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6)
皇权需要的,不仅仅是支持,还有服从。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中,皇权基本上没有这个本事。要是有这个实力,鬼才会跟你废话,早把你拿下了。
虽然,西晋司马炎培育皇族势力,但杨氏当权后,士族再次取得阶段性胜利。东晋末年,在皇室不停的更迭中,士族终于取得了世俗权力。随之而来,魏晋南北朝演化为具有鲜明分权色彩的士族体制。
虽然时间很短,却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一幕。
正是因为出仕源于祖德,也腐蚀了士族的进取心,东晋以降,士族开始鄙薄武事,虽然不排除个把人有军事天赋,但大部分人仍相当不靠谱。这倒不是说士族子弟一无是处,门第传承,士族世代以儒生自标,号称读圣贤之书,让他们去干具体工作实在是为难了。士族更适合于清谈玄学,优美的南北骈文就出自这帮无聊文人的手笔。
然而,治国方略不是文人笔下的浪荡情怀,能写出千古传唱的《别赋》,未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唐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虽然混到醉卧长安皇城,也终究没在仕途上闯出名堂。就是今天,谁敢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写散文,哪怕你是鲁迅、胡适,保证你也被斩于马下。
恰恰是这种文人情怀强化了士族的衰落,每天想着诗词歌赋、吟风弄月的人,怎么会有心思按领导意图写好公文。士族子弟从心底看不上“俗务”,对公文照例署名,最离谱的人甚至连自己该干什么都不知道。
啸父出身会稽虞氏,属于南土高门,晋时曾任侍中,即中央办公厅主任。一次宴饮,晋孝武帝提出了一个问题:
“有所献替邪?”
“献替”其实是一个术语,意思是下面人提出的方略是否有备选方案,啸父竟然以为皇帝跟他要海鲜,因为他家乡近海。
估计,晋孝武帝当场就晕菜了,有这样一个办公厅主任,夫复何求?
尽管如此,士族仍旧可以限制皇权,而皇权只能对士族有打有拉,这些人再愚蠢,毕竟是地方豪门望族,除了他们还真没有别人去贯彻皇帝的政令。
但是,士族体制却存在致命的缺陷。
门阀确实可以给士族出仕第一步,身登高位,却依然要取得帝王的信任,才能真正获得权力。而皇权的信任半径,其实非常狭小,狭小到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
于是,为了接近皇权,士族开始了无休止内耗,侨姓与吴姓之间,荆州和扬州之间,相权和相权之间,高门和庶族之间,高门和皇族之间……每一个高门士族似乎都面对着无穷无尽的仇杀。
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激流中的浮萍,得失急骤、生死无常。
这种斗争,极具残酷性,士族不是西方城堡中的领主,他们在地方的经济实力,来源只是地租。即使在东晋鼎盛时代,无论士族在地方有多少土地,始终都没有取得领地行政权。
地租和行政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如,地租只是钞票,而行政权却是印钞机。行政权可以剥夺地租,反之,则绝对不成立。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中失势,士族同样无法在地方上立足,他们将一无所有。虽然门阀给了他们一个很高的起点,但这个起点需要不断维护,方式则是靠近皇权。
因此,这种斗争,有去无回、有你无我,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士族其实也没有退路。在狭小的半径里,最终能胜出的毕竟是少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7)
曹魏以降,皇权就不断禁绝士族高门兼并土地,南朝帝王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起用寒门子弟执掌机要。虽然他们官阶很低,但士族独霸朝纲的局面已经开始动摇,梁武帝之后的侯景之乱更是涤荡了南方士族仅存的一点实力。陈朝亡国后,南方士族变为亡国之民,只能依靠联姻攀附新权贵,才能苟延残喘。
虽然士族跟皇族的角逐在唐朝才能揭晓最终答案,这并非由于皇权软弱,而是还没有出现合适的体制替代士族。
士族被皇权扫荡后,皇权拿出来的就是科举制度,说好听点,是兴办教育;说难听点,是凭皇帝一人杀伐决断。虽然寒门子弟靠科举进仕,但科举不可能挑战皇权。官吏所有的能力都来自皇权,甚至他们自身生杀予夺也掌握在皇权手中,挑战皇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另外一个皇权。
这种替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朝着士族分权的方式演进。
五代十国,中国曾经在集权与分权之间犹疑,如果士族战胜皇族,中国演进体制中可能就会出现多元化格局,从而整个制度演进路径将完全改变。然而,即使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士族天然的分权性使它无法形成一块铁板,即使夺权成为帝王,却又必然向皇权转化。
