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助手很不理解,说这个小偷拿了您的财物,您为什么还要给他治疗呢?海尔曼医生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怎么能看着一个没有经过治疗的病人从我的诊所出去呢?   

  小偷这时已经不再感到担心了,他想,这个医生真好,他能为我治伤,也一定会放了我的。正想着,就见海尔曼医生拿起了电话,通知警察局,让派人把小偷带走。小偷一听,简直五雷轰顶,他向医生恳求:仁慈的医生啊,您已经救了我一次,我真是感激不尽,求您再救我一次,不要把我送进警察局吧!医生两手一摊,说先生,治疗你是我的天职,可在这件事上,我这把手术刀已经无能为力了……   

  两难命题   

  讲到这里时,全班孩子不说话了,静了好长时间。从他们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小心灵受到的绝不是一般性的撞击,而是一种天翻地覆的震撼。   

  我是将他们置身于一个两难的命题之中,让他们抉择。   

  因为年龄及阅历的缘故,孩子往往无法在两种相对的价值体系中间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出来帮助。可以用比较的方式,比如将多种观点的利弊明确地提取出来,让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这种方式不能奏效,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加以引导,比如老师可以陈述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怎么怎么。         

。←虫←工←桥书←吧←  

第26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5)         

  要是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师应该允许他们有所保留;要是他的看法有很大的问题,老师有责任使他明确对与错的概念;要是观点的品味不够高,这就成为一个教机,就得在以后的课程中进行专门的设计,能使他们提高。   

  这就是说,老师要以〃法官〃的面目出现在课堂上。传统教育中老师是上帝,不是法官,他不给孩子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机会,所有结论都由老师来下。法官是组织双方充分辩论,辩论之后再下结论。   

  《素质教育在美国》那本书中讲到老师不能在孩子讨论时表述个人的观点,以免使孩子受到影响。这个我不赞同,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丧失明确的价值判断,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绝对不能使用,还要看是什么问题。   

  内心指引与理智判断   

  接下来,我继续讲述这个故事:又有一天,一位女士送一个遇到严重车祸的男人来到诊所。医生一愣:啊,怎么是她?原来,这位女士是海尔曼医生原来的妻子,许多年前她被另一个男人拐走了,这件事对医生打击非常大,使他痛不欲生。就像你们最最心爱的东西被人抢走了,或者你们的家被别人占领了,想象一下,你们对那个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个受伤的男人正是医生的仇人,他现在就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马上就要死了。   

  那位女士,就是海尔曼医生原先的妻子,这时候已经泪流满面,她哭着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我知道你非常恨我,更恨他,但是,他不幸遇到车祸,在这个城市里,没人能够救他,我只有来求你了,请你救救他吧!   

  我问孩子:如果你是海尔曼医生,你会怎样做?   

  这个时候,所有孩子的情绪已经被我煽得极其昂扬了,心里很不舒服……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这个人不能救,让他疼死算了。另一个说:对,不要救他!这个人太可恨了!   

  你看,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心智是这样的,不能立刻把取得的经验联系起来提取概念,再用这个概念指导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成长过程。本来,按我们成人的推断,有那个挽救小偷的事例在前,这时候〃应该〃得出医生性格的特征了,会立刻选择救这个仇人的。这是用思维进行判断,而孩子的可贵就在这里,他们是用心灵在判断。他们想不起〃理〃,想到的只是〃情〃,情绪,一种内心的指引。   

  这就出现了问题,一个是内心的指引,一个理智的判断,人在道德的选择时应该注重哪一个呢?   

