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理论,适合任何一种资源,比如,空气。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6)
如果上述逻辑不对,凭什么相信只有土地供给有限?
人力资本成本不能无限提高,因为,获益者实在太多,不可能结成利益联盟。地产泡沫,是一场以少对多的博弈,很遗憾,胜出的永远不可能是购房者。
高房价是恐怖的,金融危机下就更加恐怖,恐怖到已经锁定银行、绑架国民经济、限制内需,已经从根本上改变国民财富分配——富者愈富,而贫者愈贫。
这些,无疑需要改变。
与历次经济危机一样,地产泡沫如何而来,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投资途径,没有创新引导资金,结果就必然是房价虚高。只要没有实质性的自主创新,泡沫就会继续,不只是今天中国如此,南海危机如此,橡皮潮风波如此,次贷危机还是如此。
这些,不是政府或者任何政令可以限制住的,资金必然要寻找高回报,也就必然滋生种种不如意。
后面的问题是,房价会碰到天花板吗?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延展视野。
地产泡沫不只今天有,历史上就始终存在,不仅中国有,全世界都有:本卷我们看到了19世纪末上海租界地产泡沫,最终拖累上海金融业;在世界卷中你还将看到日本东京地产泡沫,竟然搞得日本经济衰退一下就是十几年,号称“失去的十年”。
这,都不是地产泡沫最拉风的战绩。
现在,很多人知道,1929年美国大危机罪魁祸首是华尔街,1929年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最终拖垮了美国经济。
这么说、这么想确实没错,不过,华尔街远没有这么神奇,可以俯仰之间撼动整个美国。道琼斯指数,更只是一个代表。
没有道琼斯,没有华尔街,美国经济该崩溃,照样会崩溃。
如果你觉得现在北京、上海遍地都是房产中介有点夸张,那是没见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1923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仅有万人口,规模最多相当于我们一个县城,竟有万名地产经纪人,当地房价更是在3年内涨了6倍。人们对地产业的疯狂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最响亮的口号是“如果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今年确实买到了,明年却被套牢了。
1926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美国房地产骤然跌价,无数人破产,其中包括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被弄得一贫如洗,甚至混到以卖纸杯为生,后来大概觉得自己实在太穷了,于是就创办了麦当劳这个穷人快餐店。
虚高的房价耗空了货币市场的资金,华尔街在后来的反击中其实已经没有子弹。
2009年的次贷危机乃至后来的金融海啸,诱因同样是虚高的美国房地产市场。飙升的地价弱化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动力,大量信贷资金又使得房价继续上升,似乎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人们曾经认为房地产的未来是永远。永远有多远?
有人说,永远将是没有尽头,因为,城市中心用地不可复制,所以,地产价格会只升不降。
城市中心确实无法复制,但是,可以复制城市。
你可能觉得这种回答过于夸张,不过,既然地产业利润前景无限,只要复制城市的收益足够大,为什么不可以复制城市?
如果复制城市的收益不能弥补地产业成本,凭什么相信地产泡沫可以持续到永远?
有人说,永远是没有尽头,因为,今天的房地产已非昨日的大板楼,此一房产非彼一房产,以前,小区里有亭台水榭吗,以前,你见过亲水社区吗?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7)
地产业也在不断创新。
此一房产源自彼一房产。亲水,用20世纪80年代的另外一个名词形容也比较贴切:有人管理,叫做亲水;无人管理,就是臭水沟。
地产业能创新的,只有概念,说白了,纯属忽悠。
就算不忽悠,北京、上海无论如何发展也别指望几年内超过纽约、东京,凭什么相信北京、上海房价泡沫可以无限继续?难道世界上只有北京、上海土地供给有限,纽约、东京发展了几百年,最后都混成土地供给无限了?
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照样如此;美国如此,日本如此,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听到这个答案,大家先别欢呼雀跃。
我再重复问一次刚才的问题,房价会碰到天花板吗?
