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讲解:
  “上兵伐谋”,运用谋略夺取全胜的重要性,已被历代战争的胜败所证实。一切英明的统帅都是足智多谋的高手。孙子说: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彻底失败是上策,击破之是下策;使敌军完全失败是上策,击破之是下策;使敌人全“卒”(完全降服)是上策,击破之是下策。总之,百战百胜并不算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第一流的将帅应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战胜敌人的军队,最后是攻城。攻城会造成士兵大量伤亡,物资大量损失,不得已才用。若死了大量士兵而仍未攻下城池,这就是灾害。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用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用硬攻,攻打敌国不用太长时间,这就是用全胜的战略争取胜利,用计谋进攻取胜的法则。
  用兵的法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之,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之,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分散之,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抗击之,兵力少于敌人就退却,实力弱于敌人就避免决战。这样,弱小的军队也会取胜。如果一味硬拼,只有失败。
  将帅好比国家的辅木与柱石,将帅和国家的关系如同辅车相依。辅,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辅木,有大木柱长天之意。汉代有个“大树将军”冯异,能文能武。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曾吟诵庾信的名篇《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以示哀掉。他将儿子形象的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正在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却不幸英年早逝,他痛失爱子的心犹如一棵行将枯萎的老树。还有一种解释是辅佐,助手的意思。
  国君贤明与昏庸,知兵与不知兵对战争的胜负关系很大。如果他不知兵,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叫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逼它后退,就会束缚军队的手脚;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主持军队行政,就会使军政混乱、将士迷惑而不知所措;不懂军事的权变而主持军队指挥,就会使将士无所适从而产生怀疑。这样,军队就会丧失战斗力而导致敌人乘机入侵。这就是自己扰乱了自己,而使敌人有机可乘,甚至取胜。南北朝时期,宋文帝有个徐兖二州刺吏臧质,能征善战。毛泽东批注道:“臧质豪杰之士,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胎之敌,三克刘劭之逆。梁山之战,刘义宣不听臧质之言,因以致败,惜哉。”①刘义宣是宋武帝第六个儿子,人称江陵王,后为宋国国君。在梁山之战中,臧质建议分路合击,才能取胜。刘义宣拒绝采纳,导致失败。毛泽东认为臧质建议是对的,实在败的可惜。三国时期,骁勇善战的吕布也因贪恋美女貂婵而中了王允之计,拒绝采纳谋士陈宫计策被曹操俘虏,兵败身亡。
  所以,孙子认为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知道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胜利;指挥员与士兵有共同愿望的,能胜利;以已有备对敌无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所以,军事家一定要在战略战术上战胜敌人,谋略攻敌,而不可乱来。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想看书来

三、谋攻篇(2)
注释:①见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一书,第126页。1991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一纸和约
