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在迦湿弥罗国停留一年多呢?是因为国王的盛情款待和僧称法师的孜孜教诲吗?   

  恐怕不仅仅是这样。迦湿弥罗国本身就具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深厚的佛学底蕴……只有这些,才是玄奘停下脚步潜心学习的最重要原因。与其它的佛教国家相比,迦湿弥罗国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得从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迦腻色迦王说起:   

  迦腻色迦王是阿育王之后对印度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时,贵霜王朝国力强盛,为了教化四方,迦腻色迦王大力推行佛教,但是当时的佛教已经分成很多流派,各派之间互不服气,相互攻击,给佛教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人就向迦腻色迦王提出建议,利用王国的权威召开一次佛教大会,用以正本清源。迦腻色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刻下令召集全印度的高僧,集结的地点恰恰就在迦湿弥罗!   

  大会召开后,高僧云集,盛况空前,问题也随之出现:那么多僧人汇集在一起,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每天吵闹争执,使得整个大会混乱不堪。为了让大会继续下去,迦腻色迦王决定从数千名僧人中挑选真正有才学的高僧来进行佛典集结。经过繁复而严格的选拔,四百九十九位僧人被留下,但由于阿育王时期的第三次佛典集结是由五百位高僧来完成(这可能就是五百罗汉的原型),所以还需要再找一人凑足五百之数。   

  这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来到国王专门为集结佛经修建的寺庙门口。那些已经被选上的高僧看不起他,让他回去好好修炼修炼再过来,谁知这个僧人却不屑道:   

  〃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   

  意思是:我看起来确实不学无术,但是想要证得圣果就跟打喷嚏吐口水一样容易;我立志追求佛果,但不会像你们那样用一些雕虫小技,我现在就把这个锦囊抛上天,在它掉下来之前,我就能修成圣果。   

  众僧不信,于是这个僧人就把锦囊抛向天空,结果锦囊果然没有落下,神灵还在天空中显灵,说此人当在今生证得圣果,然后在来世接弥勒的班,岂能在此追求这样的小果呢?那些看不起他的僧人们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引为上宾,这个僧人就是著名的世友法师。   

  此后,世友就与其余四百九十九位高僧一起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将原本纷乱繁杂的佛经整理集结完毕。迦腻色迦王随即下令将佛经镂镌于铜牒上,再封存于石函中,还专门建造了一座佛塔用来保存经典。   

  相传,迦湿弥罗国是由药叉神保护,为了不让外道窃取损坏千辛万苦完成的的经论,国王规定,如果有人想要学习,就必须在这座塔中受业。从这个角度看,第四次佛教集结让迦湿弥罗完成了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让当地陷入了一种保守自闭的风气中。当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诸国的高僧纷纷前往中原译经传道时,号称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湿弥罗国却无一人东行弘法。   

  迦湿弥罗国以小乘佛教著称,但是公元四世纪后,其所传经典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内容,并且在态度上逐渐开放: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僧人佛图澄在来到中原前就曾在迦湿弥罗修学佛法;一代高僧鸠摩罗什也曾在迦湿弥罗师从盘头达多研习小乘经典。鸠摩罗什回到龟兹后,反而宣扬起了大乘佛法。盘头达多得知后,不顾年高体弱,长途跋涉来到龟兹会见鸠摩罗什,聆听大乘教义,最终转信大乘佛教。         

▲BOOK。▲虹桥▲书吧▲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这些都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达迦湿弥罗的时候,虽然当地的佛教已不如当年那般兴盛,但依旧保留着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编写集结的完整佛经。这一点对玄奘来说非常重要,就好比给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深造之前进入预科班学习的机会。   

  我们知道,在当时,佛教经典都是由梵文书写,人们交流佛典甚至辩经也都是用梵文,玄奘的梵文虽然不错,但那都是在中原和沿途游历时陆续积累而来,或者可以说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想要在那烂陀寺与那些高僧交流学习,就必须具备相当熟练甚至是精通的梵文水平。   