  其实两方面都很重要。光有理智判断,世间万事万物,太复杂了,有时候细微到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地步,光靠理智往往不能完全分辨清楚。但是,要是没理智判断作为协助,那个内心也是低档次的,往往会因为过分的情绪化而判断不准。   

  所以我说,群体的讨论十分重要。为什么重要?就是各种人、个性、想法都会一一展示,通过分化、争论再到整合,互相间取长补短,使每个孩子既有内心的指引,又有理智的判断。   

  我是设了一个圈套,将孩子引入一个比较复杂的道德判断的情景之中,这样的情景能够培养真正的道德判断能力。经历这样的体验过程十分重要。一旦进入圈套,进入角色,让他们身临其境,他们就会用〃当事人〃的心理来判断来处理,这时往往就不会单单是思考,也有内心感受的指引。   

  但是,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孩子的判断可能会受到前一个事例的影响,因为除那两个孩子之外,其余的孩子都认为这个医生应该救他。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走出心灵的峡谷   

  你看,这就鹦鹉学舌了。要是不能在内心落实,假如他们真的当了医生,遇到这种情况时,很可能行为与想法不能统一。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通过给受教育者提供有关道德的美的范文,在大量的阅读中陶冶他们的性情;一方面要提出有关道德的命题,让他们在反复讨论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达到实体化目标。         

→虹→桥→书→吧→。  

第27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6)         

  认为应该救的孩子共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把他救活,给他留一点残疾从此让他一瘸一拐地走路;第二种,把他治好,然后再到他家把他痛打一顿;第三种,把他救活,把他变得很丑,让那个女人不爱他,再回到医生的身边。   

  这些孩子尽管受了前一个事例的影响,或者说,受了我的引导,明白了宽恕、天职那个〃理〃,但是,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实就是这样,如果不为了讨好教育者或者成人,孩子们一定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成人才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孩子如果答错了就会受到严厉的指责,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受过伤痛,他们就不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无论这个想法和感受是对是错,他们一定要等到准确地获知他们心目中的权威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努力地使自己的回答和权威的一致。这样一来,权威获得了满足,孩子却没有获得成长。这样的权威不能真正指引孩子们前进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中,虽然孩子的回答看上去档次较低,但它恰好为老师提供了教机,使得老师可以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峡谷。每当孩子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时都非常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所以它是〃美〃的。当孩子得到这样的沟通机会,并有人尊重他们的想法时,他们也会感到幸福。   

  我长长地噢了一声,眼睛扫视全班。我说:我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医生,这不是装的,我的天性就是这样。可是当我履行我的天职,当我救了我的仇人之后,我让他瘸着一条腿,或者将他的脸变得那样丑陋,并为我做了一件好事而良心获得安慰的时候,有一天那个仇人拄着拐杖、瘸着腿从我的眼前经过,我会不会谴责自己?我的良心会不会安宁?   

  说完了这段话,我发现孩子的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我说:噢,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第二种,等他完全恢复了健康,去把他揍一顿,让他受点儿皮肉之苦。这才符合我的性格。老师也要将自己真实的心灵展示给孩子,不能有半点虚假,这就是平等。   

  在仇人与病人之间   

  好,让我们看看海尔曼医生是怎样做的……听了女士的话,他一声不吭,立即进行手术,那个男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却醒了过来。他看见拿着闪闪发光的手术刀的海尔曼医生,不由大吃一惊,挣扎着就要起来。因为他担心,医生一定会在这个时候报复他的。要知道,一个医生要报复病人是非常容易的,手术刀稍稍偏一点点就能结束对方的生命。   

  海尔曼医生厉声说:请你老实给我躺着!听好了,你虽然是我永远难以宽恕的仇人,但又是我必须抢救的病人!   

  在仇人与病人之间,海尔曼医生选择了后者。   

  那个男人被救活了,夫妻俩又是惭愧又是感动,说:海尔曼医生,要是您不嫌弃,我俩愿意一辈子做您的仆人。医生听了,说:你们想错了,作为一个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永远是他的天职,不会计较个人恩怨。   

  讲到这儿,我停了一下,问:把老师的想法与医生的想法比较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女孩举起了手,笑着说:老师,我们发现你没有医生那样伟大。我说天哪,我也发现。   

  我知道这件事对他们同样产生了震撼,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明白宽恕、容忍、天职是怎么一回事了。孩子的人生道路很长,我希望,一次这样的经历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遇到适合的条件,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大树。   

