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思是说,法师您就不要去第五烽了,守卫第五烽的那个校尉性子粗俗,您到了那里,没准他会有什么别的想法。您直接从第四烽出发,走百余里路,那里有个野马泉,您可以到那里去取水。   

  就这样,玄奘平安通过第四烽,顺着王伯陇的指点前去寻找野马泉。   

  那么,野马泉究竟在哪里呢?   

  据考证,五烽中的第五烽,也就是唐初西北边防的最外围据点,正是今天甘肃安西马莲井。马莲井位于大泉(第四烽)东北,往西北过星星峡便进入新疆哈密(伊吾国)境内,因此,王伯陇要玄奘避开第五烽,从大唐边地不设防的第四烽到伊吾边界最近的路线走,同时还必须有水源(野马泉),第五烽又在北偏东方向等条件分析,野马泉必定在官道以西。考虑到野马泉还应该与伊吾国边境相去不远,所以野马泉的具体位置应该在第四烽西北。所以,玄奘离开第四烽后,是向西北方向走了一百多里。   

  从实际交通状况看,大泉向西北的确有一条路可供人马通行,直达甘肃新疆交界处的红柳河,路程也正好是〃百里许〃。另外,红柳河为山间季节性河流,虽然经常断流,但泉水众多,王伯陇所说野马泉也许就是红柳河附近诸多泉眼之一。按王伯陇的想法,玄奘可以在野马泉取水饮用,然后往西进入伊吾国境。   

  因此,玄奘在河西走廊、也就是瓜州境内的行程大致如下:   

  第一日夜,从瓜州起程,傍官道之东向北,在唐玉门关以东十里许渡过葫芦河。遇险,石盘陀离去;   

  第二日晨,出常乐山西北行(西多,北少),戈壁途中惊见幻景,晚上抵达第一烽(白虎关);   

  第三日晨,离开第一烽,依官道西侧北行,绕过第二烽、第三烽,取近道向第四烽(大泉);   

  第四日夜,到达第四烽。王伯陇指点可以绕开第五烽(马莲井),经西北由野马泉(红柳河某泉眼)进入伊吾国境;   

  第五日晨,从第四烽出发,寻找野马泉。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这片渺无人烟的荒漠上,玄奘迷路了,没有按计划找到野马泉。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玄奘的西行之路也几乎因此夭折……         

▲虹▲桥▲书▲吧▲。  

第30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1)         

  第 五 章 不抛弃,不放弃!   

  到底是为生存而归,还是为信仰而行?   

  日光从身后射来,让他感到温暖和踏实……不抛弃信念,不放弃希望,这就是他所想的全部;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   

  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   

  不抛弃,不放弃,玄奘战胜了戈壁沙漠,战胜了上天对他的考验,也战胜了自己。   

  迷路,打翻水袋,在茫茫莫贺延碛,玄奘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他曾经东归,又执扭的掉头,只为了那不变的信念;   

  神奇的老马带他找到了绿洲,来到了他西行之路上的第一个国家……伊吾。   

  在高昌,玄奘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了国王麹文泰的盛情挽留,甚至不惜以绝食相威胁,终于以诚心和坚毅打动了高昌王,并得到了巨大的帮助。   

  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觉得玄奘一路行来每每化险为夷太过顺当,老天决定给他一次真正的考验……在按照王伯陇的指示偏离第四烽通往第五烽的官道往西北前进寻找野马泉的途中,玄奘迷路了,而他迷路的地方,真是在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应该是指今安西县马莲井以北、哈密北山(古称天山)以南的一大片戈壁沙漠,而伊吾绿洲刚好位于这片戈壁大漠的腹地。汉代,这一带是匈奴呼衍王的领地。〃呼衍〃,又作〃呼延〃,所以才用〃呼衍〃来称其领地,这一点跟中原先秦时期以封地、官职为姓氏比较相似。西汉末年,〃呼衍〃又被译为〃五船〃(〃船〃字从?得声,古当读〃延〃音。〃五延〃即〃呼衍〃、〃呼延〃),因此又称这条路为〃五船道〃、〃伊吾路〃或〃新道〃,唐代始称〃莫贺延碛道〃。〃莫贺延〃则是〃呼衍〃、〃呼延〃、〃五船〃之外的另一种不同的翻译念法。莫贺延碛道上的莫贺延山,即现在甘肃新疆二省交界处的星星峡山。   

