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拯救华尔街-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谢谢!”彼得·费舍尔说,“你们是第一个事先向我们进行通报的公司。”    

  星期天下午,乔·柯兹纳与还在阿拉斯加峡湾度假的沃伦·巴菲特通了电话,后者对是否要出手帮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依然犹豫不决。当晚,乔·柯兹纳和彼得·费舍尔通了一次电话,并告诉他,不要指望私营部门会提供什么帮助。此时,彼得·费舍尔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如何才能撑到下个周末?”他第一次提出,他想邀请一批银行家参加一个会议,大家来讨论一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沃伦·巴菲特购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感到绝望的乔·柯兹纳,对彼得·费舍尔的这一想法大表赞赏。   

  J。P。 摩根公司也有同样的想法。在过去的24 小时中,J。P。 摩根公司驻东京和伦敦的分析师们,一直在下载高盛公司和联储人员看到过的那些交易档案。J。P。 摩根公司的分析师发现,除了规模极其庞大以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此外,外界一直认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仅仅只是个债券交易基金,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它的股票交易量也会那么大。此时,J。P。 摩根公司想到了解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问题的两种选择:其一,听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这样一来,所有的银行都会立即没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抵押担保品。如果采取这种做法的话,华尔街各大银行各自的损失,分别将达到5 亿~7 亿美元之巨;其二,是由J。P。 摩根公司买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有的交易合约。但这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J。P。 摩根公司很清楚,其他银行都曾看到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资料,如果有哪家银行胆敢吃进这些合约的话,那么这家银行的下场一定会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样,因为整个华尔街一定会集中火力向这家银行开火。所以,如果要这样做的话,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华尔街所有的银行都参与进来。   

  星期天下午,与J。P。 摩根公司想法相近的乔·柯兹纳给美林证券董事长戴维·柯曼斯基打了电话。一半俄罗斯东正教犹太人血统、一半爱尔兰天主教血统的戴维·柯曼斯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布朗克斯人,此时,他正在准备迎接日落后到来的安息日(犹太新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遇到大麻烦了。最多还有一两天,他们肯定就要破产了。”乔·柯兹纳在电话中有些紧张地告诉戴维·柯曼斯基。他提到,高盛公司的人现在正在格林威治查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账册,但他同时指出,看到这些账册的人绝对不止高盛公司一家。乔·柯兹纳没有提到的一件事是:此刻,高盛公司正在和沃伦·巴菲特一起,考虑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出收购报价。   

  戴维·柯曼斯基很客气地告诉乔·柯兹纳,自己正在度假,这件事先由他非常相信的副手、美林证券的总裁赫伯特·艾利逊来处理,随后就挂断了电话。乔·柯兹纳当时正在打高尔夫球。到了晚上10 点30 分,乔·柯兹纳和赫伯特·艾利逊取得了联系。就这样,华尔街各大银行的银行家们相互之间都取得了联系。   

  正是因为这些银行家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样一个狂妄自大的客户百般阿谀奉承,并漫不经心、肆无忌惮地为之提供大量的融资,才最终导致这样一个大溃败。本能告诉他们,他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地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落井下石,但现在,他们开始发现,这样做很可能会把他们自己一起拖入深渊。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他们得出结论,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做一件违反自己本意的事:同心协力,突破重围!         

※BOOK。※虹※桥书※吧※  

第29节:一天,5。53 亿美元         

  一天,5。53 亿美元   

  9 月21 日,星期一,又是一个损失极其惨重的日子。这一天,美国互换利率利差升到了87 个基点,英国的互换利率利差更是上升到了95 个基点。当期债券和非当期债券(美国政府发行的两种最为安全的国库券)的利差,竟不可思议地攀升到了19 个基点(仅仅在1 个月之前,这两种债券之间的利差,一直都还保持在6 个基点左右)。在市场上,所有的价格都变得看不懂了,就好像所有的交易员都联合起来,大肆抛售一切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有关的交易合约,哪怕听到的只是一些有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骇人听闻的传闻。与此同时,银行也都纷纷调整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合约的清算价格,而且,还尽一切可能来扣押属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抵押担保品。所有这一切,都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了一个“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极端困境。在东京,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史蒂夫·布莱克听其手下的交易员在议论,高盛公司正在大肆抛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持有的交易合约;而高盛公司则说,所罗门兄弟公司在伦敦也是这么干的!   

