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信突围-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人员的技术实力使日本人逐渐转变了看法。
  2001年,为了使海信通信公司获得国家CDMA定点生产许可,杨文琳高度重视、狠下苦功,最终她在定点申报材料中的解说“给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产业部及其他相关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高度评价”。最终,考察小组一致认为:“海信的自主研发实力、技术掌握程度和开发环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
  那年8月,海信成功获得了国家CDMA手机定点生产许可。杨文琳主持设计的海信第一款CDMA手机C2101也成为中国联通CDMA网络测试使用的唯一基准手机和重点推荐产品。正是这款手机,使杨文琳成为最幸运的人。
  在第一届科技创新奖公布的那一天,幸运者还有很多人,他们身上的创新精神,代表着海信的绝对速度,代表着海信恒久不变的法则。
  

海信的创新精神(2)
多年来,海信集团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孵化新产品、以新产业为推进器的发展战略。近两年,海信每年获得的专利都超过了100项。
  海信的创新精神是海信的灵魂,技术创新又是产品质量的根。周厚健曾经说: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个木桶的话,技术是桶底,其他都是桶帮。因此,技术便是产品质量的基础。
  技术创新的能力是核心能力,只有建立在这个能力基础之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才是有效的。一件新的好产品,是消费者的需求。新,靠技术的推陈出新;好,除了满足消费者价格接受程度外,就是在品质上超越消费者期望的要求。”
  在海信,在江西路11号,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好奇成为那些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海信的那句口号——创新就是生活所表明的。
  从1992年以来的十几年间,海信已经变成了一部创新机器,一家真正的“知识工厂”。要确切地说出海信为什么拥有这种特异的创新精神,几乎是一件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的事情。
  创新是海信的生命。海信的创新法则是——速度,绝对的速度。对速度的执著,对创新的偏爱造就了今天的海信。
  不断地创新。这就是海信的命运,也是它的使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创新使命
什么是民族工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给出的标志是:一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二要有自己的品牌。这两条是民族工业的根本。
  海信是真正的民族工业,也是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对于整个民族,对于整个行业,海信有自己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这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索尼所遵奉的哲学观。他们以“绝对的速度”创造了一个索尼神话。
  在今天的中国家电工业,“技术创新”是别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有那些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使命感的企业,才真正钟爱“技术创新”。
  海信人尊敬爱迪生,但并不认同他。他们认为,爱迪生把创新的精神带给了整个美国和整个世界,却没有带给他自己的企业。的确,作为企业家的爱迪生并不十分成功,他的创造力被湮灭在勾心斗角中了。
  海信想做到真正的“双赢”,也就是国家能够和企业一起享受到技术创新的快乐。
  2003年春节过后,整个青岛还弥漫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空气中还散发着节日的香味。那些辛劳的海信人又要开始新的一年奋斗了。每年,他们都是这么生活;每年他们都要比别人更早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正月初三,公历的2月3日。江西路11号。
  海信研究发展中心的员工在这里举行了升旗仪式。那天下着小雨,夏晓东副董事长和郭庆存主任主持了整个仪式。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当海信旗升起的时候,那些海信人明白了他们身上所担负的责任。
  夏晓东和郭庆存各自讲了话。在细雨中,他们慷慨激昂地说,作为一家企业,海信负有独特的历史使命;作为海信的研发人员,作为海信的大脑,研发中心的员工要知道自己在整个国家的位置。
  郭庆存始终相信,每一个海信人都对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负有使命。有一次,他慷慨激昂地说: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如果不落实到企业,那就是空的。在国外,科技进步的责任,主要由大公司承担。美国实行的是政府定购。要知道,论文是不能当饭吃的。”
  他曾经设想过整个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框架——在他看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研究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放大。
  是什么刺激了他们富有如此激情?
  是什么让一向务实低调的他们许下如此沉重的诺言?
  熟悉海信的人或###白,是周厚健带给了他们刺激。
  2003年1月下旬,周厚健董事长参加了美国CES展览会,他回国后心情异常沉重,感想颇多:
  “感想之一,我们与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差距之大让人担忧。13年前我第一次参加CES展览,那里聚集着世界最强的企业所展示的最好产品,那时我亲眼看到了韩国和日本的技术差距;但是13年后的今天,我所看到的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远远大于13年前韩国和日本的技术差距。中国企业与韩国三星、LG等公司相比,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若和索尼公司相比,则技术差距更大。感想之二,中国企业吹牛炒作蔚然成风,这种浮躁的企业运作方式,是在‘自掘坟墓’,殷切希望全体海信员工,能不断提高对这种差距的认识,不要务虚地吹牛炒作,更不要卷入到这个炒作的旋涡中去,应该切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感想之三,如何准确地描述这种差距?尽管很难描述它,但我可以肯定:现在我们中国企业与国外大公司的差距,已经处在了两个落差很大的平台上,甚至可以说是在落差很大的三个平台上。这种差距不仅是技术上的差距,甚至是产品概念和技术概念的差距,准确地讲,我们已经落后得非常远非常远了……”
  对于技术差距的认识,对于民族工业未来的担忧,使海信更加清晰自己身上的使命。它就像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对小家、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什么这种使命感恰好落在海信的头上?
