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财富幻象-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入以年薪计算,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财富。支出只算商品净值,不算消费税的话,会使人低估自己的花费。而人们在高财富低物价时会扩大自己的支出。这是财富错觉的第二个特征。
  借贷能力的错觉4
  从国内收入来看,美国政府有无限的征税能力。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做出减税和增税的决定,而居民们必须要遵守。在美国,理论上,每1美元的个人收入都是要报税并交税的。
  美国工资所得税还是预交的,就是在雇员发工资的同时,他的一部分钱已经预支给美国政府。到年底报税时,美国政府再根据报税人的情况多退少补。在法国,所得税是后交的,到年底报税时才向政府交纳,前后和美国人能差1年时间。解释这种差别,形象一点说的话就是,法国政府第二年才觉得自己有钱,而美国政府当年就觉得自己有钱了。
  从支出上看,美国人以世界的卫道者自居,政府罗列的单项开支比欧洲人大。他们有庞大的军费开支、太空防御系统计划、防范恐怖主义计划和在世界各地的干预计划。美国人认为这些不直接造福于本国社会的开支是值得的,可以维护美国在全世界各地的利益,从而给国家的未来带来实惠。
  所以美国政府希望人们多消费,消费者每购一份商品就给政府多提供一份税金。消费税收入比之其他收入对政府来说更稳定,征收的费用低,可以立即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并由此再指导消费。
  美国劳工统计局每个月都编制一次消费价格指数(CPI),以衡量家庭和个人消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化。这个指数通常包括工资收入者所购买的从食品到汽车等大约3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美国人相当重视这个指标,因为它是衡量物价上涨的重要标准,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关系到联邦政府和美联储的决策。
  因为美国经济不像中国是以投资拉动需求的,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居民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2/3,所以说它占半壁江山一点不为过。
  从国际上看,美国政府以为自己有无限的筹资能力,至少目前如此。
  美国政府开支不够的话,就发行债券。美国政府的债券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购买,也确实让外国政府买去了相当大一部分。日本和中国大陆就是美国债券的主要购买者,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这些外汇储备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持有巨额的美国债券,从而为美国提供了政府开支的资金。
  尽管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但是它至今没有发生支付危机。因为印美元的是美国政府,美元是世界上通行的贸易货币。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词汇就是外汇,对大部分国家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是稀缺的资源,获取外汇的方式只能是通过本国商品和劳务的输出,究竟能获取多少外汇则取决于本国产品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由于美国经济太强大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美元简直就等同于外汇。世界上没有其他一种货币能像现在美元一样独具外贸结算货币、兑换参考货币、国家储备货币和金融危机时的干预货币四种功能。美元的这四种功能,欧元、日元短期内都无法取代。
  所以美国政府发行债券无需提供担保,美元的国际认同性质和美国政府自身的征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担保。只要外国投资者继续认同这一点,美国人就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无限筹资的力量,可以继续发行债券,以新还旧,把国债的雪球越滚越大。这种高估自己借贷能力的现象是财富错觉的第三个特征。
  错觉带来的后果
  2000年时,美国外贸赤字达到368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5这意味着一年365天中,美国人每天要向世界借超过10亿美元才能弥补外贸赤字的缺口。 2004 年美国外贸赤字达到583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意味着美国每天要向世界借将近20亿美元。如果加上美国政府2004年度4130亿美元的预算亏空(2007年这项亏空减至1900亿美元左右),美国政府及其消费者每天借的钱接近3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美国外贸赤字在2005年上升到了6192亿美元,2006年据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的计算,这一数字达到了8567亿美元,2007年即便有所下降也达到了8081亿美元,2008年预计会达到8319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6%。6
  尽管赤字在不断恶化,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却曾说过他不担心国际贸易赤字,他最担心的还是通货膨胀的隐患。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美国人不害怕自己在世界上的借贷能力,而害怕在本国市场借不到钱了。其实,两者是一样的,只是感受的强烈不同。前者是需要更多的美元以便在国际市场支付更多的货物,后者则是在国内用更多的美元以便支付相同数量的货物。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扩大货币发行量。而过度发行货币在国内叫通货膨胀,在国际上叫汇率贬值,因为美元是国际通行货币。
  通货膨胀会给美国国内消费者带来灾难,美元贬值则会给全世界手持美元的债权人带来灾难。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要每天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借钱?这事情本身有违常识。而常识告诉我们,即便美国政府以为自己征税能力无限,世界各国多余资金的供给也是有限的。如果哪一天美国政府在本国资本市场都借不到钱的话,那么世界各国又为什么要继续借给美国人钱呢?
