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眼球为王-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为了加强对制片人的管理,制定了中央电视台《制片人管理暂行条例》和被称为〃阳光政策〃的栏目管理公开制度。同时还制定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栏目的末位淘汰制度,此外还对栏目进行定岗、定编;实行制片人竞争上岗。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使制片人的人事、财务管理透明化,进一步完善制片人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初步建立起一套〃择优选拔,科学操作,完善监管,有效激励〃的系统化管理制度。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
  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各电视台的成本管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节约投入,降低消耗,提高资金使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影视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节目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再加之电视业在长期的事业体制下形成的粗放管理的惯性,必然与企业体制管理思路存在极大的差异,在实行过程中,冲突在所难免。
  各级电视台在施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可以先从强化成本意识,先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做起。首先要树立起准消耗、准负担的成本意识,打破过去耗费与己无关,成本意识淡漠,甚至铺张浪费的状态。在具体操作中,先要明确核算对象,如以频道、栏目为单位,规范核算流程,确定内部成本结算价格和结算方式,并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综合管理平台,为全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对电视媒体实行成本核算,要充分考虑到其产品生产的特殊性。
  由于电视节目成本与其他物质产品的成本特点不同,它构成要素多,动态变化大,因此,核算难度高。即使节目成本核算准了,但真实成本却并不一定是合理成本,台内合理成本不等于社会合理成本,今年是合理的成本,明年物价变化了就不一定还是合理成本。
  平庸者与能干者做同一节目,会表现出不同的成本,这就是知识智慧含量的差异。应将知识因素纳入电视节目成本构成之中,按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某类节目的成本标准。
  此外,控制成本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投入产出比。如果成本降低了,但产出同时双倍地降低,这种成本控制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成本控制要和产出挂钩。
  科学、合理的成本标准要以市场的眼光来衡量。要做台内外横向的比较,以及与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分门别类地确定各类节目的成本标准,然后采取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在确保节目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成本核算仅仅是成本管理的第一步。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考核的诸多层面,成本核算仅仅是成本管理体系形成的初始阶段,尚未达到管理与控制的高度,因此内部成本核算必然向纵深发展。
  最后,我们要说,通过成本核算、成本管理达到全电视台投入产出的有效控制,决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要从全台的高度系统思考,全面规划,多方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永恒课题
  重塑人事管理体系
  市场竞争的最终是关于人才的竞争。
  随着中国电视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对人才的争夺会日益成为焦点。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各级电视台如何找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形势下电视媒介人才需求变化
  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电视业,最大的人才需求自然是节目制作人员。关于这方面毕业生现实的情况是,严重地供大于求。近年来,我国的传播学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的统计,目前我国开办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97个,共465个系。其中新闻学195个系,广播电视新闻学110个系,广告学160个系。我们保守的按每个系每年毕业30人算,我国每年高校传媒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至少有1万4千人。在这里我们无法统计各院校每年大量开办的大专班、专升本班、在职培训班,以及硕士、博士生的毕业人数,如果再加上前几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位置的毕业生,这个群体就非常巨大了。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大型传媒机构不要任何报酬找一个实习的机会都那么难,为什么一些电视机构招收普通编导的基本要求是要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在北京,能幸运地进入大型传媒机构的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价大约是月工资1000…1500元。种种迹象表明,这种传媒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会持续若干年,这些充满活力,价格低廉的新生力量必然会对电视台内部的现有人员构成巨大的压力。
  

管理创新(5)
如果说在上一轮的发展中,电视业以吸纳优秀的节目采编人才为主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电视业会大力吸纳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中国电视业不乏优秀的记者,优秀的制片人,但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约72万人,但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与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同,〃媒体职业经理人〃一般应具有三种能力:政策把握能力,专业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其最大的特点是要在保证导向的前提下,用系统的传播学、市场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知识管理媒介,使媒介更好地赢利。在媒介人才新一轮的竞争中,懂经营,会管理,也了解媒体规律的人才其抢手程度会高于采编人员。当然,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电视业内部自然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此外,各电视机构还急需一批法律、市场研究、公关咨询、战略研发人员。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媒介融合经营、整合传播的大趋势,一种新的人才需求出现了,就是对有多媒体传播能力的人才迫切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电视多媒体传播能力缺失,所以发展多媒体传播能力成为媒介组织的迫切需求。
