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5)
这是一匹生机勃勃的黑马,它的一跃而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摩托车制造业的格局,引发了以后长达十数年的摩托车生产狂潮!
  借腹生子?草莽英雄?创富历程
  1994年,当吉利踏板式摩托车还如火如荼之时,李书福做出更惊人的决策:造汽车。当他向当地计经委领导表达这个念头时,立刻受到警告:国务院24号令明确指出不再批准轿车项目。这对李书福无异于当头一棒:“门”进不去,一切都是白搭。但是他很执著,一定要圆造车梦。
  这个时候,有人提醒他造“4个轮子”的汽车与造“两个轮子”的摩托不可同日而语。他为了打破神话,故意说出一句狠话,“造汽车有什么神秘的?不就是4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1个铁壳嘛!”有人说吉利造车无异于跳楼,他来了一句,“那就给我们一次跳楼的机会。”
  1997年,他来了个“借腹生子”。出差蜀中,在饭局上听闻四川有一所监狱下属汽车厂即将倒闭,李书福闻言大喜过望。饭吃了一半,立即驱车前往那监狱,找到监狱长,又找到司法局领导,商谈一下来个私人与国营股份制合作。眼看要关门的厂来了救星自然欣喜,几顿饭一吃搞定了。双方签了个合股产汽车协议,成立了个四川省吉利汽车制造厂。李书福买到了监狱下属汽车厂30%的股份,也买到了汽车生产权。
  当年秋天,李书福带着公司几位同事去上海一家汽配公司采购汽车零部件。出面接待他们的是该公司的总工程师。当这位老先生了解到吉利采购汽配想造中档轿车、造车的资金仅有区区5亿元时,站起身一声不吭向洗手间方向走去,没有再露面。坐了冷板凳的李书福后来才明白,老先生不与他们见面,是认为他们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
  当初李书福雄心勃勃,狂言要造“中国的奔驰”。李书福一个人想造汽车,和其他仨兄弟商量。“出于尊重我的考虑,董事会同意可以试一下,但不能投太多。投一些钱进去,准备先期亏1亿元,行或者不行,基本苗头就出来了。走一步要成一步,我们败不起呀!”
  董事会通过造汽车的决议后,李书福首先在内部选拔人才,看谁懂汽车。他挨个翻摩托车厂员工档案,发现3个人是汽车厂来的钣金工,李书福如获至宝,立即把他们3个人叫到自己的小办公室里。坐定之后,李书福说:“我想生产汽车。”此话一出,3个人不由得呆了。李书福壮他们的胆:“没关系,你们别多想,也别多说了,你们照我的思路去做,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把钱花掉了。”
  李书福那段时间到全国各处跑,看个体户怎么造汽车,看汽车院校怎么造汽车。在见识了各方“汽车疯子”之后,李书福也有了大胆想法:用玻璃钢,造“奔驰”。他买了两辆奔驰轿车,通过分拆、研究,又从香港托人买回奔驰的零配件,开始仿制自己的样车……1996年,李书福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奔驰”下线。
  “用红旗底盘和发动机,上面壳是玻璃钢复合材料,做出来以后,跟奔驰320一模一样,非常漂亮。”提起这第一辆奔驰,李书福至今还很兴奋。那时他开着这辆“奔驰”在台州四处跑,又在电视台打广告,结果还真的有不少人前来问价。
  但是问题紧接着就来了,主要是玻璃钢容易变形,不是今天这里翘起来了,就是明天那里歪了。这个尝试被泼了一瓢凉水:当这辆样车被送到有关部门展示时,对方告知,这样的汽车是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用玻璃钢花小钱做大事,这条路走不通。那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奔驰”迄今还躺在李书福临海的工厂里。
  从天上回到地上,李书福决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先走低档路线,“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
  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1997年冬,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基地建设极为低调,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即将拔地而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6)
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豪情”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吉利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第一辆由民间资本、中国人自主开发设计的汽车终于呱呱坠地!