  大约到了中午,一笔小小的交易竟然将股票价格波动幅度整整抬高了3% ,达到了38 个百分点!此时,期权市场所隐含的波动幅度,已经极具灾难性了,几乎到了每个月都有可能崩溃一次的地步了。对于艾里克·罗森菲尔德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交易员都知道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才这么不顾一切地进行疯狂的抛售。显然,这种极为明显的人为现象,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度损失了1。2 亿美元。正如维尼·马东所预言的那样:俄罗斯危机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推上了一条不归路,而这些交易员最后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执行了死刑。   

  在9月21日这一天之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整整损失了 5。53 亿美元!与该基金在整个8 月份的损失正好相当!如果用百分比来表示的话,这一损失幅度更加惊人:它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超过1/3 的资产净值,蒸发得无影无踪了!现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剩下的资产净值,只有区区不到10 亿美元了!而此时,该基金名下的资产总额,依然还高达1 000 亿美元之巨。换句话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利用的财务杠杆——即使仍然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剔除在外,也已经达到了100 :1 之高!这在投资史上,绝对是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数字!现在,只要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出现哪怕只有1% 的亏损,破产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确切的亏损数要到晚上收盘以后才能知道,但早在这天中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就已经知道,大势已去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律师詹姆斯·里卡兹打电话给贝尔斯登的执行副总裁沃伦·斯佩克特,威胁他说,如果贝尔斯登胆敢停止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清算服务的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定会对它提起诉讼。因为詹姆斯·里卡兹自己很清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输无可输了。紧接着,詹姆斯·里卡兹给大通曼哈顿银行打了个电话,要求他们按照循环融资协议的规定,立即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5 亿美元的资金!   

  仅仅只过了几分钟时间,参与该银团的24 家银行的指责怒骂声,就响遍了整个华尔街。但是,詹姆斯·里卡兹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财务主管布鲁斯·威尔逊则坚持认为,这些银行除了向他们公司提供贷款之外,根本就别无选择。但是,在客户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这些银行是否还会信守承诺呢?对此,大通曼哈顿银行诚信坚定的戴维·弗鲁格表示,大通曼哈   

  顿银行一定会信守这一承诺。此外,他还向其他有关的23 家银行发了电传,告诉他们说,在他看来,他们也应该像大通曼哈顿银行一样,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这笔贷款。于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得到了4。75 亿美元的贷款,而且,绝大部分贷款当天就划入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账户。在所有24 家银团银行中,只有里昂信贷银行一家没有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贷款。这笔贷款并不能改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净资产情况,而是放进了贝尔斯登的那个“盒子”里。但是,它确实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赢得了几天苟延残喘的时间。   

  而在联储这一方面,彼得·费舍尔一直在用电话与高盛公司的乔·柯兹纳和泰恩、美林证券的赫伯特·艾利逊,以及J。P。 摩根公司的董事长道格拉斯·沃纳保持着联系。这些电话让彼得·费舍尔终于定下了一个结论,就是从私有银行那里筹集资金已经完全没有可能了,更加重要的是,市场已经到了大举崩溃的边缘。现在他越来越感到,三家最大的投资银行必须采取一些一致的行动,才有可能力挽狂澜。这一天,赫伯特·艾利逊一直在和乔·柯兹纳商议这件事。不像某些交易员那样好勇斗狠的赫伯特·艾利逊偏向于共同采取行动以挽救危局,而对沃伦·巴菲特这张王牌念念不忘的乔·柯兹纳也愿意如此行事,但只限于作为一种不到万不得已不用的最后手段。星期一,乔·柯兹纳给保险业巨子、美国国际集团董事长莫利斯·格林伯格打电话,邀请他参与沃伦·巴菲特和高盛公司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收购行动。因为美国国际集团拥有许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方面的专家,因此如果有这位第三者的加盟的话,沃伦·巴菲特和高盛公司这一收购组合将变得空前强大。当时,沃伦·巴菲特还在旅行之中,根本就无法与之取得联系。但是,他的战略思想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买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有的证券组合,并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些资产组合现在掌握在强力人物手中,从而使这些资产的价格实现回升,再将这些资产出手。   

