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接受了中国的封号,但经常既打明人,又打东部蒙古人。东部蒙古人也一
般地敌视明朝的统治;他们常常侵犯明朝边境,掳掠边境地区的粮食和畜群。
由雄心勃勃的酋长马合木(1416 年死)率领的瓦剌蒙古人也同样受经济的和
政治的不稳定之苦;他们不仅和东部蒙古人世为仇敌,也经常进犯明朝边境
抢劫粮食和其他日用品。①皇帝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情况下于 1410 年到 1424
年之间发动了五次战役来惩罚东部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诸部落,以稳定中国
与兀良哈三卫的关系,并且防止出现有雄才大略的蒙古领袖重新控制整个蒙
古民族。
蒙古之役
第一次蒙古之役的发动是实行报复,因为 1409 年东部蒙古的本雅失里汗
处决了中国人派出的一个使节,其后丘福所统领的大规模讨伐又被打败。在
1409 年 9 月胪朐河的战斗中,丘福和其他几名高级将领都在蒙古知院阿鲁台
手下丧生。经过悉心的计划之后,1410 年 3 月,皇帝率领逾 30 万的大军从
北京出发,通过宣府北向兴和,直抵胪朐河。他及时抵达位于斡难河畔本雅
失里汗的大帐,按照中国人的记载他在 6 月 15 日把它摧毁。但是,本雅失里
汗并未丧生,而是向西逃去。7 月份,明军追赶本雅



失里的知院阿鲁台东至分隔蒙古和满洲的兴安岭,并在一次大战中打败了
他。但是,帝国的军队又一次没有能完全地使他屈服。正在这个时候皇帝从
大草原撤兵,于 8 月中旬回到了南京;他宣布取得了胜利。②
1410 年的战役未能给北方边境带来安全。在西北的瓦剌蒙古人此时构成
了新的威胁。1409 年,被明朝册封为王的强大的酋长马哈木在他逃避中国军
队时于 1412 年春刺杀了本雅失里。他然后在蒙古的旧都哈尔和林立了一个傀
儡君主,并且开始向东进军去对付阿鲁台,其明显的目的是要统一蒙古民族。
明朝廷试图在这两个对手之间进行挑拨。阿鲁台在 1413 年 7 月被封为和宁
王,并被授予朝贡制度下的贸易特权。1413 年末阿鲁台告知明朝廷,马哈木


① 又见司律思:《15 世纪京畿警察中的外国人》'448',载《远东》,8,1(1961 年 8 月),第 59—62 页;
格雷纳:《自明初至天顺末年明代的锦衣卫(1368—1464 年》'193'(威斯巴登,1975 年),第 25—34 页。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 214 页以下;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8 页以下、
18 页以下。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引言;陈学霖:《明太祖的兴起(1368—1398 年):明初官方历史编
纂学中的事实与虚构》'24',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95,4(1975 年 10—12 月),第 686—691 页。
 