南朝以后,士族渐渐消失了,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贵族。取而代之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围绕在皇权周围的封建官吏,他们比士族更加寡廉鲜耻、聚敛无度。从这一点上讲,这个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
究竟怎样评价这种制度演进,我们无法回答。
汉、隋五铢,谁更值钱
581年,杨坚灭宇文氏,建立隋王朝。东晋以降,中国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分裂,终于再次统一。
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人,对时间来说,这些人是帝王将相或是草根平民区别实在不大,结局无一不是随百草埋没。现在,知道刘义恭当过皇帝的人,并不比去知道自己祖宗事迹的人更多。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能被人记住的,都是牛人。不过,牛人还是人。
没有牛人,历史该怎么样还会怎么样,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历史失去一个牛人,会改变表现形式,但内涵仍会沿着原有轨迹,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岁岁如斯。人们会记得牛人的名字,牛人也许会有传奇,只是,传奇都是不断重复的故事。千百年后,铅华洗尽,人们才会蓦然发现,牛人之所以牛,不过是比较二百五,比如,在战场上砍人的时候比较猛,只有豁出去,才有机会成为牛人。
牛人当然有能力,但更多的,是运气。
因为,牛人一生都在适应社会、诠释现有制度,从来都没有能力改变世界。历史,姓李还是姓赵,实在只是一个代号。
比如,唐宗和宋祖,李世民和赵匡胤当然都是牛人。
唐宗宋祖都靠砍人起家,但无论怎么砍,砍完之后都在原有封建制度制下喘息,不敢越雷池半步,最终唐宋盛世还是没有逃脱败亡的窠臼。
历史没有牛人,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牛人只能改变了历史的表现形式。一个王朝,姓赵还是姓孙,对今天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分别。
因为,牛人一定会出现,虽然我们可能会等地稍微长点。
能改变历史的人,才是神人。历史失去一个神人,就会改变内涵,之后的演进路径会完全改变,所有牛人都要在这个框架下生存,直到出现另一个神人。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8)
神人,都是偶然。
而且,神人不一定活的很长,甚至不一定是皇帝,但是神人都会影响历史几千年。
因为,他们已经不是人,是神。
比如,董仲舒。没有董仲舒,没准孔子和墨子一样,至今儒家不过是春秋时代的一个流派;有了董仲舒,汉文化才有异化后的独尊儒术。
杨坚,属于神人。
因为,没有杨坚,中国后来封建社会的制度路径可能完全改变。虽然隋朝只存在了30多年,就是这30多年,真正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基础。杨坚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这些想法在他当政几十年中被付诸于实践,却影响了其后的整个中国历史。
我们还是从货币制度说起。
杨坚称帝后,重铸五铢钱,史称“隋五铢”。
隋五铢问世的时候,历代旧钱仍在市面上流通。杨坚很不满意,他想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用旧钱者,尽没于官”,也就是传说中的罚没。
比如,直接派兵到商铺里搜(抢);比如,到路口检查,非隋五铢钱一律没收;比如,地方官员推行隋五铢不利,免职……
杨坚确实没让隋五铢减值,因为,隋五铢比汉五铢轻很多,汉五铢为4克,隋五铢却只有克。
杨坚推行隋五铢,自有杨坚的道理。
自隋朝起,中国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其疆域要远比秦汉帝国辽阔。要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靠前朝留下的那点五铢钱,肯定是不行。因为,旧钱主要在士族手中,广大隋朝士族还没死绝,指望这些人听从杨坚命令,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任凭旧钱流通,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货币,士族又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觉悟,杨坚如何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没有权威,如何号令天下?
