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夭棵挪捎谩�
我想问,是哪个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有权决定?几个无聊教授画些无聊画,我们就不能管自己叫龙的传人了(估计按照这些教授的想象力,我们八成得是熊猫的传人;而且“PANDA”这个英文好啊,一不小心人家外国人还看成了“PRADA”)。得,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叫瓷器,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按照专家的话说,这也不好,索性这些教授连咱中国的国家名也改了。有关部门再采用一次。我所最感兴趣的不是中国的新标志是什么,而是究竟最后“哪个部门”敢采用了。我真想现在就发送短信SB到54385438,参加竞猜。
“急死你”世界纪录
我小时候有一本大册子,叫《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一开始我以为是“比基尼世界之最大全”,后来又以为是“迪斯尼世界之最大全”,最后终于看清楚了这三个字,但我总是记成“吉斯尼”世界之最大全。每次看了都要去和小伙伴吹牛,时间长了他们都以为是“急死你”世界之最大全。那个时候大部分的纪录都由外国人保持。偶然看见一个中国的纪录觉得很自豪。但现在看看,我们国家每天都能有“某地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大饼”等新闻,再搜索一下,发现似乎这个纪录已经被我们中国包揽了,以下为新闻与报纸摘要:
20日,一面用2004条红领巾缝制而成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展开。这面红旗长米,宽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面党旗。据悉,相关部门将申报吉尼斯世界之最。
沈阳中街百年房梁制成世界第一巨筷,长度为米、重千克,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199人创造的“规模最大的马头琴合奏”,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郑州文博广场上,1059人合奏萨克斯管,场景很是壮观。据称,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萨克斯管合奏,有望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北京的八喜冰激凌公司在2006年1月16日制造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冰激凌,它有英尺长,英尺宽,英尺高,重达17637磅。
在“万鱼大巡游”活动结束后,大会主办方宣布了此次有万余群众演员参加的“万鱼大巡游”活动,以“最大规模”的“人扮海洋生物*”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场顿时一片欢腾。
山西省晋城市2008对青少年围棋选手8日在晋城市体育场同时对弈,并排出“2008”字样,该场比赛创造了中国同场围棋对弈人数之最,并创造了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
2348架古筝,2348名筝女,昨日的葫芦岛市龙湾海滨广场,奏响了悠扬的《渔舟唱晚》。人数之多,当场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威廉姆斯带领呼和浩特市民和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们共同进行了“千人饮奶,挑战吉尼斯”狂欢,上千人共饮蒙牛纯牛奶,不仅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上从未有过,也在自治区乳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壮观一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草&杂的文(7)
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西乌珠穆沁旗2048搏克赛”参加人数(2048名)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1500人最后到达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并拼出面积达2008平方米的奥运会的红旗,以庆祝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到来。据悉,该项活动将申请“最多参与的骑自行车人数”和“最大的红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等等等等,我只翻了十几页新闻,包括大量重复的新闻,已经有这么多世界纪录了。其中,第一条和最后一条还是矛盾的,两个都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旗子,但仔细一看,原来第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党旗,最后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旗。其中,我看到新闻说,吉尼斯去年在中国认证了35个世界纪录,有500多个申报。但让我疑惑的是,上海还有一个叫大世界基尼斯的本部,这两个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莫非这个机构在国外混不下去了转移上海了?一般来说,我国地方政府最喜欢的东西,往往就是国外早就过时的东西。从上面的数据上来看,我们的地方政府是很喜欢去创造世界纪录的,如果你一个县长用自己头发拽动汽车一公里之类的倒也算了,但都是发动群众创造所谓纪录。按照这个趋势看来,十年以后,一半的世界纪录都是我们中国的了,我们的群众估计自己也很喜欢去创造世界纪录来体会地域自豪感,大把的纪录等待我们去创造,比如在澳门可以发动2008个孕妇一起吟诗来象征2008奥运会。不过澳门以前是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群众的思想觉悟估计不高,凑不起来。但我国其他地方就方便了,5000个学生同时做俯卧撑,10000个市民同时吃羊肉串,前面不是有千人喝奶的纪录吗,我们可以申请两千人同时挤奶的纪录,好处是同时可以申请2000头奶牛被挤的世界纪录,如此种种,虽然技术含量低了点,全是我们的了!