的军队已跨过胪朐河,这件事促使皇帝发动了第二次蒙古之役。①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第二次蒙古之役在 1414 年 4 月开始。皇帝这一
次又亲统大军,在西蒙古人向东蒙古迁移时力图集中力量把他们歼灭。明军
深入到蒙古,与马哈木的大帐交战于土剌河上游。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明军
使用了大炮攻击瓦剌人。虽然明军遭受重大损失,他们仍迫使瓦剌人退却,
马哈木率众溃退,兵力锐减。这次战役打了不足五个月,皇帝于 8 月份凯旋
回到北京。他在班师途中想与东蒙古人的阿鲁台会见一面,但阿鲁台假装生
病,避而不见。可是,阿鲁台继续进贡了几年。
马哈木死于 1416 年,他的大帐随之而来的解体暂时解除了西部很不服节
制的瓦剌蒙古人的威胁。这就使得皇帝能够转移注意力来建设新都北京。这
也促使阿鲁台向西把他的影响扩展到瓦剌诸部,他开始就明朝接受他的使节
和他的津贴的数额与明朝廷发生争执。到了 1421 年阿鲁台停止了进贡,他的
徒众们也时不时地越境进行零星的袭击。皇帝的反应是准备再进行一次战
役;但是这一次他在朝廷内遇到户部尚书夏元吉及其他高级官员以军费为理
由的顽强的反对。皇帝占了上风:夏元吉被囚禁,他的副手方宾自杀。
1422 年 4 月皇帝离开北京,亲统大军去讨伐阿鲁台。此时阿鲁台已经占
领了张家口之北的兴和要塞,并且降服了屏障明朝东北边境的兀良哈三卫;
他计划在长城附近阻止住中国军队,使之不能靠近他的基地。皇帝却是直趋
多伦(在开平卫)附近的阿鲁台的营地,同时派了 2 万人马进攻兀良哈三卫,
终于在 7 月使之降服。等到明军抵达多伦时,阿鲁台携人马远遁至外蒙古。
皇帝不想穷追不舍,在 9 月末返回了北京。②
1423 年,皇帝发动了第四次反对阿鲁台的战役,以阻挡他们对北方边境
的迫在眼前的进攻。这是一次小规模的远征行动,皇帝直到 8 月末才离开北
京。明军在通过了兴和和万全以后尚未能与阿鲁台的人马接触。皇帝在 10
月份才知道阿鲁台已被瓦剌人打败,他的部队也已溃散。所以他在 12 月返回
北京,这次战役是无功而还。
1424 年,他发起了他的最后的第五次蒙古之役。皇帝对阿鲁台的党羽侵
入开平并南下进迫大同作出反应,在北京和宣府集结了大军。4 月初,他在
视察了军队之后便统率远征部队离京作最后一战。在以后两个月时间内,明
军通过土木进抵开平之北,但是又没有能够遇上阿鲁台的大帐。有些将官请
求给一个月粮■以便深入敌人领土,但永乐帝担心他自己已经过份地深入敌
境,就拒绝了这些建议,并撤回了他的军队。1424 年 8 月 12 日,他病逝于
多伦之北的榆木川,留下的蒙古问题和他登极初年一样悬而未决。①
在这些战役中,皇帝既没有摧毁蒙古人的诸帐部落,也没有能够限制他
们对北方边境的进犯,这就造成了一个政策上的大难题。永乐帝放弃了明太
祖的战略方针,他不再在长城塞外的设防卫所内部署兵力;这种部署兵力的
方式在补给上会花费很大,同时把戍守部队长期束缚在防守阵地上。结果,


① 关于《明实录?太祖实录》'380'的修订以及姚广孝和解缙所起的作用的问题,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
考》'320'(北京,1932 年),第 26 页以下;吴晗:《记明实录》'586',载《读史札记》'594',第 180 页
以下;以及间野潜龙:《明实录之研究》'370',载田村实造编:《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1963 年),
第 11—21 页。又见本书第 12 章。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 1 — 5 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6—27 页。
① 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103—116 页。其详见陈学霖:《篡位的合法性》'23',第 3 节。
 



他把几个关键性的前沿卫所撤到了长城以南,按保卫新京师的需要重新部署
了兵力。
在撤退的卫中,有一个卫是在大同西北的东胜,它变成了明军内线防御
工事的象征。但是,当皇帝采取主动,并尽力搜寻敌人的时候,又当他执行
一个分而战胜之的政策以使蒙古领袖们自己互相残杀的时候,他的这些计划
都要落空。他很难追踪到蒙古那些飘忽不定的诸帐部落并与他们作战,分而
治之的政策在最后疏远了蒙古人的各个派系。这些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也
大大损耗了帝国的财力,伤害了军队的士气。
他的政策在无意之间削弱了北方沿边的安全。在永乐帝死后,除了 1449
年的一次惨败之外,再也没有组织讨伐了。中国人丧失了对塞外地区的控制,
只有组织长城以内的防御线。这肯定是永乐帝咄咄逼人的边境政策的最严重
的负效果。在这些讨伐中大量浪费的精力和物力,并没有取得长远的效益。②
干涉安南
不管永乐帝在蒙古的战略方针设想得多么不周到,北方边境确实是引起
关心的原因。但在极南方的问题上就不能这么说了。安南是今天越南的北部,
它本是一个受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的藩属国家;但它自 10 世纪以来在政治上一
直是独立的,并且顽强地反对中国的政治干涉。早期的中国统治者们充分注
意到了安南的战略重要意义,曾经想间接通过外交和文化压力来迫使它就
范。明太祖 1395 年的《祖训录》曾把安南以及占城国和柬埔寨一起都包括进
不许中国人入侵的外国之列。永乐帝不顾这种祖训,错误地认为安南的内部
事件威胁着明帝国的安全,于是他想把安南并入帝国的版图。这一决定造成
了明代初年政治上和军事上最大的灾祸。③
陈氏王朝在 14 世纪 90 年代失去了对安南的控制,有位有野心的朝臣黎
季■(约 1335—1407 年)逐渐获得了权力。他侵占广西边境上的思明县城,
并且向南侵入了占城国的边境,从而打破了现状。黎季■在 1400 年废黜了陈
氏君主,杀害了他的大部分家族成员,自封为王,并且改姓胡氏。1402 年他
逊位给他的儿子黎汉苍(胡■),不过他仍在继续进行统治。1403 年 5 月,
他派使臣到明廷请求册封胡(黎)汉苍,其理由是陈氏家族已经死绝,而他
的儿子又是陈氏之甥。皇帝由于不知已经发生的事件,就及时地答应了他的
请求。
后来在 1404 年 10 月,有个叫陈天平的安南难民来到南京,声称他是陈
氏家族的一个王子。他一一缕述了黎季■的背主变节和一切暴行,请求明朝
廷恢复他的王位。皇帝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直到 1405 年初来了一名安南使节
证实了这位王子的指控。皇帝于是发布诏旨谴责篡夺者,并且要求恢复这个
陈氏王子的王位。黎季■怀疑这位王子要求复位的权利;但是他宁可不予辩
驳,派使节到南京来认罪,并答应接纳这位新王。1406 年初,永乐帝派使节