  美国人其实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钱。
  虽然西欧德、法、英、意四个强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低于美国,而美国也只有四个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欧洲。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里面有许多没有意义的消耗。它在增加了产值的同时仅仅提高了支出,却没有带来效益。比如说加利福尼亚州的房屋被森林大火烧毁,重建费用提高了国内生产总值,但人们的生活却没有因此改善。
  在美国,大量诉讼官司也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它们都没有产生效益,只是白白浪费了社会资源。有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安然公司的丑闻发生以后,其律师费用、媒体开支和为社会执法机构产生的耗费,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大约10亿美元。就是说,没有安然丑闻和类似的官司,其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少10亿美元。
  类似的案子在当今美国社会比比皆是。美国人法律观念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居民都强,他们为鸡毛蒜皮小事打的官司也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另外,美国的执法机构把将近600万人投入监狱,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多,监狱的开支自然提高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当然它同时消耗了各州政府的预算,为此还得增加老百姓的税收以补足亏空。7
  财富错觉中更意味深长的因素是汇率。当世界上所有商品和劳务都以美元记价时,美元的币值就容易被夸大,欧元的诞生使世界贸易的记价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美元每一次贬值都是对美国式财富错觉的修正,美元的国际购买力在最近几年不断下降,这意味着美国人的财富在相对缩水。
  财富错觉主要是心理上的,有货币的人会有货币错觉,有财富的人会有财富错觉。这两种错觉都有扩大而不是缩小自己财富的倾向。错觉不一定会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只要它不被夸大并付诸行动。
  一般地讲,相对富裕阶层的财富错觉大于相对贫穷的阶层,但并不是每个富人都有那么大的错觉,从而有那么高的消费,它还与个人性格和生活习俗有关。比如说,瑞士人比美国人还富裕,但他们倾向于低调的生活和平民式的消费,他们的财富错觉就很小。
  总地来说,在本章论述的三种具体错觉中,市场判断的错觉是各国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收入和支出习惯上的错觉是美国特有的,而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则是美国人最大的错觉。这种错觉是自上而下的,从美国政府开支到居民消费,从国家到个人,而且行之已久,错觉变成现实,已成为其现代社会流行的理念了。
  如果说收支习惯错觉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话,那么财富错觉则是全世界帮美国人造成的。各国都急于向美国出口,再将自己结余下来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股市和债市,滚大了美国债务的雪球,吹大了美元的泡沫,也将自食泡沫破灭的苦果。
  

5消费的社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消费是指使用一项产品直到其再无使用价值的过程。这个意思指消费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的过程。对人类来说,首先这是生活的需要,其次它消耗了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后者变成无价值的东西。比如说,烧火做饭就是一种消费,因为它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也耗掉了木材和米,将其变成至少相对其原形态上的无用之物。
  当前意义上的消费则空泛得多,它甚至演变得和其原意相左。现代社会的消费更多地指购物,就是买东西。首先它不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许多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生活增添色彩,没有也没什么。其次人们不一定马上消耗买来的东西,将其变成废物,而是可能长期地将其放在那里作为摆设使其升值,也可能为将来预留垃圾。
  如今的消费既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消费,那么商场货架摆的消费品也就不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
  消费的本义
  经济发展到了现代阶段,消费满足的已不是人们的自然需要,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需要,它已经不是人类维持温饱性的活动。凡勃仑在其1899年所著的《有闲阶级论》中就指出了铺张消费或者摆阔###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凡勃仑认为,铺张性消费其实是为了卖弄、炫耀富有而造成的浪费,存在于社会的一切阶级之中。甚至最穷的人也以他们自己朴实的方式,购买那些显然超出他们财力的高级商品,以使他们的邻居相形见绌。依凡勃仑所见,富人们举行化装舞会之类豪华的娱乐活动,便属于铺张消费。为了确定某项开支是否属于铺张消费这一名目,要“撇开已形成的爱好、习惯的标准和传统的礼仪不谈,而要看该项开支是纯粹为了取得舒适还是取得生活的充实”。
  一百多年前,在当时的工业国家,如果严格运用凡勃仑的标准,绝大多数的消费开支都已经应当归于摆阔###费一类。现代经济中这种现象则越演越烈,不仅存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富裕的美国,还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比如贫穷的中国。温饱而后思淫欲,每个社会在摆脱了为衣食所忧的境况后,都会进入铺张消费阶段,恩格尔定律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个现象。
  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人或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换言之,如果国家越穷,那么其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为此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收入越少,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反之则可以说,一个家庭的收入越高,收入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小,消费社会的情况往往就是这样。
  而且收入用于食物的支出不仅是购买食物,还包括去餐馆消费。去餐馆的消费金额还可能大于购买食物的消费,如果扣除这类可有可无的消费,家庭支出用于食物所占的比例还要小。这是消费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这一切还不包括去商店里购买营养价值低价格高的奢侈性食品和各种名目的营养品。依凡勃仑的观点,这都属于铺张消费。因为消费者花费了更多的钱,换回的仅仅是心理上的满足。
  近百年来人们对消费经济的研究,形成了消费经济学。它首先出现于发达的工业国家,因为那里出现了各个层次的消费现象。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他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假定如果消费者收入不变,那么其获得某种商品的数量与商品自身的价格成反比。意思就是说,价格越高买者越少,价格越低买者越多,商品销售的数量也就越多。