  为什么这种责任感恰恰积淀在周厚健的内心?
  我们必须看到,海信所承载的东西实在太沉重了。海信的使命,是中国整个家电工业的使命,是所有电子信息百强的使命。仅仅有一个充满使命感的海信不够,仅仅有一个沉重的周厚健也不够,只有整个行业都如海信一般,只有所有企业家都能负起责任来,中国家电工业才能弥补与韩国、日本、美国大公司之间的远远超过13年的差距。
  这不仅仅是海信的责任。
  这是整个中国工业企业的使命。
   。 想看书来

把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
一个负责任的工业企业能够领导技术潮流,它们不仅仅创造新事物,而且善于把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周厚健说:
  “技术创新其实并不仅仅是不断创造新的产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以及检测质量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有一次周厚健出国参加展览,见到了美国道康宁公司的几位光电学家。当他们得知他来自海信时,说:“你们海信真了不起。有一位年轻的光电专家改进了我们的技术。”
  “海信的一位光学专家?”周厚健带着疑问回到了青岛。
  韦晓辉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本科生,他改进了道康宁公司背投影的线路,将焦距缩短了15毫米。在肉眼所能观测到的范围内,15毫米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但是对于电视工业、对于背投影电视来说,15毫米意味着技术上的非凡创新。
  郭庆存主任说,他后来了解了韦晓辉的一些情况,觉得韦晓辉是一个很平静的人。“他很年轻,学历也不高,但专业很对口。更为关键的是,他觉得自己在海信找到了位置。”
  把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把平凡的事情一千遍一万遍做对就是不平凡。”在海信的办公室中,这句宣言被高高地悬挂在那里。
  在江西路11号,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做着相同平凡的事情,他们的追求与韦晓辉一样,就是要把相同的事情做得更好。每改进一道工艺、一个配件,或者缩短哪怕1毫米的焦距,他们都会兴奋不已。
  这些平凡的年轻人,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们为海信、为青岛、为整个民族却同样做着伟大的贡献。
  多年来,海信人始终以冲刺的速度追赶着世界工业的大潮,他们步履匆匆,却没有忘记独立潮头的梦想。
  ###曾多次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显然,达成“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目标,仅仅有海信是不够的,仅仅有那些清醒的企业是不够的,只有整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这个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条百年海信的路上,周厚健、于淑珉和那些平凡的工程师会永远清晰自己的使命。他们也许没有机会看到一个百年海信的诞辰,也许只能成为百年海信的铺路石,也许只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百年海信纪念碑的基座上。但他们不会忘记,在一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他们的使命和他们的努力。
  创新决定了海信成长的速度。譬如在海信空调公司,从1997年开始,在技术创新上“绝对的速度”掌握了它的命运,正是这种速度使一些小公司成长为一些大公司,也正是这种速度,使那些跟不上速度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
  对于海信来说,任何新产品的诞生都不是技术革了价格的命,而是速度革了对手的命。市场是最残酷的战场。
  无论周厚健还是海信都曾经有过迟到的经历,但是今天他们却站在胜利者的舞台上表演。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幸运?
  是什么让他们可以得意地观看对手痛苦的挣扎?
  周厚健肯定会同意,这一切都是拜技术创新所赐。
  你怎么理解下面的话?
   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为了改善而改变。
   把平凡的事情一千遍一万遍做对就是不平凡。
   对速度的执著,对创新的偏爱造就了今天的海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创新英雄夏晓东(1)
2002年夏天。在经过无数个夏天之后,夏晓东有机会面对一个全新的夏天。那的确是一个全新的夏天,先是海信退出了青岛家电博览会,接着周厚健推迟了“三园一厦”落成典礼。他们一起去了日本,在那里,他们与几家跨国公司的领导人进行了残酷的谈判,最终在7月底,海信与住友结成了战略联盟。
  接下来该是什么了?