  所以这一次玄奘没有急着赶路,而是在迦湿弥罗国停了下来,就像当年在高昌国逗留一样,他需要为接下来的旅程和游学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其一,当地的国王非常热情,愿意供奉玄奘,这是物质保障;   

  其二,玄奘需要系统学习梵文,在印度,交流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辩经,辩经一靠学识二靠反应三靠说话技巧。这里的说话技巧,就与梵文紧密相关……同等修为,一个口齿伶俐一个结结巴巴,高下立现。   

  其三,迦湿弥罗收藏了大量珍贵而完备的佛典,玄奘需要在这里对印度佛学进行一次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为接下来的求学和译经提前做准备。   

  人生是一段长长的旅程,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高昂的状态,要懂得适时给自己放松、充电,也许只是一两天身体的休息,也许需要长时间的沉心静气,为的是用更加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玄奘带着大量亲手抄写的佛经离开了学习生活了一年多的迦湿弥罗国,在经过几个小国后离开北印度,进入了中印度境内。   

  中印度河网密布,玄奘决定改走水路,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准备前往另一个国家……阿耶穆佉国。  

  秋风徐徐、水声潺潺,两岸林木繁盛,河上水鸟成群,水中鱼虾嬉戏,船行一百多里,一直风平浪静,可以说是玄奘西行以来最舒服、最惬意的一段旅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所有人都陶醉在恒河美景中时,河两岸的密林中突然冲出十几条船,一下子就挡住了玄奘大船的去路。这显然是一伙早就埋伏在水边的强盗,上面的人一边举着刀棍大声叫嚷,一边驾船向玄奘的大船靠近。   

  水上不同陆地,在岸上遇到强盗还能逃跑,在水上要是被强盗截住,那就只剩下死路一条。惊惶失措下,几名同伴当即跳河逃命,把玄奘等人丢在了船上。这是玄奘西行以来第一次在水上遭遇强盗,不过他还是跟往常一样十分镇定,还让船上的人不要荒乱……强盗无非求财,把财物给他们就是了,一旦自己慌了手脚把船弄翻,损失的就不止是财物,还有那些无比珍贵的经书了。   

  在强盗们的胁迫下,船工不得不按指示将船靠岸。船靠岸后,强盗们把所有人都赶到岸上,还命令他们脱掉衣服,一边搜查随身钱财,一边仔细打量每一个人的身材面容。   

  长途跋涉和丰富的阅历让玄奘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和观察力,他发现这些人不像是普通的强盗,他们的一言一行似乎是在按照一种既定的流程行进,而且在搜得钱财后也没有放人的意思,好像在等待一件什么事情。最后,玄奘从他们的对话中得悉,这些人并非强盗,而是一伙突伽天神的信徒:   

  〃然彼群盗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   

  也就是说,每到秋天,这伙突伽天神的信徒们就要根据教义寻找一个身体强健、样貌端庄的人来献祭,然后把他杀了,用他的血肉祭祀神灵,祈求天神的保佑和赐福。   

  印度古代宗教纷繁复杂,突伽天神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大神,因为是女神,所以才译成难近母。难近母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种形象之一,也是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在印度被当作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名字取自她所消灭的罗刹〃难于接近〃。在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中,难近母皮肤黄色,坐骑是虎或狮,有8、10或者18臂 ,持诸神所赐的各类武器,其中有长矛或一条毒蛇。每年9、10月举行的难近母节是印度东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信徒们将特制的难近母像供奉9天后沉入水中,并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和庆祝活动。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60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3)         

  性力派同时是印度教三大派别之一,主要崇拜时母,难近母和吉祥天女。玄奘到达印度时,正好是这个教派比较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教派的众多祭祀仪式中,人牲是最为残忍,也是最为虔诚的一种,就是拿活人的血肉献祭。在这些突伽信徒看来,杀人献祭不但不是犯罪,还能洗刷自己前世今生的罪孽,让女神把祺瑞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完全不会对此感到害怕和愧疚。守在恒河岸边的密林中劫掠,不但能获得钱财,还能解决人牲来源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性力派对人牲的要求很高,并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就能用来献给女神,所以搜索钱财只是其次,挑选人牲才是关键。玄奘的出现无疑让他们喜出望外:   

  〃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   

  意思是说,当时正好到了夏末秋初要杀人祭祀天神的时间,而这伙信徒还没找到合适的〃祭品〃,眼看着祭祀时间就要到了,绝对不能再错过。现在这个沙门(僧人,指玄奘)姿容伟岸、气度不凡,而且身材健壮皮肤细嫩,显然是绝佳的人选,把他杀了来祭女神,是最合适最吉利的事了!   