  在J。P。 摩根公司这方面,一个由副董事长罗伯托·门多萨和银行全球债券事务主管彼得·汉科克、银行股票交易主管克莱顿·罗斯组成的小组,正在慎重地考虑独自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很有意思的是,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诞生中起了最重要作用的美林证券,在三大投资银行中,对整个事态的发展了解得最不充分。星期一,赫伯特·艾利逊花了整整一天的工夫,希望能够加快这一进度。这天下午,他派一个小组乘直升飞机前往格林威治,以了解他的客户现在到底惨到什么地步了。安息日仍在工作的劳伦斯·希利布兰德和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向来访者介绍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所有的人都已经很清楚了)。约翰·麦利威瑟依然还像以前一样,非常镇定,态度甚至还极其优雅。“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出现失误了。”他承认说。   

  不过,约翰·麦利威瑟仍然认为,只要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能够渡过眼前现金流断裂这个暂时性难关的话,公司的交易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从内心来说,约翰·麦利威瑟非常希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此时的约翰·麦利威瑟就像一位即将拥抱其爱人的男子汉一样,一心只希望他那架即将坠落的飞机,能够顺利地通过这场暴风雨的巨大考验,安全地降落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然而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却是:银行不断要求追加保证金、交易员们冷酷无情的狙击、满天飞传的谣言和传闻,以及高盛公司的唯利是图……   

  美林证券的小组成员都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包罗万象的交易组合、尤其是在股票和欧洲债券互换利率利差交易上极其巨大的持仓数量吓呆了,因为欧洲债券互换利率利差交易的流动性要比美国债券差得多。“你们知不知道,这些仓位是非常惊人的?”美林证券的里卡尔德·邓恩不解地问道。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那些交易员对此却充耳不闻。美林证券的小组成员都对高盛公司的交易员戈德菲尔德出现在格林威治感到不可理解。而戈德菲尔德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脑屏幕,连瞧都没有瞧他们一眼。         

BOOK。←虹←桥书←吧←  

第30节:萧条会来临吗(1)         

  萧条会来临吗   

  伦敦时间星期天晚上,也就是格林威治时间的下午时分。瑞士联合银行负责债券与外汇交易的主管安德鲁·斯西利亚诺作出决定,马上搭乘协和式飞机飞往纽约,亲自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看一看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了。巧的是,他在飞机上碰到了正好回公司的维克多·哈格哈尼。尽管在飞机降落时都感到有些不适,但两人却毫无睡意。出了机场以后,两人合乘一辆房车赶往格林威治。当时,约翰·麦利威瑟、艾里克·罗森菲尔德正在会议室里,和罗伯特·默顿、马尔隆·斯科尔斯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进行着密谈。而高盛公司的人员依然还留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办公室中,就好像已经占领了对手的桥头堡了一样。会议室中迷漫着一股困兽犹斗的气氛,合伙人实在受不了高盛公司那些交易员不停地用手提电话与纽约进行联系那副样子,尽管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交易员究竟在谈些什么。在合伙人的心目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被银行出卖了,这个念头一直困扰着这些合伙人。在与高盛的合作结束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又把一腔怒火发到了贝尔斯登的身上,指责他们不诚实,有意向外界泄露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机密信息。合伙人忘了,他们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桀骜不驯,却一味地质疑,朋友们现在为什么要如此无情地抛弃他们。   