  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楚庄王一心要当霸主,一天,他对大臣们说:“我不能眼看着晋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我要把它消灭在摇篮里。”说完,他向群臣问计,一位大臣说:“现在离晋国最近的就是宋国,我们伐晋不如先伐宋,先打弱小的,容易打败的,然后再打强大的就省事多了!”楚庄王点点头,认为说的有理。于是,他亲自领兵去攻打宋国,很快就包围了宋国都城。楚、宋之战惊动了晋国,晋国国君忙派人对宋国君主公孙固说:“坚持住,千万不能投降!”楚兵久攻不下,庄王十分焦虑。这时,大夫申叔时献策说:“大王要做长期打算,不如让士兵盖房子、农夫种地,做出不获全胜、誓不收兵的架式,迫使宋国归顺。”楚庄王认为很好,遂命令围城将士脱去戎装就地盖房、种地,一面摆出长期围城的样子,一面解决粮草困难。对此,宋国人非常害怕,但又不愿投降。宋国君公孙固决定去向晋国求援,另外命智勇双全的大臣华元去楚营讲和。华元乘夜深人静单枪匹马潜入楚营,直奔楚军主帅子反的住处,逼他议和。
  华元直入楚帅营帐,毫不怯懦地说:“宋国被你们围困好几个月了,百姓生活已十分困难。但你们要我们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如果你们后退三十里,我们倒是可以考虑你们的要求!”楚将子反在华元的威逼挟持下,只得答应退军三十里。过了几天,楚军果然后退了,公孙固大喜,忙召见华元,让他再去与楚军谈判,华元只带几个侍卫来到楚营,叩见大将子反。谈判一开始,他就仗义执言地斥责楚国悍然进犯宋国,是以强欺弱,以大凌小。子反满以为华元会屈膝投降,没想到又挨一顿臭骂,十分恼火,正要把宋使轰出去,又怕张扬出去遭世人唾骂而脸上无光。于是,子反只得同意签订和约,并在和约上写道:“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八个字,意思是我楚国决不欺侮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责怪我楚国,双方将信守和约。一纸和约,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退去了敌人几万大兵。这证明小国有时也能战胜大国。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采用谋士范睢的“远交近攻”为国策,稳住了远离秦国的国家,攻打临近秦国的邻邦,夺其城池,夺其心,逐步消灭和瓦解敌人,达到统一六国的目的。因此,秦、赵之战不可避免。秦王命秦军攻打韩国的缑化(今河南省偃师西南),占领荥阳,造成夺取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的优势。又命大将王龁猛攻上党。太守冯亭为了把秦军进攻的矛头转向赵国,以减轻韩国的压力,并促成韩、赵联合抗秦,将上党献给赵国。赵王贪利受地,接受了上党。但赵军兵少,不敌秦军,退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西北)。赵王派大将廉颇迎战,进驻长平,夺回上党。这年7月,赵军凭坚扼守,秦军再次攻坚,占领西翼阵地。
  廉颇针对敌强我弱,赵军屡战失利的情况,决心转取守势,筑垒坚守,依托有利地形,等待时机再战强秦。赵王多次责备他怯战。秦相范睢乘机派间谍带黄金万两去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至于廉颇很容易对付,而且他快降了。”昏庸的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壁不战不满意,间谍的离间计正中他下怀,便罢免了廉颇。一年后,赵王不顾大臣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草率任命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代替老将军廉颇迎战秦军。
  赵括毫无实战经验,而且十分骄傲轻敌。他一到前线,立即率部队出击。秦王知赵王中计,便秘密任命广武君白起为主将,王龁为副将,传令不准任何人泄露这个军事机密。秦军佯装败退,展开两路奇兵胁制赵军,赵括只顾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袋形阵地。秦军以万精兵出其不意地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同时派出5千骑兵插入赵军的营垒之间,包围、监视营垒内的赵军。白起又命突击队在赵军被包围后,不断出击,赵军不敢再战,便筑垒防守,等待援兵。赵括副将说:“若能此时拚命突围,还有一线希望 。”赵括却说:“我身为大将,岂能突围,你不要再说了!”秦将白起让人每天在赵营前喊话:“快投降吧!你们没有活路了!”秦王在国内招兵买马,调往长平,增援白起。9月,赵军粮尽,赵括走投无路,率军强行突围,被乱箭射死,上党被秦军占领。40万降卒均被白起杀害,这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酷刑”。
    秦灭韩之战