  这之后,我提出最难的那个命题。我说:有一年,德国法西斯发动战争,占领了海尔曼医生居住的这个城市。波兰人民奋起反抗,一枪打中了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胸部,使他命在旦夕。因为伤势太重了,随军的医生没有一个能够挽救他的生命,没办法,法西斯只好求助海尔曼医生。可是他们知道医生的脾气,怕不给治,所以就把病人化装一番,送到医生那里。这个盖世太保在这个城市里太有名了,因为他杀人如麻,不知有多少波兰人死在了他的枪口之下。所以,当他被送来时,医生一眼认了出来。         

§虹§桥§书§吧§BOOK。  

第28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7)         

  我问:大家想一想,这次,海尔曼医生会怎么做?   

  这时,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说救,应该救。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说他可是个法西斯呀,杀了那么多人。孩子说:海尔曼说了,作为一个医生,他在手术室里记住的永远是自己的天职,不会计较个人恩怨。   

  我说对,海尔曼医生果然答应救他。他开始洗手,刮脸,并且穿上只有在重大场合才穿的最好的西装,西装外面罩上一件崭新崭新的白大褂,还让所有的助手、护士离开,他说他要一个人抢救这个病人。   

  一切准备好了,海尔曼医生拿出一把最大的手术刀,高高举起,一刀插在盖世太保的心脏上面……   

  〃天职〃的另外一种解释   

  孩子们吃惊坏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把挽救生命视为天职的医生,小偷偷了他的财物他能挽救,别人拐走了他的妻子他能挽救,竟然会这样行事!他们问:老师,海尔曼医生为什么不挽救这个人的生命,却要把他杀死?   

  我这个圈套,引呀引呀,把故事引到绝路上面。我就是要他们产生错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让他们刻骨铭心,让他们明白,现实中道德的选择既不能生搬硬套,也要有内在标尺。   

  我说:让我们听听海尔曼医生在法庭上怎么说的。当德国人审讯他,说他的行为玷污了手术刀时,他回答说:我没有,我的手术刀用得正是地方。德国人说:难道你忘了医生的天职?海尔曼说:没有,在这里,消灭法西斯就是我最高的天职!   

  海尔曼医生,用他的实际行为,给〃天职〃这个字眼注入了另外一种解释。   

  这时,有个孩子说:要是不把这个德国人杀死,他会杀死更多的人的。我说对,他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海尔曼医生死了,但是,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突然到处贴满了〃天职〃两个大字。不用任何解释,所有人都明白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它就成了一个具有巨大号召力量的口号,激励人们与德国法西斯进行顽强的战斗……   

  7?学习不一定会失去幸福   

  知识的传达,是将知识化作智慧的过程;智慧只能培养,不能〃教〃。   

  拿着瓦片走进课堂   

  我在美术课上过一节语文,试试孩子们是否保持着获得提升后会感到幸福的自然机能。   

  我小时候上语文课的情形是:老师对所有的课文都抱着一种神圣的心态,这样,课本便成了典范,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与批判;孩子呢,就只能仰视、模仿、背诵,对孩子的智慧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我常常想,能不能用一种其他的方式上语文课呢?就像我上美术课那样?抱着这样的想法,有一天,我给一个6岁孩子的班级上了一节语文课:〃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目的是教人富于同情和智慧。   

  以前的老师一般先布置预习,再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全这样上。一轮下来,早把当初的目标忘到九霄云外了,孩子的关注不再是同情、智慧,而是被一大堆知识性的东西占有了,就不能到达那个目的。因为同情心、智慧不能教,紧要关头处理危机的能力也不能教,只能培养。   

  这个培养的过程,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主体,参与其中,自己想办法,自己推导出结果……这就是实体化的过程。   