  这一天,临海大街上挂满了横幅:“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李书福穿上西服,打上一条红色领带,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
  8点到了。9点过了。已经快10点钟了。没有一个人来。老百姓不认识吉利汽车,领导都在各处忙着呢。吉利汽车,无人喝彩。李书福没有难过,他只是心里在流血。
  “开始!”他高喊着,吉利豪情下线。
  “书福,我来了!”李书福回过头,看见一个女人出现在车间门口。她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省长的坐骑急驶300多公里从杭州到了临海。李书福不知是激动还是委屈,两行热泪“刷”地流了下来……
  就是在这种几乎被所有人冷落甚至嘲弄的氛围中,吉利走上自主造车的艰难征途,开始了“拓荒之旅”。
  车子下线后,当时的吉利集团召开全国订货会,请全国各地经销商来看。但一辆车也没有卖出去。李书福没有气馁,卖不出去就改,直到能卖出去。
  1999年,宁波开发区的一个日资企业破产,腾出300亩地。时任宁波市委书记是从台州调去的,便邀请李氏兄弟到宁波搞汽车。1999年8月,宁波美日公司在北仑港畔打下了第一根桩,到2000年5月17日第一辆美日汽车驶下生产线,历时才9个月。1999年,吉利生产汽车1600多辆,几乎都卖出去了。随后,吉利的汽车销售量一再跃升。
  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但吉利汽车6字头车型的限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不能开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
  至此,吉利控制了临海、宁波和上海浦东3个汽车生产基地,完成了吉利进入汽车工业的基本战略架构。3个基地各有各的车型(豪情、美日和华普),档次依次提高,但它们之间具有一个共同点:原型车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靠钣金工敲出来的,图纸不全,更没有数模。虽然如此,但李书福豪情不减。例如宁波基地生产的一个车型叫“优利欧”,据说此名为李书福本人所取,其意为“优于夏利与赛欧”。于是,吉利初步形成一个不同车型档次的生产布局。
  当吉利今天已成为在市场上拥有好几个不同车型的高速成长企业时,我们很难不去问吉利第一款车的设计师是谁。回答很简单:钣金工!实际上,由于“豪情”样车是手工敲出来的,所以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好几年之后才被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技术人员补齐的。说来也怪,虽然不符合规范的设计程序,生产出来的车毕竟通过了国家强制性安全检查。
  实际上,李书福造汽车并非单枪匹马,而是得到一大批当初追随李书福干摩托车的配套民营企业的支持。吉利在进入汽车工业时,为吉利摩托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继续跟进。这些企业不仅投入资本,同时以分工合作、分头攻关的形式为吉利汽车生产主要的零配件,不仅帮助吉利生产出汽车来,同时还成为吉利汽车低成本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吉利集团逐渐通过与配套商建合资企业的方式来掌握零部件的供应。事实上,台州近几年来已经发展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而台州产的零部件的价格只是进口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早在1999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的时候,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失败的机会。”
  从开始造车的第一天起,李书福就从没间断地在各种场合发出类似呼吁。但是这几年来,国家的产业政策就像城堡大门一样,严丝合缝,李书福以身躯一次次地撞击,城堡也没有透露出接纳这个外来者的意向。在生产权方面,吉利这两年来没有任何实质性收获。
   。。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7)
李书福感到痛苦,感到不理解:“中国汽车企业要不就是国家的,要不就是合资的,为什么不把我们作为一个民间造车的试验田?如果成功了,可以为民族汽车工业提供借鉴和经验,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也不要国家承担一分钱。争论那么多做什么,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政府当然自有其考虑。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使政府面临WTO关口也难逃既有思维惯性,指望着依靠刻意扶植大集团去抵挡跨国汽车巨头日后的大举进入。正如外经贸部高级研究员马宇所指出,“现在政府想什么呢,老想着在这五六年的保护期内,把这几十年投的几百个亿能回收就尽量回收。这对国家财政来说,非常重要,比如说大众,一年下来,毕竟有几十个亿的利润。”马宇认为,即使放开行业准入政策,吉利的命运在WTO背景之下仍然是危险的。跨国巨头大举攻入中国市场,吉利的资本实力、技术人才、###络等诸方面均相当弱小,在各生产要素与别人有天壤之别时,以何抗争?倘若论被收购价值、合作价值,目前还看不出吉利在哪方面特别吸引跨国公司。即使和国有企业直接对抗的话,吉利就一定能将国有大厂拉下马吗?国有企业业已建立了如此广泛的营销服务网络,而且,它们一旦被逼急了,竞争起来是不计成本的。
  科尔尼顾问公司的孟凡辰博士将吉利称为“草莽英雄”,认为吉利在WTO前有限的保护期内,可能还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汽车企业越往大里做,其营销系统、维修保养系统、零配件供货系统的精密性和完善性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这些说法在李书福看来都是老调重弹,他想来想去还是想不通:“大家都说入世后,我这儿就关门了,真正的行家不应该这么说。很多东西不能教条、死板地去想,一说起汽车业,就是巨头才能生存。一切都在变化,WTO后,带来的变化是系统的、连锁的,谁现在都是一下子讲不明白。”“民营资本进入汽车工业是迟早的事情,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汽车工业进程中,没有民营企业加入,完全依靠国外厂商或国有企业,能发展成了也很奇怪。”
  李书福一向的论调就是要“打破汽车制造的神秘感”:“人们都说汽车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这没错,但是这两个密集其中没有奥妙。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技术、买到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以前我们搞摩托车时,摩托车大量进口,别人也说我们不行,结果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不是我们搞出来了?我们现在还大量出口呢!”
