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模样了,但“启海还能对人说出我的名字来”。
  对于张先华来说,2002年是一个永失己爱的年份。那年3月初,赵启海在养老院里住了7个月而患了感冒,“由于感冒加重,启海患上肺炎,在医院里抢救了4天,最后医生对我说‘没办法了’。那天下午,启海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听着张先华讲述丈夫最后的日子,她的脸上很平静,并没有显露出多少悲情,但这种痛失爱侣的悲伤,想必已经如利刀般将她的心切割得鲜血淋漓。
  令张先华感到温暖的是,虽然她的启海已经离开这个人世,但祖国的朋友们并没有将他忘记。2002年10月19日,中央音乐会校友会及北京一家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在鲁迅博物馆“三闲斋”举办了“缅怀赵启海教授座谈会”,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为了纪念赵启海,展现他的爱国之心及艺术才华、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还将座谈会上发言人的讲话稿及赵启海的部分诗稿遗作一起组织印制了一本纪念小册子,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王琦先生还题写了书名。“作为启海的亲属,我要对所有他的老战友、老朋友及厚爱过他的人们表示感谢!”接受采访的时候,张先华如此动情地表达了她的心声。
  五 胸怀爱国心却无力圆一个回国梦
  虽然身处异国,赵启海始终揣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他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子之心令许多熟悉他的人感怀不已。张先华说,1950年赵启海参加中国同学晚会时歌唱了爱国歌曲,后来美国政府人员找他谈话,他正直坦白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1955年,赵启海曾计划回国定居,因局势变化而未果。1958年,赵启海攻读博士期间,曾有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劝赵启海加入美国国籍,被他婉言拒绝了。到了1964年,赵启海依然不改回国的初衷,他曾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要求回国。总理回复说:“启海要回来很好,但那里也可以发展,会做得很好,不回来也可以嘛!中国人有这么个观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于是,为了不引起怀疑,赵启海与夫人张先华于1968年一起加入美国国籍。
  中美建交前,张先华的表姐、著名爱国人士袁晓园前来匹兹堡向赵启海建议,希望在匹兹堡建立华人的组织,以积极推动并促成中美建交的实现。中美华协协会终于1979年成立。那时,协会的会员有100多人,赵启海担任秘书长之职,可他干的全是具体的事务工作。由于教学任务较多,每周除白天授课以外,还有3个晚上教夜校学生。这些夜校学生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上课,也是学分制,大家都非常喜欢上赵启海的课。即使这样忙碌,赵启海在华协的工作也未减少,他总是埋头工作,积极推动着新会员的发展工作。在协会成立3周年时,赵启海还作了一首诗以庆贺:“三岁华协初长成,跋山涉水挺身行。灵犀一点神州唤,团结争鸣卫长城。”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7)
虽然长期生活在海外,但赵启海对国内政治形势依然十分关注,对亲友十分怀念牵挂。喜欢写诗的他借诗抒情,也因此保存下不少表达他的爱国情感、怀念老友的诗作。1976年,周总理病逝,赵启海悲痛不已,感念曾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的一段经历,他提笔写下几首悼念诗词。其中《吊总理》一诗中写道:“红崖嘴边夜长谈,三十五载一瞬间;喜听江南歌新曲,遥看长城换旧颜。噩耗传来惊魂魄,涕泪横流不成眠;从来为人不为己,一代伟业万古传。”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总理病逝的真切悲痛之情。
  “四人帮”覆灭后,赵启海同一切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中国人一样感到扬眉吐气。1977年4月,他写就七律《送南园》,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年逢大治妖风去,百鸟争鸣庆万秋!”语中无不浸透诗者痛恨乱世者、歌颂盛世的情感。
  1979年,中美建交后,有感于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赵启海挥笔写就长诗《中美建交颂》,在诗中,他赞美中美两国具有智慧与勇气的人民,期待“东方与西方,携起手来,求同存异,舍短取长。”
  1984年10月,北京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建国35年庆典。虽然不能亲眼在现场目睹那壮观的景象,可赵启海依然用充溢着深情的诗篇来赞美伟大的祖国,祝福母亲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他在《祖国卅五年庆》中这样歌唱:“火树银花月半圆,天安门外舞翩跹;丰衣足食万民笑,高产多收百物全。还我河山出智勇,扬眉海外见心坚;狂欢不忘文革痛,重建神州写巨篇。”
