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因缘际会-走进EMBA-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猓易约翰痪腿プ隽寺穑俊笔堑模缁岱止は该埽得魃Υ锏较嗟备叩乃肌@鲜淌椋笠导夜芾砥笠怠! ∈掷镎莆兆畔冉际醯亩庞窨恚瞿晖房孔磐缜康囊懔Γ挥兄苣⒚挥薪诩偃眨焯於荚诠ぷ鳌O衷谟衷贐iMBA学习,也许这就是第一代创业者所要付出的代价:为了得到一个大我,而要失去一个小我的世界。  

35岁该死了吗?(1)
2002EMBA班上的3位女士围坐在北大学生食堂饭桌上,一边匆忙地吃午饭一边讨论问题,根本未顾及到周围的眼光。突然一个陌生人插进来问:“看你们的岁数不像是学生呀?”“是吗?可是我们是学生呀!”“我指的是本科生。噢,想起来了,你们是不是属于那个上课还有点心吃的班?”“点心?哪来的点心?”3位学员不解,也许他指的那些校方为了学员临时充饥准备的饼干、咖啡和茶吧。  “你们付这么贵的学费读书,这些钱可以买多少点心吃啊?”他继续说:“今天竞争这么残酷,我们男的在外做事已经够累了,你们女人还来抢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能安心做个太太,在家里听听音乐、看看书、养养花呢?”3位学员已经哑口无言,因为下午还有课,她们站起身离开了这个陌生人。临别之际,她们对这位男生说。  “看你像个新生。”“你们怎么知道的?”陌生人紧张起来。  女士们淡淡地说:“你果真找个那样的太太在家里养着,你不觉得会活得更累吗?”这件偶然的事件很自然地让我想到了年龄问题。  “难道35岁就该死了吗?”接受采访时,周晓明这么问。他谈到班里上了30岁的同学开始面临这种年龄上的尴尬,为读书所放弃的东西以后能否得到?他们三十而立之年在想什么?为何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呢?下面是与三十而立之年的同胞们的圆桌讨论,为了真实地再现他们的内心独白,以现场记录方式呈现给读者。  柯   越:以前办了两个企业,产值已过亿。在公司的运作中感到了年龄的压力,已经35岁了,很想马上把企业做得更大。曾跟两家风险投资公司谈过,希望引入资金,但是别人发现我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时候退却了,由此激发我来进修。来MBA头半年感觉特别困惑,不知自己以后怎么做。同学中许多都是职业经理人,我也很想像他们那样安心地去大企业工作,觉得也蛮有意思的。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思路开始变得清晰,还是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吧,因为我不是给别人打工的人。刚开始以为同学的想法应该跟我接近,后来逐渐发现大家太不一样。比如别人对权力没有欲望,我的欲望就非常大,也许因此我活得就累。  陈   屹:你跟大家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柯   越:我以为大家都有去创业的欲望,当时想以后找一帮同学开个公司,现在觉得这种想法不太现实,因为每个人的做事方式和关注点都不一样。35岁是个社会现象,所以我很佩服我的这帮同学,他们能够把已经很好的工作完全抛弃,这同样是一种冒险精神。  陈   屹:有人说改革者必须是当权派。  王东煜:对,我对此非常有意见。为什么要来这里学习?因为我看到公司里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不能说服当权者。现在我正思考一个私人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是我来学习的一个动力。我需要很快地学到想要的东西,希望用到实践中去。从外企辞职前跟老板请假去西藏待两个星期,从珠峰到中尼边境逛了一圈,然后我回到了拉萨,给老板打了一个电话说,我决定辞职了。因为工作跟我的人生追求之间总有一种矛盾,我喜欢平静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实际上工作一直给我很大的压力,要迫使自己必须不断地去学东西。尤其像我这种搞IT的,最大的压力就是你必须不停地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IT行业每年都有很多的年轻人进来,很快就发现30岁的时候已经老了。当时决定投点钱去做一点自己的东西,就是希望能完成某种转变,现在发现学习是帮助我转变的一个途径。我非常独立,从小没有受过大的挫折,所以自信心比较强。但是很多朋友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开始考虑要不要生小孩啊、家庭啊什么的。这些东西我很少考虑,反而要面对社会上的偏见。比如到了我这个岁数还在上学,楼里的阿姨都觉得很奇怪,很多人不理解。  陈   屹:你不缺钱,又有事业,你困惑什么?王东煜:我还是很困惑,因为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我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能人的目标一直在变吧,比如说原来在外企工作的时候,得到一个升职机会就很高兴,因为老板认同了我的努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面前有个坎儿,性别或者受教育背景,决定了有些职位到了某种高度就停在那儿了。