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答案永远在现场-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法常常对立,这就是震荡,就是颤抖意识。
  人还是一个生命体,在生与死之间震荡和颤抖,生生死死就是这个层面的呼吸或颤抖。动物很少产生自杀意识,可能它们也不知道生。人或许也不明白死是怎么一回事,不明白生是怎么一回事,常常死去活来,在生死之间跳跃与震荡。
  还有一些层次,我们平常人可能感觉不到。这就是以波和波群形式存在的生命体。感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让我们知道了电波、无线电波、磁力场等的存在。我们还从爱因斯坦的着名能量守恒定律(E=mc2))知道了 “能量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物质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我们虽然还感受不到人的生命体以波和波群形式的存在方式,但是我们确实也知道了,在不断的颤抖中产生的能量,是人们无法提前预测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地头力真相(6)
在不同层次的生命体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被震荡着。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这种震荡,还常常为这种震荡所迷茫。打呼噜的人迷茫,在是非对错中来回穿越的人迷茫,在自信与不自信中颠扑的人迷茫,为各种各样的意识相互绞杀的人迷茫。人们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只能受其摆布。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生命的存在形式。
  “颤抖意识”是一种不执着的状态。身体或组织的每个细胞都是鲜活的,也就是整个系统的末梢被充盈着,最远端的信息畅通无阻,整体循环饱满,时刻洋溢着鲜活与生动。充盈末梢的势能来源于“节奏”,只有先找到自身与天地相和的韵律,才能再由此拓展寻找到家庭、团队、企业和社会环境万缘的和谐韵律。
  要想把握住颤抖中的节律,对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和坚持做好一件事;而对于组织来说,就是充盈组织的末梢,要发挥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系列杂念的奴隶,还需要整体意识和良性意识的帮助。
  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并不那么高远。只要你回归人的本性,一下子就可以通达。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而一个下岗工人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意识,深深地震撼了我。
  王远平在地震之前买了几箱三鹿牛奶,结果喝了之后小孩得了重病,家里所有的人都产生了不良反应。他每日穿行于各个相关部门,奔走投诉没有什么结果,没有人帮他。这个时候一种巨大的无力感袭击了王远平,他就把这个事放下了。
  但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当他看到三鹿牛奶又捐奶给灾区人民,他坐不住了。一种极大的愤慨、承当和无我的责任使他提起笔写了一篇博文:“难道这种牛奶就能捐到灾区去吗?!”这个小小的帖子在网上出现后,迅速地揭开了一个巨大的黑幕,中国的一线奶企几乎全部沦陷。谁能想到,揭开这个黑幕的就是一个下岗工人刹那间表现出来的无我的整体意识。
  不只是下岗工人王远平。“汶川地震”给中国企业界和世界企业界最好的一份礼物,就是让我们的企业开始考虑,我是谁?做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吗?在地震的那一刻,所有的企业都在往灾区奔,都在参与救援工作,这显示了对生命的尊重。
  把做企业上升到对生命的一种整体观照,就是抓住了做企业的根本。“汶川地震”给予中国的最大礼物,就是使全中国人在地壳颤抖的瞬间,产生了对生命整体的觉醒和关照。从这里出发,才是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所形成的视野和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我曾经提出的“带着爱去做事做企业”,或者说叫“无我”做企业。在“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带着爱去做企业”这个概念就特别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当然,黄光裕以及一系列落马的贪污*分子和为了一己利益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不良企业家,带给我们的也是一种震荡。这种震荡也常常会使人们回到最原本的问题上去:人为什么而活着?做企业是为了什么?
  张跃是做空调的,但他现在的目标竟是要从人类整体生命的角度出发来消灭空调。他现在正在起草联合国的建筑节能标准,还请我帮他改了一遍。修改的过程中我感触到,我们中国的这一批企业家已经跳出他们的行当、他们的企业业务,开始思索人类生命整体的问题。

地头力真相(7)
人类不断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断破坏自然,甚至威胁到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和空气。整体意识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中国道教最早提出这个思想,也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最重要的整体意识,也是最重要的良性意识。人类一旦从整体意识过渡到良性意识,那么人类也应该学着从“以人为本”过渡到“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这就是“良性意识”。
  良性意识
  通常,人们喜欢躲避一些令人难堪的东西。有些地方官员出事就想“捂”,常常祭起“三不”:不通报情况,不接受采访,不准报道。躲避使谣言四起,以致酿成一个个不可收拾的群体性事件。这些人缺乏良性意识。
  “良性意识”是全然接受正在发生的任何缘起,弗排斥,弗拒绝,弗选择。其实,任何一个新发生,都是一个机会。那些“好”的东西出现,是生养你的东西来了!那些危难事件发生,是成就你的东西来了!每一个新发生,都是一种机会。任何一件事,都是无量因缘运动的一个结果。该来的,就来吧!