② 关于《天潢玉牒》(2。3。7)的传记材料,见李晋华:《明史纂修考》'319',第 37 页,以及王崇武:《明
本纪校注》'542'(上海,1948 年;重印本,香港,1967 年),序、第 1—10 页。
③ 《天潢玉牒》的“二子”本保存于下面两种材料:《金声玉振集》,袁褧辑(1550—1561 年,影印本,
北京,1959 年)'见傅吾康:《明史资料介绍》'172'(9。4。1。)'和《国朝典故》版。“五子”说的本子由下
面两种材料流传下来:《纪录汇编》,沈节甫编(1617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1938 年)'见傅吾康:
《介绍》(9。4。3)'和《胜朝遗事》,吴弥光编(1883 年)'见傅吾康:《介绍》(9。4。11。)'。又见李晋华:
《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第 55—77 页和《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第 103—104 页。
 



率领兵丁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4 月 4 日正当这一队人马越境进入安南谅山
的时候,他们遭到安南人的伏击,大部分中国护送官兵和这位王位觊觎者被
斩杀。当这件事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已经因安南人的侵犯占城、广西和云南
而发了脾气的皇帝更加怒不可遏;他马上计划要痛惩安南和报复这次受辱之
仇。
1406 年 5 月 11 日,皇帝任命成国公朱能带兵远征,以申儆戒,而以两
员宿将张辅和云南的主要指挥官沐晟(1368—1439 年)为他的两名副将军。
朱能在抵达安南之前在 11 月份猝死于军中,所以由张辅和沐晟两人共同负指
挥之责。他们带领 21.5 万人马,从广西和云南发动钳形攻势。这场战斗又快
速,又成功。11 月 19 日,中国军队攻下了安南的两个都城以及红河三角洲
上的几座其他重要城镇。但是,黎氏领袖们遁入海上,并在南方各省重新举
兵。这场战争拖延达半年多之久,直到黎季■和他的儿子在 1407 年 6 月 16
日被俘并送往了南京。
永乐帝因他轻易得来的胜利而喜形于色,但他现在做出了一个灾难性的
决定。根据张辅的建议,7 月 5 日安南被并入明帝国的版图,设立交趾布政
司,这个地区的名称一如唐代。给这个新布政司任命了都指挥使,张辅则逗
留到第二年以监视它的平定工作。
安南的平定工作是一个难于处理的重大问题。中国行政结构的强行建立
马上引起了安南人的反感;他们开始到处反抗明军。张辅的军队粉碎了这种
地方性的反抗,在 1408 年他和他的主力部队返回了中国。1408 年 9 月,原
陈氏官员陈 (1420 年死)首先举起了有组织的反叛的旗帜。他建立了大越
王国,并攻占了义安府城和其他几个城镇。曾经在征服安南中起过重要作用
的沐晟,这时又受命带领云南军队来平定这场叛乱。可是,陈 的军队很熟
悉当地的地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他一再打败了沐晟的军队。1409 年
秋,张辅又被派回安南来挽救局势。经过了一次周密计划的进攻之后,1409
年 12 月张辅打败了陈 ,并捉到了他。张辅在 1410 年初被召回后随驾出征
北方边境的阿鲁台,留下沐晟再一次负责交趾的事务。
陈 的一个侄儿陈季扩现在登上了陈氏的王位,他一直未被抓住,因而
变成了越南人抗战的领袖。沐晟对他的进攻没有什么进展。明廷想安抚陈季
扩和他的支持者,把他封为交趾右布政使;他拒不接受,战事仍在继续。1411
年初,张辅再次被派往安南,随带 2.4 万人。他连胜两仗,夺回了于 1408
年失陷的义安府城。但是,叛军回避打阵地战,叛乱继续拖延了三年,直到
陈季扩在 1414 年 3 月 30 日最后被俘为止。张辅在 1415 年暂时被召回南京,
但又不得不返回交趾以扑灭另外几次叛乱。可是,这时的抵抗很轻微,到了
1416 年底他和他的大部分中国军队都被召回国。
安南的和平是短暂的。当李彬在 1417 年 2 月取代张辅的时候,局势已经
恶化了。安南人不满情绪的加剧是由于被派到安南来为建造新都北京而搜集
材料的臭名昭著的宦官马骐,增加了对安南的税收和木材的要求。1417 年末
和 1418 年初发生了几起暴乱。叛乱分子聚集在黎利(约 1385—1433 年)手
下:此人是清化的一名纠纠武夫,曾经追随过陈季扩,现时已自封为王。他
在 1419 年和 1420 年都和明军打仗,但两次都失利。他于是用游击战继续抗
争,并且赢得了乡村人民对他的忠诚,他在乡村中被视为抵抗运动的象征。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作战军队和行政支持,中国人发现不可能把叛乱运动镇压
下去,安南战争一直消耗着朝廷的财力。在永乐末年中国人也仍然未能镇伏
 