  战国七雄,争夺天下。公元前317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与邻近的韩国交锋。在修鱼打败了韩国,在浊泽(今河南省浚县境内)俘虏韩将叟、申差。韩王十分忧虑。大臣公仲献策说:“当今,盟国不再可靠,秦国攻打楚国是蓄谋 已久了。大王最好用张仪之策去秦议和,以一个大城市和一些兵器作为议和的条件,引秦兵去攻打楚国,可以一举两得。”韩王称是,叫公仲赶快行动,去秦国议和。
  这个消息传到楚国,楚王着了急,立即把谋士陈轸叫来商量对策。陈轸说:“为保我楚国,必须离间秦、韩两国,使之交战而不议和。请大王告示全国,调兵遣将去援救韩国,部队置列路旁,陪送许多车辆,携带贵重礼物送给韩王,使他听信我们,断绝与秦国来往。秦国必然愤怒而攻打韩国,这样楚之祸患就可避免了。”楚王说:“很好。”于是,在全国发出告示,调兵遣将扬言发兵去援救韩国。还命令部队沿途展开队形,另外,一面派遣使臣,给韩王送去很多车辆和贵重礼物。使臣一到韩国,就去拜见韩王,说:“我们国家虽然很小,但已经出动了所有兵力来援救你们了。希望贵国毫无顾虑地同强秦决一胜负,我们是友好邻邦,一定冒死相助。捍卫了你们,也就是保卫了楚国!”使臣很有口才,一席话说得有条有理,韩王被说服了,于是,不再让公仲去秦国议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谋攻篇(3)
公仲觉得楚国是在嫁祸于韩,决不能上当。他连忙赶回京都,劝告韩王:“大王,你可要拿定主意,千万不能上了楚王的当啊!”韩王不悦。公仲说:“你想想看,秦国始终亡我之心不死,轻易地和强秦断交,天下人都会笑话我们愚蠢。楚、韩两国并不是兄弟国家,平素又没有约定好共同图谋攻打强秦。他们是害怕自己挨打而装作救援我们的样子,骗取我们的信任。一旦我们与秦国断交,楚国必然会坐山观虎斗,决不来救援我们!到那时,大王后悔就来不及了!”韩王不听劝,竟一意孤行,断然与秦国绝交;秦王震怒,兴师问罪,攻打韩国。果然,秦韩大战,楚国并不来救韩,韩宣惠王这才知道自己上了楚国的当。公元前400年,秦国攻下韩国的岸门(今河南省长葛县西北),韩王以儿子仓做人质跟秦订立了和约。楚王以金蝉脱壳之计骗取韩王信任,正中秦王的下怀,韩王被当作“看门狗”一样处于挨打之势还蒙在鼓里,因而,韩国惨遭失败是必然的。
    刘邦灭秦之战
  公元前207年初,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来到了高阳(今河南省杞县西)。这里有一位智叟名叫郦食其,是儒生。人都说刘邦最看不起儒生,唯独他不信,一定要亲眼见一见刘邦。一天,他只身来到起义军营帐,当时,刘邦正在洗脚,对他理也不理。郦食其这才信以为真,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截了当地说:“刘邦你想夺取天下吗,那你就应当尊重长者!”刘邦听了一惊,马上不洗脚了,走下床客客气气地请郦食其坐下,向他道歉。郦食其转怒为喜,献策说:“你现在兵少力微,若以如此之兵力攻打强秦,好比飞蛾扑火,自投罗网。”刘邦连忙请教良策,郦食其说:“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是交通要冲,秦兵在此有大量积谷。不如先取陈留,招兵买马,扩大队伍。”并自告奋勇前去劝降,说,如若劝降不成再攻打,自为内应,大功必可告成。刘邦大喜,依计而行,果然很快攻下了陈留。刘邦的队伍得到了大批给养和扩充,为进军关中打下了基础。
  南阳郡守吕齮被刘邦打败,退守宛城,闭城坚守。刘邦急于入关,想越过宛城,西进。谋士张良认为不妥,说:“不打宛城,对我们很不利。一则关中秦国兵力还强大,有险阻可依凭,我们急于进攻会遭到阻击。二则眼下不取,留下后患,万一进关失利,就会腹背受敌。”刘邦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决定攻打宛城。刘邦率军将宛城层层包围,吕齮见兵临城下,抵抗只会加速灭亡,便乖乖投降了。刘邦一举拿下宛城后,挥师西进武关,一路所经城邑,纷纷迎降,军威大震。
  8月,赵高(宦官)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9月,刘邦率军直逼峣关(今陕西省蓝田东南),这是进关中的最后一道关卡,地势险要,张良说:“沛公不必忧虑,此关不可硬攻,却可智取。城中守将是屠户之子,可以收买。”刘邦一面派人先行到山里,到处插旗,虚张声势,以疑惑敌人。一面让人带重金去劝说守将投降,峣关守将果然被收买,愿同汉军一同攻打咸阳。公元206年,刘邦乘秦军主力和项羽大军鏖战正欢,关中守军斗志涣散,突然绕过峣关,越过蒉山,发动猛烈攻击,大破秦军于蓝田,并迅速扩大战果,来到灞上(今陕西省西安东),直逼咸阳。秦王子婴无奈,只得率众臣无条件投降,捧着玉玺拜见刘邦。按“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为约定,刘邦应拥有关中地区的统治权,但,强项羽撕毁前约,自恃兵强马壮称“霸王”而贬刘邦为汉王。从此,拉开了楚、汉争霸天下的序幕。
    成都之战
  公元36年,军阀公孙述拥兵自重,凭借四川天险与东汉王朝为敌。12月,汉将吴汉率兵从夷陵沿长江逆流而上,入蜀###之。
