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出华为:一本真正关注中国企业命运的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而且是###中的###),又年富力强,能力、资历、成就不比任正非逊色多少的郑宝用,在研发大权的争夺中最后却输在了没有华为创业背景、从华中科大刚刚毕业不久的“小孩子”之手。  这里面会不会有权力的斗争?或许有,但我觉得揣度这些与“狗仔队”性质无异。无论是不是权力斗争,任正非也不敢把如此重的重担放在一个承担不起的人身上。华为公司的人才太多了,郑宝用本人也是一个比较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华为现在掌门的副总裁绝大多数和李一男是一个年代进公司的,挑谁不好,干嘛非挑李一男呐?任正非也绝不会因为权力斗争的原因扶植一个不懂研发不懂管理的人,华为是民营企业啊!要靠自己生存活命的。任正非的权威本来就不可撼动,无须通过这种权力斗争来巩固自己,而且,李一男绝不是听话的那种人,相反很有个性,比他随和听话的副总裁很多。任正非自己虽说也是技术出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信技术一日千里,他专业技术方面新的东西懂得越来越少,任正非能大部分判断什么一定不可以做,但绝不至于能预测一定可以做什么。  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很多的技术决策在李一男那里已经基本上就定论了。  有人说,在华为任正非一人说了算,副总裁都是傀儡。同志,你想想啊,一个20000人的公司,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事业部、没有子公司的庞然大物(见后文《20000颗心一起跳动》),一个人独裁是不可能的。你以为任正非是神吗?那华为为何要招如此多的高级人才,“傻子”更容易把任正非当成上帝。任正非在华为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不要说权威是宝贵的管理资源,权威不等于独裁吧?!你还记得我在前面说到孙亚芳时一个对干部评价的故事吗?工作过的人都应该有体会,无论你领导怎么独断专行,怎么聪明绝顶,这下属的作用可是太大了,他虽然只是建议权,实际上因为领导的信息缺位,建议权也就因此成了决策权,领导只是最后按“Enter”罢了。慈禧独裁吧,一个小李子就能把她弄得晕头转向。所以,华为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任正非独裁(见后文《相信规律》)。  从1995年李一男主管研发到2000年李一男离开的5年间,正是华为发展最辉煌的时候,而直到1999年,李一男在华为中央研究部都是一人独大。  华为中央研究部高手如云,年轻气盛,即便不是高手,也都是高学历。作为研究部总裁,你没有几下子能把人服住?李一男当政5年,研发部人莫不对他交口称赞,服服帖帖。他离开华为创业后,上百的在华为是骨干以及担任重要职务的兄弟们先后聚在他的大旗下。截至现在,华为常务副总裁级别的人走过3个,高级副总裁走的更多,唯独,只有,仅仅只有李一男离开公司后,华为专门在《管理优化》报上登载了李一男的长篇辞职声明,大致意思是说他辞职不是因为华为亏待了他,只是想尝尝创业的滋味,感谢华为云云。你也看得出来,实际上这不仅是李一男的声明,还是任正非的声明,华为的声明。主要意图就是怕引起员工的震动,稳定军心。  李一男在华为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 聪明绝顶的李一男  我没有见识过李一男的技术能力,但我曾经听无线研究部的总工唐东风满怀敬重地评价过李一男的聪明。有一次唐要向客户搞一个技术汇报,邀请李一男出席。由于李一男太忙,事先没有就技术进行沟通,在去会议室的楼梯上,李一男说:你给我把主要的东西讲讲吧。就是从1楼到2楼的距离,李一男到会场上竟然能滔滔不绝地把精华阐述得非常透彻,连唐本人都难以置信李一男领悟、掌握得如此之快。这是一项新技术,而且可以看出他事先不知这项技术的细节,因为他说的很多语言是唐的介绍,但如此专业的技术,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全部掌握,理解丝毫没有偏差,而且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 自然领袖的李一男  他在华为的权威我是领教过的。  1998年李一男除了负责研发外,还在市场部兼任产品行销部总裁,我那时在市场干部部负责测算市场部的奖金,市场部两个最主要的部门是产品行销部和国内营销部,华为历来认为客户经理(国内营销部)要比产品经理(产品行销部)重要,因此在我的测算中,客户经理的平均奖金是7万,产品经理的平均奖是6万,我把测算结果汇报到公司资深副总裁、干部部部长杨汉超那里,杨总沉思了一阵说:本来倒没什么问题,但现在李一男到了产品部,他那个部门少1万恐怕通不过吧。  