其实,我知道,大家更想问的问题是,房价一定会下跌吗?所以,我才把问题改为“泡沫会破灭吗”。
这完全是两个问题,所以,才要分开来回答。
之前,有很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
从2004年起,就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呐喊,房价一定会降,一定会降……
结果是,房价虽然偶有调整,却一直在升,一直在升……
所以,有人断言:房价,不会降。
实际上,第二个问题,不能这么问。正确的提问应该是,房价为什么在涨?
大家一定很奇怪,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除了个把人,哪怕在县城买套房子都要耗尽普通人几代的积蓄,还得再欠一屁股债?这到底是为什么?
于是,有人开始给我们讲道理,就是那两个著名的老太太:一个中国老太太,一个美国老太太。据说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新房,临终还清了贷款;中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蜗居,临终攒钱买了一套房子,却没机会再住进去了。
结论自然是,要学美国老太太,不做中国老太太。
故事很有道理,前提是偷换概念。
贷款买房,条件是你能贷得起,也能还得上,而且不至于过分影响生活质量,比如,子女教育、吃喝拉撒,指望在生活费里省点银子出来买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这里,我并不想列举一系列数据证明房价已经高到什么地步,或者证明房价是否已经过高,相信大家的切身感受就是最好的结论。
记得中国有个长盛不衰的情景戏剧,叫做《我爱我家》,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国人对家庭的习惯:国人早就习惯于被固化于土地,更希望被固化于家庭。
美国居民源自新大陆移民,漂泊可以是一种习惯,贝克尔甚至可以在《家庭论》里用数学公式证明“成家、结婚、生子”的收益、成本。因为,对西方经济理性来说,这些确实都可能以成本收益来计算。
中国,不是美国。
对国人而言,家庭不是可有可无的经济损益,而是一个必需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开始和最终归宿,房子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人说,北京、上海是全国最繁华的地区,所以,大家都会在这里买房,房价应该涨。
有人说,省城是全省首善之区,全省的人都会向这里挤,所以省城房价应该上涨。
有人说,地市的有钱人都会往市里挤,所以地市的楼价应该只涨不跌。
县城的人说,全县的人都会往县城里挤……
以此类推,村里大致只有一两个小卖部,小卖部本身可是区域商业中心,所以,小卖部周边房子的价格应该照样飙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8)
最后一个逻辑荒谬吗?如果荒谬,凭什么又认为前面几个逻辑不荒谬?莫非中国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连乡镇的房子都被有钱人炒起来了?
中国房价飙升的背后,另有其因。
房地产,尤其是所谓高端楼盘、中心地段应该高价,这没错;甚至多数人都不应该在繁华闹市区购买房产,这也没错。不过,如果连县城、乡镇的房价都在飞涨,中国人口再多,也没到这个份上吧?
推动房价上涨的,不仅仅是开发商,开发商要有这么大能量,早改行当强盗了。只是开发商在前台表演,更为刺目罢了。
中国土地市场分为两级,唯一能控制一级土地市场流转的,只有地方政府。地价高涨,最大的受益者,不只是开发商,还有地方财政。只有财政收入提高才能有政绩,才能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在领导面前倍儿有面子……
不过,政府有很多种,比如,中央和地方。
都是政府,差别其实很大,中央政府的角度是全局,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政治家更关心民生,需要考虑的最基本因素根本不是财政收入,而是获得全民支持。虽然,中央政府政策也是地方政府力量博弈的结果,但如果一件事搞得民生鼎沸,就是再赚钱,也必须整顿。
地方政府的激励其实很傻、很天真:地产涨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搞搞面子工程。
地方政府也是政府,不是个体工商户,在关注城市面貌的同时,更要关注地方产业竞争力,只有各地产业有所突破,全国才能有所突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全国各地都是地方,如果大家一起改行做地产生意,虽然很有“钱”途,却会毁掉国计民生。
搞搞城市建设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城建,而不是把这个逻辑反过来。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建并不绝对成正比,如果城建过度消耗财政资金,楼能起多高,经济发展就有多缓慢。
无论国家还是家庭,很显然,钱就这么多。都去买房了,其他的所有事情,就必须排队。中国的房子再漂亮,也只能是本地人买、本地人住,指望全国各地住满外地人甚至老外,还不如指望变形金刚莅临中国更现实。
说穿了,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并无半分创新,房价涨跌不过是财富分配游戏,在贫者和富者之间、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获益的永远是富者和政府。“天下之利,不在官,便在民”,指望地产创造辉煌还不如去印刷货币来得实在。
然而,对国人来说,家,是缠住你心的根,是远离时永远的回程票。如果一个社会,尤其是绝大多数人都要为房产付出几代人的积累、背负几十年的债务,整个民族莫非都在为地产这一个行业而负债?