  对亲人朋友的牵挂始终在赵启海的心里无法放下。刚到美国时,尽管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宽裕,但赵启海还是坚持给在国内的音乐院同学寄琴谱,希望同学把古典音乐学好,更努力地致力于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1989年,赵启海得知自己相交50多年的老友李凌准备刊印出版《音乐札记》一书遇到困难时,热情予以帮助,促使该书如期发行。曾经,赵启海写下怀念老友李凌的诗作:“雪花满地飘,念友恨天遥;有语无从诉,但祝永不凋!”思念、惆怅之情跃然纸上。
  赵启海夫妇曾于1974年、1980年、1986年三度共同返国,其中张先华还于1983年独自回国。张先华感叹:“几次回国探亲、访友并讲学,到处受到欢迎,更增加了我们对祖国的眷恋。”1974年赵启海第一次回国,由于当时美国不办到中国的签证,赵启海到加拿大才拿到签证回国。当时他对接待部门提出想见到自己的姐姐,可是由于政治气候还很紧张,姐姐一家没有敢去赵启海下榻的华侨大厦去见他,这种亲骨肉相闻不能相见的结果令赵启海感到非常难过。此外,赵启海还曾向有关部门要求会见老友,接待部门要他开出会见名单,可开了名单也不能见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文革”结束不久,赵启海夫妇再次归国。张先华说,那次回来会见老朋友时,启海最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但朋友们刚从“牛棚”解放不久,精神奴役创伤未愈,对他的提问缄口沉默。
  1987年,赵启海原拟退休之后与夫人回国定居,并愿在自己有生之年报效祖国,并在祖国土地上欢度幸福晚年。然而,年事已高,体弱力衰,力不从心,加之此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全仗夫人张先华照料侍候才能维持生命,回国定居最终只是萦绕在老人脑海深处的一个情结。
  采访中,张先华向记者透露,自从丈夫去世后,如今她孤身一人在海外生活,非常希望回国定居安享晚年。可是,由于加入了美国籍,享受美国政府提供的养老金及医疗金,“如果回国,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就没有保障了”。从话语间,不难发现张先华女士对祖国的向往,同时又为她的无奈而感到遗憾。
  六 此情长久岂在朝朝暮暮
  遵从赵启海生前遗愿,张先华将他的骨灰带回祖国,安置北京太子峪,立上墓碑———落叶归根,了却他多年来的故国之恋母校之思。作为相伴一生的伴侣,张先华始终尊重并深深理解赵启海的选择。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是建立在高度的信任及无间的爱恋之上。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8)
张先华1926年出生于南京,抗战前夕随家人迁居成都。当时,成都有一种叫做滑翔站的体育活动,各大学和中学的学生都报名参加学习滑翔飞行的锻炼。除了学习滑翔飞行知识以外,学生们还组织了娱乐活动,如歌咏团和话剧。那时,赵启海在成都组织了歌咏团和话剧队,教大家学唱抗日歌曲“流亡三部曲”、“太行山上”等。1942年夏,还在成都市高级职业会计专科学校学习的张先华参加了赵启海组织的这两项活动,也在成都东较场滑翔站初次结识了赵启海。
  回想起当年初相识时,张先华笑言,“第一次见面时,我并不知道启海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歌唱家。那时,启海一个礼拜教唱两次,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很会唱歌,二胡也拉得很好。他还写了一首《银河畔》的诗,这次我将这诗刻在墓碑上了。”
  用今天的话说,那时的赵启海就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流行音乐人”,张先华非常敬慕他。时至今日,张先华依然会为当时赵启海演出的盛况而心弛神往。她还记得自己有一次观看赵启海的演出,“场内外站满了听众,连窗台上也站满了人”。张先华陶醉于赵启海的歌喉,他如怨如诉的琴声,及至喜爱他一手漂亮的字及对人热诚忠厚的本性。由敬慕到爱慕到恋爱,从此,赵启海与张先华成了一对恋人。
  那时,赵启海还在金陵大学求学,他一方面要完成必修课,一方面还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在淅蓉中学担任音乐老师。由于他非常喜爱音乐,在学校组织了歌咏活动,自己既是组织者,又是具体工作的承担者,尽管没有任何报酬,他仍是乐此不疲,尽心尽力地完成所有的工作。那时,赵启海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贫。张先华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她去淅蓉中学看望赵启海,赵启海招待她的“只有葱花面,就是把葱花爆炒一下加水煮面条”。