  但价格是不是决定销售量的唯一因素呢?就是如果当生产者将商品价格无限降低,其是否就会获得无限的销售量呢?显然不是,即便商品免费,生产量和销售量也不会无限增长。因为消费者的收入同样是个变量,与商品价格也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后来的凯恩斯研究了收入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收入增长后,消费也随之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幅度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他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凯恩斯认为,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源于消费者对养老准备金、子女教育等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储蓄观念。客观因素则是源于对自己未来收入的变化、银行利率和政府税收的变化等自己左右不了的因素的一种防备心理。所以凯恩斯认为,短期内消费支出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工资单位计算的收入的变化,而不是由于一定收入量之中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
  这个假定通俗地讲,是指人即使钱多了也不会多花太多,更不会全花掉。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会将一部分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着以后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来源于他的经济思想,一直到现在。美国的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我现在成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弗里德曼更直率,他说:“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不过,凯恩斯的这个结论,即使在传统社会,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尽管它反映了人们储蓄的观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消费风气日重,至少在美国,形势发展得与其结论相反。
  所以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和批判。比如杜生贝提出了消费者的示范作用——一种攀比思想,邻居们购买了某种商品会使消费者受到某种影响也去购买某种商品。同时他认为,一个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其收入的变化,即使收入与以前相比减少了,在短时期内消费者仍会维持过去已经习惯了的消费水平,并以减少储蓄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从较长的时期看,他的消费支出才会因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米尔顿·弗里德曼则把消费者的收入分为两类: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他也把消费分成了两类: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弗里德曼列了一个公式以说明,由于消费者的持久收入是预料到的长久性收入,他可以为了现期消费而把未来的收入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成现期值。进而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定:一个人的支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比他的现期收入多,因为他可以动用未来预期的收入,甚至可以把今后若干年可能赚到的收入都提前动用。
  可以看出,杜生贝和弗里德曼的观点都是对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否定。因为他们都证明了消费者消费的增量可以大于其收入的增量。前者证明了这种支出增量大于收入增量的现象是存在的,后者甚至指出消费者支出总量可能会大于收入总量。
  之后出现了一位叫作詹姆士·摩根的学者,他提出的观点对凯恩斯的假定则是颠覆性的。
  因为以往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是收入决定消费。本来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一直是传统社会的理财观念,大部分经济学家也以此为分析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只能小于其收入,而不会等于甚至大于其收入。摩根等人认为,现实社会情况相反,一个家庭收入分为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两种,两者都受到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一个现代家庭往往先决定自己的消费,然后再决定从哪些方面取得为实现其消费决策所需要的收入。就是说,钱先花着,再去想怎么挣回来。钱不够用的时候,原本不工作的主妇可能去工作,工作的丈夫则可以加班。
  这种消费决策影响收入的结果,使得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一般消费者都可以使自己的购买支出超过现期的收入。
  詹姆士·摩根的观点更贴近现代家庭负债经营的理念,这也是消费社会中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美国。
  消费的示范
  现代社会中,居民消费受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广告的作用,其次是好奇心,然后是出于表现自我的意识,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纳为示范作用。广告是公众示范,好奇心是别人给自己的示范,表现自我则是自己给别人示范。
  现代社会的广告作用无与伦比。广告与人们生活如影随形,时时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无论是在读报还是在看电视的时候。一个产品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消费者有了需求,而是因为它说服了消费者,供给创造需求就是这个意思。加尔布雷思提出的观点指出,现代社会消费者本来不想购买某种商品,也对某种新产品一无所知,但是企业已经把它研究和制造出来了,又大肆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消费者进行劝说。企业的劝说最终会使消费者心动,后者将按照广告的示意淘汰原有的消费品,买进新的消费品。
  这种现象是全世界所共有的,无论东西方,这也直接与影视媒体的强势发展有关。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电视不普及,那时的广告作用极小,一个品牌的社会认知需要口耳相传,历经多年才能树立。后来电视普及了,看电视成了大多数家庭每天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牌子的商品就通过这个渠道,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迅速说服消费者。企业设计宣传攻势往往铺天盖地,又请一些名人出现在电视上现身说法,消费者想不被说服都难。
  好奇心人人有之。决定购买之前,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商品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他们或许只是想尝试一下,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理。好奇心导致的是随意性消费,是对健康和舒适并非必不可少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衡量这种消费没有既定标准,每个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各个时代也不同。一般地讲,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时,随意的消费就会普遍起来,个人或家庭就可能在适当的还是昂贵的衣食住行的商品和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