  随着垄断的打破,行业界限的打破,区域界限的打破,制播分离的推进,原来相对稳定的人员构成将发生变化,电视台现有人员的流动会逐渐活跃起来。这里即包括内部的流动,也包括向外部的流动,最早进入市场的,一定是各电视台最优秀、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主要有:
  电视媒介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如台级领导、中心领导、部门领导。
  优秀的主持人:主持人是媒体品牌的代言人,优秀的主持人市场价值会越来越高。
  优秀的制片人:制片人是栏目的灵魂,其中的优秀者必然是下一步市场需求的重点。
  优秀的各类专业人才:专业化是电视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对优秀的专业人员,无论是采编还是技术人员,都会有良好的需求。
  总的来看,中国电视业经历了三次大的人才吸纳时期。
  第一次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电视的第一次繁荣,中国电视业主要从电影界、文艺界吸纳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次是在90年代,随着制片人制、第二用工制度的推行,电视业从其他媒体,也包括从电视台之间吸纳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带来了中国电视的又一轮发展高潮。
  第三次人才大吸纳始于本世纪初,与上两次人才大吸纳不同的是,这次的人才吸纳是全方位的,既有节目制作方面的,也有经营、管理、法律和金融等方面的人才,再往下,电视业的人才流动现象会越来越频繁,人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大的学习时期。向国内国外同行、向其他媒体、向企业界学习。这里既有企业管理经验方面的学习,也有媒体传播技巧、经营手段和策略的学习,也有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
  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适应新的技术变革,中国电视进入了〃学习化生存〃时代。
  多种用工制度并行
  在传媒业大变革的时代,既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又要考虑发展的需求,多种用工制度的并行,是现实的选择。会出现电视台正式人员、长期合同制人员、短期合同制人员共生的格局,还会出现一部分台里正式人员随着制播分离转到公司去的情况。无论怎样,以人为本,同工同酬,优胜劣汰,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建立使用人员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是基本的要求。
  竞争上岗,适度的放权
  发展不保护落后,竞争不同情弱者。在电视媒体内部,逐步完善竞争上岗,绩效挂钩,优胜劣汰机制是大的方向。关于这一点,我们无论是从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台目前都在纷纷进行的频道总监、制片人、记者、行政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的活动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趋向。
  随着频道制的大量出现和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在人事制度上要形成与这些新型运行模式相配套的用人机制。在把握总量,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应该给频道总监以及相关产业部门有限度的人事权,这样才能既保证电视台在宏观调控上得力,又使用人部门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建立专业人才发展之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多的电视台为了激励业务骨干,用好优秀专业人才,往往会选择为这些人才安排行政提升的发展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成为了主要的或是惟一的人才发展之路,就会不尽完善。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专业人才都适合于做管理工作,更别说电视台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行政管理职位。许多电视台都出现过优秀专业人才或由于扬短避长,削足适覆,走上了一条自己不擅长的管理之路,或者由于〃路〃太挤,没有机会,得不到良好发展的情况。电视媒体应拓宽适应专业人才成长的空间,为优秀的专业人员铺设职业化的道路,真正形成用好人才,展其所长的良性机制。
    重构评价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伴随着媒介的分众化趋势,伴随着电视业的数字化、产业化发展,电视媒介原有的评价体系会有很大的变化或调整。这里主要包括栏目和节目评价体系、频道评价体系、经营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媒介管理从模糊、定性管理向定量、定性管理综合转变,从单独、孤立的管理向整体、系统管理转变。
  

管理创新(6)
节目评价体系
  节目是频道的基本单位,是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元素。建立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节目管理体系,是各级电视台的基础性工作,它对提高节目质量,保持竞争优势,控制生产成本非常重要。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02年,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节目综合评介体系》,实现了栏目管理从模糊、定性的管理向清晰、定量管理转变。并以此为依据,推行了栏目警示及淘汰制度。
  黄牌警示:针对开播一年以上的栏目,根据综合评价指数,以频道为单位,每季度对栏目进行排名,排名末位的栏目受到警示。2003年每季度被警示栏目的比例为频道内栏目总数的10%。
  红牌末位淘汰:一年内连续两次或累计三次被警示的栏目即被淘汰,全年淘汰栏目的比例不得低于8%。被淘汰栏目不允许恢复播出,被淘汰栏目所在部门一年内在该频道不能新增栏目,被淘汰栏目制片人两年内不得以制片人身份开办新栏目。
  截止到2004年第二季度,中央电视台已经累计淘汰栏目32个,警示栏目103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数字电视时代,面对分众化的趋势,对不同频道、不同栏目的评价标准不能仅限于收视率,要建立更加科学的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收视对象节目的评估体系。比如观众满意度、忠诚度、广告满档率、收视户数等等。此外,还要考虑一些栏目在宣传上的特殊要求,不能绝对用一把尺子。
  频道评价体系