不能号令天下,岂不是又“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杨坚自己被拉出去剁了倒是小事,没有统一的权威就等于大家都相当权威,还不知道有多少生灵要在无谓的战场涂炭。
只有统一货币才能消除士族势力,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有权威的中央集权,而一个真正有权威的中央集权,又恰恰增强了货币的信誉。“隋五铢”替代前朝旧币,也就弱化了士族挑战,就算士族很牛,有本事逃避罚没,手里的硬通货也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也正是靠着隋五铢,杨坚才一步步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杨坚和秦始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想统一货币。
两者相同的做法是:不听话,我就杀掉你!不同的做法是,嬴政虽然建立了郡县制,但却没有真正创立封建制度,地方官本身就是士绅,指望他们执行命令,那是相当不靠谱的。县官本来就是地主,只要影响自己利益,比如会或明或暗对抗。
杨坚就不同了,因为,除了颁行隋五铢,他还起用了一批颁行隋五铢的人,这批人叫做“寒门子弟”,反正自己本来就没钱,真去砍人,也肯定不是穷哥们。正是启用寒门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科举,进而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轨迹。自此,皇权找到了一种既可以替代士族,又可以形成集权的制度。
只有到了隋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才真正成为读书人的梦想,读书,可以登科、跳龙门、点状元。
点状元,可以当大官。
完善的科举考试≈高考(秀才)+ 考研(举人)+ 考博(进士)+公务员考试(中央直属机关)+领导职位公开竞聘(副处级以上)。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19)
公式说明:仅限于国内文科最著名的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请注意,这里没有之一。现在的大学实在是太多,科举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做官,而且别无分号。就算你有胆子做假学历,也没胆子到朝廷领官职。
科举考试难度,不言而喻。
如果使用社会学语言,科举建立了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机制,给社会下层民众一条晋升出路。而且,科举制度确实很严格,难得作弊,风险实在太大!偶有作弊成功者,并不影响科举本身公平性。
从历代科举来看,但凡舞弊者都会牵出后面的大人物。
不过,杨坚并没有如此高尚。公共经济学认为,官僚只对权力来源负责,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科举制度。魏晋南北朝,士族进仕凭祖宗荫功,靠的是门阀出身,权力来源是祖德,官员未必对皇帝负责。科举制官员权力来源于皇帝,官员必须对皇帝负责。
祖上有荫德,没错,可是要考,属于差额录取。
杨坚创立了一个完全服从于他的官僚体制,就此,士族失去门阀进仕途径,官员位置不再世袭,权力、官职来源于皇权,士族就此彻底没落。
科举,或许不是一种好制度,但确确实实是一种公平的制度,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替代。
不过至此,皇权也失去了唯一的挑战者。因此,杨坚,才是神人。
权力高度统一,对明智而又有韬略的帝王,是好事。
这种帝王,只是偶然;所以,杨坚是偶然。
尽道隋亡为此河
杨坚之后的皇帝,叫做杨广,也就是传说中的隋炀帝。
杨广,背了很多骂名,尤其在野史中,他从来都是被攻击的对象:修运河、征伐高丽、迁都洛阳等。总之,他是一个桀纣之君,没干一件好事。
刚才说了,杨坚是偶然;杨广,是必然。
虽然杨广确实可能弑父,至于*,实在是谈不上,就算他和老爹的两个贵妃不清不白,这在古代皇室似乎也算不上什么绯闻。
从古至今,正史对杨广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说杨广“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过,也有人说他“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怎么评价,要看谁说。
关于杨广的负面报道,最早出于《隋书》和《贞观政要》,这两本书,广大唐朝人民都知道,是李世民“编”的。按照儒家精神,或者说今文经学,篡位是不对的,杀先帝更是罪大恶极。即使皇帝昏聩也要愚忠,拉杆子把杨广弄下台是不可以的。
必须把杨广树立成一个弑父*的逆子,一个儒家道德的叛逆,一个暴戾无常的帝王,才有理论根据打倒他,唐朝才有理由取而代之。
没有隋炀帝暴虐无道,哪有唐朝帝王的圣哲。
不过,《隋书》还是记载了一些杨广的正面史料的,李世民应该确乎知道没有杨广,自己也不可能顺利统治整个帝国。
比较离谱的是,宋代《资治通鉴》。
出于政治失意的原因,司马光借古讽今把《隋书》和《北史》中的正面资料几乎全部删除,仅诏令一项,至少被删掉15处以上,而司马光给杨广留下的版面不过就那么一点点。
