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揭密搜索引擎快速成长路:撬动地球的Google-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付给他超过100万美元的薪水。
  然而,2005年,当李开复听说Google打算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型研究机构后,他开始接触Google的高层并希望能够主持这项工作。这是一个从零开始创造新业绩的机遇,这样的挑战对他很有诱惑力。加入Google同样如此。随着会谈的进展,李开复通知微软的官员说自己要离开,不过,作为微软的雇员,他曾经签署过为期一年的禁止竞争协议。他解释说,Google提出让他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分公司的总裁。
  如果李开复离开的话,他就会成为Google从微软抢走的级别最高的雇员,同时也会成为全方位法律纠纷的首要目标。在此后的法律进程中,李开复在宣誓作证的时候说,微软高级副总裁里克 · 雷斯特(Rick Rashid)曾经警告他说,“你不应该走。如果你离开,你的境况将会令你很不愉快。”
  “如果你离开,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而且,如果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请相信这是对事不对人的,”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对李开复说,“我们都很喜欢你。你对微软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并不是针对你,而是Google。”这也是李开复在证词中的说法。
  最后,比尔 · 盖茨会见了李开复,试图说服他留下,而且对于他离开的后果表达得非常直接。“开复,”盖茨对他说,“史蒂夫肯定会为此起诉你和Google的。他一直在等待一个这样的机会……我们必须阻止Google。”
  尽管得到这样的警告,2005年7月,李开复还是追随其他人的脚步离开微软加入了Google。这个搜索引擎巨人将李开复的加入看做预示公司在中国阔步前行的好兆头。而李开复自己却说,Google的扩张计划会带来技术的突破,从而推动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他的头衔是Google中国区总裁,这反映了他这个职务的分量。
  每次宣战都要有个借口,这次也不例外。现在轮到微软来用整个技术世界都听得到的一声枪响来攻击Google的公告了。在一场大肆渲染的对Google和李博士的起诉中,微软宣称Google在知情的情况下,不恰当地诱使李开复违反其同微软之间的雇用合同。这份合同中包括禁止竞争条约和保密协议,它们对李开复的行为都具有限制作用,禁止他利用在微软获取的信息来帮助Google进军中国市场或是开发搜索技术。
  “李开复博士在Google的鼓励下,公然违背了自己对微软的禁止竞争承诺。他因为Google背叛了微软。而微软同Google是市场上直接的竞争对手。而且,李博士手中掌握了微软最重要的技术和战略信息,”微软在起诉书中指控说,“微软正在同Google进行激烈的斗争。因为其所担负的领导职务,李博士掌握了微软有关搜索的最敏感的技术和战略方面的商业机密。他还亲自参与了微软拓展其中国业务的工作,并掌握了同这个关键的新市场有关的机密战略计划。”就在微软申请法庭禁令,禁止他接受这个职务的时候,李却在美国法官宣判之前立即到中国赴任,并在那里会见媒体以及筹建新公司。同时,Google也在美国展开反击。
  “微软的狂妄自大令人发指,它迫不及待地走向法庭,宣称整个搜索市场都是自己的,”Google在法庭辩护文件中写道,“它试图对李博士进行人身攻击,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据。这场官司是很容易被揭穿的把戏。事实上,微软的管理人员们都曾经向李开复表示,其真正的目的是杀鸡儆猴,让其他的微软雇员都不敢轻举妄动地离开公司。微软在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这使它根本不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竞争利益不因为个别雇员的行为而受到伤害。”
  

微软的反攻(3)
微软在官司中将Google描绘成了一家毫无顾忌、四处点燃战火的公司,说它根本就无视法律的规定,更不用说尊重传统的雇用合同。“Google很清楚李开复对微软做出的承诺,但是却选择忽视它们,同时怂恿他违背它们,”微软宣称,“一旦李开复接受了Google提供的职位,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帮助Google在竞争中对付微软的中国市场策略,而这些策略是他本人在为微软工作时制定的。”
  尽管Google宣称李开复并非搜索引擎专家,华盛顿州的一位法官还是做出了有利于微软的最初判决,严禁李开复参与同Google中国市场搜索计划有关的工作。后来,这位法官允许他开始在中国履行职务,但是对他的工作范围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而Google宣称在官司进行期间,它会遵守法庭的判决。