  在数字技术带来的多频道时代,一个大型电视台可能至少都会有10…20个不同类型的频道。这里既包括开路电视,也包括收费电视、网路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频道。如中央电视台,目前就有16个开路电视,16个付费电视、40余个网络电视频道。因此,加强对频道群的有效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频道评价体系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在建立频道评价体系中,首先要把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区分开,要把免费频道与付费频道分开。在评价指标上,对于传统电视频道,既要考虑收视率,也要考虑频道市场占有、影响力、观众忠诚度、成本投入、收入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以收视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会不够科学全面。对于付费和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频道,用户数量、用户忠诚度和收入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此外,对于新开办频道和成熟频道的评价指标也应有所不同。
  总之,建立频道群管理体系对当今电视媒体的发展非常重要,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经营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产业经营评价体系是中国电视业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我国的电视媒体前些年主要是以广告经营为主,对于电视相关产业的开发极不充分,在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大趋势下,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上三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媒介生产管理、传播管理和经营的基础工作,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最新的消息是,中央电视台把2005年定为管理执行年,其各项管理工作会全面的大幅推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本章小结
在受众传媒消费升级、媒介竞争升级、技术进步、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电视必须与时俱进,走变革之路。
  中国广电业的数字化工程已全面启动。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不仅是媒体传输、制作技术手段的进步,更加速了媒介市场化进程,会带来中国电视经营模式、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就意味着被动,小就意味着少有作为。中国电视要想增强竞争能力,增加收入渠道,均衡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和影响力,就必须向集团化和产业化发展。而集团化、产业化发展,将是中国电视的一次巨大转型,其对各方面的冲击和震荡将是全方位的。
  为适应广电业的数字化、集团化产业发展,要求中国电视媒体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上全面创新。
  总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中国电视业的产业规模和影响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强做大,是时代赋予中国电视的严肃命题,中国电视人必须以积极的行动予以回答。
   。。

数字化时代的中国电视传播格局(1)
本章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字化时代的中国电视传播格局〃,描述在中国电视新的生存环境下,电视内容传播渠道的变化。第二部分是〃数字化时代的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分析以内容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电视在数字电视时代,节目的市场需求变化与节目生产方式的变化趋势。第三部分是本章的核心〃中国电视产业市场未来之管窥〃,对未来中国电视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进行大略的盘点和预测,看看我国电视产业的明天大致会是什么模样。
  数字化时代的中国电视传播格局
  对于传播业来说,内容传播渠道既是媒介集聚受众的载体,也是媒介获取收益的工具。在新的生存环境下,中国电视内容传输渠道将出现重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势必会极大地改变电视业现有的频道格局、频道市场定位和赢利模式。因此,我们应高度地关注中国电视传播形态和传播格局的变化趋势。
  在这里,我们把未来的中国电视传播渠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现有的    电视频道,第二部分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催生出的新的传播形态,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新媒体〃。
    传统传播渠道:2262个频道,市场已瓜分完毕,频道格局暂时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中国电视市场的频道版图,长期以来是按行政区划的〃四级办台〃构建的,即中央、省、市、地区。2001年,根据广电总局的相关文件,大力削减了地、县频道,目前的频道格局主要是中央、省、市三级。根据广电总局2004年统计,中国目前有开路电视频道2262个。
  从中国电视目前的频道数量和布局上总的来看,在上一轮的竞争中,市场已经瓜分完毕,全国、省、市三类主要频道早已各就各位,分享着各自的市场果实。虽然他们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主要是在广告蛋糕的瓜分上,对现有的频道格局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尽管这些现有的频道的规模不同,覆盖区域不同,内容定位也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赢利模式几乎全都是依靠广告。也就是说,中国电视业目前90%左右的生存费用是靠这两千多个频道的广告收入来支撑的。
  全国卫视:约有49个,主要由中央、省、教育频道构成
  目前,覆盖全国的卫星频道约有49个,其中中央台16个,省台30个,教育台3个。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副省级以上电视台可以再申请开办一个###频道。2004年5月28日,作为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获批准上星的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此外,湖南、上海、北京也新开播了三家卫星动画频道。由于上述四个卫星频道的覆盖范围目前仅限于本地区,因此我们在这里暂且不把它们算作真正意义的全国卫视。
  扩大卫视频道数量,广电总局满足受众需求,鼓励竞争的意图是明显的,然而各地方台的反映并不强烈。显而易见,推出一个真正意义的以全国受众为主体的卫星频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既有节目源的因素,也有巨大的资金投入方面的考虑。一些目前只有一个上星频道的电视台支撑现有的频道就已经相当吃力了,根本没有力量再去开办第二个卫星频道。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副省级大型城市电视台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