  艾里克·罗森菲尔德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组合表,几乎看了有100 多遍,一笔一笔地对每笔交易可能的前景进行评估。作为唯一的一名局外人,安德鲁·斯西利亚诺意识到,从一开始起,就没有一个人对他的存在提出异议。现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毫无秘密可言了。事实上,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受到了合伙人非常奇怪的热烈欢迎。作为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一座桥梁,合伙人以前避之唯恐不及地回避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可现在,他们非常需要他。合伙人恳请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向他们提供帮助,让外界了解他们的仓位都是非常合理的,现在所缺的只是现金而已。他们仍然在连续地抛售所持有的资产,但与此同时,一种错误的感觉在他们的言语之中迷漫扩散,一种复仇的情绪正在他们中间滋生:一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能够获得新的资金,他们手中所持有的资产价格就会企稳,那些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作对的机会主义者,就得跪地求饶。   

  到了星期一,市场传言将所有的价格下跌全都归咎于来自格林威治的抛售。而主流媒体对此却保持沉默。自约翰·麦利威瑟9 月2 日给投资者写过信之后,媒体再也没有报道过任何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有关的消息,因为华尔街所有的评论家都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即将披露的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之间的性丑闻录像带上面去了。许多人相信,这卷录像带的公布将使市场出现重挫。但在彼得·费舍尔看来,性丑闻和华尔街受挫毫无关系。他认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才是金融市场的头等大事。         

◇欢◇迎访◇问◇BOOK。◇  

第31节:萧条会来临吗(2)         

  在与多家银行进行过磋商以后,彼得·费舍尔得出结论:华尔街是愿意参与一项救助计划的。但由于银行家之间所存在的互不信任感和相互竞争,没有任何人愿意冒险出来挑这个头。所以,这件事只能由联储出面了。   

  一直没有放弃赌注的乔·柯兹纳,也有和彼得·费舍尔相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即使高盛公司的方案不可行,他也不希望让所有的银行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组合进行公开竞标。他最希望的是能够在联储的保护伞下,银行联手采取行动。而美林证券的赫伯特·艾利逊则不断催促彼得·费舍尔,希望联储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将立场各不相同的银行聚集到一起,共同采取行动。由于时间已经不多,彼得·费舍尔决定邀请三大银行的人前来联储总部,与他共进早餐。   

  彼得·费舍尔对三大银行的人表示,自己和威廉·麦克多诺并不担心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遭受的损失,甚至也根本不担心其他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如果17 家银行总共损失30 亿~50 亿美元的估计是正确的话,那么每家银行3 亿美元左右的损失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即使这些银行无法承受这一损失,但华尔街这些私有银行既然可以将其股东的钱投入巨大的风险之中,他们也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联储向他们提供帮助。   

  彼得·费舍尔担心的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即所谓的“系统性风险”: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旦崩盘,而债权人又草率无序地纷纷套现,整个金融体系就会受到极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是不可能只发生在几家大的参与者身上的。后来,艾伦·格林斯潘使用了“捆绑式市场”一词,对这种可怕的景象进行了描述。也就是说,如果联储不断然采取行动的话,交易就有可能停止,市场就有可能停摆。威廉·麦克多诺同样也担心,这么多的市场出现亏损,而蒙受巨亏的参与者数量又那么惊人,一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盘,就很可能引发一场极其惨烈的杀跌惨剧,从而导致利率出现巨幅波动,并进而引发另一轮巨额亏损。市场就可能出现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停摆。   

  自大萧条之后,尽管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萧条的症候,但美国再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考验。然而,对发生金融危机所抱有的恐惧心理,就像害怕发生自然灾害、担心电脑出现故障,以及出现其他类似的现象一样,一直是文学作品描述的一大热点。简单地说,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定,出现系统性风险就一定意味着发生危机,毕竟,系统性风险是一个很抽象也很难进行界定的概念。当然,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是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就在彼得·费舍尔准备好和他的客人见面之时,亚洲已经步入了经济衰退时期(如果还算不上萧条的话);俄罗斯则肯定已经出现了萧条;而南美洲则正在萧条的边缘徘徊。在美国,巨大的信用利差说明,贷方已越来越惜贷了,而这恰好是萧条最为明确的一个标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