就市场部而言,最大的官不是李一男,应是市场部总裁,因为市场部在公司的地位,市场部总裁、下属几大部门的头都是公司副总裁,当时在市场部任职的6位公司副总裁在华为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年富力强一族,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硕士、博士,都掌握着核心部门的大权。论资历,谁都比李一男老,3位是1990年就进入华为公司的###,最晚的两位是1993年进入公司,但人家好歹都是博士啊!论年龄,都普遍比李一男大5岁以上,只有胡厚昆比李一男大2岁,可胡是1990年进的华为。另外,李一男长期在中研部,到市场部来只能算是个新丁,而其他6位中的4位都是市场部###级的人物,小米加步枪从市场上一步步做起来的。还记得我前文中说的制订“狼狈组织计划”的徐直军吗?他也是7大副总之一。  就是这样6位让华为人敬畏的副总裁(我相信不少人连他们的面都没见过,毕竟公司太大了),在市场部常委的会议上,只要李一男说话,6位副总裁基本鸦雀无声,认真听讲,如果没有他的意见,这结论是没法轻易下的。  华为没有政治级别,华为内部也没有谁有什么背景,同志们都是精英中的精品。如果你能力一般,仅凭职位高一点是不可能获得大家尊重的。就是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就算官比别人大,也不代表别人就一定要尊敬你。再说,除了孙亚芳外,华为的副总裁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可以说,李一男的权威一方面来自于他的职位和权力,更主要还是他的自然领袖风范。你要知道,在年龄上他还只是个毛头小伙,而且单薄文弱的……他在腰上挂个手机我都替他累!  朋友,25岁时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还在整天地想着买富康还是买夏利,是买商品房还是去摇经济适用房的号子,整天还在想着怎么样才能逗“朱科长”开心,工资怎么样才能涨到4500元吧!  李一男在25岁时已是10个亿产值的华为公司副总裁,30岁时他已协助把华为带过了200亿的大关,他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华为的发展方向:程控交换机、几十个G的波分传输、代表未来的数据通信、通信技术的皇冠GSM、CDMA、数千人的招聘计划、盛大的市场策划、全球性的市场扩张战略的拍板,李一男都是核心决策层中的一员,甚至很多时候就是直接来自于他的决策。人家可是1995年的25岁啊。  我不太想得明白,如果华为公司是家上市公司,如果华为公司抛弃低调的舆论主张,如果华为是家生产日用品需在大众媒体上进行广告轰炸的公司,米不到的身高,110斤不足的体重,是风就敢把他吹倒,年薪数百万却买了辆捷达车的25岁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李一男,在妙笔生花的记者那里将会生成怎样的文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篇首语 让品德给成功分级
· 他没有精英的气质。狮子之所以能成为霸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独步天下的勇气  · 代表最高成功境界的企业家们始终铭记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为员工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创造尊严  · 如果品德的等级建立不起来,我们就永远有身份的等级  我们的民族不知什么时候对“社会精英”有种近乎迷信的崇拜。一方面我们嫉妒他们,另一方面在他们面前我们显得无比卑微,比如北大才子,比如某科学院看门的正教授。如果就这么看了两年的大门,他是不是“精英”我还真有些怀疑。  他没有精英的气质。狮子之所以能成为霸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独步天下的勇气。  但是,我们却给了他们热情洋溢的赞助。为什么?因为景仰他们,因为迷信他们,北大毕业怎么能不是精英才子呢?正教授怎么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呢?  同样,我们的社会热衷于成功,崇拜各类财富精英。追求成功、景仰财富是好事,可我们在对成功者三呼万岁时,有没有拿开遮眼的笏板来看看他们的脸呢?  成功是按品德来分级的。  我们有踏着老百姓的肩膀一路走过来的成功。他们利用灵通的信息、政策的漏洞、便利的人际资源,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对社会资源进行“合法”掠夺,不仅自个儿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且还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这是最低等级的成功!