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多年的梦想。此外,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学习奇差,因为家庭的背景进入某著名大学,在大学里面也是天天混日子。但是在他毕业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人际关系也就断了,由于自己没有真本事,现在的情况在我们班的所有同学中是最差的。
前面我举的三个例子,如果从高考的结果来看,进入了某著名大学的最成功,进入普通本科的次之,连大学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的自然最失败了。但在我看来,成功的顺序应该倒过来才对,那位只念了师范的女生是最成功的,她虽然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大学,但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庭的面貌,让自己的弟弟进入了大学,这就是成功。能进重点的只进了普通本科,这就是失败,但进入普通本科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可以算是某种程度的成功。而我那位重点大学同学,家庭条件如此之好,如果他肯向别的同学一样努力,原本可以比别人收获得更多,但他却最失败。
不仅“成绩”和“名利”不是成功的标准,用任何统一的外在尺度来衡量成功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爱好、兴趣、理想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天赋不同,起点不同,不可能“一刀切”。真正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成功的定义也只有一个,就是超越自己。
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层次的学校代表不同的起点,高起点的人如果不能继续前进,那就是失败,低起点的人如果坚持努力,超越自己,那就是成功。人生就是这样,从一个起点奔向一个终点,一个终点又代表着下一个起点,起点和终点不断交替、不断转化。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争取超越、力求成功。李开复说进入不同档次的大学分别有90%、85%、80%的可能成功,这当然是一种很不精确的估计,但这种估计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
第一,不论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成功的可能性都是很高的。成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不论起点怎样,一个努力进取的人都会取得成功,这个成功,就是指超越自己;
第二,我们不应该把高考看成终点,而应该把它看成起点。这个起点有高有低,却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别。不论你的梦想是北大清华,还是其他重点大学,或者是普通大学、专科学校,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珍惜,每一个梦想都令人尊重,真正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为之奋斗,让自己一天天成长,一点点进步。 。 想看书来
相信自己,才能把握命运(上)
我2004年暑假在安徽滁州做报告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人都不坐到大会堂的前面来,而是全都聚集在会堂的后面,前面空出来了好几排。这跟其它地方做报告的情况正好相反——大家都竞相坐到会堂前面来。
当时我就跟大家说:“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时候开班委会的情形,大家都想尽量坐在离班主任老师远一点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害怕坐得近了,老师想起个什么事情来就拿自己举例子。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把自己当作平常人,一旦遇到人多的时候就往人多的地方凑,生怕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人物,必然对自己充满信心。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小的时候,和孩子们打仗玩游戏,就坚持自己一定要当总指挥,除此之外,不愿意担任任何角色。后来他成了一位军人,虽然只是一个少尉,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大元帅’。通过这个外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平时做事的风格是怎样的。进入军校以后,处处敢于提出和老师们不同的意见,后来他的校长给他的评语非常恰当:‘总地来说,他处处显示出他所具有的非凡的才能。但他过于自信,对别人的缺点处处吹毛求疵,俨然是一个流亡的国王,严重损害了上述优秀的品质。’”
“如果要挑选20世纪十大最伟大的预言家,那么这位校长一定会入选。因为20年后,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德国,戴高乐被迫流亡英国,领导法国抵抗运动,成了名副其实的‘流亡的国王’。”
“大四的时候,我在北京一家经济咨询公司做兼职项目主管,负责招聘一批兼职分析师。我和几个应聘人员约好在某个地方见面,但是由于路上堵车,我迟到了几分钟。就在车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问我为什么还不到。到了见面地点以后,我就问是谁打的电话。后来那个人不仅被我录用了,而且被我任命为一个小组长,我对他说:‘从职务上讲,我是你们的上级,而且决定你们是否被录用、升迁。我迟到几分钟,这么多人,只有你敢于打电话质询我迟到的原因,显然是对自己很有信心,敢于承担责任。所以能胜任领导者的角色。’”
“所以今天我看见这么多人都坐到了会场的后面,我感到非常遗憾。我只是一个演讲者,不能像老师那样批评你们,也不能像上级那样训斥你们,但你们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感到害怕,要躲到角落里去呢?这看起来是小事,却说明了各位对自己缺乏信心。我希望各位能够勇敢地坐到前面来。”
但我说完之后,敢于坐到前面来的学生仍然只是少数。后来我跟主办方交流,原来这是当地一所比较差的学校的学生,而下午的时候,来的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我发现这个现象就不存在了,大家把前面的座位坐得满满的,后面倒显得比较空。我想这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上午来的学生们只能进入一所比较差的学校?因为他们不敢往前排坐,对自己缺乏信心。而为什么下午来的学生能够进入重点中学?因为他们敢于往前排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这只是一件小事,却很好地说明了信心对于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还有一次在做报告的时候,有人问我:“我听了您的演讲,觉得你是一个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人,遇到各种困难总是能够充满信心地去解决。可是我觉得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怎样才能培养出像你那样的自信呢?”