除了多人创纪录外,我们的单人创纪录也很有特色。6米的筷子20米的饼,10米的牙刷100米的油条。此刻我看着酒店齐窗高的大树,真想把它砍了去申请世界上最大的牙签。
在此文要结束的时候,又喜见一条我国新创造的世界纪录:某市几百人坐成一排,依次把一句悄悄话从队头传到了队尾,创造了传播悄悄话最远的世界纪录!看到中国人又一次成功地屹立在世界的顶峰,我真是由衷为我们国家感到自豪。同时我建议我们可以去申请一个最喜欢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国家的世界纪录。
王朔
今天接到几家媒体的电话,大意都是《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期王朔的专题,然后企图拿王朔的一些观点来挑起事端。可惜王朔和《三联生活周刊》都是我所喜欢的,这怎么挑呢?
记者还是比较嫩,他们说,王朔说,“80后”都是一帮啥啥啥啥,你觉得呢?
我说,我太赞同了,我也这么觉得。
在中国有一拨人,神经质,一点自嘲精神都没有,只要有人说到他的城市或者他的群体有什么不好,立马能疯。我上次说到上外的女生,马上疯了一批。是上外赞助了你们上学还是别的什么?不都是考那去了吗,一失足一失手不就去别的学校了吗?平时私下不知道说了自己学校自己城市多少坏话,但别人一说马上就要莫名而起捍卫自己那个小堆堆。那不是荣誉,是傻。
如果有人说中国赛车坏话,我太开心了。有外人来替自己说自己不方便说的,只要你清醒,就知道是幸运。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草&杂的文(8)
王朔是我很欣赏的作家,是中国少有写出作品来的作家。他说自己没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楼,方便往楼上骂,一有情况,大家一起跳,肯定他伤得轻点。关键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为他没文化。就单人而言,王朔对中国电视剧和中国电影的推动和贡献是最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到现在为止中国最好的电影,不是之一。电视剧就不用说了。中国人不讲究谦虚吗,谦虚大发了难道就都认不出来了?
王朔在跟人争论的时候,几乎不提自己的作品,用观点说事不用作品压人。但好多*却把自己混口饭骗个果的头衔都奠出来了。事实是,王朔是一直很谦虚地发表看法,而很多人却狂妄地说三道四。王朔说自己没文化,其实已经是在骂人了,藏得深点而已,就像刘翔说自己跑不快一样,那是在骂你们乌龟呢。王朔是有经典作品的人,而且很多。在中国,有牛的作品但没人叫他大师的人,一定好,无论他以后的作品如何,他留下的就已经足够了。但甚至有所谓“80后作家”觉得王朔应该“树立文学表率,不应该率性而为”。这他妈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写东西的人应该说的话吗,不知道还以为开政府工作会议呢。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率性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你们小小年纪,本应该有血性,这个社会暂时没有动荡和苦难逼迫你们,你们却只学会跪着写些腻腻歪歪的文章。风再起时,你们就站不直,风继续吹,你们还不都成了炮灰。看了你们的言论,我假装不认识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帮你们说话,就因为我跟你们差不多年岁生的所以就要抱个团?我只听说过志趣相投要结个党的,从没听说过年纪相仿还要成个帮的。我要是只有这点认识,早堕落到上大学去了。
所以,奉劝一些有心的媒体,除非哪天王朔伤我家人抢我女人,要不然你们希望看到的那幕,是不可能发生的,况且到了那时刻,*才顾得上写文章。
说徐志摩
从课本里大家都接触过徐志摩,老师说他是大才子。《再别康桥》是要背诵的。我对背诵的东西很讨厌,判别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标准很简单,语文老师或者语文课本里指明要背诵默写的,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大部分现代人对徐志摩的了解不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因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黄磊因为鼻子和徐志摩一样大,所以演徐志摩还挺那么回事,后来黄还深情演唱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我朋友说,这歌名那么长,不容易宣传啊,为什么不叫《我不辨风向》呢?我说,你傻啊,那是徐志摩的一首诗。