年轻人,尤其是刚刚进入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过多的积累,也就必然会对整个城市望而却步,如果对任何一种希望都望而却步,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希望又在何方?
然而,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中坚。
有人说,住不起市区,可以住郊区,住不起郊区可以住廉租房,廉租房都住不起,还可以住地下室……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精英。高房价把年轻人压进了地下室,如果所有人都终日为栖身之所在打拼,那国家还能有多少未来可言?
普通人的未来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不是恰恰相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之所以是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文明准则,而维系儒家文明的,说到底是每一个国人的家庭。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9)
如果多数人、多数家庭,都游离于整个民族文明底蕴之外,会有什么结果?
说好听点,叫做“江湖中国”;说难听点,就是乱世之源。
虽然西方也始终在为地产泡沫头痛不已,虽然地产泡沫早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中国全国性地价飙升,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不同的是,制造西方地产泡沫的是失去创新投资途径的资金,我们还加上与民争利的地方财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地产泡沫才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沉疴。
争论其实已经没有意义,必须让地产业恢复理性,把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动力还给创新,不要再把国民的未来牺牲在非制度性的江湖。
这样,民族和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寻找失落的启蒙
很多人认为,论及金融与文明,我们比西方落后。这么说,从现在来看,确实也是事实,只是有效期不足200年。
我们落后的原因,其实很奇怪,是因为过去牛得有点过头。
这么说,倒不是想追溯自己祖上有多阔,更不想说明国外的月亮有多圆,只是想明晰一个概念。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很辉煌,中有孔子,西有阿基米德。不过,辉煌的背后是整个古代地球人都在饿肚子。银行、证券交易早就存在,但这些玩意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西欧信贷也是给王室打仗准备的。
活着,才是最高理想。这种生存底线,决定了人类对吃饭的需求弹性无穷大,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存经济”。
因为,不吃饭会死人。
如果使用经济学语言描述:生存经济时代不存在个人偏好,没有偏好,谈何市场?
用市场、交换的概念去理解古代经济,是彻头彻尾的偷换概念。
面对自然和异族的双重挑战,皇权的优势很显然,既可以应对暴虐的自然,也可以抵御外族侵袭。生存经济时代,是不需要竞争的,市场越发达败得就越惨:商业发达的齐楚败于农耕立国的强秦;雅典败于罗马,罗马败于蛮族(日耳曼民族),蛮族则败于匈奴。
而匈奴,是被汉武帝打到匈牙利去的。
从春秋列国到隋唐,千年传承形成了中国的统一皇权,在当时这本就是最先进的体制,于是我们有了辉煌的盛唐。
皇权具有剥削性,没错;皇权压抑个性,束缚*,也没错。
条件是,在当代。
正是这种剥削性将资源控制力集中于皇族,才有了对抗自然和外敌的可能,领主就算联合起来不过也就是修个石头城堡,修万里长城,想都不要想。
今天,我们知道浪漫的多瑙河,雄浑的黄河、长江。然而,“水火无情”,水在火前。在中国,正是集体的力量遏制了频发的水灾,各自为战的西欧,古代水灾数量几乎是中国的一倍。
如果形成分权,汉族就算能应对频发灾害的黄河,也未必能对付得了倏忽而来的游牧民族,没准早被黄河或者异族赶到长江以南了。谁也不知道制度变迁后能不能活下来,拒绝制度变迁本身就是理性的。
由此,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长循环,本卷中你可以看到货币体制中的权力斗争。然而,历史是残酷的,任何事物都是强者的工具,何况是代表财富的货币。
皇权确实残暴,但也要具体看跟谁比。与终生不出城堡的西欧农奴制比,封建皇权文明多了。