我对他说:“信心不是说有就有的,是在不断地挑战困难、获得成功当中培养起来的。要想获得信心,就应该主动去寻找挑战。每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个成功,你的信心就会增加一分。”
“我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讲自己如何让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获得信心。他说他会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向家长漏一点下次考试的考题,让家长叫孩子反复做这些题目。这样,下次考试的时候,孩子觉得题目都做过,成绩也比较高。慢慢地就有了信心,然后他逐渐减少漏题的数量,孩子的成绩就会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
“实际上,这就是通过成功来获得信心的办法。可能你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但你可以自己来做这种事情。比如你对数学的学习感到缺乏信心,那你就可以自己找来一张比较简单的数学试卷,你规定自己一定要在某个时间之内完成。然后你就排除干扰,认真把它做完。结果你发现,自己果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而且成绩还不错。你就告诉自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是我保质保量完成了,说明我的数学还不是太差,我能够控制自己按时完成任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我的数学总会慢慢学好的。’这样一来,你对数学的信心就提高了一点了,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世界上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和我们所讲的信心问题结合起来,意思就是说:“什么东西能让人缺乏信心呢,就是遇到困难你不去勇敢战胜它。”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经说:“面对危险,惟一的办法就是去战胜它。危险将会因为你的逃避而增加,将因为你的挑战而减半。”对成功缺乏信心,惟一的办法就是去尽全力获得成功,信心将因为你的挑战而增加,将因为你的放弃而减少。
所以,要想获得信心,关键是要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如果一旦事情不顺利就自怨自艾,那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没有信心而不敢面对困难,困难越来越多,你对自己就越来越没有信心。你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我前面讲的那个听讲座坐在后面的例子,就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开会的时候,你故意让自己坐到前面,可能刚刚开始的时候你感觉很尴尬,但慢慢的,坐到前面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很喜欢这种坐到最前面的感觉的。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你不管知道不知道,都先勇敢地举手,站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目光聚集在你身上会让你浑身不舒服,但慢慢的,你就会觉得让所有人听你讲话的感觉棒极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相信自己,才能把握命运(下)
(1)对自己说一些鼓舞的话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丹尼斯·威特利在他的名著《铸就赢家的心理品质》中写道:
提高自我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平时的优点大声地复述给自己听。对自己性格中的长处、出色的成绩,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把这些评价贯注到自己的大脑里。这种评价带给你的印象越强烈,你那潜在的自我越会被发掘出来。
成功者每天都对自己说:
“我行”;
“我正期待着……”;
“这次要干得漂亮”;
“比上次情况好多了”等。
他自言自语,是为了勉励和激发自己。而失败者则不然,他们情绪低落,思想就变得很消极,语言也立即变得微弱,他们会说:
“我嘛,本来就不行”;
“我压根就不成器”;
“那时候本应该……”;
“那次要是那样,说不定……”等。
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总有一个习惯,每当碰到我做不出来的题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连我都做不出来,别人自然更做不出来,不用害怕。”遇到难题花了很多时间才做出来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居然被我做出来了,这么巧妙的方法别人肯定想不到,嗯,这下又比别人多拿了十多分。”遇到很简单的题目,很快做出来了,我就想:“哎呀,这么简单,看来这次考试我是非考高分不可了。”总之,每做一道题,我就这样从各个方面鼓舞自己,这样,一张卷子做下来,不论难易,我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2)将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成功归功于主观原因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对一个大城市的保险推销员进行长期调查后发现,在工龄较长的推销者中,积极思考者比消极思考者要多推销37%的保险,而在新雇佣的推销员中,乐观主义者则多推销了20%。
塞利格曼指出,乐观主义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的“解释方式”。出了问题之后,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自责。他说:“我不善于做这件事,我总是失败。”乐观主义者则寻找漏洞,他责怪天气、抱怨电话线路、甚至责怪别人。他认为,是那个客户当时情绪不好。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乐观主义者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这是出于侥幸。
如果你一直成绩都不错,而是某一次考试考差了,固然需要找点主观原因来寻求改进,但是也不妨找点客观原因来鼓舞自己,比如“考试前的晚上隔壁打麻将声音太吵,没有睡好。”“天气不好,影响了心情。”甚至还可以抱怨一下老师出的题目太变态,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如果他真的按照教学大纲出题,我肯定会考的不错的。”
(3)尽量避免用消极或否定的词语
法国医学家埃米尔·库恩博士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少说带有负面因素的措辞,尽量减少负面措辞对自我的刺激,可以有助于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说:“痛苦消失、痛苦消失、痛苦消失”,则比不上说:“痛苦消失、消失、消失。”因为前一句说了三遍“痛苦”,而每一次都可以使病人联想起痛苦,从而加重心理负担,而后者则只说一遍,而后面又连说三个“消失”,这样说完,就感到病完全好了一样。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曾经用上万种材料做灯丝,但都没有成功。曾经有人这样问他:“你已经失败了一万次,你打算怎么办?”爱迪生说道:“我并没有失败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有一万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养成使用积极语言的习惯,拒绝不停地自我抱怨,试着将所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都改成肯定句,这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一点一滴地赋予你积极思考的习惯。