  李书福认为吉利不会与中外大厂商直接对抗,“我从低端产品进入。我的车是卖给聪明人的———那些创业中的、又需要实用美观的交通工具的年轻人。只有走低端产品,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成功。如果一下子从高端进入,跟一汽二汽上汽竞争,跟外国企业竞争,有难度,我要寻找市场的空白点。”
  2001年11月9日和12月26日,吉利豪情和美日系列的4款车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使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吉利名正言顺地扛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李书福觉得吉利进入汽车的时机恰到好处,早3年政策更不允许进入,没有丝毫可能性,晚3年已完全来不及积累经验了。
  2002年,吉利开始了高速扩张,全年销售汽车4.78万辆。2002年年初,吉利汽车已经开始产生盈利。2003年,吉利又投资49.1亿元在台州路桥区建成一个新的汽车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吉利开始了从家族企业向管理型企业转变的趋势———向管理型企业转变的标志是职业管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始逐步替代原有人员而进入公司的主要管理岗位。
  2005年10月26日,北京,国家科技部报告厅。一场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走上强盛之路的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8)
坐在环型会场第一排的,是中国主管汽车工业的重量级官员和行业专家,其中有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家科技部专职委员陈祖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等。自然,还有这场研讨会的对象———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在会场正面的上方,“吉利现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的大红会标十分醒目,而在窗外的大街上,则是由各种世界品牌轿车组成的滚滚车流,与以往不同的是,已经可以看到有相当数量像吉利这样的中国品牌轿车在其中闪现。
  “中国汽车工业的强盛之路”,这个曾经令中国许多汽车人满脸尴尬、避之犹恐不及的话题,当天成了整个研讨会的主旋律。所有与会官员和行业###耆英,都对“吉利现象”予以充分肯定,有的甚至达到了赞美的程度:中国汽车市场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吉利这样的中国自主开发企业所推动的;从吉利这些自主开发企业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
  这些年来,李书福念念不忘的是“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在成功实现自主造车的同时,吉利及时跟进轿车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吉利逐步建起了一支强有力的研发队伍,为吉利汽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2年,吉利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在宁波基地下线。2004年,填补国内空白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问世。2005年,中国第一台自动变速箱研制成功。2006年,中国第一台CVVT发动机在宁波基地正式投产……
  是是非非?自主创新?鲶鱼兵法
  2005年5月,吉利借壳成功在香港上市,一位汽车分析师评价说,“李书福俨然一个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然而,李书福对此并不认同。“其实,我更看重的是管理。”他说,吉利作为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础管理的建设与完善。要想与国际汽车巨头竞争,吉利在管理上就必须有所规范和创新。“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做到公开透明,让全社会都来监督。”
  当初吉利汽车生产不成规模,好比“散兵游勇”,但随着产量和销量迅速增加,吉利正在变为汽车行业的“正规团队”,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李书福多次谈到,吉利的管理理念:既要让每一个员工充分感受到吉利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真切的以人为本,又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游戏规则的刚性与无情,从而保证自觉地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维护规则,并且通过强调执行的严肃性,培养高效的执行精神和执行团队。
  2002年以前,吉利的决策经常是李书福一个人拍板。但是现在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并设立发展战略委员会、合同评审委员会、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生产安全委员会等4个委员会,作为经管会决策的支持系统。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规避很多风险。比如,在自动变速箱的项目上,李书福希望搭载吉利自动变速器的产品在2005年5月就投放市场,以便让路桥工厂尽快产生效益。但经营管理委员会认为,吉利自动变速箱是全国唯一自主开发的,投放前必须进行充分试验与验证,做到100%把握。李书福最终做出妥协,直到当年11月自动变速箱才开始上市。
  在当今中国商界,李书福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固执全国闻名。他涉足的每一个产业,无一例外地都受到方方面面的责难。
  世界上有很多足球俱乐部名闻天下,他认为吉利进军足球事业,是一个发展契机。2001年初,吉利集团与广州足协签订合同,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队,这本来是吉利集团销售公司一种商业选择。然而,随着吉利足球队冲A失败,形势急转直下。2001年10月,吉利集团宣布退出中国足坛,为期30年的合同运行了8个月即宣告中止。他说:“我之所以不招人喜欢,是因为我做的事总在揭别人的短。我造汽车,就揭了国企垄断车市价格虚高的短;我不玩足球,又揭了足坛黑哨的短。我总在想,如果我做的事是为了我的事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那就让一小部分人来指责吧!”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9)
多年前,李书福就提出造3万~5万元的轿车,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虽然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但他认为,目前一些政策阻碍了经济型小排量汽车的发展。政协会议上,作为政协委员他专门就国家应鼓励发展经济型小排量汽车提出了提案。
  “衣食住行,行排在第四。中国人在初步解决了温饱和住房以后,接下来就是解决行路的问题。我们经常讲鼓励发展公共交通,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有条件,你看他是愿意买轿车还是挤公交车?发展私人汽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通工薪阶层也有权利享受汽车文明。”李书福说,“作为汽车制造商,要为工薪阶层提供买得起、用得起的经济型小排量汽车。他列举了经济型小排量汽车的五大优势:一是购买成本低;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