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信突围-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晓东曾经参与制定一个战略规划,在那个战略规划中,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机成为重要的“未来产品”。夏晓东相信,“清晰度高的数字媒体终端”是未来的第一家电,任何其他家电都取代不了它。“它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它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的”。
  就这样,1996年成为海信技术创新的分水岭。
  在1997年的时候,夏晓东发现海信面临一个大问题。那一年海信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本运营,产能增加了,却突然发现人才储备不够。但是现在,他们拥有的人才却让很多跨国公司羡慕。
  有一次,因为CDMA项目开发合作,日立和高通的人到海信考察,他们对海信很惊讶:“你们的人才怎么这么快就培养出来了!”事实上海信并没有临时抱佛脚培养这些人才,而是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储备这些人才。当他们在知识、软件、硬件方面获得了足够的积累后,周厚健和夏晓东为他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
  当然,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有时候也会遭遇一些质疑。有一次,信息产业部的官员不相信海信自己开发出了CDMA手机,但他们到青岛考察后却在惊讶中获得了完全肯定的答案。
  这就是海信与众不同的地方。
  问:你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夏晓东: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知识型人才管理是最难的问题,甚至管理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
  如何给他们创造出环境?
  如何使他们创造出价值?
  怎么考虑他们的收入?
  海信有上万个岗位,我们的原则就是你能够胜任什么工作就放到什么岗位上。
  对知识型人才的管理,其核心是:企业文化要起主要作用;要能使他们创造出价值、业绩,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我觉得企业文化机制是基础,同时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
  要注意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我曾说过,过去看《三国演义》,魏蜀吴三国鼎立。现在细看,发现他们用人的方法不一样。刘备本人用了桃园结义的方法,刘备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关、张,但他能善于使用他们,他靠的是结义;曹操靠的是个人能力;孙权靠的是家族式、放权式管理,军事全给周瑜,外交全给鲁肃。我们现在的用人观也是这样的,只是用人的文化与历史不一样。
   。 想看书来

创新英雄夏晓东(3)
海信“八大功勋人物”之一李砚泉极为敬佩夏晓东,有一次他说:
  “夏总有人格魅力,他说的话有很多我当时不理解,后来就慢慢理解了。他的影响力很大,对每个人都能够有很好的考虑——你付出了就能够给你很好的激励。从1992年开始,人才和工资待遇的问题就解决了。那时候工人每月500块,我们就已拿到了2000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很了不起。要知道,在此之前,设计是第二线,收入比工人还低。”
  夏晓东使用人才有特别的地方,他“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师清田先生曾描述说:“夏晓东的用人哲学是:用人所长而不求全,看主流而不重无关大局的枝节。他的用人之道归结起来是20个字,即:知人之长,适才适用,容人之短,用人不疑,激人之长。”
  夏晓东曾经列举了怎样管理员工的要素,它们是:机制、文化、舞台和收入。他说:“尊敬人最重要。必须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的确,技术创新是一件富有想像力的事情,首先思想上要创新,而思想上的创新则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
  问:您认为海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夏晓东:海信是一个定技术路线的企业,相对有些企业来说基础是扎实的,比较求稳。但是,海信也有缺陷,就是市场网络发展不是那么快。不过我认为,在目前这种环境下,这种求实、稳妥更好一些,因为它不能脱离大环境。
  海信讲究的是稳健,先做强再做大。
  夏晓东相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掩盖了很多问题。很多企业的问题也是这样被掩盖的,但是,掩盖不能持久,那些企业早晚要出事,海信不想与那些企业为伍。
  夏晓东设想中的海信,应该像索尼那样,在技术和设计上独树一帜,在创新上大胆投入,而不是像松下那样只是作为一个规模型企业。
  当然,如果海信能够做到既强又大两方面,那就更好了,不过这可是个十分不容易解的难题,得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解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外忧内患