像自己做老板的,可能就比在外企工作的人更有成就感,因为他会有归属感。  柯   越:大学毕业后就想做个时髦的工作,当时从外企出来有点被迫,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的公司把深圳办事处撤掉了。我学的专业是语言,一旦接近30岁找工作就困难了。毕竟在原来的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历,到一个新的外企去工作时有可能以前做的东西都白干了,然后从零开始。已经干了6年再重新从头做起,对我来说难度很大。这个时候,要么选择去深造,要么自己去创业。我觉得35岁现象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对社会来讲,应该是一个偏见。我现在已经35岁了,精力比我的很多同学都要充沛,每天要去健身房,打很多电话回公司,学习成绩也很好。按照这样走下去,干到70岁都没有问题。我一直认为,年龄的问题不要太在乎,关键是心态。  王东煜:对女性来讲,她们对年龄可能更加敏感。但我就很少有这种感觉,关键是看自己的心态好不好。自信可能是藏在心里的,没有人给我贴一标签说你已经很老了,有些事你已经不能干了,所以我一直都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年龄。但如果我现在才开始到社会上去找一份工作,我觉得肯定得面对挫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5岁该死了吗?(2)
陈   屹:怎么能改变那些老板或者人力资源主管的心态呢?王东煜:我不知道。因为上次找工作的时候是25岁,所以不知道怎么改变他们的心态。公司里也有一些很好的工程师到了30岁就急于改变,比如说去做经理人什么的。我发现中国人的心态跟外国人区别很大,像外国同事已经50岁了,他还在安心做他的工程师,很知足。如果一个中国男人到了30岁还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他会有失败感,会急于去改变,这跟中国的大环境在剧烈地变化有关。当这个社会前进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没有改变,你就会觉得落后了。  付   蓓:我在医药领域的外企工作,医药领域其实更重视经验和资历。来MBA之前没有想到同学都那么年轻。刚来到这里时我感到压力很大,其实这种压力大部分是因为他们优秀而且年轻,尽管我在外企的职位和薪酬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  陈   屹:那你就完全放弃了?付   蓓:对,其实对于辞职及以后的工作这个问题我当时想得太少了。这确实是一种很自然的心态,觉得工作到一定阶段好像什么都有了,虽然不是很富有,职位和别人对你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相称了,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回到校园读书是最好的选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决定辞职了。  陈   屹:万一毕业后还不如以前呢?付   蓓:我有这种心理准备。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生活,可能原来的那种生活太舒适了反而让我不再有成就感。在一家企业待得太久,虽然和老板同事非常和谐,但很多工作是重复性的,应该到整理思路的时候了。  史   煜: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人不会因为自己处在一个高的状态就会高兴和满足,绝对不是这样的;而是你不断地在进步,在提高,你的状态一点点好起来,你就会高兴,尽管这个时候可能你的状态比别人还差得很远。这就是为什么富人不一定比穷人幸福。  卢   翱:我来了这么久,刚开始觉得打击特别大。以前我也是做项目经理,好像没人比我更厉害,来了以后就很受打击,一直打击到没有自信,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实际上MBA的课本自己也能看,但是这种文化你是学不到的。你很厉害,周围的人也很厉害,然后你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其实被打击完之后你重新找回自信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张晓辉:我就是在享受这个过程。应该说30岁以前我有大把机会,不知不觉中就挥霍掉了。毕业时找工作,容易得让我不知道该怎么珍惜了。1997年从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建设银行,然后又到摩托罗拉、普华、德勤。不像现在的毕业生,当时在不停地选,不知道该选哪个。我学的是金融,就到了财务部,一年就觉得不爽,跟人沟通很少,然后就换工作。我每一次换工作都没有边工作边找,都是先辞职然后再去找。后来去了一家在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的丹麦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又感觉不爽,可能是希望跟一些聪明人做一些聪明人做的事,后来又换,直到换到聪明的人不带我玩了。比如说我一直想去跟更高层次的人接触,好有那种思想的交锋。