  隋末,鄯善人趁中原战乱割据伊吾称王,以莫贺延山为界,与中原地区隔绝往来。唐初,人们把河西经星星峡通往伊吾国的大道称为莫贺延碛道,这条道路在玄奘开始西行之时因为大唐与伊吾国不相交通而仍在封锁状态。唐朝占据莫贺延碛道的南段,并在沿途设置五烽,以第五烽最为紧要,驻军最多,正处在莫贺延碛头上,因此当地人又以第五烽来给这条路命名,故称〃第五道〃。   

  从王伯陇提醒玄奘的话中可以看出,镇守第五烽的将领不信佛,也不怎么好说话,这是符合当时边关需要的:从战略位置上看,第五烽离伊吾国最近,一旦发生冲突,势必首当其冲,在这样险要的地方,当然要安排一个冷面黑脸不通人情只认国法的人来把守。并不是说信佛不好,而是人一旦有了喜好,就会被人抓住利用,比如将军信佛我也信佛,不如通融一下,或是干脆假扮成佛家子弟混入唐朝境内。   

  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伊吾国国王石万年才举国归顺唐朝。唐朝改伊吾为伊州,又在原先的五烽以西再置五烽,以十烽拱卫官道。然而莫贺延碛道真正开通却要等到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闰十月,直到武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才在每个烽火台旁设置驿站。莫贺延道开通与完善的整个过程,就是大唐帝国对西域地区加强控制的过程,随着莫贺延道的逐渐繁盛,西域的丝绸北路才在汉代之后再一次焕发新生,这些都是后话。   

  玄奘迷路了,这也正是如此广阔的边境地区,唐军却只需把守五烽的原因所在……即便带了足够的水和干粮,即便有向导,又有谁能保证从这片不辨东西的戈壁荒漠里走出去?更何况玄奘还是一个人第一次走这条路。这里没有守军和追兵,也没有恶人谋害,却比任何地方更加险恶。   

  迷路之后的玄奘非常焦急,别说寻找野马泉,就连东西南北很可能都无法辨别。当时是冬天,正是戈壁沙漠里最冷最干燥的时候,忧心如焚的玄奘又累又渴,于是就准备从马背上取下皮囊喝水。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玄奘一失手,整个皮囊掉在沙地上打翻了,所有的水一下子被沙子吸得干干净净。         

▲虹桥▲书吧▲。  

第31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2)         

  〃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水就是生命,没有水,就等于断送了生机。现在,玄奘不但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又损失了仅有的一些水,他会怎么办?玄奘依然没有荒乱,也没有嚎啕大哭责怪上天……这些举动只会让本就低落的情绪更加糟糕,白白耗费宝贵的体力精力,对走出困境一点帮助都没有。   

  玄奘十分冷静的选择了原路返回。这是他西行路上唯一一次向东掉头,但这绝非怯弱和丧失信心的表现,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往东折回第四烽大约是一百多里路,顺利的话一两天就能到,还在身体能够坚持的范围内。掉头易,违心难,往东的每一步,对玄奘来说都是煎熬:   

  〃不至印度终不东归一步,今故何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这就是当时玄奘真实心理的写照。到底是为生存而归,还是为信仰而行?对一个一直以信仰来支撑生命的人来说,违背誓言,违背本心,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在向东走出十几里地后,玄奘心中的痛苦和矛盾越来越强烈……如果往回走,即便侥幸得活,补充了水源重新上路,对整个西行旅程来说,这也是一处难以抹去的污点,这个污点甚至会伴随一生,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悔恨与自责中。   

  〃宁死也不能掉头!〃玄奘在心底一遍又一遍的告诫自己。《士兵突击》里,傻乎乎的许三多在五班驻地上夜以继日的修着他那条路,为的只是〃要做有意义的事〃这个信念。对玄奘而言,活着最有意义的事无疑就是前往西天取经,将佛法发扬光大。   