  微软的暂时胜利为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技术工作者传达了一个信息:任何离开微软转投Google的微软高级雇员都要因为可能受到法律追究而有所顾忌。在美国、中国和欧洲,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都将这场法律斗争看做一个标志,它显示出这位软件巨头对这家规模较小的搜索引擎带来的竞争压力是多么重视。“很明显,微软的动机远远超出对李开复这个人的争夺。通过起诉Google和李开复,它可以震慑抱有同样想法的技术人才。”《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中国,《人民日报》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李开复说自己的行动是符合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的。他坚信一个人应该坚持追求自己的选择和热情,当然也不能违反法律。而李开复相信自己的做法符合这些原则。”
  在一个有数千名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生访问的中国网站上,李开复本人列出了自己想要加入Google的原因。他将自己的宣言以数学等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年轻的自由+透明度+新的模式+普通大众的利益+对信任的信仰=Google奇迹。”
  2005年8月,正在中国战场同微软进行战斗的Google,采取了一个再次令华尔街惊讶的方式来庆祝上市一周年。它宣布了发行40亿美元价值的股票的计划。这些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新资金能够为它提供更充足的战备基金,以对抗美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来自微软和雅虎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个搜索引擎坚持一贯的特立独行的风格,宣布自己将出售14 159 265股额外的股票来筹集资金,这个数字代表圆周率π小数点后的前8位数。(在一年前的IPO上,Google原本也打算筹集2 718 261 828美元的资金,也就是自然常数e。)对Google的观察者来说,这标志着公司虽然找到了新的财富,但还是保持了其独特的公司文化。公司还宣布将在Googleplex举行一场烹饪比赛来选拔两位新的主厨,代替查利 · 艾尔斯。“我们欢迎所有烹饪专家参加选拔。”布林说。
  从数学家变成显贵的拉里和谢尔盖,很擅长化腐朽为神奇。在Google公司IPO之后几个月内,这两个年仅31岁的创办人变成美国新鲜出炉的、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而Google还有几百人变成了百万富翁。这两个人跻身于《财富》杂志评出的最富有的400个美国人之列,排名43位,资产各40亿美元。这是根据当时每股110美元的股票价格算出来的数据。当2005年夏天,股票价格升到300美元的时候,他们的净资产都超过了100亿美元。可是,这对谢尔盖的母亲尤金尼娅 · 布林来说还不够好,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回到斯坦福大学,完成论文,拿到博士学位。
  在这一年里,Google的官员、主管、主要投资人和员工们共计出售了接近30亿美元的Google股票。不过,拉里、谢尔盖以及其他人的出售行为几乎没有减损到投资人对公司的热情。通常,高层领导人出售股票在华尔街会被看做带来负面影响的做法,但是Google又一次抵制住了这个趋势。除了在IPO的时候售出的股票,拉里和谢尔盖还每个月售出大于40万股股票,他们分别为此收入现金7?郾5亿多美元,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 施米特每月售出11?郾3万股股票,进账2?郾25亿美元。(当施米特的财政状况及其他个人信息在技术类出版网站CNET上公布之后,非常注重保护其高层管理人员隐私和安全的Google公司宣布,在未来一年内不再同CNET记者接触。许多评论员都认为Google太小题大做了,因为Google就是要让用户能够便捷地在网络上查询到关于人员、地点和事物的信息,而且CNET也正是利用Google找到那些信息的。)早期投资人约翰·多尔和拉姆·施雷姆也趁此机会赚了一笔,分别出售了价值4 500万美元和3?郾13亿美元的Google股票。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 亨尼西也出售了自己因为担任公司董事而获得的股票,赚了250万美元。考虑到Google股票的高价位,他们都意识到,多糟糕的情况都可能出现,而一旦出现,它们势必导致Google股票价格的下跌。
  

微软的反攻(4)
在决定如何处理股票出售事宜时,拉里和谢尔盖明智地选择听取曾经经历过股市起伏的金融家和律师们的建议。这两位创办人计划持有自己的大部分股票,但是他们不希望像其他硅谷创业者一样,爱上自己公司的股票、从来不出售,最后在公司垮掉之后变得一文不名。所以,不管Google的股票是涨还是跌,他们都会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定期出售同样数量的股份。这避免了两个问题。第一,因为销售是自动控制的,所以不会有人质疑他们是根据内部机密消息来控制股票买卖。第二,这能帮助他们将手中的部分股票变现,以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都有足够的钱,同时也可以使他们的投资多样化。而且,因为双层股份表决权结构的存在,他们可以安全地售出股票,而不用担心公司命运的控制权易主。