  世界本来很宽阔,人们硬是要画地为牢。“反者道之动。”李小龙正是跳出是非对错的门派之争,着眼于一个人的潜能和个性的释放,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终于年纪轻轻就创造出了震慑古今的截拳道。
  好的东西总是由坏的东西相伴。各种各样的灾难,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的一切都有因缘。这不是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发生了之后你怎么去看,怎么去处理的问题。任何一场危难甚至疾病,都能让你更深一层地证悟生命,更高一层地升华你的生命。
  企业是老板和员工安身立命的一个所在,是一种生命的载体。地球上的生命实际上都是一个整体。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人类、对社会要有正向的意义,这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黄光裕在颤抖中,放弃了节奏和节律,迷失了整体意识和良性意识,这是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地头力不会持续作用的根本原因。
  李一道长的三重意识,成为我们透视地头力的一个基本视角。一个人,要想在不停顿的颤抖中把握住生命节律,必须专注于一件具体事,用事缠着自己。而且,要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不断追求一刻接一刻的极致、精进和欢喜,才可以释放自己源源不断的地头力。一个企业,则是要保证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有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员工,在那里追求一刻接一刻的极致、精进和培养对岗位的欢喜。
  从企业家个人地头力转为企业整体地头力
  当企业刚起步时,没有哪家企业不是建构在地头力基础上的。那时,一切答案都在现场,现场有神灵。可是,当企业规模做大以后,规模化的公司建制也逐渐健全起来。适应了控制风险的需要,可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管理官僚。这时,团体的力量,一级一级上交的报告,取代了解决问题的现场感。
  企业一把手,也已经习惯了根据层级组织上交的报告,在总裁办公会或董事局会议上分析判断问题,有些甚至迷恋于顾问公司所提交的厚厚的问题解决方案报告。那里面有关于一系列的前沿大势和存在问题的应对之策,许多应对之策都是着名公司运用不误的工具。结果,久而久之,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把企业高层拉离开公司业务的现场。当这种力量极其强大的时候,就产生了类似通用汽车濒临倒闭的案例,就有了中国一系列的公司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当一家公司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地头力也开始发生重要变化,这时创业时期体现在企业家个人和创业团队上的地头力,要转变为公司整体的地头力。这时,企业家从头到尾做一件事的能力依然重要,但那只是一种参照了。企业家的注意力要转移到企业地头力文化的建设上了。一家企业的地头力文化决定于企业家。他如果不把企业当做安身立命之所,这个企业的地头力文化就可能要泡汤,反之,这个企业的地头力文化就会茁壮起来。
  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围绕着“让全体员工能有个长期安身立命的所在”的理念,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京瓷地头力文化。在稻盛和夫那里,地头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概念,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考评指标体系,而是大公司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丰田公司的地头力文化,是由众多因素形成的一个强势的场,员工一旦置身其中,就可以安心,精进、创造、改变、丰田的文化统摄力是那样强大,以至于丰田喜一朗这一脉,50多年不当政了,依然稳坐领袖的宝座。这就是心智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

看标本1:京瓷公司:答案永远在现场(1)
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地头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组织,一个整体的文化,一个整体的场,员工一旦进入这个场,就要尽最大可能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扎根于生活的巨大矿脉之上,把公司建构在全员生生不息的地头力之上,这是那些持续保持世界一流的公司经营的不二真谛。世界500强日本京瓷公司和丰田公司,就是许许多多一流公司的标本,值得我们更为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地头力,用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抓住了“现场的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一个人白手起家一生能够创立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就足以赢得世人的尊敬了,稻盛和夫在42年的经营生涯中,却能一下子创立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他所凭借的东西,正是地头力。
  现场有神灵
  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他原本想当个医生,可是却只能在一个陶瓷厂找到一份工作。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来宣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个大学生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认为这是个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干不成事,在别的环境中一定也会一事无成。于是他吃住在实验室。一个试验好长时间都不成功,稻盛和夫很着急,常常爬到炉顶上去掀开盖子往炉子里看。眼瞅着那个陶瓷在高温下一点点弯曲起来,他当时恨不得跳进去,把那个陶瓷压住,不让它弯曲。就是那一刹那,他顿悟了:应该搞一个东西在陶瓷上面压着它,这样它就不会变形了。于是,那个需要的产品就出来了。就这样不断地想,不断地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这段经历对稻盛和夫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他反复追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聪明、没有背景、缺少积累的乡下人,能在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积累的快要倒闭的工厂创造领先世界的奇迹?一年接一年的拷问,稻盛和夫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秘密,这就是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能够挽救一个快要倒闭的公司的,不是老板的战略决策,不是漂亮的团队,而是那些能够切入公司业务现场运作的一线工人。
  稻盛和夫证悟到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的真实过程。他知道追求尽善尽美的强度,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公司的前景。一次,一个跟他同时大学毕业的同学在京瓷公司领军做一个新产品的研发,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拿出了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但是,稻盛和夫却以这不是他心里所想的鲜亮陶瓷为由把设计打了回去。那个主管怒气冲天,还不得不回去研制稻盛和夫“梦里看到的鲜亮陶瓷”,最后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拿出了完美的产品。