  终于,在往东行走了十多里地以后,玄奘再次下定决心,猛然收住脚步,牵着那匹〃瘦老赤马〃掉转方向。呈现在玄奘眼前的是一长串脚印,那些孤独的脚印,重重的敲击在他心上。   

  〃我不能就这么回去,不抛弃,不放弃!〃玄奘咬了咬牙,再一次迈着坚定有力的步子往西走去。   

  此时的玄奘,身边剩下的只有老马和一些干粮,日光从身后射来,让他感到温暖和踏实……不抛弃信念,不放弃希望,这就是他所想的全部。   

  找不到水源,又没了储水,看淡生死,唯有一心,在茫茫莫贺延碛大沙漠的深处,玄奘与死神同行。   

  八百里莫贺延碛,白天,时而狂风怒卷,黄沙如雨而下,情景应该跟电影《天地英雄》里东归的取经队伍被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所吞没类似;晚上,沙漠中磷火肆虐,〃鬼影〃憧憧。冬天沙漠里巨大的昼夜温差也给玄奘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就像当初在葫芦河边遭遇石盘陀的威胁时一样,玄奘开始念诵观音名号,希望借此让内心得以平静,呼唤观音菩萨保佑自己。   

  此后的四夜五天里,玄奘滴水未进,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生存的极限。口干舌燥腹如火燎的玄奘似乎感觉到了生命即将终结,半昏半醒的倒在沙地里,默默念诵观音名号。人在濒临死亡之时才会说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玄奘也不例外:   

  〃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   

  意思是说,我此行不是为了财物好处,也不是为了博得名望声誉,只是为了追求无上佛法才一心向西。可是菩萨啊,您应该死以救苦救难、保佑众生为己任,我现在是如此的艰难困苦,您难道熟视无睹吗?   

  玄奘的这段自言自语,与其说是向菩萨祈祷,不如说是对菩萨的怀疑和质问;他的内心很无助,但发愿的语气却很强硬……我玄奘把生死都托付给了你们,你们却对我的处境视而不见,这难道就是我这样一个虔诚向佛之人应该落得的下场吗?我不甘心啊!   

  就这样,可怜的玄奘躺在沙地里断断续续的祷告着、倾诉着、抱怨着,因为脱水,他的眼睛变得看不见东西,慢慢昏了过去。或许是命不该绝,或许是他的话让佛祖和菩萨感到羞愧,到了第五天半夜,沙漠里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清凉的大风带来了阵阵水汽,让玄奘慢慢醒了过来。那匹〃瘦老赤马〃也跟着站了起来,用力在空气中嗅着什么。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3)         

  玄奘努力睁开眼睛,但是长时间的疲劳和脱水让他的体力近乎枯竭,他只能躺在原地睡了一会儿。熟睡中,玄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长数丈的大神挥舞着长戟质问自己为什么不打起精神再往前走,反倒在这儿睡着了?玄奘被惊出一身冷汗,一下子从睡梦中醒来,他相信梦境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启示,这位从来没有在梦里出现过的威武大神很可能是在警告自己,于是挣扎着起身,振作精神继续往前走。   

  走了十里后,那匹一路上都碌碌无为的瘦老赤马突然精神抖擞,撒开四蹄朝一个方向奔去。可能是因为行李干粮都在马背上,玄奘也只好跟着老马跑出几里地。这时奇迹发生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片茂盛的水草地,草地的不远处还有一片池塘,池水清澈如镜,而且不是幻觉!   

  玄奘大喜过望,带着老马在池塘边尽情的喝水,还痛痛快快的洗了个澡。玄奘觉得这片绿洲是自己诚心祈愿感动佛祖和菩萨的结果,所以专门抽出一天时间来诵经休息,感谢佛祖菩萨保佑。第二天,恢复体力的玄奘一边储水,一边给那匹识途老马准备了一些青草,作为它日后在路上的口粮,也算是额外的奖励。   

  离开绿洲,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程,玄奘终于穿越了莫贺延碛。   

  不抛弃,不放弃,玄奘战胜了戈壁沙漠,战胜了上天对他的考验,也战胜了自己。   

  离开河西走廊后,玄奘即将前往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伊吾。伊吾位于现在新疆哈密一带,是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伊吾古称昆莫,曾是乌孙王府所在地,东汉时称伊吾卢,置宜乐都尉;三国时魏置宜禾伊吾都尉;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伊吾郡,于隋末割地自立,玄奘西行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小国,归来时则在大唐版图内,改名伊州。   

  隋末唐初,突厥强大,东突厥更是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地处大唐和东突厥两大势力之间的伊吾随时都有被吞并灭国的危险。为了生存,伊吾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谁强大就依附谁的墙头草策略……唐朝建国之初,其势力尚不足以完全控制西域,所以伊吾便臣服于气势汹汹的东突厥以自保。直到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东突厥发生内乱,唐太宗才抓住机会,于次年派大军分道出击,俘获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攻灭东突厥。东突厥灭亡后,失去靠山的伊吾才主动归附唐朝。   