(4)对于实在无法派遣的消极心理,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林黛玉和史湘云闹了点小矛盾,贾宝玉想在她们中间调停调停,不料两头不讨好,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自己在家生闷气。细想自己原为她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料并未调和成功,反落了两处的贬谤。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越想越无趣,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到书桌旁,填了一首《寄生草》云:
“无我原非你,从她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为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写完之后,“自己又念了一遍,觉得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
——有人喜欢把消极的心理向朋友倾诉,这固然是个好办法,但往往是朋友虽多、知音难觅,而且也不能总在身边随时听你倾诉,所以不妨向贾宝玉学习,把实在难以摆脱的消极心理写下来,自己看上两三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这个办法我自己试过很多次,感觉确实很奇怪的,有些消极的想法一旦形成,就总是不停地在你的脑海中盘旋,驱之不去,站着、坐着、走着都在不停地想,但是一旦你把它写在纸上,自己反复地看上一看,反倒觉得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也就不怎么去想了。
锻炼毅力 持之以恒
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遁序渐进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了。
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
“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是实现目标的惟一的聪明做法;
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必须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才行。”
比如说我的作文成绩,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半期死活提高不上去,我想了很多办法,读了很多指导作文的书,也读了许多高考范文,还读了许多名家散文、诗歌,统统没用或者见效甚微,60分的作文老是拿个四十五六分。在高三下半期我只用了四周就迅速提高到保证每次拿52分以上。方法很简单,我把我最喜欢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阳关雪、洞庭湖、废墟、柳候祠以及其他一些写得好的段子背了一遍。就这么两周的功夫,比你费尽心思去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评分标准、老师的判卷心理都要有用得多。
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
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
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
——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
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和成绩好的同学拉开了距离或者感到时间紧张了,一定要认真体会这几句话。
很多人将英语听力视为畏途,不管怎么练,就是上不去。可是有一个人,一点都不懂英语、通过自学,一年以后就成为英语翻译。这个人就北京逆向英语学校的校长钟道隆先生,这个速度可以算是神速,应该说已经逼近了一个中国人学习英语速度的极限了吧,那么他如此速成的秘诀是什么呢?也是用的“笨”办法,他从最简单的ABC开始,听任何听力材料都要坚持把内容用笔写出来。第一遍听不懂听第二遍,第二遍听不懂听第三遍,就这么反复地听,直到能把每一个单词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为止。一年下来,听完的磁带放了一箱子。有很多同学是什么时候练听力的呢?睡觉的时候,特别是在宿舍里,带上耳机还可以屏蔽室友的高谈阔论。刚开始的时候还能马马虎虎地听懂一两句,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什么也不知道了,然后把耳机一关,睡得还挺快,听力材料成了催眠材料了。有的人一学期下来还是在听那一盘磁带,有的人走马灯似地换,什么原声电影、###、疯狂英语,全都“睡”过一遍了。两三年下来,随便拿出一盘他听过的带子,还是一句话也听不懂,到了考场上还是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同学想节约时间,实际上却大大地浪费了时间,想在“不知不觉”间把听力搞上去,结果却养成了一听见说英语就想睡觉的习惯,这才真正叫得不偿失呢。
所以,要想练好听力,就要每天拿出专门的时间,一心一意地听,哪怕有一个单词没有听懂,也不能算听“过”了。这个方法,刚开始的时间会很慢,很烦人,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总会先慢后快,进步惊人的。就像钟道隆用这样迟钝的方法一年就听完了一大箱子磁带,诸位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不说听懂,写下来有完完整整地听过的英语磁带有没有超过一百盘的。你们比比看,到头来到底是谁的速度快,谁的效率高?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把英语学好的例子,大家知道托福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总分640,上600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个人想考托福,但他英语水平一直很差,那他怎么学呢?他花了一年时间,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所有课文背了个滚瓜烂熟。你随便抽哪一课,比如说第12课,不用说课文的标题,他就能一字不漏毫不停顿地背出来。然后去考托福就考了630多分。后来到美国留学,美国的教授第一次给大家布置作业叫大家交一篇论文。他很快就写了一篇交上去了。过了一天,教授叫他到办公室去,然后把他的论文拿出来说你这篇文章是不是抄的。他说不是。教授说不可能,这样文笔流畅的文章就是一直在美国读书的大学生也写不出来,你刚到美国不到一个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实话,这个教授也蛮不讲理,明显有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意思,你怀疑人家的文章是抄的,你得找到证据呀。这倒好,举证责任倒置,叫人家证明为什么不是抄的,不过这也跟咱们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