我给予一笑。  还有一类成功是纯中国式的成功。企业家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他有一份硕大的家业,但是外人是沾不得的,他们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起来。他们也知道分一杯羹给别人,可千万别指望他能与你分享。他们也不会冒太大的风险,说起往事来也许你听得心惊肉跳,但你有所不知,其实那是一份再稳不过的差事。这是中级的成功!我给予掌声!  还有一种最高境界的成功。他们始终站在创新的最前沿,特别是高科技(不仅指高科技,泛指代表创新和领先世界的欲望),要知道“高科技”不是一种炫耀,它更需要一种使命感。“高科技”的风险也许会让你迅速身败名裂,“中级的成功者”对此是会三思的,“低级的成功者”是永远不会去招惹的。代表最高境界成功的企业家们,始终铭记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为员工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创造尊严。员工成功了,企业成功了,国家也成功了。这是使命感的成功!我给予崇敬。  我们的社会何时来给成功分级啊!如果品德的等级建立不起来,我们就永远只有身份的等级。  华为就是我心目中最高境界的成功。任正非成功了,他建立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依照我有限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及华为对我的馈赠,依照我知足的心态,汤圣平也成功了;华为在深圳,改革开放在深圳,一个世界级企业在深圳的诞生就是改革的成功,中国也成功了。  来,请跟我来,推开华为的这扇大门,一起去欣赏这繁花似锦的温馨花园吧。  

第13章 在大阳台上晒钱:高薪的华为
· 所谓的“补充”保险,就是在员工工作的时候就把你养老的钱发了  · 我们以后一定要买大阳台的房子,这样如果钱发霉了,就把钱放在上面晒  · 任正非比这做得还好的是,他只有不到5%的股份  · 一个有钱的老板却舍不得给你钱,他说给你什么,你都不要信  “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这是华为在其《华为公司基本法》中说的话。这实际上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人是做大事的人。  如果就具体的管理政策而言,我始终觉得任正非的高收入政策是华为公司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有人肯定会说,他有钱啊!  在公司初创或者效益一般时,很多老板做的是什么?自己多捞点,否则自己开公司为了什么?等他赚了钱了,你不要以为一个人成了有钱人,他就会主动把钱分给别人,相反,很多人敛财的欲望更强了。任正非两者都不是。  华为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和员工一起共患难。等华为有钱了,他又鲜明地提出“利益共同体”,他甚至有个形象的说法,“带兵打仗,哪能不给士兵几两烟土钱。”  他说了,还真的是这么做了。就一个群体而言,华为的高薪是中国其他任何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前不久,状告华为的前北京研究所所长的股票是354万股,不要说他还有不少于50万的工资和奖金,每股70%的分红,他的年收入是多少?而他,其实还不是真正的核心层面的人物。  华为比这做得还要好的是,它甚至发了很多员工都没想到的钱。华为从1996年就开始发相当于工资15%的“补充”保险(华为称为安全退休金),并且每隔两年便直接打到你的银行账户上去。所谓的“补充”保险,就是在员工工作的时候就把你养老的钱发了。请问有几家公司给员工发过这种保险?我想很多公司觉得给员工交社会保险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吧!华为公司有几个人想到华为能在2002年把股票价格从每股1元涨到元?有哪个公司的股票分红可以达到70%?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不仅发当前的,从制度上、从人情上完全可以不发的以前的钱,华为竟然还主动补偿给员工。没有实行安全退休金制度以前的钱,也按现在的标准补发,比如1990年进公司的人,可以再获得6年退休金的补偿。华为在2000年时,曾主动给一些当时是骨干人员但此前股票较少的员工补了一笔股票。华为不补给你,你能怎么样?再说了,今年你是骨干,以前你是普通员工,什么时间办什么时候的事,完全可以说得通。要知道,仅这一笔就是十万、几十万以上的收入,相当于白给呀。  