直到有一天,他们那种人玩的东西你看不懂了,你看懂了也玩不了玩不起了,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考虑应该变得更聪明,这时就不是你那种小聪明能够解决的了,可能需要系统学习。家里人或者其他人一直问我,你换那么多工作到底为什么。我一直想找性格上的理由,后来我觉得是自己希望和聪明人在一起玩聪明人的游戏。  李   凌:我的感受可能跟张晓辉刚好相反,我们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友。我是1994年毕业的,专业是信息管理。当时信息管理在中国没有明确定义,这个专业在全校学习又最辛苦,学科的跨度很大。但到毕业分配时很难对口,对你感兴趣的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觉得很不平衡,大家学的东西差不多,而且我们学的比他们还多,后来同学们只有各想各的办法了。  肖   锦:虽然现在才来读MBA,但晚做总比不做强。对外经贸大学毕业之后也是一帆风顺,那时候学校是包分配的,不存在找工作的问题。分到外贸公司,待遇各方面条件都挺好,而且还给分房子,很少有换工作的想法。三四年之后就结婚,也没有想过出去闯,因为你出去了就要把房子退还公司,外边的待遇也未必比这好多少,外贸公司又派我到美国工作了3年。但是读MBA这个愿望是我很早就有的。我不觉得三十四五岁有什么特别大的劣势,这个尴尬是社会带来的,因为找工作的时候会受到年龄的限制。  付   蓓:我觉得这跟你从事的行业有关。比如说IT行业,我就同意王东煜说的,过了30岁你肯定是老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年轻一代带来的压力很大,但是在医药公司或者是外贸公司我觉得经验更重要。其实到了这里以后才有年龄压力,是大家带给我的,或者说是社会带来的。现在对MBA有很多负面的报道,说什么不愿意要30岁以上的。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我在原来的公司是最年轻的,我的下属都比我大。我还年轻,不愿意在一个舒适的没有成长空间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对我来说,时间还够用,如果再晚一点到35岁,肯定不会再去读书了。30~35岁这是人生一个思索问题的阶段。其实我觉得对于女人来说,还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提升自己。尤其是你对孩子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很重要,点点滴滴都是生活中积累起来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35岁该死了吗?(3)
段   磊:我最早在国企,然后到合资企业,然后从合资企业到了私企,到最后是一个人了,反正公司从人员上越来越少。当时想上MBA,也就是30岁的人嘛,都会有一些想法。我是做销售的,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和管理观念。如果与客户的想法出现了断层,这会影响双方的沟通。我比较彷徨,做销售吧,做电源销售暂时还有一些利润空间,再过两年就和做电脑一样了。现在做电脑,如果你不做大、不成规模的话,就没有利润,将来生存的机会都很小。到了MBA以后我才感觉到,人工作了很多年,周围的同事、领导限制了你很多想法,你觉得有的话不该说,有的话不能说,活得挺累。但到了这样一种环境,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启发,而且你有很多想法都可以说出来,没人会和你计较。  卢   茸:段磊老吹牛。那天过腊八,我们说上他家喝腊八粥,他就吹牛说他会做饭什么什么的。然后我们就去超市买了一大袋煮腊八粥的米。我们在一边看电视,他说他做饭。结果我们发现他把一整袋米全都扔到了锅里,放上水。等到我们来吃饭的时候发现锅煮坏了,粥还没有煮熟。我们吃了这顿粥,一辈子都忘不了。  段   磊: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做销售的可能都是眼高手低。所以能够坐在这里跟大家一块学习一些东西很好,像咱们以前说的镀金也好镀铜也好,学了MBA就是多掌握一种生存的技能,为将来做准备吧。  施丕瑞:说到这个35岁现象,我倒有些不同的观点。我现在也是29奔30了吧,首先我觉得这种现象在中国可以理解,像澳大利亚、加拿大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实在太多了,人力资源部门对劳动力就完全可以挑剔和苛求。实际上我觉得一个人到35岁正是黄金时期,为什么?35岁的人精力体力还是相当旺盛的,而且你的社会经验、各方面的经验应该是处于最佳时期,关键是怎么来看这个问题,你要学会扬长避短。以前大家都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你35岁的人,不用跟二十四五岁的人去争同一个领域。举一个具体的事实来讲,比如说做销售,如果你是35岁的人,做销售意味着你要满世界跑,你的精力和体力肯定比不过二十四五岁的人。他们大学刚毕业出来,处理不了危机和紧急的事情对吧?你有自己的长处,要跟年轻人去拼自己的长处。