  许多Google人,包括它的创办人,都利用出售股票获得的金钱购买了新的住宅。销售主管奥米德 · 科德斯塔尼出售了价值上亿美元的股票,花费1 780万美元在阿瑟顿购买了一座占地近1 500平方米的豪宅,并因此登上了《华尔街日报》的头版。阿瑟顿是个距离Google芒廷维尤总部不远的郊区,许多Google员工也跟随科德斯塔尼的步伐购买了该地区的住宅。该地区的住宅价格高得惊人,其邮政编码94027也因该地区变成全美最贵的几个社区之一而得以闻名。Google员工们也在拉里和谢尔盖初创公司时使用的车库所在的门罗公园地区买房,还有斯坦福大学附近的帕洛阿尔托。为了赢得客户,这个地区的房地产代理人争相在Google做广告。
  2005年第二季度,Google有6?郾25亿美元入账,财大气粗的它也去“购物”了。公司投资几百万美元到电流通信公司(Current munications)。这是一家通过标准输电线路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私有公司。大部分现存的家用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都是通过有线电视电缆或者电话线。这笔投资表明,Google对于这项业务的低成本和电力资源非常感兴趣。电力资源是数据中心选址的关键参数,公司的数十万台电脑都安装在这些数据中心里。该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将互联网和Google带到了世界上更多用户的身边。
  2005年夏末,李开复事件还在继续发展,而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也热起来了,双方争夺的战利品更加丰厚了。雅虎宣布为主流中国网站阿里巴巴投资10亿美元。微软借李开复事件掀起的风波暂时打乱了Google在中国的投资计划。不过,Google是灵活多变的,它在争夺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战役中开辟了突破口。
  其中一个突破口是百度。2004年,Google购买了百度的股份。百度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搜索引擎,它的标志也是由原色绘制在纯白色背景之上的,抄袭了Google的风格。百度一词的意思是“一百次”,是由中国古代一首描述一个男人寻找自己的爱人的词演绎来的。百度自称是“中国的Google”,并于2005年8月在华尔街上市,再次显示了Google经济的惊人影响力。尽管它的季度销售只有840万美元,利润也只不过150万美元,但摆脱Google的痕迹,还有人们对中国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市场的期待就是它所需要的一切。在上市的第一天,百度的股票价格就从27美元飙升到122美元每股。这是自从5年前的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最大的首日股价增幅。
  “投资者们的普遍心态就是,百度是‘Google的儿子’。”IPO金融网的总裁戴维 · 门罗(David Menlow)说,“每个人都记得他们在Google股票价格只有85美元的时候错过了它,现在他们不希望再留下这样的遗憾。”
  过热的百度IPO为全球的Google经济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股票市场价值,因为在其他地方,这个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就在这个礼拜,一家英国公司支付了4 300万购买了《搜索引擎观察》,也就是由前记者丹奈 · 沙利文经营的展会和在线时事通讯。沙利文还是继续兢兢业业地为全球的读者群追踪Google的一举一动。
  Google自身的市场价值现在已经接近800亿美元了,比亚马逊公司和eBay公司的总和还要高。虽然Google认为自己是一家工程技术公司,它却与大多数媒体公司用同样的方法——广告赚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家资金实力建立在广告基础之上的公司却几乎没有为自己做过广告。它根本不需要做。在上市第一年间,Google股票的市场价值就比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还稍微高一些,尽管时代华纳拥有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有线电视频道到美国在线网站这一系列产业。它的价值也超过迪斯尼、福特以及通用汽车公司这些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声名煊赫的美国公司。为了理解到底Google的价值已经达到如何了不起的地步,让我们来考察下面一组事实:它的市场价值比《华尔街日报》的出版商道琼斯公司价值的25倍还多,大约是《纽约时报》公司价值的20倍,是《华盛顿邮报》的10倍。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微软的反攻(5)