  在成都送别赵启海后,张先华便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中,对以后能否重聚持悲观态度。可是,没想到赵启海后来一到美国就因肺结核未通入学体检而被送进疗养院,但他并未因现实的空间距离及患病的不良情绪而断绝对张先华的思念,他常给张先华寄来他在美国疗养院的生活照片。那段借书信通音讯的日子,是张先华心中颇为珍贵的记忆,“解放后中美关系紧张,书信往来极不方便,往往1个月左右才能相互收到信”。张先华的工作单位也几经变动,1946年10月她到南京工作,1948年又来到上海卫生局从事会计工作,又两年后,在赵启海知交、著名音乐家李凌的介绍下来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会计科工作。
  到了1960年,赵启海被聘为美国的大学讲师,有了正式职业就意味着他可以把离别已经15年的爱人接到身边团聚了。因为当时的肯尼迪政府有一个法令,就是夫妻有权利要求居住在一起,而赵启海的同事都知道他在中国有个爱人。于是1961年秋,在赵启海的知交李凌和中央音乐学院赵沨等朋友的帮助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张先华辞去中央音乐学院的工作,于次年3月初离开北京乘火车到达广州,从广州坐轮船到澳门。赵启海在香港的同学李醒民和夫人特意赶到澳门接张先华,并安排张先华到香港。
  7月中旬,放暑假的赵启海由美国密西根乘机抵达香港,张先华和李醒民夫妇去机场接他。远远看到赵启海从舷梯上走下来,一步一步向自己走近,张先华心潮起伏,激动的心简直要跃出胸腔;她迎上前去,看清了爱人熟悉的脸庞,也看清了他的头上多了些白发———两双手曾经远隔千山万水,如今跨越重重障碍终于握在了一起;两颗心因为分别而苦苦思念了15个年头,如今才又重新印合在了一起……相信那一刻,无论是赵启海,还是张先华,他们心中的喜悦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为了在赵启海的假期内能顺利登记结婚,早在此前,张先华就在房东的热情帮助下拿到了香港临时户口,只要等一个月时间调查后就能注册结婚了。这样,7月28日,赵启海与张先华便完成了登记注册,成为合法夫妻,他们得到了赵启海的同学与朋友真诚的祝福。随后,赵启海携新婚妻子张先华返美,这对苦恋了十余年的有情人终于修成正果。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9)
由于结婚时年龄都已较大,赵启海与张先华终身未有小孩,但他们的感情却一直很好。多年后,双双身处异国的赵启海夫妇忆起最初相识的那段日子,仍倍感亲切。赵启海特意于1973年11月作了首词,追忆初识爱侣的那份久而未忘的感觉,感怀和妻子携手共伴的幸福生活。
  “回忆往年,蓉城初相见。一枝红花吐丽艳,从此情意绵绵。任它岁月蹉跎,尽管海啸风哦!双星银河常伴,却唱迎春之歌。”尽管斯人已逝,但其声犹在,那吟唱爱情的熟悉声音将永远存留在张先华的脑海里,珍藏在她心灵的最深处……
  

夏菊花:菊傲群芳夏若春(1)
〓眼前的这位雍容慈祥的长者曾在中国杂技界创造了许多“异想天开”,一般人难以想象她孩提时期当人家当过“押子”(养女)。山西平顺县西沟村村支部副书记申纪兰连续出席过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众所周知;而她自1964年参加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今,她连续八届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神圣殿堂———少有人知。
  〓〓有着“顶碗皇后”美誉的夏菊花6岁从艺,40多年前曾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上荣获金奖。自1981年担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以来,她亲眼见证了中国杂技艺术的繁荣昌盛。同样,作为第三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40多年一次次步入红色殿堂论国是,何止仅是个人的一种政治荣誉,分明是共和国人大制度建设、发展的一个见证。
  夏菊花,本姓徐,安徽潜山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有“顶碗女皇”和“杂技皇后”及“杂技外交家”之称。1937年10月出生于浙江长兴,6岁开始学艺。历任武汉杂技团演员、团长,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武汉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湖北省妇联副主任,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等;现为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系国际杂技评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
  一 “代表亚军”见证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40多年岁月更迭,夏菊花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次数的“亚军”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先后参加了7位全国人大委员长、6位国家主席、5位国务院总理的选举,多次代表人民投下庄严的一票;亲历讨论决定对越自卫反击战、国家设立硕士、博士学位制度等国家大事;参与修改《宪法》、《婚姻法》等多部法律的修改,等等。看到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夏菊花感到由衷的欣慰。