  第二年初,吴汉大军在鱼涪津(今四川省东山北)打败公孙述部将魏党、公孙永,进围武阳。公孙述令其婿史兴率军援救,吴汉起兵迎击,将史兴击败。汉光武帝刘秀命吴汉:“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有10万余敌,千万不可轻视。直取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敌若不来,你转而诱迫之来攻,待其力疲气竭之时,便可乘胜袭击!”吴汉自以为敌人节节败退,已无斗志,便分兵作战。自己亲率步、骑2万余人攻取成都,在江北岸扎营。同时架设浮桥,令副将刘尚引兵万余人屯据江南岸,两军相隔二十多里远。
  刘秀得知吴汉分兵待敌后,很生气,责备说:“我告诫你多少遍,为什么遇事缭乱!你既轻敌深入,又与刘尚分别设营,若有紧急军情,不能互相接应。敌人如果出兵攻你,又以大部兵力攻刘尚,他被击破,你也完了。此时幸亏没有危急情况,要迅速返回广都。”刘秀立即颁布诏书,令吴汉收回成命。但诏书还未到,公孙述已任命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领兵10万余人,分20多路兵马攻击吴汉;又派1万多人攻击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救应。吴汉与敌兵激战一天未获胜,退回营寨,被敌将谢丰包围。此时,他才明白自己犯了轻敌的错误,便对众将说:“我们历经艰难险阻,转战千里,深入敌军腹地。现在与刘将军两处遭敌围攻,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若不尽快秘密突围到江南与刘将军合兵抗敌,后果不堪设想。大家要齐心协力,人自为战,定能战胜敌人,成败的关键在此一举。”众将领点头称是。于是,吴汉改善士兵伙食,增加马匹粮草,闭营3天,以逸待劳。他让士兵多立旌旗、烟火不绝,迷惑敌军。乘黑夜人静,吴汉大军悄悄突围到江南与刘尚军会合。
   。 想看书来

三、谋攻篇(4)
第二天,叛将谢丰派出一部份兵力阻击江北汉军,自己亲率大军攻打江南汉军。此时才发现吴汉军营空无一人,急忙退兵。吴汉大军斗志旺盛以全部兵力迎战,两军从拂晓一直激战到黄昏。汉军斩杀谢丰、袁吉,大破敌军。吴汉留下刘尚防御公孙述再犯,自己引兵退回广都。刘秀看了吴汉从前方送来的捷报后,十分高兴,答复说:“你回兵广都很对,公孙述决不敢丢下刘尚来攻打你。如敌攻击刘尚,你从广都率兵救援,敌正疲劳,你去猛打,定会胜利!”此后,吴汉引兵与公孙述转战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捷,最终攻克成都,将敌人基本消灭。吴汉遣轻骑袭焚成都市桥,蜀军将士极其恐慌,纷纷潰逃,公孙述虽极力禁止并诛灭其眷属,仍不能制止。刘秀决定劝降公孙述,下诏书诱之说:“如果你能及时降顺大汉,保证你宗族安全。”然而,公孙述却始终没有投降的表示,继续招募敢死队,企图顽抗。吴汉采用“践墨随敌”战术示弱于敌,将主力隐蔽。结果,蜀军上当,再次来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蜀军伤亡很大。这时,只听汉军营中一声炮响,一彪人马突然杀出,疲劳之敌惊慌失措,丢戈弃甲。公孙述身受重伤,当场毙命。成都之战,汉军以全胜告终。
    浅水原之战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省揚州)被杀害,隋朝灭亡。5月20日,李渊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登基做皇帝。国号唐,史称唐高祖。
  当时,群雄割据,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唐帝国,还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个历史的重任就落到了李渊第二个儿子秦王李世民肩上。李世民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就是西取陇右的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之战。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的富豪薛举,占领了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天水(今甘肃省天水),自称西秦霸王。这年冬天,薛举领兵进攻高墌(今陕西省长武北),李渊派李世民率军迎击。薛军来势凶猛,将骁卒悍。然而,千里远征,粮运困难,只宜速战,不宜持久。李世民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伺敌疲而后出战”的方针。他将唐军驻扎在营地,不论敌人怎样叫骂、挑战,也不论部将如何请战,他都不予理睬,不准出战,只等待“彼骄我奋”之机。恰好这时李世民生病,把指挥权交给长史、讷言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告诫他们说:“不要急于应战,等敌粮尽兵困之时,我的病也好了,再出兵打败他们。”但,刘文静等以为这是李世民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