  信徒们很高兴,这一趟活儿,不但抢到了大量财物,还解决了迫在眉睫的人牲问题,于是一把将玄奘从人群中拉了出来,亮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和钢刀。   

  这时的玄奘恐怕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即将成为对方献祭给女神的〃贡品〃,如果说普通的强盗还能试着用佛理去感化,那么面对这伙邪恶的异教徒,面对西行以来最大的危险,玄奘该怎么办?   

  第一,不荒乱。荒乱只会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只有镇定才能想出应对之策;   

  第二,不求饶。每个人都有尊严,即便面对死亡……头可断,血可流,脊梁不能弯,何况此时讨饶也未必有用,还会让整个队伍失去生存的勇气;   

  第三,不动摇。不荒乱不求饶并非坐以待毙,不论面对何种险境,都不能动摇活下去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妥当的争取生机。   

  一个人的素质只有在最危急的关头才能显露出来,是骡子是马,一目了然。   

  〃以奘秽陋之身,得充祠祭,实非敢惜。但以远来,意者欲礼菩提像……并请问经法,此心未遂,檀越杀之,恐非吉也!〃   

  玄奘平静的对那些信徒们说:以我这样污秽丑陋的身驱,竟然可以充当天神的祭品,实在是非常的意外和荣幸,绝对不会舍不得这副躯体;但是我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参拜佛像,求真经、问大法,这个心愿还没有达成,施主们现在就把我杀了,哪怕我死了,心中的怨念太甚,恐怕对女神也会很不吉利!   

  玄奘既没有让他们放了自己,也没有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大肆批驳他们所信奉的女神,而是心平气和的站在信徒们的角度替他们〃考虑〃,仿佛一个长者在与犯了错的后辈们谈话,既避免激怒对方,又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当然,在这个时候,玄奘的同伴中也有不少人站出来表示愿意代替他去献祭。但是有玄奘这样的〃美玉〃在侧,信徒们又岂会看得上这些资质平庸的〃顽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方越是在乎的东西,就越是宝贵;越是宝贵的东西,用来充当祭品就越有效……正所谓〃关心则乱〃,同伴们的舍身救人,其实是帮了玄奘一个大大的倒忙。   

  信徒们全然无视玄奘的〃善解人意〃和同伴的苦苦哀求,欢叫跳跃着开始了祭祀仪式:   

  信徒首领一边派人取水,一边让人在树林里打扫出一块平整的空地,再用水和泥土建起一座临时的祭台。祭台建完后,在信徒们的众目睽睽之下,首领又命令两名手下拿着刀把玄奘押到祭台前,用恒河里的水把玄奘身上洗干净,然后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等待最神圣时刻的到来。   

  西行以来,玄奘经历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仪式,然而这一次,却是最特别,也最令他难忘。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眼看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玄奘的同伴们纷纷开始哭泣,他们实在不愿意看到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玄奘法师就这样成为异教徒的刀下之鬼。然而即将成为祭品的玄奘依旧十分平静,没有露出半点害怕的神情,反倒让信徒们犹豫起来……他为什么没一点反应,他难道不怕死吗?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61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4)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信徒们其实最愿意看到玄奘拼命求饶,跪倒在他们身前不断叩头念经,痛哭流涕的请求宽恕,就像当初那伙两千多人的突厥强盗一样,太过顺从的对手会让犯罪者觉得很没意思,猎物越是反抗,越是挣扎,越是表现出与身份截然相反的怯懦与劣根性,他们的施虐心理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力教派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然而,玄奘让他们失望了,这个〃完美人牲〃既不反抗,也不配合,只是一言不发的站在那里,仿佛已把一切都看透……既然躲不过,任何挣扎努力都是徒劳,何不像谢安当年那样,索性从容一点,坦然面对生死成败。玄奘平静对信徒首领道:          

