,双方又合作大约20年。  在广和楼唱戏的“富连成”科班演员都是男的,没有女的,唱逗戏(取乐逗笑和调情戏)的时候,所说的话有好多不雅之词;同时在那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怎能坐在一起看戏呢?所以广和楼一直不卖女座。民国八年加演夜戏时,楼上就一律卖女座,楼下仍一律男座;但白天的日场还是不卖女座。票价每位16枚铜钱(1919年北京1银圆可兑换铜钱130枚)。民国二十年(1930年,又一说到1931年)呈请社会局经批准后,才开始男女合座。  广和楼怎样收钱  从前广和楼的规矩,听戏不买票,只收茶水钱。只要一坐下,“卖座的”(即服务员)就给沏一壶茶,拿来一个茶碗,当面收茶水钱,这里包括有听戏钱。当时的钱叫做铜子,“当十文”的是一枚,“当二十”的铜元又称大枚,两小枚换一大枚,5大枚叫一吊钱,只花十六枚(即160文,合8大枚)就能听戏。20—30年代,北京市面上的铜钱不断贬值,一块银圆起初可兑换15吊,即150枚,或75大枚;后来可兑换30—40吊了。  收钱的是个“头儿”,这个“头儿”腰带正面挂一个一尺长半尺宽的蓝布钱袋,当中有一个口子装钱,收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