但凡历史人物,功罪是不能分开看的,无论如何分开,不过就是个数字,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有依据,就直接精确到二点三七五、七点六三五了,历史不同于自然科学,数学式评价才是不严肃的。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20)
有时候,功就是罪;
有时候,罪才是功。
南北朝士族衰败,确切地说,应该是南陈士族衰败。因为南陈是汉族正统帝王,所以往往当代史学会忽略北朝。与南朝不同,杨坚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汉族帝国,面对的是全国士族力量,虽然他创立科举之制,大规模起用寒门子弟,但是北方士族乃至南方士族残余势力仍旧存在,或者说很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隋五铢确实削弱了士族实力,杨广面对的仍旧是难以驾驭的士族,他必然会继承杨坚的志向,在加强皇权的路径上一步步走下去。
从杨广开始,科举才真正扩大到寒门庶族,寒门子弟取代北方士族成为中央官员。为了尽早达到这个目的,杨广彻底废弃了九品中正制,改设九品官制,每品保留“正、从”两级。被他废掉的官职不是撮尔小吏,更主要的是“上柱国”、“三师”、“都督”(类似于今天的内阁成员),杨广创立的这种官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自此,寒门子弟开始真正进入国家中枢,正式试图取代士族高门。
只是,杨广的这些措施不可能立马见效,毕竟寒门子弟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唐朝原原本本继承了隋朝科举制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唐朝中期武则天才能在对士族的决战中取得胜利。
既然科举不能立刻见效,杨广就想到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你猜对了,铸钱。
只不过,比隋五铢更轻、更破。
靠着铸钱收益和前朝罚没积累,杨广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规模宏大的开疆拓土开始了。
隋炀帝当政期间,中国才第一次成为一个东起大海、西至西域(东西四千多公里),南抵云南、北接大漠(南北七千多公里)的帝国,后世中华民族的疆域就是这个时候奠定的,不但强于秦汉,也大于唐宋。
杨广确实几次征伐高丽,而且以失败而告终,可是他同样征伐突厥,征伐南岭,从来没有人指责,因为,青海就是那时纳入版图的,指责杨广征伐高丽是以成败论英雄。
还有人指责杨坚修运河,不过也有人赞美京杭大运河,只是无人再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修筑运河并非在地图上凭空挖出一条河道,很多地方用天然河,杨广真正只挖了全河道的30%。沿着这条运河看一看,就会明白,这条运河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唐代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条运河。
运河终于修通了,杨广征伐高丽也失败了,他在位期间过度使用民力,最终民怨沸腾。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杨广仍旧没有放弃,而非终日沉湎于宫室之中。隋末,天下大乱,士族私铸货币蔚然成风,即使在国力衰弱至此的情况下,杨广仍然试图推行“曲笔五铢钱”整理货币,重振隋朝曾经的辉煌。
可惜,曲笔五铢虽然是一种精美的足值货币,却不适合于乱世,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曲笔五铢几乎都被士族高门弄去重铸了,以至于至今现存文物相当少,成为现代一种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其实,开疆拓土、修渠挖井都会极度耗费民力,如果杨广只完成其中一项,他必定是名垂千古的帝王。
无论怎么评价,隋朝仅传两代就在杨广手中灭亡了,而且他广造行宫、秽乱宫廷也确都是事实。他想做的太多,在权力统一前提下,没有人能质疑他这种不切实际的雄才大略,这个图景在后来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也不止一次给中国人留下伤痛。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2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开元通宝
唐朝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世界各地华人至今仍以“唐人”自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不可磨灭。这个时代,确实值得中国人骄傲。唐朝鼎盛时期,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原粮产量是4524市斤,一直到1978年这个数字仍未被超越。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就看一看现代相关数据:清中叶,也就是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数字为2262市斤;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