人最怕的就是承诺,因为兑现不了往往会自找麻烦。任正非在创业初期说:我们以后一定要买大阳台的房子,这样如果钱发霉了,就把钱放在上面晒。人家说到做到。  有很多人曾经问我,你们出来后,华为能不能把股票的钱给你们。我以前说能,因为我没有听说过不能的。但现在我可以大声地告诉你:完全能!我在辞职后,所有的工资余额立刻打到我在杭州的账户上,公司股价公布后的一个月内,华为就把股票按照最新的价格全部兑现到我的账户上。要知道华为2002年的效益并不怎么好,现金流也不充裕。  所以,我颂扬华为不仅因为我曾在那里工作过,而是我觉得能给我承诺,给我兑现承诺的公司是值得信赖、值得颂扬的公司。  任正非比这做得还好的是,他只有不到5%的股份。在中国,亲自一手创办、一直担任总裁、在华为威望无人能及的民营企业的老总,他的股份只有5%。你还能说什么呢?反正我是无话可说。据讲,华为有个副总裁在华为做了时间不长后离职,因购置别墅向任正非借钱,任老板自己掏腰包给了他100万!  即使我现在是辞职人员,即使我要写一本有很多批评华为内容的书,我还是深深地佩服华为和任正非。我和几个华为的辞职人员在一起聊天时都说,华为最后的成败定与天,定于地,定于未来的华为人,但华为和任正非在过去和今天取得的成就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因为做企业,做大企业,做世界级大企业,要靠一种大气,没有大气怎么会有战略呢?战略是要高瞻远瞩的。不大气的人,没有资格做企业家,不大气的企业,终究也做不了百年老店。  任正非和员工利益均沾是大气,主张以分配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是战略,而且是大战略。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华为既自主研发,又给员工发这么多钱,而利润还能排在百强之首?这就是大战略。  我们不理解葛朗台是吧?我们不理解有的人贪污1000万为什么不收手,还要拿1个亿吧?不要不理解,换你我试试,不一定比别人好。这是人性啊,是根深蒂固的自私的人性啊。没有多少人可以突破,虽然我们都可以侃侃而谈,指指点点。  伟大和平凡的区别就在于此。  一个有钱的老板说:我虽然给你的钱不多,但我可以给你很多发展的机会。听我说,不要相信他。你可以反问他:那您为什么要挣这么多?您是不是就不想“发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有钱的老板却舍不得给你钱,他说给你什么,你都不要信!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为,尤其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提出了崭新的解释。  有一次,卡伊曼从以色列首都的一个酒店打的去机场,到达机场后司机要他付100元,卡伊曼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太高了,不合理。出人意料的是,司机没有讨价还价,却把车又开回了酒店,并让他们下车:“你们重新打车再去吧,看看是不是这个价!”  很多人对司机的行为都不能理解,但卡伊曼心领神会,因为这正好证实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发现:风险决策后的输赢结果对人而言是不对等的,减少100元带给人的损失,远远大于增加100元带给人的收益。  有钱的人更容易成为守财奴。  所谓男人难过两道关:金钱和美女。对它们的占有是人性中最深厚、最基本的自私性的表现。平凡的人也许不需要这样的洗礼,但对伟大的人而言,事情就不是这样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说吃亏是福啊,可是有多少人始终就没能跨过这道坎?初一做了,十五忘了;今年做了,明年忘了;一辈子都在做,可偏偏到59岁时忘了。不知任正非是不是有一天也会忘掉,但他已经坚持了整整15年了。  汤师傅茶馆:王石的收入  · 万科在业界的名气与高层职业经理人所取得的收入不符  · 万科的品牌价值、公司的影响力与万科的实际经营业绩之间是不是有些差距呢  前两天看王石攀登珠峰,当然关于他的新闻也特别多。其中一则访谈中谈到王石自曝年薪只有60万元人民币。  我很佩服王石的气魄,就像网上有网友的帖子说,原以为王石只是作秀,没想到他真的登上珠峰了。  我不知道王石的60万年薪包括些什么,我相信一个老总60万薪水的内涵远远比我们这些纯粹的职业经理人要丰富(虽然王石也声称自己是职业经理人),王石的坐骑就是一辆大奔嘛。但是我基本可以推断除了股票收入,除了作为老总自然拥有的福利,打到王石工资存折上的可能真的只有60万元。  我在万科呆过两个月,对万科略有所知,同时我对万科有很深的感情,我甚至有些崇拜王石。只是我还是要问王总一句:您这个大集团的堂堂董事长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