为了赚更多的钱,Google开发出了新的付款方式,这样,计算机用户就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网上购物了,他们还尝试出售和再次出售在杂志上发布的平面广告。Google还改进了为广告客户提供的服务,使他们能够更精确地衡量和追踪Google广告带来的销售额,将广告的成果进一步量化。它还为包括沃尔玛和好事多在内的大公司客户提供了新的办法,使他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自己发布广告的位置和时间。它还重组了自己的销售力量,以便它能更好地为美国最大的公司服务。它还稳步进入了拥有巨大获利空间的新领域,比如说,Google的技术人员就悄悄地同好莱坞制片厂通力合作,开发出了保护数字影片版权的方法,这样,用户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找到、下载这些电影并在线支付费用。公司因此而同微软进行了直接的竞争,因为微软也开发了类似的工具。保持Google在搜索领域的优势对拉里和谢尔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大部分的网络搜索都通过Google进行的原因之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近60%的搜索都是通过Google进行的。
  “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来关注终端用户的需要并专注于创新,”埃里克 · 施米特说,“我们始终坚持最早在创办人写给股民的信中提到的工作重心,也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信息集中到网络中来。即使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能够吸引世界上最好和最聪明的人才。我们为我们已经聚集的人才、我们运作的规模、我们已经形成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实力还有我们的创新能力而感到兴奋。整合世界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将会是使用Google。”
  

关于本书(1)
这本书主要取材于对150余人的采访、相关录像、录音记录、数千页公共及私人文件、网上帖子和电子邮件。我们采访了Google公司数十位现任及以前的雇员,其中包括公司的领导和董事、产品经理、工程师、研发和市场专家以及其他一些人。我们同Google过去和现在的不计其数的投资人、客户、竞争对手还有合作伙伴进行谈话,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在线、雅虎、微软、Alta Vista和Ask Jeeves的官员。我们采访了斯坦福大学里认识拉里 · 佩奇、谢尔盖 · 布林及其他Google员工的教授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在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指导过他们,或是与他们共同工作过。我们还同拉里和谢尔盖在斯坦福时的同学、同班同学和朋友们进行交流。另外,我们还采访了数十名搜索行业的分析师和技术专家,华尔街金融分析师,Google员工们的朋友、家人和同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官员以及其他重要的基因学家和科学家,Google的顾问及其相关人士,斯坦福、哈佛、密歇根、牛津大学图书馆和纽约市立图书馆的馆长和官员们,互联网隐私和安全监督团体,美国国内和国外的Google研究者,等等。
  许多采访的观点是公开发表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都会注明受访者的姓名。还有一些采访是不公开的,也就是说,我们得到许可使用这些人提供的信息,但是答应不泄露他们的姓名。在类似情况下,为了保护正在进行的商业活动顺利进行或是他们同Google人的关系,被访者的姓名需要被隐瞒。
  我们希望能够感谢所有提到姓名或者没有提到姓名的人,他们接受我们的采访,并慷慨地分享他们的时间和真知灼见。正是因为他们的指引、他们的耐心和信任,我们才能发现并重新记录关于这家公司及其创办人的这么多引人入胜和激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希望本书公平并准确地记录了他们讲述的话语、经历和情感。
  关于这本书的许多采访都是从华盛顿特区进行的,在这里,《撬动地球的Google》的触角以一种超乎想象、意义非凡的方式延伸着。我们还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硅谷停留了相当时间,访问了Googleplex、斯坦福大学和其他有意思的地方。而且,我们还在欧洲、南美洲、以色列、西非和美国的许多城市和城镇报道和见证了Google的全球扩张。在互联网上,也就是大部分故事发生的地方,我们利用了存储在Google档案以及网站Wayback Machine上的资料,来了解不同时期Google网站的外观。
  这本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年前,当时戴维 · 怀斯正在为《华盛顿邮报》做一个关于技术、商业和媒体的共同作用的独家深度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