  1964年,夏菊花以全票通过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谈起当年首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旧社会的苦水里泡大的夏菊花仍透着自豪:“当时湖北省有7个候选人是全票当选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她还清晰的记得当时与她同时全票当选的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的一句话,“夏菊花是个苦孩子,她当上了人大代表是会永远跟着党走的。”这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夏菊花从艺术舞台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也成了激励她攀登艺术高峰的巨大精神动力。
  1964年12月20日,夏菊花首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她感到万分激动。当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听到周总理宣布,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我国已成为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国家时,全场掌声雷动,欢欣鼓舞。”至今,她还珍藏着开幕那天周恩来总理所作的工作报告。夏菊花说,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夏菊花永远不能忘记1965年的1月4日。那一天下午,大会闭幕前,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人大代表。当时,夏菊花站在第二排位子上,努力地挤上前去和主席握手。“当时,毛主席他们一出现,整个会场沸腾了。只见毛主席与第一排的主席团成员一一握手,我激动得也顾不了那么多,见毛主席走过来了,就立即向他伸出右手,还真握上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体人大代表结束后,走出大厅,正往上海厅走去,以稍事休息好出席大会闭幕式。这时,张体学把夏菊花等几位代表介绍给了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听说是夏菊花,就说:“我看过你演的《顶碗》,很精彩嘛!”夏菊花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毛主席说:“湖北、湖南个个是老乡嘛!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呀!……我们一起照张相吧。”
  

夏菊花:菊傲群芳夏若春(2)
此时,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也走了过来,他们和夏菊花及张体学等5位湖北代表一起照了相,夏菊花就站在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的中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谈笑间,夏菊花似乎又回到了40多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当选人大代表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容我有丝毫懈怠。不论是在出国演出途中,还是每年的人代会期间,都从未间断过练功,我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努力以最好的作品回报人民。”她将《顶碗》由倒立型顶碗到发展脚面夹碗,突破了历来固定于头部的传统,国外媒体称之为“顶碗皇后”。她多次率团赴法国、意大利、瑞士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和演出,1995年9月,苏丹共和国总统授予她苏丹艺术、文学与科学荣誉勋章。她被誉为“杂技外交家”。
  1965年,中国和法国建交一周年。夏菊花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到法国访问演出。当法国朋友得悉演员中有一位“国会议员”时,感到十分惊诧,法国警察列队向她敬礼,一种敬意溢于言表。这件事给她很大震动,也更增强了她作为一个人大代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40多年来的人大代表生涯,夏菊花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是学习多、受教育多,提建议少。现在代表们的主人意识责任意识逐年加强,国家大事的决策更加民主,代表们对很多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各级政府部门能积极采纳代表的建议,对我国的各项事业都产生了深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