2005年春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海信例行召开了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周厚健例行地讲了话。在海信,员工们喜欢听周厚健讲话,那个极大的嗓门就如同一个扩音喇叭,可以将他们的热情调动起来。
  一些管理者却会感到恐惧,因为每次听到周厚健在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他们就会感到重重的压力。事实上,周厚健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对于海信来说,未来5年是忧患和挑战的关键五年。
  下文便是周厚健在那次会议上的演讲,题目就叫《忧患与挑战:海信的下个五年》。
  同志们:
  于淑珉总裁的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去年的工作,也对今年的经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报告是经过领导班子的很多同志一起边分析边推敲写成的,请大家认真学习:第一是要清楚今天工作布置的内容,要很好地落实;第二是特别要学习好的公司的做法,工作未做好的公司要认真检讨,改进不足,并在新的一年里有根本的改观。
  应该讲,我们2004年的经营工作是做得很不错的,大家都很欣慰。我本人也应该很高兴,但是细细想一想我们工作当中的问题和差距,用“不寒而栗”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状态一点也不过分。我今天想通过这次讲话,把我的担心以及相关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让大家能够清楚这个差距以及这个差距给我们带来的威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以清醒、热情的态度来追赶世界潮流、赶超先进同行。下面,我占用大会一点时间,重点谈一下怎样看待海信的内外环境以及面对此环境如何成为一个优秀公司。说大点,是从战略上来分析我们的处境。
  去年12月,我们举行了35周年庆典。海信35年的历史,是几代经营者与广大员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写就的。多年来,我们成功积淀了“人才为本、技术是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海信不断发展并要永远坚持的传家之宝。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叶到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企业销售收入基本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幅度,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员工数量在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提高。期间,尽管家电行业屡次发生动荡,但表面看,我们每每都能安然无恙,企业及员工呈现出安乐祥和的太平局面。
  但是,不同的阶段要考虑不同的问题,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我们必须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认清我们的发展阶段和所处位置,牢记我们的忧患。
  2003年的经济工作会上,我曾经讲过,我们最大的危机在技术上。当时我说:我们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大到已不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空间上的。今年的CES展览会,我与于总、杨总等多位老总去了。可以说,在平板产品外观上,海信与日韩企业的距离在缩短,也为中国人挣回了点面子。但是,在内在技术上,结果仍然一样,中国企业技术上的差距让人心痛!当然,这种差距不是海信一家的问题,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整体的“软肋”。
  我时常在想,尽管海信已保持了十几年的连续高速增长,但细想我们的业绩,也是很不均衡的,经营质量也不完全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的。分析原因,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得与失无不与产品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产品的背后就是技术。我们的彩电近6年可以说好的年景居多,但细想,好年景都有好产品和好的产品结构,都是来自于推陈出新的节奏与对时机的良好把握。而我们的空调近几年发展不尽如人意,甚至一度出现问题,真正的原因是产品出了问题,产品的背后是我们的开发出了问题——甚至是开发水平在相对退步。当然,这些是决策者应该反思的。
  我们经常讲技术的海信,也就意味着:没有技术,海信成不了名牌;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知识产权这个DNA,“百年海信”就只能是个梦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该时刻牢记。
  今天我重点讲三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外忧,一个是我们的内患,一个是今后对我们企业的要求。
  

我们的外忧在哪里(1)
我们的外忧在哪里,或说威胁我们的最大对手是谁