在皇权交替演进过程中,我们不仅曾经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也继承了千年传承的启蒙,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五千年传承的是寻求人类内心超越,睿智的朴学(原始儒学)、诚心正意的朱程理学、知行合一的宋*学……凡此种种无不昭示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信任人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10)
这种精神体现到货币金融制度上,就是鲜明的集体主义。盛唐开元通宝终于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摆脱了计重货币的宿命,而宋朝则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飞钱,从元朝开始,纸钞就不设“钞本”……
这些,在西方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无情的生存法则,让西欧一直到11世纪都不敢以家庭对抗自然,唐宋小农围炉夜话的时候,欧洲还在北欧海盗的侵扰下胆战心惊。城堡、领主也是西欧集体对抗自然的方式,只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根本维持不了一支常备军,在这些方式中我们何尝看到一点文明的痕迹?
不是欧洲人不想用刀把子解决问题,实在是养不起刀把子。
正是由于欧洲的落后,才使得它在生存经济期间走入了一条试错路径,新制度、新体系的尝试是性命攸关的,再按老路走下去就灭族了,与亚洲不同,欧洲制度变迁同样也是理性的。
十字军东征抢劫来的财富缔造了香巴尼信贷市场,但法国王室却连续砍掉了几任财政大臣的脑袋。
一个人抢劫难免被人干掉,荷兰人就为出海抢劫设立了股份制公司,结果是形成了现代人为之疯狂的股市。
之所以英格兰银行率先确立金本位,实在是当年被剑刃银行和东印度公司欺负得太厉害,最终使用金本位也不过是为了为王室出门抢劫方便。
……
两者货币金融体制的区别是,中国古代是皇权集中资源的手段,西欧则是王权明刀明枪地抢劫。
最恨这些强盗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现代,金融体制以繁花似锦的表象迷惑了人们的双眼,汇市、股市、期市……银行、保险、证券……似乎金融已经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杖。
金融变了吗?
金融确实是点石成金的魔杖,只是,魔杖没有掌握在你手里。与原始金融体制相比,当代金融体制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改变。
千万不要以为买点基金、股票甚至保险,或者弄张信用卡就可以去理财了。艺术地说,金融只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现实地说,金融将永远为强者服务。
存款等于借钱给银行,你什么时候向银行要过抵押、质押、担保、贷款呢?即使是房贷,会不会让你把腿跑断?
这才是金融的本质,用经济学语言说,叫做有效配置资源。用你不愿意听到的话说,金融永远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
也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西方金融危机的必然,因为西方文明本源是理性,经济向好时期,交易、契约都可以执行。一旦信心丧失,既然不信任对手,如何能执行交易,一旦这种趋势蔓延,就是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
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我们克制危机的必然,因为华夏文明的本源是信任,经济萧条时期,我们可以不信任对手,但是,我们可以信任集体、信任国家。西方经济理性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想到集体、想到国家:150年前,西方船坚炮利打破了旧中国的大门;150年后,信奉自由的美国大踏步走上“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希冀国家的力量可以挽回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究竟哪条路径是金融、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说实话,亚当·斯密说不清楚,或者经济学只能诠释已经存在的,却不能预测没有发生的。
然而,这并不是一条未知的路径。每一个产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其实都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因为,正是昨天的文明底蕴决定了明天的未来。 。。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11)
昨天并未远去,它始终就在你我身边;知道昨天,才能看到明天;知道自己的明天,明天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