  〃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   

  意思是说:请你们稍微给我一点时间,不要逼我太甚,让我可以平心静气高高兴兴的念佛,自己化灭。   

  化灭,是高僧去世的一种形式,玄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在中国,大多数信佛之人在受苦受累或者遭遇困境时第一个想到的都会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观世音〃更是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然而此刻,玄奘闭上眼睛念颂的却是弥勒佛的名号。为什么不念观音而念弥勒?    

  玄奘时刻不忘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西行求法的目的。之所以要西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一部名叫《瑜伽师地论》的经书,而这部经书恰恰又是由弥勒菩萨亲口授传下来的。   

  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宝贵;可在玄奘看来,生命的价值远不及信念和追求来得重要。   

  玄奘在念弥勒菩萨的时候,脑海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第一,是不能忘记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即便生命行将结束,也不能忘记一直坚持的信念;   

  第二,是希望自己在生命结束以后,能够往生在弥勒菩萨身边,供养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   

  第三,是在许愿,他希望自己学会《瑜伽师地论》后还能再次转生为人,用从弥勒菩萨那里学到的《瑜伽师地论》去教化那些杀害他的性力派信徒,以免他们再次为祸人间。   

  发完心愿后,玄奘收拾情绪,很快进入了入定状态……他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须弥山前,极目远眺,隐约能见弥勒菩萨坐在庄严的莲花宝座上,周围还环绕着很多天上的神仙。这时候的玄奘整个身心都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忘记了自己正身处祭坛,头顶上还有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忘记了身旁穷凶极恶的强盗们,忘记了一切危险……   

  哭声回荡在恒河岸边,几十名同伴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林间的飞鸟,惊动了水中的游鱼,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德高望重的玄奘法师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无能为力。在他们看来,目睹一位高僧在自己眼前为奸人所害是一种莫大的罪过,他们想用泪水来洗刷身上的罪孽,他们想通哭声来打动上天,打动神佛,让他们显灵来挽救法师的生命……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他们只能用哭声给法师送行。   

  在信徒首领长长的念咒声中,祭祀仪式开始了,站在玄奘身边的大汉举起了手中的钢刀……所有人都闭上了眼睛……信徒们是为了表示虔诚,而玄奘的同伴则是不忍再看……千钧一发之际,只见:   

  〃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连老天都愤怒了!   

  顷刻间,漫天黑风四起,恒河边沙尘暴起,和着被刮断的树枝卷向半空,平静的河面顿时涌起滔天大浪,将水匪和玄奘一行所乘坐的船只全部打翻卷走,水面上和岸边一片混乱。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惊骇莫名,不管是玄奘的同伴还是信徒们全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凡信教之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其它教派的信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间的一切都与神灵联系起来,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看成是神迹……丰收是神的恩赐,灾难是神在发怒,这次也不例外。狂风大浪就像是恒河的神灵发出的警告,让他们赶紧停下献祭仪式!         

虹桥书吧BOOK。  

第62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5)         

  信徒们纷纷放下手中刀棍,首领连忙抓来一人,指着兀自端坐不动的玄奘问道:   

  〃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   

  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僧人来历不凡,身份很不一般。那名同伴反应也很快,觉得这是个解救玄奘的好机会,于是半真半假的对信徒首领说:这就是那个从东土大唐前来印度求法的玄奘法师啊,各位如果杀了他,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从这场风波的样子来看,你们的天神已经发怒,你们还是立刻停止杀戮忏悔为好。   

  信徒们马上就慌了,他们原本就觉得这场〃天灾〃是因为自己在供奉和献祭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或是诚心不够而惹怒了天神,现在一听这话,再回头看看仍然一动不动神色镇定坐在祭坛上的玄奘,更觉得这位来自东土大唐的僧人非同寻常。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一定是天神在警告他们不可拿他献祭祀!   

  接下来,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