  无可否认,中国靠巨大的也是增长迅速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迅速崛起为家电大国。目前全球60%的家电“最终产品”都产自中国,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生产量的百分比,而并非一个技术含量上的百分比。从制造业的总经济量来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则为3825亿美元,日本仍为中国的24倍。简单的数字总量比较的背后,隐藏着的一个事实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组装国,我们越来越掉以轻心的日本仍然保持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到现在的、与德国、美国等同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地位。因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虽同为“制造大国”,但在很多日本家电企业眼中,我们虽是它们的竞争对手,但只是可轻易摧垮的竞争对手。这种想法不无道理。    2004年11月15日,日本的《日经产业新闻》曾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厂家逐渐从日本厂家手中夺回了中国庞大市场的份额,收入逐渐增加的中国消费者纷纷把手伸向了低价格的中国造的普及品。而使用日本进口部件、质量一流的日本产品由于价格较高,不能和中国厂家进行价格竞争。但是,他们同时断定,随着普及时期的结束(注意,这是记者写的日本公司的态度)以及购买替换产品阶段的开始,消费者已经开始出现购买变化,消费者选择产品的目光出现变化。比起有些不够精细、基本性能也不够高的中国家电,消费者将会把目光投向虽贵但质量高、功能好的日本产品。中国厂家拿手的应付性附加功能、大幅度降价、附加赠送等攻势已蒙蔽不了中国消费者。也许,对从普及期转入成熟期后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会发生变化这一点,中国厂家理解得有些迟钝。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厂家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了无法向开发及研究调转资金,无法跟进上升的产品要求。关注低噪音、节能、人性化的消费者开始摒弃精细不够、性能不高的中国品牌,转而把目光投向虽贵但质量高、功能好的日本品牌。
  无独有偶,2004年12月的《中国财富》杂志访问了索尼、东芝、日立、夏普、三洋等7家日本企业,调查的结果是,就在中国企业急于叫板日企、超越日本甚至急于“避免”重蹈“日本制造”覆辙的时候,被调查的日本企业却整体认为中国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良好控制能力只适合充当生产上的合作伙伴,而绝对不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挑战力量。
  在调查当中,日企对中国家电企业比较文明的说法是: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甚至连自主开发都谈不上。比如最基本的CRT当中的电子枪,中国到现在都不能研发,生产线全都是从日本或其他国家进口的,因此,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只是用日本的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加工而已。而(东芝公司石田博之)蔑视性的评价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根据市场行情购买成型技术或进行辅助性开发,实际上是一群水果贩子,专门做产品包装,什么水果好卖,就包装什么水果。”
  再看一下韩国企业对我们的评价。
  韩国管理学会会长朴胜虎说:“我访问了近40家跨国公司的人员,50%以上的经理认为,大多数中国的本土公司在未来必然会消失。以等离子电视产品为例,目前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等离子生产基地大都依赖进口散件组装,因高关税现仍无法与中国国内企业相比,但3至5年后,当关税降低50%的承诺一兑现,国产品牌现有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请大家注意,引用这些观点,我绝无煽动大家去仇日恨韩的民族情绪,是为了让大家知耻而后勇。
  客观地说,日本人对中国企业的评价本身基本反映了行业的现状与事实。技术空心化,能力脆弱,受制于人,实际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从日韩企业近期的动作以及行业的变化来看,这种风险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并且我们应该看到,这类产业在一个国家整体衰落甚至是消亡,而日韩企业全面占领的情况在很多国家已有前车之鉴。很多国家曾经有过很庞大的家电制造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日韩企业全面淘汰,家电制造全部由日韩企业垄断,为什么这在中国就不可能发生呢?为什么就不可能有一天,中国的家电企业全部垮台,而中国市场上的家电产品由日韩来垄断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可将此风险看得更清楚:
  1。由于电视显示方式、网络化、数字化以及空调能效比等的变化,家电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升级,任何一次技术升级实际上就是一次企业洗牌的过程,这为技术强大的日韩企业提供了良机。拿平板电视为例,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日韩的销货额大约是国产品牌总额的4倍以上,产业技术升级的时刻,恰是他们最佳的时机,他们的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充分释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们的外忧在哪里(2)