叛乱。这种失败引起了永乐帝诸继位者的许多严重问题。1427 年,朝廷承认
其安南政策已经失败,并且决计撤兵,放弃了 22 年以来在那里建立交趾布政
司的努力。
海上远征
永乐帝还力图把他的影响远远扩大到南海、印度洋和极东地方的国家和
王国中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分别在 1405、1407、1409、1413、1417
和 1421 年对当时所谓的“西洋”进行了六次壮观的海上远征。所有这些远征
由宦官郑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后来官方名字为王贵通,约 1434 年死)及侯
显指挥。这些远征都由从事外事活动和为皇帝求宝的宦官组织。远征的开销
不仅来自皇帝的私囊和皇帝的代理机构,而且也由沿海各布政司负担。①远洋
航船是在南京龙江船坞建造的,水手招自福建,远征从福建的港口启航。船
队所包括的船只,大者为九桅的中国平底帆船,长 444 英尺,宽 186 英尺;
小者为五桅中国平底帆船,长 180 英尺,宽 68 英尺。船队由约 27000 名水手
操纵,所载的货物包括上等丝绸、刺绣和其他奢侈品,作为在航程中赠送给
当地的统治者的礼物。②
今天不清楚的是,永乐帝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花费巨大的海上远航。它们
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
外的建文帝;皇帝似乎更像要寻找盟邦,或许是要探查备征服的新土地,虽
然这些远航不具有军事目的。他进行这些远航实际上有很多理由:寻宝——
郑和的船只叫“宝船”;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了解帖木儿的和其他西亚蒙
古人的计划;扩大朝贡制度;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以及使用
他的宦官队伍。不管怎样,这些活动反映了这位喜动不喜静的皇帝对帝国的
世界秩序所持的看法和它应用于南洋的对外关系的看法。 ①
第一次远征由郑和率领,在 1405 年 7 月启航,包括各种型号的大船 62
只,小船 255 只,配备了 27870 人。船队在苏州附近的刘家港集合,向南沿
福建海岸航行,然后越中国海到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以及苏门答
剌以北之南渤利,然后再前往印度西南岸的重要商港锡兰、葛兰和古里。古
里、苏门答剌、葛兰、满剌加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使节都随返航船队来到南
京,进献方物。船队在 1407 年的回程中抵达苏门答剌沿海时,遭到强大的华
人海盗陈祖义(1407 年死)的对抗;此人最近攻占了旧港,并控制了满剌加
海峡。郑和的船队轻易地打败了陈祖义,杀死了他的 5000 人,摧毁了他的许
多船只,俘虏了他本人并把他带回南京,他于 1407 年 10 月在南京就刑。这
一胜利保证了中国船队能安全地通过满剌加海峡,给了这地区一些国家的首
脑们以深刻的印象。①
第二次远航的规模要小得多,在 1407 年奉命出发;船队在 1408 年初开
航,访问了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 1 — 5、11—15 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