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对工作投入的热忱程度非常低,没把心思放到工作上去,这类员工事事都感觉到棘手、头痛,从而精力衰退、情绪低落。有的员工在被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时,感觉自己就像是用双手去推一堵坚固的城墙,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似乎比登天还难。
有些员工对工作失去热情,根本原因还是他们认为自己付出太多而拿的薪水却太少,不值得。于是他们便陷入了被动地接受工作的困境之中,当被迫地接受任务时,情绪自然难以高涨起来。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感到身体倦怠也可以理解,但有的员工会持续地陷在这种状态里。白天上班时,他对工作提不起半点儿劲头,只想着早点儿下班回家休息;下班钟点一到,精神头儿立刻就上来了。对于这样的员工,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你会雇用他吗?
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是缺乏职业危机意识的第三个表现。
有些员工把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分得清清楚楚,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副例行公事的态度,觉得一分报酬一分付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些员工认为,在一个崇尚等价交换的社会里,自己给公司提供智力和体力,公司给自己发工资,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有的员工日益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这不仅给公司和老板造成了损失,也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责任心。这类员工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是:“公司和老板能为我做点什么?”“我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得到的好处最多呢?”“我付出的辛苦对得起我的工资就行了,对吧?”他们会认为尽自己的能力完成分配的任务,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就可以了。
有些员工自认为在工作中已经投入了很多,可是还没能马上获得回报,于是心有不甘,心想既然不能升职,又不能加薪水,还不如忙里“偷”闲,反正这样做也不会被扣工资或被开除。于是,他便拖延怠工,以免把工作提前完成了会再揽上新的任务。
。 想看书来
危机离你没多远(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企业管理制度的日渐完善以及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斤斤计较型员工会逐渐遭到淘汰。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会遇到危机,即使皇帝都有被别人取代的可能。恐龙够强大了,但结果如何呢?或许,对于一个整体而言,该行业是朝阳产业,但大多数从业者都知道,任何行业都会有被淘汰者,谁都难保自己不是其中一个。因此,必须确立危机意识,才能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被危机击倒的唯一方法是,学会把危机变成转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比尔·盖茨为什么不退休(1)
2006年3月10日,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晓,微软的比尔·盖茨连续第12年成为世界最富有人士,他的净资产由2005年的465亿美元增至500亿美元。自从1995年,比尔·盖茨就成为了世界首富,从此一直霸占着世界第一富豪的宝座。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另外一项统计,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一个人的财富要比全世界最贫穷的50%人口的财富总额还要多。曾经有人计算过,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可以买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飞机,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
比尔·盖茨这么有钱了,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工作呢?他怎么就不想退休呢?凭他目前拥有的财产净值,即使他和他的太太、孩子们每年用掉一亿美元,也要500年才能用完他的钱啊,这还没有计算上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
曾拍出《辛德勒名单》、《大白鲨》、《外星人》、《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等叫好又叫座、并为自己带来奥斯卡最佳导演称号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被《福布斯》杂志公布为世界娱乐圈中的首富,他的财产净值大约为10亿美元。虽然这远远比不上比尔·盖茨,不过也足以让他的余生享受优裕的生活了。但据说他又准备开拍影片了。为什么锦衣玉食都无忧虑的他,还要不停地拍片呢?
在度过了自己63岁生日后不久,美国Via公司董事长萨姆·莱德斯通便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63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退休、尽享天年的时候,他却在做了很重大的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切围绕着Via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天呐,他是从哪里获得了这么大的工作热情呢?
类似于比尔·盖茨、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萨姆·莱德斯通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那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不但每天都自动自发地提前来到自己的办公室,而且如果你有机会跟他们共事,你会发现,他们比很多人都更勤奋卖力,在工作上都更富有激情,甚至比大多数员工的工作时间要长得多。当他们身旁的员工们有时候因为长时间工作而感到精疲力竭时,他们还沉浸于工作之中,虽然他们也是脸有倦意。那么,他们为何还要这样做?是因为钱吗?