2。随着国内销售渠道的规范与统一,特别是连锁零售商对市场的逐渐垄断,渠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日韩企业经销渠道不畅的不利局面正在逐步改善,而企业服务不好的形象与口碑也由此开始明显好转。
  3。中国消费者在解决了基本功能的需求后,消费理念逐渐成熟,确实开始了由注重价格转向注重质量、技术、功能以及人性化等方面,消费层次提升后,洋品牌成为首选。中怡康数据显示洋品牌冰箱的市场占有率已在不声不响中达到了四成以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洋品牌彩电销售额的占有率已达半数以上。这种消费者倒戈的现象正说明了《日经产业新闻》的观点已在市场上得到印证。
  4。随着国家投资限制性条款的解除,日韩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全面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这就使得中外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差无几,人工成本优势丧失殆尽。近期松下、东芝、三星、LG等纷纷在中国加大投资额,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价格的劣势问题,并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抢占存在优势。而零关税又使得国外高劳动生产率、质量成本低的高档精密产品,以接近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陆续普及中国市场。
  我们进一步看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动作:
  一是市场方面。
  2003年全年销售额占有率,三洋增长31%、索尼增长21%、松下增长17%、三星增长27%、日立增长57%、夏普增长18%,其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注意,它们的基础已经很大了。2004年,中国市场PDP、LCD、DLP等高端产品销售额占有率前三位基本上为日韩品牌。前面讲了,我们的平板电视的销售量在全国占有量是第一位,但是我们平板电视的销售是从2004年的下半年开始上升的,并且我们的销售价格远不及洋品牌,他们以高端取胜的态势是明显的。我们要摆脱被淘汰的厄运、立住脚跟,高端产品必须跟紧,不可因我们在中低端产品占有量上的优势,而对紧跟高端产品掉以轻心,我们的LCD、PDP、DLP、变频空调、手机、冰箱,甚至包括我们的POS、税控机以及软件公司的产品都应认真检点对高端产品和未来的前瞻性产品是否重视了、是否跟紧了。我们往往很重视眼前对我们影响大的产品,而对未来影响大的产品关注较少,更准确地讲,我们是未看清楚这些产品的未来,即使做得最好的股份公司也犯有此毛病,更不用讲其他公司。实际上人们对眼前的事情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有能力去左右的是未来的事情,如果不能在产品上未雨绸缪,我们就很难在市场上求得主动,因此我们务必盯紧那些现在量虽小、但是符合消费发展趋势的产品,这样成本代价会小很多。
  二是投资与经营计划的动向。
  投资与计划的增长本身就反映着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称霸的态度。日立公司庄山社长在广州宣布:准备未来3年内在华投资10亿美元,重点投向包括信息电子及数字家电产品在内的9个领域,并将2006年的销售额锁定为70亿美元,力争每年在中国市场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索尼中国区总裁川琦称,2004年,索尼在中国市场保持了80%的增长速度,2005年计划在华实现销售40亿美元,到2008年实现80亿美元,从而使得中国市场超越日本,成为索尼全球第二大市场。
  东芝中国公司总裁平田信正多次提及:“在整个东芝集团中,东芝中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顶梁柱,预计到2008年,东芝在华的事业规模将会达到750亿人民币,即90亿美元。
  三星在中国的投资更是遍布全国,涉及各消费电子类产品。去年5月,三星又宣布,将增资4600万美元在苏州建立第二工厂,形成年产空调120万台、压缩机100万台的生产能力。
  夏普近日也表示:中国液晶电视有望在2008年年产达到500万台的市场规模,因此,夏普计划在未来3…5年内,让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日本和欧美市场的销售额。
  松下更是发出了“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的感叹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同志们,中国家用电子市场的增长速度基本稳定,日韩企业大幅度增长,无疑是吞噬我们的份额,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可见我们的生存环境已面临着强大对手的严峻威胁。
  几年来,我曾经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海信的竞争对手绝对不是中国企业,更不能把本土企业作为我们的标杆进行比较。
  业界早就预言,日韩企业的真正觉醒与进攻,也就是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