  玄奘西行时,伊吾仍依附于东突厥,与唐朝处于〃冷战〃状态,所以唐军才会在五烽一带严密把守,禁止百姓非法出境。因此,伊吾就可以看成是玄奘西行路上所到达的第一个国家。   

  玄奘到了伊吾后,在一座很小的寺庙里停下来休息。这座庙里只有三个僧人,可能是由于离河西走廊比较近,这三个僧人都是汉人。其中一个年长僧人听说一个法师从大唐来到此地,连衣服鞋子都来不及穿戴整齐,就迫不及待的前往迎接。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个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乡人(中原汉人)的年长僧人一看到玄奘,就抱着他痛哭不止。这也很容易理解,伊吾离中原地区本来就很远,河西之地又一直处在战争状态,唐朝政府还颁布了〃禁边令〃,中原汉人几乎不可能来到这里。能够在异国他乡遇到乡人,玄奘也是百感交集,也陪着哭了起来。   

  伊吾是个小地方,又是个信仰佛教的地方,玄奘到来的无疑是件大事,消息很快就传了开去。不久,伊吾的胡僧、国王都纷纷前来拜见玄奘,国王还把玄奘请到王宫里盛情款待。   

  从长安到凉州,从凉州到瓜州,然后穿越五烽和莫贺延碛来到伊吾,玄奘终于能喘口气,好好休整一番了。然而事与愿违,玄奘在伊吾只逗留了几天,就不得不再次启程。原来,当时在伊吾西面还有一个实力比较强大的高昌国,其统治范围大致在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玄奘到达那天,高昌派到伊吾的使者正准备回国复命,听说玄奘来到后,就跟着伊吾的王公大臣一同前去拜见。一见之下,顿时惊为天人,于是立刻起程回国,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高昌国王麹文泰。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4)         

  唐代对西域还有另一种称呼,叫做〃三十六佛国〃,可见当时大多数西域国家都信仰佛教,对僧人都非常重视,不管是从中原来的还是从西方来的高僧大德,当地的国王都会想方设法请他们来自己的国家讲经布道,甚至留下来。高昌国王麴文泰一听有中原来得高僧在伊吾,立刻派人再次前往伊吾,命令伊吾国王把玄奘送来;还安排了几十匹好马,派大臣们沿路迎候。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伊吾的尴尬处境……北面的突厥、东南的大唐、西面的高昌,哪一个都开罪不得。伊吾国王没有办法,只好按照麹文泰的要求,很是无奈的送玄奘上路。   

  根据史书记载,玄奘原本并没有计划前往高昌国,而是打算在伊吾休整完毕后取道西北,经可汗浮图(在西突厥境内)继续西行,但是考虑到高昌国王的一番盛情推辞不得,只好改变行程,先行前往高昌国,并在六天后到达位于高昌境内的白力城(今鄯善)。   

  玄奘到达白力城时天已经黑了,玄奘本打算在此留宿一晚,让救过自己一命的老马也能好好休息一下,但可能是由于麹文泰之前下了命令,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见到玄奘,所以城中的官员和使者告诉玄奘高昌王城离这里已经不远,希望他能换上好马先去王城,让现在骑得这匹〃瘦老赤马〃跟在后面慢慢赶路。   

  玄奘是个感恩图报之人,不但没有舍弃那匹老马,就连取经归来时还打算再次回到高昌与麹文泰相见,只不过那时高昌已经被唐军灭国,麹文泰也已去世,在此暂且不提。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玄奘只好换了马匹,跟着使者连夜赶往高昌王城。   

  古城高昌座落在火焰山脚下,始建于西汉,大将李广利曾率军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设高昌郡,因〃地势高敞,人广昌盛〃而得名。公元450年,北凉余部灭车师前国,高昌城从此成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高昌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城墙上共有十二重大铁门,分别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阳〃、〃武城〃等命名,城市中屋宇林立,布局仿照长安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可见佛教在城中的地位。   

  在《西游记》中,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几块带火的砖掉到地上,形成了火焰山。在唐僧师徒过火焰山时,发生了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而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则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不过在真实的取经故事当中,火焰山下并没有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但结拜兄弟的事是真的,只不过与玄奘结拜的却是另有其人。   

  玄奘一行在半夜时分赶到高昌王城。当时王城城门已经关闭,守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