  一旦一个人发疯地投入工作之中,对某个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象,身边的任何一个新发生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时,神灵就会给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会向你洞开。
  稻盛和夫的证悟,给了我们一个相当重要的启示。当对一个目标有着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时,苦苦思索证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见”那个崭新的结果。相反,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意象,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出现。这是稻盛和夫从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到的真实。

看标本1:京瓷公司:答案永远在现场(2)
抓住现场的神灵
  谦虚带来的是开放的头脑,骄傲带来的是自负的武断。
  谦虚的稻盛和夫发现了企业家的智慧之井: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被称为“智慧之井”的地方,人们无意间将“智慧之井”储存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新思路、灵感、创造力。稻盛和夫进而发现了“开辟智慧之井,释放无穷睿智”的秘方:“现场有神灵”。如何能够抓住“现场的神灵”呢?稻盛和夫摸索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
  地头力 = 突破性心智 × 热情 × 能力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的心情等因素;“突破性心智”则指面对真实问题从零开始思考和突破的能力。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这三个因素的乘积。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能够取得比先天资质优秀的人更好的成果。“突破性心智”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地头力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这个成功方程式,不仅仅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的坐标,也是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从这个等式出发,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不用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更不用有资深背景的人。在他看来,这些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是专注做事的障碍。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细节之中,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解决问题的答案总是在现场。当一个人以不服输的高度热情投入产品研发之中,在对其进行全然的审视、倾听之中,往往会听到“产品的私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稻盛和夫还把自己的公司建构在地头力的基础上,他据此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变形虫组织。京瓷公司有1 000多个变形虫组织,利润中心下沉,意在最大限度地释放员工的现场创造力,把大公司的规模和小公司的好处统揽于一身。
  “变形虫组织”……发展就是不断地建构和解构
  一个人或一个小公司,可以凭借个人的地头力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当一个公司已经是一个大规模公司了,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在这样的公司中,地头力又意味着什么?难道还仅仅是一种现场的突破能力吗?
  答案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凭借地头力发家的稻盛和夫,一直在思索这个难题。他抓住了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东西:“现场有神灵”和“答案永远在现场”。他的公司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了,他还想保持这些小公司的好处,该怎么办呢?变形虫给了他启发。
  变形虫是一种非常灵活易变的生物,它们利用假足进行最原始的运动。遇到恶劣环境时,变形虫就会变成圆形的囊,在囊外形成一层保护膜,以便更好地生存;当环境适宜时,囊就会裂开,重新变成虫。
  公司组织为什么不能像变形虫那样灵敏呢?受此启发,稻盛和夫独创了一套组织管理机制……“变形虫”制度。一个订单来了,三五个人,二三十个人,甚至100多个人,组成一个行动组(项目组),由这个小组独立开发,落实生产,再交付客户。这个过程完结,这个组织也就解散了。一个人,可以参加多个变形虫组织,在一个项目组里可以当头,在另外一个项目组里可以当兵。员工的多能性,是变形虫组织的基础。变形虫组织,可以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接近一线,减少了层级官僚气息。公司的考核指标,直接到大大小小的项目组。考核指标里最重要的是毛利指标。利润中心尽量下沉,是变形虫组织存在的体制保证。

看标本1:京瓷公司:答案永远在现场(3)
稻盛和夫说:“发展就是不断地建构和解构。”这句话其实就是对“变形虫”制度基本原理的最佳阐释。“变形虫”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尽量减少冗员,有效应对环境变化;二是通过扁平的组织,加强沟通,减少官僚主义,提高员工能动性;三是培养“地头力”人才。
  “变形虫”会根据需要扩大、分拆或解散。当公司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时,一个新的“变形虫”就会因此成立,用以生产该种产品,新的销售“变形虫”也会相应成立。有时,某个生产流程中的某一步都可能被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变形虫”;而当商业机会不复存在时,相关的“变形虫”就会被解散。这种灵活性增强了京瓷公司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每个“变形虫”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它们既可以在公司内,也可以在公司外销售和采购,而在公司内的交易是完全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因此,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尽量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这种机制对各个“变形虫”都是一种压力,不过对于“变形虫”的负责人,在“变形虫”运作过程中,他们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不仅要设法赢得“变形虫”成员的信任和支持,还要做出诸如生产、销售定价以及确定“变形虫”自身合理规模等方面的决定,要对“变形虫”的运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