大多数有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并不明白工作对自己的意义。拥有一份工作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很多人都会说,这意味着我们有饭碗了。工作被看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还远远不够。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源自人性深处的一种渴望。
那么,比尔·盖茨们坐拥亿万、富可敌国、衣食无忧了,为什么还要工作,怎么没有一个人愿意退休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萨姆·莱德斯通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
是的,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热情,使他们热衷于他们所做的事业,而非单纯地为了名和利,甚至当他们可以控制生活的时速时,他们的脚还是不会离开油门。
比尔·盖茨们热爱工作,不想退休,总结起来,有两大原因:一是不断地实现自我,二是时刻居安思危。
工作对我们来说,就是实现自我的主要途径。每一个伟大人物,在取得辉煌成就后,依然和原来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仍旧拥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
对于绝大多数成功者来说,工作并不是为了获得薪水,而是为了实现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拥有的金钱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不再诱人了。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满足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更高层次的动力驱使。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最高,动力最强。当一个人做他适宜且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他最大的才华、能力和潜在素质,不断自我创造和发展,他就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有自我实现驱动的人,往往会把工作当做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竭尽全力去做好它,使个人价值得到确证和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他将体会到满足感如同植物发芽般迅速膨胀。
比尔·盖茨为什么不退休(2)
继2004年以105亿元人民币的身价荣登胡润中国富豪榜榜首后,2006年,国美老总黄光裕又以亿元人民币的身价夺得了《福布斯》杂志制作的中国富豪榜首富宝座。
有了钱的富豪,往往很容易改变生活和工作的习惯,很容易迷醉于灯光闪亮的舞台或是纵情享乐。但是,黄光裕依然不改每天沉迷于企业事务中的状态,仍旧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做企业,是个可以调动他身体内的所有潜能的无边界的事业,可以给他无限的欢乐。做中国第一大卖场,做最大的地产商,已经包容不下他的雄心。他还要依托资本市场,构建黄光裕的商业帝国,他还要做最大的金融寡头。他沉浸在满溢的精神亢奋与无限的欢乐充实之中。正是凭借这样一股冲劲,他见什么学什么,使得国美能够在传统行业,凭借占领资本市场这个高端,建立起每天一个新景象的商业帝国。
试想,如果黄光裕不是痴迷于做最强大的公司,他很有可能在积累一定的财富以后,就去花天酒地,或移民去做寓公,或者周游世界潇洒,或登山、攀冰、滑翔、航海了,他就不会再保持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的热情,不再那么虚心地去学习资本运作等原本陌生的领域,那么我们也就见不到国美和鹏润的崛起了,也就更享受不到大卖场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福利了。
许多富豪,依然粗茶淡饭,整天梦牵魂绕的就是做事情。普通人往往朝九晚五,两天周末。而比尔·盖茨们、黄光裕们却没有这样自在。飞机才是他们休息的地方,太多的头绪需要梳理,太多的决断需要拍板,太多的人性需要琢磨,太多的新领域需要开拓,太多的未知数需要解答,那份痴迷与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领略得到的。
你难道从未感觉到满足感所带来的狂喜吗?你难道还没找到目标,没有获取成长的力量吗?你难道还没有推动力,没有坚定生命的动力吗?那你就还没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要知道,对于人生的真正意义的追求,能够使我们热血沸腾,使我们的灵魂燃亮。这种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维持生计,它在更高层次上与我们身边的社会息息相关,并且能够满足我们精神上的最终需求。
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自己正在做的工作的真心热爱。
我们谈的不是瞬间的热情(这种偶尔的热情每个人都体验过),而是可以驱动一个人取得不凡成就的持久热情。相比那些被薪水所驱动的人而言,为满足“自我实现”这一人类最高需求而奋斗的人只占少数,所以说,持久的热情在一般人当中就像钻石般少有,然而,在筑梦者和成功者当中,这种热情就像空气般普遍。
即使你还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你也不要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不要对自己说:“既然老板给的少,我就少干,没必要费心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或者安慰自己:“算了,我技不如人,能拿到这些薪水也知足了。”而应该牢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你所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消极的思想会让你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会让你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会使你主动放弃很多宝贵的机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永远无法达到自我实现。
努力工作,还能让你时时警醒到危机的存在。通过提高危机意识,可以让你规避风险,把握住更多的机遇。
比尔·盖茨们为什么没有在功成名就时就退休?因为他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危机和竞争的残酷随时随地都存在,并让自己时时刻刻感受到威胁。强烈的危机意识,让他们不敢轻言退休。
在美国硅谷这个世界上智慧的大脑最密集的地方,每年都会有几百家新公司成立,但人们慢慢地发现这里的公司的总量正持续减少,因为每年破产倒闭的公司更多。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教授曾做过这样的统计:1520年前成立的组织,现在仍然存在的,全世界只有85个,其中有70个是学校,另外15个是宗教组织。
。 想看书来
比尔·盖茨为什么不退休(3)
在美国街头,你随便问一位美国人:“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是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会说:“生存竞争。”这是他们的肺腑之言。
作为美国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比尔·盖茨有不少关于危机的著名论断,例如“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在这句名言的激励下,微软人怀着巨大的危机感,不断积极进取,短短20年就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企业。如今,微软的操作系统占有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绝对的垄断者。
日本一家著名的家电企业曾经放言:只要韩国家电市场一对外放开,用不了半年时间,韩国家电企业将全部倒闭。由于意识到竞争的压力,韩国家电企业纷纷走上了改革创新之路,淘汰落后的观念和产品。若干年后,他们不但没有倒闭,还在国际市场上对日本家电企业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回到比尔·盖茨身上,也是如此。强大的微软并不是没有强大的威胁。搜索巨头Google正在全力进军网络办公领域,其捆绑应用的Google Apps功能日趋完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接受,这将对微软的Office产品形成真正的威胁。
在全球IT市场,英特尔和微软一向被视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但现在,英特尔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微软的绊脚石。有分析师称,英特尔在下列五个领域对微软构成了威胁:Windows Server威胁、服务器应用威胁、桌面威胁、移动设备威胁、微软自身实力下滑。
在硅谷,还会时不时地冒出很多新生公司,从各个细分业务上挑战微软。
面对如此危机,比尔·盖茨是很难退休的,他只会比以前是加卖力地工作,继续维护和发展其软件业老大的地位。
比尔·盖茨都时刻面对着危机,总是能居安思危。我们呢?