徐志摩除了我个人觉得写得一般的《再别康桥》和相当差的第一个康桥版本以外,大家可能还会记得《雪花的快乐》,因为《人间四月天》里老朗诵来着,“飞扬,飞扬,飞扬”。徐的散文基本也是延续他情书的路子,所以更算不得好。他要赞美一炉子,就把炉子当成林徽因写就成了;同理,他要写这炉子不好,就把炉子当成张幼仪来写就成。
基本上,徐的笔法就是向所有事物写情书。所以他的散文很 嗦。
徐以前不是这样的,1921年的留学让他接触到了西方的诗歌。没接触西方多久,1922年就回国了。两年的时间正是热恋期,让徐在西方待个二十年恐怕他也就没感觉了。带着西方的一些小东西回来的徐自然受不了当时的中国,但基本啥都没干,就使出了在西方模仿到的诗歌流派,开始唯美地写起诗来,人称“中国的雪莱”。关键是中国有雪莱吗?中国就是中国,雪莱就是雪莱,中国只有雪菜。徐的诗歌其实要比现代诗人的诗写得强很多,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变态,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徐的诗歌其实还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白,这也是那时候新诗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果徐活到现在,看见现在的新诗,肯定觉得他那次去北平选择的交通工具是正确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草&杂的文(9)
我相信大部分人除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外没有读过徐的其他作品,人云亦云就跟着说他是个大才子。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说不上,尤其在那个出文豪的年代,徐的这点小才华和欧洲几日游带回来的东西真算不得什么,泡妞倒是可以。对于男人来说,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
这些是我高中时候看过,最近再次翻过他的作品后的感想。不能因为他姓徐,我就得网开一面。但有一个人,藏在这个事情里,沾了光,被更加严重地高估了,她就是林徽因。她的最大贡献是给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一个好听同时也不知所云的名字。至于她是一代才女,我更是没看出来。她的才能就是把那些雕虫小技和三脚猫功夫演变成了后世对她的肯定。她是势利的,现实的。我不喜欢这样的女子。徐按照她的意愿和原配离婚,她却最后嫁了梁启超的儿子。李嘉欣誓嫁豪门,大家就都表示鄙夷,早知道,李嘉欣学着写写小诗嘛,反正写诗那么容易。林徽因还是个“建筑学家”,她的一点小诗文靠着徐志摩,建筑学上的小成就也是靠着梁思成,加上当时的什么学入门都比较容易,“老公老公我爱你,跟着你变成大才女”,这是比较简单的。她的诗和散文就更别提了。徐志摩模仿西方诗就已经走样了,她再模仿“中国的雪菜”,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她是“雪梨”,自然可想而知。不是男女平等吗,我们不能因为她是个女的就降低标准,字写顺了就叫大才女。
那个年代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总也不能女子无德便是才啊。
人也都死了,留下来的话也不知道真假了,天知道他们那五六个人当年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在当年,这些婚外情、嫁豪门、抛妻抛子自己反被抛、大牌间恩怨、几角恋能成为个好故事,这要在如今,肯定要被更加庸俗的世人骂死——炒作,这是陆小曼的经纪公司为了捧新人,号称蔡依林接班人的陆小曼的炒作!徐志摩要出诗集了,他和林徽因被*了!但读者怀疑是徐的出版社自己安排人拍的!炒作啊……这样就多么的无趣了!