  8月中旬,“三园一厦”的落成仪式终于开始了。
  夏晓东,作为海信集团副董事长,有机会在这个夏天体味一种特别的味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
  夏晓东1981年来到了青岛电视机总厂,在此之前他是北海舰队的航空兵。夏晓东大学毕业的那年,正好是青岛无线电厂成立的1969年。他并没有出现在江西路24号的手工作坊里去研究红灯牌半导体和黑白电视机。
  大学毕业之后,夏晓东选择了“到部队锻炼、改造”。那时候他站了一年的夜岗,参与盖了一栋家属楼,便没再参加其他“重大的行动”。
  的确,部队的技术性工作与他的想像有差距,每当回忆起在部队的那些日子,他感到并不怎么甜美。他说:“出于(技术工作与想像有差距)这种考虑,我多次请求复员到地方。”他前前后后进行了将近5年的努力,1981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出现在了青岛电视机总厂。
  他刚到电视机总厂的时候,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谁也不会想到他将是日后这家工厂的权力人物之一,也不会想到他将带领着日后的1500多名工程师为海信的技术创新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当时,他只是一个复员的航空兵。
  他先从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干起,然后到了车间。终于有一天,他变成了车间副主任,慢慢地,在一个计划经济年代里他又变成了代理主任、主任、工艺处处长……
  1992年,周厚健执掌了江西路11号的权力之后,他获得了周厚健的信任,以副厂长的身份兼任技术中心主任。那是海信的“灵魂部门”,在那里,夏晓东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技术创新。
  技术中心有很多种级别,夏晓东领导的技术中心是第二批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的。在这样一个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开始了。夏晓东说:“技术创新使海信发展得更快。”
  海信的特点是“技术路线”,细分就是“三高战略”——高技术、高质量产品、高质量服务。
  在夏晓东的带领下,海信的技术中心也开始了机制上的创新。“我们从一个几十人的设计所——电视机设计所,发展到了一个上千人的多层次的研究开发队伍。”有一次,他得意地说。
  事实上,技术创新有不同的层次,海信依据市场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创新,然后用新的技术和产品来引导市场,这就是技术驱动,体现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本意。
  夏晓东说:“不可否认,我们有了海信这个平台,但我们要不停更新平台的高度,这需要技术进步。”
  海信的技术中心现在扩展为海信集团研究发展中心,成为整个海信的“孵化器”。它并不是从2002年机构变更开始孵化新产业的,事实上,自从技术中心一诞生,它的孵化功能便开始显现出来。
  夏晓东说:“海信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样产品,发展到计算机、逆工程、软件、数码科技,都是技术中心承担了一些项目,然后孵化为一个公司。就如同孩子长大成人,该独立了。”
  研发中心是不是只孵化新产品和新产业呢?夏晓东说:“不是这样的,研发中心既孵化产品,也孵化产业,更孵化人才。”
  事实上,正如夏晓东想像的那样,海信的发展虽然有多方面因素,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走了技术创新的路线。多年来,海信始终相信“质量是根,人才是本,创新是魂”。
  夏晓东喜欢总结市场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海信史》中的一些记述看到,他总是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一次他说,市场规律是两方面的,一面是用户的需求,一面是技术的进步,“用户的需求与技术的进步走到一起,企业就成功了”。
  与很多技术人员不同,夏晓东不承认单纯的技术观念,而是相信彼得·德鲁克的判断。他说:“一个技术好的产品必须依赖市场创造价值。企业要成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技术满足市场需要。”
  与更多人不同的是,夏晓东总能够从危险中看到机遇。1994年是国际上计算机产品竞争剧烈、价格大幅下调的一年,很多大公司都感到举步维艰,不少企业改弦更张。夏晓东那时候却决心要上计算机产品,向高科技领域进军。
  听到这个消息,全厂职工无不震惊。有人说夏晓东“发高烧”,有人指责他“冒风险”。种种指责和挖苦不时地传到夏晓东的耳朵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创新英雄夏晓东(2)
然而夏晓东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事实上,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他想,海信只生产电视机一种产品,是非常危险的。即使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也有衰败的危险,何况海信在当时不过是中国第三。
  “上计算机是有风险,”他说,“但不上风险更大。在我看来,早上少风险,晚上多风险,不上更风险。干事业嘛,就是要有点‘发高烧’的精神”。
  最终,在夏晓东的坚持下,海信渗透进了计算机领域。
  海信的计算机公司曾经风光一时,的确,它现在不太景气,但它为海信在IT领域获得全国性的影响提供了可能。
  问:除了技术创新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决定了海信的发展?
  夏晓东:除此之外,海信也特别重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成功,必然有其精神的东西,基础就是企业文化,它体现在人的方面。海信推行人才工程,从技术层面来看,来海信的大学生进步得很快,很多企业都想来海信挖人,有的企业甚至在青岛盘亘几个月。
  海信有一个女同志回家生小孩,回来后已不能进入角色。她后来去了朗讯,成为技术骨干。
  还有一个男孩子去了新加坡,在飞利浦新加坡公司工作。有一次他回海信,说:“我在海信技术中心只能算中等,而在那里我是骨干。”
  海信的技术中心有一种“大研究”的学术氛围,许多企业不做“大研究”开发,只做基层性的设计,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成长前景有限。事实上,跨国公司的特征之一就是做“大研究”开发,只有想做大的企业才会做更多短期内不会带来利润、但长远来看前景很好的研究。
  “我们技术中心顶层层面有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做的”,夏晓东说,“我们也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但绝不照搬”。
  的确,海信干了很多让同行莫名其妙感到嫉妒的事情,譬如它完成了中国第一块电视机主板的设计,开发出了电视机显示软件;更让人惊讶的是,1999年它早于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公布了网络机顶盒,而机顶盒在实验室中早已完成了开发。
  “这些事情说明,技术创新是有内涵的东西”,夏晓东说,“在家电这个行业,海信技术创新的内涵是做得最多的”。
  海信在1996年提出要把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在接下来的采购中,夏晓东他们所采购的仪器仪表也停止了“模拟化”的采购。1996年,海信成立了数字所,第二年海信又成立了计算所。正是这些研究所,日后为海信“孵化”出了新的产业和新的公司。
  夏晓东曾经参与制定一个战略规划,在那个战略规划中,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机成为重要的“未来产品”。夏晓东相信,“清晰度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