总统也有下台的一天(1)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自转公转;在职场,没有人不可替代,上了轨道的企业,离开了谁都照样正常运营。当今社会,“皇帝轮流坐”的现象更加普遍,总统即使连任,也总有下台的一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位时是何等风光,现在,他已经“下岗”了。
在职场中,无论我们身处何等位置,都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过于看高自己,也不对自己妄自菲薄。
先看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有位朋友,他很能干,名叫梁剑锋,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梁。老梁已经在某国有企业干了十年,是整个机电系统闻名的销售经理。他头脑活络,路子又广,在该企业里,他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至少很多人这么认为。
以前,他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一定会“闻声而起”,以最快速度赶往总部。而现在,他可以一边和朋友们搓麻,一边和总经理聊天:“王总啊,我现在很忙,正在和客户谈话。”
该国企在改制的时候,老梁原本有望再进一步,晋升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但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依然原地踏步,继续当他的销售经理。那个“肥缺”让公司汽配门市的一个主任“一步登天”吃到了,并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老梁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懑,到处说自己不想干了。董事长找他谈话,让他安心工作,董事会会考虑对他的安排。但好几天过去了,董事会还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他原有的许多权益反倒被取消了。
一怒之下,他真的辞职不干了。他原本以为公司里再也挑不出一个比他更合适做销售经理的人了,而现实却是,在他提出辞职的时候,董事长并没有多大的惊讶,只是要他仔细考虑一下,他说已经考虑好了。董事长答应下午给他答复,但过了两个小时,董事长打电话给他说:“去办理离职手续吧。”
老梁就这样离开了公司。他想看到公司产品销售不出去的笑话,但事实又一次回击了他,公司产品仍然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他离去之后,公司运转一切正常。他企图拉拢那些商人朋友,却没有一个人理睬他。他也许还不明白,那些商人朋友本质上是商人,是做生意的,生意最终还是以利润作为目标。破坏谁也不能破坏赚钱的机会啊!
这时,他恍然大悟:公司并不是少了自己就不行啊!虽然他后悔不迭,但为时已晚。
要知道,任何一家企业,要维持其正常运转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企业相当于是一台构造复杂的机器,需要许多部件配合。你做出了一些成绩,不能当做是你一个人的功劳,你只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诚然,对于一台机器而言,每个部件似乎都不可缺少,但不要忘了,寻找一个零件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那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身处职场,当你自以为是的时候,你应该冷静仔细地想一想,你到底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岗位是否缺你不可,你还有多少能耐,公司是否真的委屈了你。因此,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以“出走”相要挟,那样最终被戏弄的还是你自己。你以为你是谁?学会看轻自己吧,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须知,离开了谁地球都照样转!
在职场中,如何看轻自己与怎样看重自己,是一门必须掌握的学问。
曾有一阵子,某公司里的同事们都喜欢用“土豆”来称呼对方。为什么呢?事出有因。
那天,员工小李要休假,却被老板婉言拒绝:“公司现在正需要你这样的人,可以稍晚一点再休吗?”一种被重用的良好感觉开始蔓延,小李决定推迟休假。
当大伙得知他推迟的原因时,不禁哄堂大笑——真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因为每一个人的休假计划都差点儿断送在这句话上。有人跳出来揭穿谜底:“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是个小土豆而已。在你上面有部门经理,有分管业务的副总,有中国区的总经理、亚太区的总裁;再上面还有欧美总部的海外部的总裁、总公司CEO、董事会。你简直比一只蚂蚁还渺小,比一个最难看的小土豆还要平庸。为了这样的理由推迟假期,值得吗?”
总统也有下台的一天(2)
事实上也是。小土豆一走,马上会有另外的小土豆滚过来填补空缺。马照跑,舞照跳,公司机器照样不停地转,不停地赚。
可喜的是,小土豆的位置很多,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小土豆有的是机会变成大土豆,青春尚在,来日方长。
相比之下,大土豆们的前景就不那么乐观了。上台容易下台难,坐过高职位的人再回头做低位置,业务上肯定没问题,但心理上就难说了,一定不平衡。能屈能伸者,本来就不多。
曾经有位旧同事“一不小心”做了某美国公司的驻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