让他们留在那年代吧。他们都只是那个人物辈出的年代里的小才情。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小不点的大不列颠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大意就是一个少年,要去英国念文学,接受纯正的英国文学的熏陶,争取早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看看一些报纸与摘要:
“巴金之后,中国没有人能称为文坛大师,但这样的情况不会太久,下一个大师也许就是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小说、至今已出版4部作品的山西少年作家李某昨日到成都参加雅思考试,他的目标是到英国爱丁堡主攻文学,为此他甚至没有参加今年高考的报名。李某的计划是,在英国一边研究文学,一边写作,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他到英国后的最大目标。
“我是看英国文学长大的,所以有种特殊的情结在里面,将来我会花四年的时间去尽量读完大英帝国博物馆里的藏书,希望以后能用英语翻译自己的作品让世界读者都能看见。”
从小到大,我一直挺佩服那些研究文学的人,虚无缥缈的文学有什么可研究的呢。可还真有人研究,而且中国现在似乎干这行的都不错,《红楼梦》和《论语》或者《三国》基本没什么人看,但研究这三个东西的人写的书大家却看得特别欢。可能跟当年看《文化苦旅》似的,拿手里边嗑瓜子边看两眼回去再跟同事掰几句,那可是相当有文化。
草&杂的文(10)
这位少年就要去研究文学了。虽然他出生在中国,但是,他从小不点开始就看大不列颠,他自己都觉得高人一等。当然,他觉得自己看的那些方块字的“哦,我的上帝,请告诉我都发生了些什么”是英国文学,那我们就把他当英国文学吧。可是你读完了“大英博物馆”(不就是英格兰的一个博物馆嘛,用说得那么唬人嘛)的藏书,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怜的中国作家、中国导演,已经被诺贝尔和奥斯卡逼傻了。我建议这两个奖项特设给中国的奖。如是男艺术家,可给安慰奖,如果女艺术家,可给慰安奖。每年必须准备二十个专门给中国,要不然,多少中国做艺术的人得走火入魔啊。
我不明白,我们有什么可遗憾的。我们的汉字的博大真是字母不能媲美的,这点我都不用说,我本人一直抗拒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到现在我的八本书,我非常自豪地宣布,我一个英文版权都没有授权过。因为我不相信有好的翻译可以把我的书翻好了。高晓松去年要起诉我,我一句“高处不胜寒”就把事情概括了,不知道这个怎么翻译。虽然一个英文版权都没有给过会少赚很多钱,但至少省了恶心到自己。诺贝尔奖我也喜欢,因为奖金很多。但如果有人说,你的作品被某个诺贝尔评委看中,只是您的中文有些地方外国人不是很理解,需要我根据英语的特点重新改动一下。我的答复就是三个字,去你的。我想如果哪天我们某个山西挖煤的老板拿出1000万美元,设立了世界挖煤文学奖,也得有很多著名外国作家要遗憾没得到挖煤奖。虽然1000万美元在国外畅销作家眼里未必是个大数字。我也相信,很多中国的贱骨头作家真的不为钱,是冲着名誉而去的。他们意淫着自己有朝一日得到奖都要偷偷笑出来。我都能看出这个作家的作品是模仿诺贝尔上届的风格,这个作家的作品是为了让张艺谋看中这小说再拍个电影,这个作家追求低点,只想要个“茅盾文学奖”。不少中国著名作家就这点出息。
这个少年以后要用英语写作了,而且19岁,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诺贝尔,并且他相信,中国下一个大师就是他自己。
年轻人,告诉你,在大师眼里,任何奖,都是小小的不挂齿的,大师行事的目的更不可能是为了一个奖,大师也不是受到一个评委会肯定后就成了的,大师更不会为了一个奖去放弃母语(以上大师称号不包括尊敬的评委老师)。虽然现在中国作家水平够差的,而且还闹腾喧哗,但不能否认中文的魅力。现实情况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身在福中不知福。告诉你一个从新闻上看来的秘密,诺贝尔奖这两年经济上一直有点问题,说不定某天诺贝尔奖就挂了,到那个时候,您这位用英语写作的中国准大师,这个不为自己也不为读者(为读者写作其实已经够贱了)而为一个奖去写作的大师,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不会崩塌呢?
想必在英国文学熏陶下的你,第一个反应肯定是:哦,我的上帝。
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