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人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给他补一句,各个年龄段的人有各个年龄段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所以从进行一场赛跑来讲,大家都是公平的。第二点我要强调的是心态的问题,我记得我工作第三年的时候,我们的老总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他说“常做常新”。当时我问老总这个“常做常新”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说不管你现在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是什么样的一个职位,不管你是做管理的还是做技术的,做到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当作新人来看。如果你把自己当老人来看,在资历还有各方面好像特别骄傲,但这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把“常做常新”这个心态摆好了,你以后做很多事情就会觉得非常轻松。现在又3年了,心态摆正了我觉得相当重要。  卢 茸:有一点我特别同意,就是说三十多岁的人,特别是女人在求职的时候调整心态特别重要。到MBA学知识对我来说真的是其次,但是心态的改变我的体会比较深,举个例子,我是一个特别追求完美的人,很多事情都要做得尽善尽美,不喜欢把缺点暴露给别人。不幸的是开学第一天我就留给大家一个特大的笑话。那天我来上学的时候车没拉刹车,车就沿着湖边差点扎到湖里去。当时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上学第一天就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特别不好的印象,很难过,这跟我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但是这件事情出了以后,大家对我都很友善,也许大家觉得是一个很可爱的缺点。可能很少有那种尽善尽美的人。  陈   屹:你说你以前年薪18万,MBA毕业以后如果市场不好,拿不到18万了怎么办?卢   茸:以前我觉得不能接受,现在也能接受,为了快乐可以放弃很多,以前我认为不能放弃的东西现在觉得都可以放弃。  史   煜:前两天管理课上我们做性格测试,我是班里少数几个非典型的性格之一。刚才很多人都说有困惑,我就没有困惑,我一直都是很有主见的那种人,好像从来没有在个人发展方面有过迷惘。我知道我该怎么走,即使到了十字路口,我也觉得没问题,我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我能处理它。  陈   屹:你是说你是很随意的人?就是顺其自然的人,对吗?史   煜:我较少因为外界因素而感到迷惑、彷徨,从不怨天尤人;有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能很好地让自己去适应外界环境,并且能通过努力而成功。也正因为如此,我从不迷信权威,也从不人云亦云。比如说今天有个很有权威的人来做讲座,有的人听了就会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我就不会,除非我认为他说得有理,否则他职位再高我也不会接受;而且老师说的每句话我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对就吸收。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保送读研的机会以及系主任推荐的留学机会,是因为我不看好自己的专业;也曾经放弃了到国外工作的机会,而且,读MBA也没有去国外,而选择了北大。因为我觉得一方面在国外发展是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另一方面中国有这么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内发展不是更好吗?我不喜欢在一部大机器上当一个小螺丝钉,也不想浪费时间做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事情。每一次看似可惜的放弃都是一次积极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朝我想去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5岁该死了吗?(4)
付   蓓:比如说《精品购物指南》、《经济观察报》等等,每一期都要登一些MBA教育离我们有多远的文章,好像在大众看来,MBA跟现实世界离得太远了。我刚读MBA时,特别自豪地跟每个人说我在读MBA。但是很多人看我的眼神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憧憬,好像觉得读MBA是没有办法的一种选择。来读书的人很多已经很优秀,他并不是完全追求一种利益,很多是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觉得能够放弃自己原来很好的职业,选择来读书的人肯定都是能够对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不要把大家看得太势利了,每个人心里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