  就是推导不出来也不重要,关键在于推导的过程。要是教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记得小时候在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不是在想着让我们变得聪明,而是反复地显示司马光有多聪明,所以上完这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老希望有一个小孩掉进缸里,我好找一块石头把缸砸烂。这就是〃教〃的结果,这个结果说明了老师把智慧的培养也给模式化了,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能通过〃教〃这样的方式学会,认为小孩是个空罐子,连智慧这样的东西也能往里填,老师在上课时不给孩子任何智慧成长的机会。   

  模式化,会造成要是发生一件相同事件时可以生搬硬套,但当发生不同事件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结果。         

▲虹桥▲书吧▲BOOK。▲  

第29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8)         

  虽然我想以全新的方式来上这课,但仍然很难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想到的只是希望孩子们能想到把缸砸烂,所以我拿着一块瓦片走进了课堂,〃哐当〃扔在地上……   

  急中生愚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这种东西是可以打烂的。然后告诉他们〃缸〃的概念,因为现在的孩子一般都不知道〃缸〃是什么东西。   

  接下来,我就把课文中的智慧点提出来作为刺激。我说今天要让大家解决一个问题:你们6个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其中有一个掉进一个装满水的缸里,你们所有的人都不会游泳,也不会潜水,必须在15分钟之内把人救上来。接着,我讲了为什么要在15分钟之内把人救上来的原因。   

  我问:谁有办法?   

  孩子们一听就炸开了,顾不上举手就大喊大叫起来。我叫起一个男孩让他先说,他说:可以找一架梯子伸进缸里,让他自己爬上来。   

  我说噢,停顿了一下,然后问: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办法行不行?有的说找不到梯子怎么办?我说:假如旁边正好有架梯子,你放进缸里,他能自己爬上来吗?多数孩子都点头,坚信能爬上来。我问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孩子:你为什么认为爬不上来?他说:水一淹人就糊涂了。我朝着全班问:谁被水淹过?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我叫起一个讲讲被淹的感觉。他说上不来气,使劲咳嗽,特别难受。于是我讲了一个人掉进水的瞬间里可能会出现哪种情况。在我讲完后,全班便否定了这个方案。   

  这时有个孩子举起手并大声地说:我有一个办法,我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放马,拿根挽了扣的绳子一甩,就能套到马的脖子上。我们用这种办法把他套上来吧。   

  我说这个办法似乎不错,好,我们再来讨论,行还是不行?有的说:我们谁也没有套过马,套不准落水的小朋友。有的说:小朋友在水底下,绳子扔进缸里会浮在水的表面,根本套不到他的脖子。这时候开始发生争论,有的说绳子在水里能沉下去,有的说不能。我说:关于这个问题回去与你们的爸爸妈妈找找书,查一查看,绳子在水里有没有浮力?是沉在水下呢,还是浮在表面?我们现在假定,第一,那个落水的小朋友在水里肯定是胡乱扑腾的,他的头、手、脚全在乱动,你把绳子扔进水里,即使能够沉得下去,也很难套上,是不是?要是运气好,套到他的手上或者脚上,就说明还有点希望,要是套在脖子上,会出现什么情形呢?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会勒得上不来气,会把那个小朋友勒死的。我说对。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大家还有什么办法?   

  人常说〃急中生智〃,他这是〃急中生愚〃。   

  〃智〃从哪里来?从〃愚〃中来。即便是想出了最最蹩脚的办法,也会刺激智慧的成长。   

  请把抢救写成故事   

  这时候,孩子们急得呀不得了。有的说打〃110〃,但是这个办法也被否决了,因为这需要很长时间,等〃110〃来早就超过15分钟了。有的说快去喊爸爸妈妈,也被否决了,因为万一找不着,时间也被延误了。   

  由于所有的办法都不能解救这个孩子,全班,所有孩子,都被激起了想方设法的热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把他们的办法陈述一遍,更不能每种办法都拿来讨论,怎么办呢?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种方式,让每个孩子有一个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   

  这个时候我就说了:现在,请把你们救这个小朋友的过程写下来,写成故事,要写得非常有趣。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不会写字。的确,6岁的孩子大多不会写字,或者只会写很少的字。我说:那就写拼音吧。他们说:拼音也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